[转帖]
2 l& X+ a8 r$ J. v/ p; [( v
2 ]1 u& j! ]9 ^; j. n a [明史]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 W. O+ H$ R1 N' i p ......
% l! X5 u0 c1 ~ F山川坛,洪武九年建。 ' M) }; z. y/ n9 c" k' C
正殿、拜殿各八楹,东西庑二十四楹。 8 _8 M% k6 a$ s3 ^" o* {
西南先农坛,东南具服殿,殿南耤田坛,东旗纛庙,后为神仓。 1 Z2 O1 H9 f- C2 @& F4 x
周垣七百余丈,垣内地岁种谷蔬,供祀事。
' f A" D( H0 E嘉靖十年,改名天神地祇坛,分列左右。
- n4 n& I- s" b% B B! @5 ^...... * }' L9 h3 T1 @. L: Q9 K0 R
嘉靖九年,复分祀之典。 6 y5 q3 M7 r: g1 d3 e7 f5 L
圜丘则东大明,西夜明。次东,二十八宿、五星、周天星辰。次西,风云雷雨。共四坛。
& b% G! G1 u8 b6 ?) T7 ]方丘则东五岳,基运、翊圣、神烈三山,西五镇,天寿、纯德二山。次东四海,次西四渎。
5 r. O2 _. {8 N2 A/ L" S9 v' S...... 8 F3 N' v' e% C
6 r4 I* b) j. N" Z
' E) }- G% [4 R; J6 I
$ v! D* _( E! ^5 n我的理解: ! P# k5 I% u, ^$ Z, K& [2 D
2 }0 r" e7 t6 D% Q/ j( Z前段说的是南京祭坛的改动;后段文字讲的是北京祭祀的状况。 . z5 L% k) l" c0 {' l- z
3 c! P7 L: a5 J( y
" T$ S- b" r2 }1 U. \[转帖]
2 C6 N4 s2 F# o! G4 [
; ^0 x: Z& U4 e# z北京先农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原称天地坛,明嘉靖时始称天坛)建筑群相对应。
3 ^9 k2 ?* e L北京先农坛始建时建制沿用明初旧都南京礼仪规制,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界神灵共同组成一处坛庙建筑群。
" z2 n/ ?+ I7 A6 K嘉靖十年(1513年),于内坛墙南部增设天神坛、地祇坛,形成先农坛现今布局。 1 t; O2 ^. Q! B
$ O/ F& i) L4 _1 I- _
+ U+ ]( O, c) L H+ t+ N# u _8 q看老照片,棂星门应是明代样式。 ' r. A; D' A/ j' w3 q( F
! H/ z* o! o( M3 X, }8 z. z8 F
0 i2 B8 Q5 {9 r' n2 G关于原帖中: : s4 c' C3 i& R; w7 G" u8 a
0 s: D9 K% Q+ c. Y# P- ?
《燕都丛考》,北京古籍出版社,陈宗蕃编著,1991年10月版,P158:
- }% _$ ]; Y" y V0 b0 ?
4 |3 a/ z, ~: F3 q) x& P......
% W3 w& y) B; `8 W; l5 ]) [ 神祇坛,顺治初年建,亦曰天祇坛,在先农坛内垣外之东南。 6 @% m7 }4 l8 L0 S- v. `
. X$ z7 ~ x. o......
4 B. K* `$ i) Z1 X 3 {/ t9 J5 O1 I( M& n* [; n
! Z" m3 c4 X+ _$ \# k4 k
- L r1 K1 ^; _) s! O 【作者簡介】 陳宗蕃,字莼衷,福建閩侯人。生于清光緒五年,自幼好學,十五歲時不幸失去雙親,在貧困中發憤功讀,學業優異。光緒二十八年考中舉人,三十年中進士,任刑部額外主事。后官費留學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央文史館工作。一九五四年病逝,享年七十五歲。主要著述有《燕都叢考》、《淑園文存》及《新北京賦》等。
: ]0 S( |9 W, x8 m # v- t7 L0 n) G% k% x h
作者是清朝遗老,这样说也有道理。
, Y' q2 q8 W( ^7 C0 r, R8 x/ u" `
. m7 l* S9 x& P( h, C1 c1 O毕竟“......嘉靖皇帝过世后,隆庆元年停止了每年仲秋的祭祀。” " P6 R2 n1 A/ ]- a
, r. [% g$ L0 x' x5 g若改为“......顺治初年设.....”似更附合实际。
+ Q. e4 C! |! H2 N9 p' Z5 h- d+ ~0 G 6 D$ a' ^0 Z0 g0 A6 N6 ]
9 d9 q9 U5 r1 ]$ Q( W" s6 `. \7 G % m) y: ~3 g) `" i2 B
关于先生的最后一问,我以为在其它地点是从祀,在此坛是主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