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四年级时(1960-1961年)参加了锦什坊街少年之家的“射击”班(气枪),记得那时候可能是缺资金,我们用的“子弹”是用小钉子上绑点线绳。就是用铅弹,靶子是一个大纸盒里面放的棉花做的,子弹打上后不变形,还可以继续用。我们非常羡慕另一个射击班是小口径枪班,人家打的是真“子弹”,有弹头,有弹壳。记得每人还有“一只袖子,半个身子的棉袄”我们辅导员说:小口径枪后座力大,那是护肩。
后来家长怕出危险不让参加了,五年级就转到了“报务班”,辅导员姓沙。那时我在丁字街小学读书,放学后就到那里去。沙辅导员要求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数字就立即转换成电报码,短码、长码、拉丁码,滴答滴答滴滴答,抄报、发报。现在回想起还津津有味。上中学后家长就不让去了。记得少年之家还有“航模班”、“舰模班”,做出的飞机飞上了天,造出的军舰下了水,我还真挺羡慕他们的。有40多年没去那里了,不知道那个大院还在不在。好像大院里有一棵挺高大的桑葚树。
举报
俺是
我当年是西四北小学的,参加的是无线电工程组,实际就是学习装矿石收音机。辅导员姓康,叫康占元。他通过选择粗漆包线,加大线圈直径,选用高灵敏度舌簧喇叭等种种措施,居然实现了听矿石收音机摆脱耳机。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突破。自那以后,我又相继学习了无线电测向以及报务和业余通讯。无线电几乎伴随了我一生。
小时候,三岁之前住过小水车儿,就在锦什坊街附近,是中国评剧院宿舍。
也算是街坊吧?
以下是引用[I]原汁原味[/I]在2010-12-4 12:37:00的发言:[BR] 4 _- j7 W; g$ l[BR]我当年是西四北小学的,参加的是无线电工程组,实际就是学习装矿石收音机。辅导员姓康,叫康占元。他通过选择粗漆包线,加大线圈直径,选用高灵敏度舌簧喇叭等种种措施,居然实现了听矿石收音机摆脱耳机。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突破。自那以后,我又相继学习了无线电测向以及报务和业余通讯。无线电几乎伴随了我一生。 + H' i/ Z, [9 ?7 D( t[BR]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3 10:00 , Processed in 0.165946 second(s), 17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