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31|回复: 24

揭露伪京味文化,说说“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之说本意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谈到过

4 u8 m" g) K+ _. o$ J# `

刚才电视新闻里面说四合院的事情,主持人又说到老北京的四合院的富足生活,又引用这句话进行比喻

, h* k$ U0 ]% r

这种用“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来比喻老北京的四合院的富足生活的情况

$ n2 {. u0 M. N# q; d

不仅见诸于各种老北京书籍、网络、报刊

4 i) ^/ T% o( t: z) Z

并广泛为各种媒体引用

- d+ S& ~: @8 g! \2 s* M

几乎涉及四合院的地方,就会见到这句话

* `8 h7 u! A& ^; }9 \. V+ Q

 

1 G/ ?8 H5 m/ I7 `: |) u- S

但这些人都不知道,这句话原来是一句彻头彻尾骂人的话

5 ~% k$ G( ]1 M1 _

就像“蛮子门”一样,是明显的贬意

/ G) O% T9 _. g' V; B# N) X; m8 [

但今天的人是如此的津津乐道

4 y+ ~+ D8 ]4 a: R+ Q9 V9 n& A

 

, s' [" z) ?: f, m

这句话的来源被记录在《旧京琐记》一书中

: J8 o! a7 |' E+ }. c2 u

书的作者是:夏仁虎先生

" T9 I) {. r2 J7 ^" a1 c

 

) T Z8 H$ r- L q# A

江苏江宁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子等

+ \' W% U3 ~& d$ |. p

他曾经是满清的举人,做过御史。民国时候历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代总长、国务院秘书长等职务

) i5 i* _$ P; I& R4 X' ]

其子在校读后记中写道:北平政界、国学界称他为“蔚老”,一般社会尊为“夏四爷”

* p8 a" N/ W; t: b4 n& t

 

# a# S' R* g4 g* g7 H2 s, E6 n

《旧京琐记》应该归入笔记一类

2 M+ F4 X- Z0 m' u2 A

内容上则以同光以来之琐闻轶事、里巷俳谈为主

* V( x7 A& w* p9 J- R

全书共分十卷,分别为“习尚、语言、朝流、宫闱、仪制、考试、时变、城厢、市肆、坊曲”

$ F. E1 h$ I4 N7 P3 [( c

篇幅虽小,仍是近代笔记的上乘之作

3 o2 G" [6 a6 Y$ L8 B; S

尤其是对于研究近代北京风俗可说是极好的资料

, B W; m/ S( v/ A6 ?* C

 

' [2 u) @ _9 N; Q/ v1 y& q

对于“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好像就是要说明北京四合院的最明显特征,是一句赞赏之辞

6 D3 I" h) y5 J( g, F4 h

其实是根本没有搞明白这句话本身的感情色彩

& }5 H8 D/ ?& s! o+ O

根据《旧京琐记》卷一的一段文字,就可以明白真相了:

, Z4 E9 W; S0 v* D/ n

“都中土著,在士族工商以外,有数种人,皆食于官者,曰书吏,世世相袭,以长子孙。

, |2 j/ Z5 R7 R: z: p4 A

起原籍贯以浙绍为多,率拥厚资,起居甚奢。夏必凉棚,院必列瓷缸以养文鱼,排巨盆以栽石榴。

$ M7 b; V' v4 D+ z$ S

无子弟读书,亦必延一西席,以示阔绰。讥者为之联云:‘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习然也。”

. u& |, ` Y+ E" G

 

, q( H5 l' u7 l9 r" F9 J' S1 I

这种人的特点是“皆食于官”。从后面的文字看得出来

3 O, t7 L* H; }; R9 U/ N

所谓“皆食于官”不等于是今天的公务员,并不是说这些人就是完全依靠国家的财政生活

. F" g: k2 `! d2 z, x

而是他们在履行职务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中饱私囊,才能够“世世相袭、率拥厚资”

9 R: }4 A; \: U# T

其实都是未入流的,虽然只是小小的办事人员,用现在的话说根本就是没有编制

% I& h8 c3 m0 H) F

但他们却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

' c9 R* I: E" X) a2 Z) ~

从明代开始几百年积重难返,以至于可以“世世相袭,以长子孙”

: ]1 Z+ \4 S8 R8 d$ \% h* c7 ^& m K

这种人能不遭人恨吗

5 T9 B% f' M G. K1 [, D

所以就给这种人冠以了以上的讥讽之词

' U# }2 u v* V

 

3 J) A2 U1 `* |' J% q$ o

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这些人家才会养鱼、养狗、搭天棚

5 s T. ?# M8 ]

北京的这些东西肯定不只他们家有

& p2 M' C4 K9 i

但是把这些要素集中到一起,再加上他们的为富不仁,才有了这句话的出处

/ e$ L9 d" G; y' M) @

综合以上的因素,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毫无疑问就是对于这些人得财不义、生活奢侈、附庸风雅的绝大讽刺

# X# I7 Y. C& S. O$ v% E1 r1 R

是标准的骂人的话

* e4 i$ a( g$ O; i% X; b

 

3 e8 i' a" K$ J' ~: `7 i- Z

就像今天的人,明明不懂书画,非在家里挂一幅字画,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一样

P" i/ ?; L. m) |, Z3 f0 c

所以今后大家不要再上当了

, _* q4 U* i$ A) ?; G

今天主流媒体上出现的“京味”

* L: \; j9 X" _( n i' ]

就是这种以讹传讹的伪京味

* {, h, r- r, j' p2 j0 J+ G

如此下去,错误不断累积,最终的后果就是京味被伪京味所替代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4-2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发表于 2009-4-2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词是讽刺旧京书吏的,跟“逛胡同”一样,不是好词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版本说成“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 _% u) p8 n3 W8 O

是讹传所致

' c1 `5 L9 @; Y0 [3 k }! l

先生本指请的教书写生,并不是家里的老爷

发表于 2009-4-2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学习学习,下次不这么说了。。。。。。

$ d1 d/ |1 M0 E' | }& ~- C, t$ l+ t) `0 A

 

发表于 2009-4-2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社会很多流行词都是有问题的,可不能盲从,!

发表于 2009-4-2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文生义的恶果啊,受教了。
发表于 2009-4-2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聘用人员",古已有之啊.

: J M" c/ V' ~* B/ g4 l

 

9 o$ x! |6 }! J n* S2 G: e2 h

PS:

, i M6 n: j9 P5 p

什么天棚呀,鱼缸呀,石榴树呀,能置的全给我置上
院里养俩肥狗,屋里屋外站仨胖丫头,
书房里还得请一个先生,戴眼镜,特有学问的那种。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09-4-2 18:04:00的发言:
- C* V8 v& q% x6 ~3 [5 Q

看原文似乎批判的是一种东施效颦,附庸风雅的安于现状目光短浅的人生目标;

/ _. y- j" m9 }- l

 

+ Z7 j0 D* s% X; s/ p2 G* G

而既是效颦;必有原型,也说明当时普通人(非学者)的人生目标既是如此。

3 `1 M' V2 y; u

 

* k( l) m* D$ C$ y; Z

犹如如今南方对“发”“八”的崇尚,因视角不同;虽然不断被有识之士批评,

. l, O( G8 l9 V# |. J

 

* y B6 i! c2 P7 H

但现实生活中仍是流行趋势,

+ m$ v: N8 J6 n ]+ H8 ]5 `1 B E" t

 

6 h! ~+ _4 O) P1 W, _

又如北方的“孩子老婆热炕头”; 应该可以反映出解放前北方的特定时代特征。

% I' I4 W3 j! [' i/ [

 

& I2 I4 t0 c _0 W

如今此说法却都是用作嘲笑他人。

& G- W+ F! e+ C

 

) e9 ~" N% }* z# L" t

 

4 H, e1 W+ m* S

 

# b J2 m% Y3 V1 F

楼上所言极是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4-2 17:57:00的发言:
1 O" c5 i) T0 @3 f9 Q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 Y7 Z& n* @" D5 B: J- j- y

感谢陆老师的补充

7 k" K: h' @7 @) U6 r, l- q, {

很好的延伸阅读

, k" p9 q. \2 I( _6 ^7 L+ N

受教了

, P5 N$ r" i4 j' D- O/ }

再拜

发表于 2009-4-2 1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原文似乎批判的是一种东施效颦,附庸风雅的安于现状目光短浅的人生目标;

% _( _: n$ u9 F0 b+ u

 

; E, d$ b) r$ R8 r# L6 P" q, u

而既是效颦;必有原型,也说明当时普通人(非学者)的人生目标既是如此。

- E# z; }, m t: e# |. V3 O

 

# d, x* F. n3 c. W- E4 H0 ?- w

犹如如今南方对“发”“八”的崇尚,因视角不同;虽然不断被有识之士批评,

|8 w( e( @, n, J$ M2 c

 

: a |% |/ J: d, ^" C! c

但现实生活中仍是流行趋势,

# ~+ Y* g( G$ s4 i

 

% j: v- }& Q1 s0 X& E+ N

又如北方的“孩子老婆热炕头”; 应该可以反映出解放前北方的特定时代特征。

, O1 {' C2 @; R

 

+ O2 u$ v3 N! j& z

如今此说法却都是用作嘲笑他人。

! \; E9 }! S* O

 

' ^* i6 j7 e& J& t \7 k

 

8 \+ r/ G- S% n, F( G( z

 

发表于 2009-4-2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闲云野鹤)“天棚鱼缸石榴树”必也正名乎,夏仁虎,林海音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a% f# {( d& O$ F

 

6 `- r' p7 j* _7 f* Q6 D) n

“都中土著,在士族工商以外,有数种人,皆食于官者,曰书吏,世世相袭,以长子孙。

- U/ {, B" y/ |6 F5 W' C" z

起原籍贯以浙绍为多,率拥厚资,起居甚奢。夏必凉棚,院必列瓷缸以养文鱼,排巨盆以栽石榴。

, j' F) L* O( t3 [+ P

无子弟读书,亦必延一西席,以示阔绰。讥者为之联云:‘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习然也。”

; L* `% @$ G0 B Z+ Q3 ~

 

- C: J! n$ ^2 Y2 v

很流行的一句话,几乎成为胡同生活的赞语,然而真相另有春秋。那种人就是师爷一流,把他们家的先生与肥狗和胖丫头并列,本身就是讽刺。

/ }7 J5 Q) v% b# q3 W/ W, h

 

( e: l+ p; p8 g6 r7 q; Q N

作者夏仁虎的六儿媳,就是林海音。

) G) N6 g! V1 a2 a) p2 e% c

 

; u% a/ Z$ m% F/ h, q/ A. Z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生于日本大阪,五岁时随父母迁往北京南城。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北师大附属小学、春明女中、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与丈夫夏承楹(何凡)携三个孩子移居台湾。2001年12月1日病逝于台北。

, f, v# k0 P! C; Y3 Z

夏承楹,笔名何凡
生卒年:1910——2002
籍贯:江苏省江宁(南京)
    夏承楹1910年12月22日生于北京,是夏仁虎第六子。夏仁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旧文学根底深厚。夏承楹初始于家塾学四书五经,十一岁才入北京高等师范附小读五年级。随后一路由师大附小,附中初中部、高中部,保送进北平师范大学外文系。曾任北京《世界日报》、《北平日报》、《华北日报》编辑,1948年赴台,任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参与编辑《国语日报》,后升任社长,并兼《联合报》主笔。辟《何凡专栏》,主译《包可华专栏》,均极受读者欢迎。亦曾任《国语日报》发行人。有散文集《不按牌理出牌》、《一心集》、《如此集》、《这般集》、《窗》、《何凡游记》、《人生于世》等数十种。 他的妻子就是著名的女性作家林海音女士。

发表于 2009-4-2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再学习.
发表于 2009-4-2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原意不太好,但经过岁月迁延这句话的感情色彩有所转变似乎也可以接受吧。就像“桃枝夭夭”还可以变成“逃之夭夭”。不知楼主以为然否?

发表于 2009-4-2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自己也引用过,看来道听途说,的确很害人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dventure在2009-4-2 22:18:00的发言:
# p8 h* e5 x2 _0 T+ `5 U: t

虽然原意不太好,但经过岁月迁延这句话的感情色彩有所转变似乎也可以接受吧。就像“桃枝夭夭”还可以变成“逃之夭夭”。不知楼主以为然否?

2 D! ]* k4 y! K' }0 b* y

个人以为

! F9 y4 \3 ]0 s1 J, ]1 [: M- h

文化应该保护、传承,而不应该随俗

( `" ~% \! J( y/ ^* i8 S0 N

大众的市井认识肯定是趋低的

' S9 p, B. n: p' P# {

能简就简,但求实用,不论根源

- H) M3 ^& K& D" A9 N# `3 u; Z

 

. r2 B: h8 p: L4 }! a( v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简化字

; N) v" A$ J' |3 t$ Y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便展开细论

' t, c# F9 W' F7 @6 n0 r( F

长此以往,文化消失殆尽矣

2 g9 }) ^0 [* e5 `+ Z

 

# W1 v9 n0 s. K1 K

所以我认为,任何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 C$ m1 y5 b" C1 j/ k- z

凡事溯其本原,文化则得以保护、延续

% G! u" ?* t8 s- j6 R

以不致发生笑对(校对)、淫岁(淫诲)、勃逆(悖逆)、牲蓄(牲畜)、缀学(辍学)之滑稽大谬

4 l' ^9 T# H; Z& }9 [1 N% V$ }: g

任何事的变迁皆以时代变革发展为理由,听之任之,则四合院、胡同,又留存何用

5 W& o$ L5 |9 e5 x& g

 

3 `1 I) y1 Z, S

因此我以为这些现象,就是文化的缺失、断层引发的文化堕落

2 g* Z. r# A7 s" K

需要反省,以警人众周知

) o8 z; {9 o! a @1 H

 

% u; P, \% I+ P* x

参考

# L& \) i o4 T' }$ B

再拜

发表于 2009-4-2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09-4-2 23:26:00的发言:
* o+ ?$ Q; T& c

这就是文化的缺失、断层引发的文化堕落现象

; c5 u$ Z4 W% X- D

存在即是合理,不必太在意;

3 u% `# o# {$ g8 `0 c3 ?% D, C

 

# X: e2 E3 ?$ v2 w+ `# U! _

只要大家都知道来历和演变过程就可以了

4 O- i. E! v9 C7 g5 M) [1 I

 

* z& X+ X- f* d1 n5 G

都是历史车轮的一部分,

, r$ ]( q$ h* N" l

 

" k: ^ J) P" M! W/ `! e

似乎谈不到堕落那么严重。

发表于 2009-4-3 0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吹毛求疵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09-4-2 23:43:00的发言:
6 s' w( y1 D; U# z( ]! d

存在即是合理,不必太在意;

, w' D4 l: v2 u( w) R" J

 

# i( a0 D' r, X. q4 `, W/ `

只要大家都知道来历和演变过程就可以了

( T$ }+ v( n0 X1 X4 @

 

9 A4 N9 O2 {; z* L% z

都是历史车轮的一部分,

8 M/ S, m4 l9 p2 W$ j

 

" l/ t* q) K" f! j

似乎谈不到堕落那么严重。

* \6 T+ X' f# V5 |% G% ?" C

爱之深故恨之切  哈哈

发表于 2009-4-3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向您学习了!
发表于 2009-4-3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意见是对的;师爷,清客之流,是附在'官儿‘身上的,寄生的;与机关编制无干。但要有点真本事,不是今天的“专家”靠炒和包装混日子。师爷,笔头子得快,文字得拿的出手,代代相传,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书吏,却可能不动,所以“以长子孙。”      清客,陪老爷休闲玩耍,琴棋书画得通,藏品鉴赏得懂,不论什么,得说个一二三。肚子里没东西,混不成。 不够老爷那个份,可要摆谱,于是,夏老先生用那两句话挖苦他们。所谓民俗,有伪的,有不懂装懂的。较真儿没完。夏老,1949年以后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文革前病逝。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城墙拐弯在2009-4-3 21:59:00的发言:
长知识,向您学习了!
% i7 V8 e6 d4 o6 n! D5 f5 K+ J: p* \

感谢诸位的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4: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angong在2009-4-3 21:07:00的发言:
楼主的意见是对的;师爷,清客之流,是附在'官儿‘身上的,寄生的;与机关编制无干。但要有点真本事,不是今天的“专家”靠炒和包装混日子。师爷,笔头子得快,文字得拿的出手,代代相传,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书吏,却可能不动,所以“以长子孙。”      清客,陪老爷休闲玩耍,琴棋书画得通,藏品鉴赏得懂,不论什么,得说个一二三。肚子里没东西,混不成。 不够老爷那个份,可要摆谱,于是,夏老先生用那两句话挖苦他们。所谓民俗,有伪的,有不懂装懂的。较真儿没完。夏老,1949年以后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文革前病逝。
1 ?7 \; ^ }( k, H

问潘老爷子安

发表于 2009-11-14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长学问了,感谢闲云野鹤先生!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
发表于 2009-11-14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就是博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8 21:01 , Processed in 1.162880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