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横窗瘦影

[原创]流淌在“头发”里的记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l0 z$ G5 X% M- W

 

4 Y3 @: c! N4 K4 g

路兄怎么会老糊涂呢?给您现上传张照片,是不是“小日本”的故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8-12-28 21:38:00的发言:
4 `/ x0 a/ q. ~% J( {7 F* n6 r

您辛苦,还拍了照片,谢谢啦!这房子都这样啦?!

) O% ~. J9 R8 z5 _

哈哈,“小日本”在山西电视台呢。

8 Q: s. M @* ]

楼房的外墙皮已经不是原档儿的了~~~~~~~~~我记得原来楼门在西侧,是在一个像门道的位置,终年阴暗暗的,现在却是在东边了,连着这楼好像还是一幢小楼,可已经拆掉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Q$ G4 O- `1 _% ~+ K% S) E

 

) L6 x. V; o3 h5 t Q3 a0 E1 b

传上两张照片,汪老师的变化很大,小时候记得她老人家特别地瘦,好像贫血吧---------

发表于 2008-12-28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辛苦,还拍了照片,谢谢啦!这房子都这样啦?!

7 \- I: v$ g9 H( C

哈哈,“小日本”在山西电视台呢。

发表于 2008-12-28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老师不知现在?最后见到她是在七十年代初,亏了她老人家的好记性,在西单路口,一定要给“小朋友”(我)买

! F$ V# Z) x* @% N( I$ ]

糖葫芦吃。唉,一日为师啊------!

发表于 2008-12-26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随着您的文字走,这两天净是这一片儿了,看来记性还行,没老糊涂。呵呵!

4 c3 `4 D V' ^" i4 x2 K: I

 

3 d" Y# m' @0 t9 A- m/ b" S

      这院在受水河,东头儿路北,一直是这样的门,进去过一回,只听说原是日本人住的,里面小木楼挺特别的,二层,绿茵茵的都是爬墙虎,夏天很凉快,五年级时转来个同学,家住它对面,长的小眼睛,老是一脸严肃,我们就偷偷叫他小日本。现在也是平常人家了吧?不知什么样儿了?

4 [4 L% J8 X& N5 @: l

 

8 S+ K3 ^/ w$ \( R6 t4 ?

     那时期这一片儿,一直到麟阁路有很多日本人,麟阁路上还有日本人的医院------,这也是听同学的妈妈讲的。不过,中日关系恢复前夕,日本人来京谈判,就住在了头发胡同,还到他们以前的住所看望,因为当时提日本人仨字儿敏感,就管他们叫“头发胡同客人”。

' D& ^- D( I8 W) ]8 X

 

6 v, ^) P% m9 T- _) S* n7 Y

 

发表于 2008-12-23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22 18:39:00的发言:
! {9 r7 U0 q% \$ ^: k( O

借此答复下文秀武兵朋友--------

9 i) b" ^! T/ S: r9 j# @ c

进了头发胡同的东口路北,好像是8号院子里的西房,曾住着中国美术油画界老前辈张文新先生和他的儿子张谊,张先生后来去了美国,儿子张谊也曾在《北京日报》上发表过油画作品,内容记得好像是天安门广场纪念周总理的一张速写。我们当时学习美术,作为他的朋友曾经去过他的家里。后来他参军了,就慢慢得不知所为了,后来的20年后,他在国际艺苑办个人画展时,我再见到这位往日的翩翩少年,现如今早已经华发满头了,……。

, ~! r4 y) F3 S1 u9 |" E

 

/ x/ s: x) r/ n; w! w& y

真不好意思,因为我不认识张文新先生,8号院应该指的是老门牌,我想位置大概是农垦部宿舍与副食店中间,这其间好像有一个私房院,白墙围绕着,望谅了:)

1 N9 z8 W% b z; v q

 补充一点张文新先生自己的个人回忆:

! ~! U, h1 X1 U+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油画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需要新因素的注入。在中苏文化协定的框架下马克西莫夫来华教学,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同一时期来华的外国专家还有苏联的梅尔尼柯夫、罗马尼亚的博巴也带来不少消息,但马克西莫夫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巨大的热情和优越的教学方法(他在苏联是两次斯大林奖金奖获得者),把现实主义油画技法从技术到创作带给中国,给整个中国油画创作留下深远影响。
  绘画技法和创作思想是分不开的。现实主义绘画要求艺术家对人民的责任感。真实历史地再现生活,从而对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历史上一切优秀的艺术都由于艺术家站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以他的艺术服务于那个社会,伸张正义,鼓舞人民前进。马克西莫夫对技法和创作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艺术观指导下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他回国后尽管国际环境变化,但他始终怀念中国,人们称他为KHTH MAK CHMOB(中国的马克西莫夫),这称号我们觉得亲切,他的确是中国油画界永远值得纪念的朋友。
  1955年春,文化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经过考试在全国选拔20名主要是青年教师,也有个别的美术创作干部像武德祖和我参加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学习,但因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我只在这个班学习了5个月,用政治课的名义把两个尖子(这是后来文革时代的词,先在这里借用)打下去,那是很有震撼力的,也更能突显打手们是如何地突出政治。有一次马克西莫夫问那“MOJIO OH XY OXHHK(年轻的艺术家)哪里去了?”要我到班里去看他,所以我和油画训练班始终没有中断联系。”

发表于 2008-12-23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ArtTal艺术评论亦称其为中国活着的米开朗哲罗

简介:张文新,1928年生于天津市,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科,1949-1951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1年任北京市美术工作室创作干部,自1956年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4年为北京画院画家。五十年代初曾参加石家庄烈士陵园、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此后转为油画创作。50-60年代代表作品有《工程列车》、《间苗》、《鲁迅像雕塑》;70-80年代代表作品有《巍巍太行》,获文化部奖为美术馆收藏,《一往无前》、《战友》等巨幅油画为军事博物馆收藏;八十年代创作大量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为世界各地收藏家收藏。 1987年赴美讲学为GWS出版公司画家,在美国数十次个展和集体展中,先后在权威的“奥克拉荷马西部艺术国家学院”、“丹佛美国艺术家”、“怀俄明博物馆”参展。1994受邀为美国油画家协会荣誉会员,1995转为大师会员,并连续十次获奖。同时在阿尔桑那卡斯德美术学院、丹佛美术学院、杰克森学院讲学。在美国被誉为艺术家中的艺术家,“ArtTalk”艺术评论亦称其为中国活着的米开朗哲罗。出版有《张文新油画选》二集、旅美油画选、当代风影画册、当代静物画册等七本。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24 16:19:00的发言:
. C1 G4 i7 @4 x+ d/ `, E. I

武兵兄有些过谦了,玩家都是杂家,也是艺术家的摇篮:)

, M) d* V& H) ^% G

其实在石驸马大街还有位画家,秦岭云,不知你是否知道,他早先就住在二小旁的粮店死胡同里,他夫人还当过二小幼儿园的园长,这事儿路丁兄要清楚得多,想打听您可以问他。

5 ^1 q K3 y6 [, H

刚知道秦岭云老先生今年初已经仙逝了,真不好意思了,算我没说吧------抱歉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3 l* h8 [1 W- `1 e* ~5 a1 G* ~/ d. }

路兄给鉴定下这个院子,从小我就觉得它十分神秘,那会儿常年不开门,也很少见人进出,小楼墙上爬满爬山虎,有些奇异的感觉。还望有可能说说它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0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兵兄的习作有没有?贴上一张来让朋友们把玩下如何?
发表于 2008-12-24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24 1:18:00的发言:
武兵兄的习作有没有?贴上一张来让朋友们把玩下如何?
! l x. z& q8 \/ R0 N* C3 E4 x

老G太抬举我了,其实我对美术也是属野狐谈禅,粗知疏懂、实属“业余爱好”罢了,虽然我从小酷爱此道,但是当时还年及弱冠,社会又处在文革中动荡时期,加上“世风日下”,“读书无用”等,后来父亲被冲击后到农村下放,工资停发,我既无经济实力,又无缘高人指点,在中学期间也就是个红卫兵排长,出出黑板报,画个文革政治漫画插图、组组字、办个三性学习班捂得,参加工作以后也是百无聊赖,心灰意冷,无任何精神寄托,下班后以打牌、吃饭、打球、运动为主,直到70年代中期在德外人定湖公园值勤,时任单位外派的首都工人民兵,先后认识了家住在宣武区东南园(尚小云故居)的谢@@,后通过他又认识了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入室弟子沈左尭先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关@@(姓瓜尔佳氏)、还有王森然老、郑诵先老,伯齐……后来到89年后还入室受启老、凌子老、梅老等大师的教诲,……这其中大部分大师近年已经过世了,我深深得怀念他们……。

8 p0 h4 A: V. F8 p

早年习作原来是有点,但是不好意思的是,有的送人,有的丢失,仅有的还不知道压在那里了,等有时间找出来,再给大家献丑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兵兄有些过谦了,玩家都是杂家,也是艺术家的摇篮:)

' j' o, j; ?9 y' ~# G1 Z8 V9 S

其实在石驸马大街还有位画家,秦岭云,不知你是否知道,他早先就住在二小旁的粮店死胡同里,他夫人还当过二小幼儿园的园长,这事儿路丁兄要清楚得多,想打听您可以问他。

发表于 2008-12-29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28 23:55:00的发言:
. C6 l% w/ b3 k5 n

楼房的外墙皮已经不是原档儿的了~~~~~~~~~我记得原来楼门在西侧,是在一个像门道的位置,终年阴暗暗的,现在却是在东边了,连着这楼好像还是一幢小楼,可已经拆掉了吧。

3 w: K1 X9 n; K9 j. F3 q* b

没错儿!连着的两个小楼中间开的一个门道儿,背阴儿,那楼灰不拉机的,阴暗暗的,不过还有点样儿。现在这楼成什么啦!窗户也不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08-12-29 2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的汪老师瘦瘦高高的,照片中依稀还能找到的当年的模样:就是那一笑。

$ j" w- g, {( r

 

0 F. `6 f7 Z) ~! G; S N7 X

秦老的山水画中国画坛素有赞美佳句:南有关山的月,北有秦岭的云。

8 F4 k( L& Y3 k/ V4 X! D7 V/ k/ v

 

4 _+ T6 Z" l$ u( E' }, d* {4 u6 G

照片中又见到了老师,真是太感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6 10:51 , Processed in 1.14123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