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我的观点: 3 |- K% j, g! A }, k6 {) I
查了一下各方资料,的确如《日下旧闻考》记载:“……,各门外立牌楼。” 4 P4 x, G. }4 ?3 Z' b
9 _8 C) j, n* x; G2 W
《日下旧闻考》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奉敕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的。 V2 K! r+ v$ P9 g
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刻版出书,是过去最大最完全的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防、宫殿、名胜等的资料选辑。
4 l8 K5 X" t" y f+ I. N! H该书是在清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基础上删繁补缺、援古证今、逐一考据而成,是迄今所见清代官修的规模最大、编辑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考据最详实的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
! x- W" B6 M1 X+ f
0 q$ F, u5 z0 C- N1 z5 J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认为这本奉敕编定的“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防、宫殿、名胜等资料”的书籍,完全是任意编造事实,将本不存在的城门外牌楼写入书中,哈哈。对吧。 / M5 |% F5 H$ B) ]" {
那样的话,乾隆爷能干吗?谁敢有这么大的胆子呢?
- ~$ {, y1 Y d4 ?, o况且乾隆爷也不是宫门都不出的昏君,城门外有没有牌楼,我想他比谁心里都清楚。 ; l# i' [; r( k1 F6 _8 j/ r+ `$ m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到底城门外有没有牌楼,我想就不是一个难题了。
) d' Z0 ~" A5 P
6 t/ w7 }& ?1 ~) O现在我们解决,为什么没有发现关于这些牌楼照片的问题。
! T2 ]+ p) H. R6 N1 {其实很简单,我们知道康雍乾盛世之时,尤其乾隆爷又喜欢干这些形象工程,我相信,至少在乾嘉王朝,那些牌楼一定被粉饰得好好的。
. I2 W+ H( J$ z1 [- c但咸同以后,国力渐衰,城门尚且破败,何况牌楼了。至于有所倾颓,也不足为奇了。 ( Z c8 u/ i- e; E! V3 f3 Z8 E
7 i9 h, X) }- I s到了光绪一朝,照相技术传入国门,估计那个时候,城外牌楼即使不倒,但那些破败的牌楼已经无法入镜了。
* V. [- N6 i+ F; V; h1 l/ j% i正如黑龙老师所说,城外多数荒凉,城外的牌楼无人过问,不似城内牌楼维护完好是很正常的事情,或许有的已经渐渐不复存在了。 , I3 f4 q! g; b$ }
6 P: y0 S5 [/ b# ~, l7 V% i
但我绝对相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尚存正阳门、朝阳门、阜成门牌楼。”也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 ^& b6 {- a% ^, O: j$ E- I
8 r: ?' n, I. K" B# H7 D8 t$ o但是,如果说“作为存防御的攻势城门实在没有必要为美观配一个牌楼”的说法呢,就不太顾及牌楼自身真正的作用了。
6 }9 K0 G, u+ }+ p( U牌楼虽可被视于配属于城门楼,其实他完全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如一般在官道上会在规定的里数设置牌楼等。 ( x0 L' X7 b' C3 `9 S
$ c$ S& [& n' @- f: q但我们老北京城门外的牌楼的设置,实际是一种突出都城的仪礼建筑。一般的小城池自是无此待遇了。 $ Y3 N+ Z8 S; H0 T: P9 G" ~
但这些牌楼绝对不是仅为城门楼而设,那样的话是有点莫名其妙了。 ; m% d/ U+ ], f
这些牌楼实际是为了门外的桥而设的,是立于桥头的牌楼。
' ^1 v$ l6 q; S: w8 K& `9 t7 j% ]我们知道,城墙之外是护城河,所有的城门外皆有石桥,桥头便立有牌楼,并标注桥名。 3 p- a, j- Q# G% |/ {
正如前门外的五牌楼上书“正阳桥”一样,本是大桥桥头的牌楼是也。
/ `* R1 K- _: s$ `2 [, i
2 x s a0 t( w& h. N供飞哥参考,哈哈。 * Y# q% c- M: b/ ]1 f
$ d. x7 D- {6 ]
4 i `8 D8 K$ ]2 W%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