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0-12-11 20:02:00

一句方言中的文化内涵

<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 北京人常用“不地道”一词指某人品行不端,人缘儿不济,“不地道”的“地道”一词查字典中的字条,无,但也决不是“地道战”中的地道。往深了再挖,地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坤卦六三孔子所作的文言:“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阴虽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如果没有孔子的阐述,方言“地道”一词的出处无从查到。参照孔子在《易》中坤卦对地道一词的多方面阐述,“不地道”一词的主要意思我的理解是;不厚道,德薄。其次的意思我理解为不是正宗的。<br/>以上属个人见解,欢迎讨论各抒己见。<br/></font>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0-12-12 20:4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草长鹰飞</i>在2010-12-11 21:48:00的发言:</b><br/>
<p>攀得太远了吧,楼主?</p>
<p>这样的例子在北京话里很多,譬如古汉语 销报 一词,颠倒词序成了 报销 实际上跟原词不大挨边儿——我理解!!</p></div>
<p>请教版主,‘销报’一词出自古汉语何处?先谢谢了!</p>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0-12-11 23:45:00

&nbsp;&nbsp;&nbsp; 没赶上好年头,学上的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有时发了一个帖子,当时觉着还凑合,过一段时间再看,一是有错别字,二是语法颠倒,三是意思表达不清楚,幸好,有二位版主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让我再回头一看自己发的主帖内容确实没表达清楚,而且有点武断,今晚又做了一些修改,以免误人子弟,在此说明。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0-12-11 22:4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食烟火斋</i>在2010-12-11 22:28:00的发言:</b><br/>
<p>首先呢,"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这几句话,是&lt;文言&gt;阐述&lt;坤卦,六三&gt;的文字,不是&lt;六二&gt;.</p></div>&nbsp;谢谢指出!早已花眼,经常打错别字。是我错把六三打成了六二,马上改过来。至于说读《易》我是作为消遣,咱学上的少,多学点这方面的知识,就不再上算卦人的当了。

草长鹰飞 发表于 2010-12-11 21:48:00

<p>攀得太远了吧,楼主?</p>
<p>&nbsp;</p>
<p>古汉语 地道 一词是与天道 人道对应着来的,大约是个“地皮儿上的规律”之意。</p>
<p>&nbsp;</p>
<p>老北京话 不地道 大约与药铺多少有点关系——我觉着。</p>
<p>&nbsp;</p>
<p>就是中药铺门面广告中恒有一句:道地药材。言所售卖药品产地清晰药力纯正。</p>
<p>&nbsp;</p>
<p>旧时书写为右至左,读应当也是右至左读。</p>
<p>&nbsp;</p>
<p>这是一句寻常广告语,久之,从左至右读来词义衍变,成了不纯粹之意。</p>
<p>&nbsp;</p>
<p>这样的例子在北京话里很多,譬如古汉语 销报 一词,颠倒词序成了 报销 实际上跟原词不大挨边儿——我理解!!</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11 22:28:00

<p>首先呢,"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这几句话,是&lt;文言&gt;阐述&lt;坤卦,六三&gt;的文字,不是&lt;六二&gt;.</p>
<p>还有呢,坤卦主阴,乾卦主阳.这里的对应关系是:</p>
<p>地道,妻道,臣道,</p>
<p>天道,夫道,君道.</p>
<p>再说呢,地道,旧称道地,例如药材,有川贝母,淮山药,虽然其它地方也有贝母和山药,但是不如川/淮产地的出色,这个是"地道"的本意,"不地道"引申为"来路不正","不是好货".</p>
<p>而且呢,例如"印刷",旧称"刷印".木版,先刷颜色,后印纸,是谓"刷印".</p>
<p>夫&lt;易经&gt;者,不易读也.</p>

京燕 发表于 2010-12-11 22:16:00

“不地道”一词指某人品行不端,不够正派。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指某人玩弄花招,投机取巧。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0-12-11 22:1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草长鹰飞</i>在2010-12-11 21:48:00的发言:</b><br/>
<p>攀得太远了吧,楼主?</p></div>
<p>&nbsp;谢谢发表个人见解!咱文化低,没什么学问,语言表达能力又差,这解释是我个人的理解,为这句话曾在网上与高人探讨过,觉着我的理解是与人家的解释有出入,但我捯的是‘地道’这词的根,人家说的是细节,矛盾并不大,以下是网友的解释:</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 【对方言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是有益的,但切不可过于拘泥。<br/>比如地道,到孔子解释易经的话中去挖掘就有些牵强。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说的是为地之道,为妻之道,为臣之道,由此似不能得出厚道,德薄的结论。<br/>愚以为,要探究“不地道”的含义,似应从“地道”的含义研究起。然后加上否定词“不”即可。何谓地道?《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管子·霸言》:“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 尹知章注:“地道,平而无私。”《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平就是平实,平实而无私,即是地道。不实在,不公平,有私心杂念,就是不地道。】 </font></p>
<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认为:不实在,不公平,正是不厚道,也是德薄的表现。这位网友所提出的几个引证,其文化根源也是来自《易经》。其次说到某种东西地道,我认为是指原产地的东西,往深了说就是正宗的。</p>
<p><font face="Verdana"><br/>&nbsp;</p></font>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0-12-13 20:1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食烟火斋</i>在2010-12-11 22:28:00的发言:</b><br/>
<p>夫&lt;易经&gt;者,不易读也.</p></div>
<p>&nbsp;<font face="Verdana">《易经》者,不易读,是不容易真正读通、读懂,但不是不能读,民国早年间,无论是国学还是私塾教学,学《易》是必修的课程之一,解放后政府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认为那是迷信,所以才让人们疏远了《易经》。纵观中国历史的文化根源,尤其是孔子学说的建立它离不开《易经》学说。台湾方面一直保留着这方面的教育,大陆最近几年,从事这方面研究、文化传播的人也不在少数,我认为个人根据自己文化水平的高低学习一下《易经》是有很大益处的,国外现在已有很多人在研究中国的《易经》,做为中国人,最起码的也应该对《易经》有个大概齐的了解,尤其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多多少少的了解一些《易》的道理,也能避免上江湖骗子的当。</font></p>

嘉平 发表于 2010-12-14 20:49:00

<p>“不道地”的确是更老派的说法,两者意思相同。由此看来,“不地道”出自药材行可能是有道理的。我也觉得攀到先秦是过远了。</p>
<p>&nbsp;</p>
<p>现在我想请教两位斑竹:“道地药材”一说是又源自何处?</p>

嘉平 发表于 2010-12-15 11:26:00

道由地生,道地,地道……嗯,大体上能看清演变的痕迹,再补充些中古的语言资料就更完善了。谢谢!

草长鹰飞 发表于 2010-12-14 22:58:00

<p>1:我理解 道地 一词大约出自于《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p>
<p>&nbsp;&nbsp;&nbsp; ‘道由地生’---世间万物的规律皆是先天生成的。</p>
<p>&nbsp;&nbsp;&nbsp;&nbsp; 然后这个词发生衍变,变成通过什么途径(手段)达到某种目的。《汉书·田延年传》: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颜师古注:为之开通道路,使之有安全之地也。</p>
<p>&nbsp;&nbsp;&nbsp;&nbsp; ‘从道而地’---途径到目的。</p>
<p>&nbsp;&nbsp;&nbsp;&nbsp; 然后这个词继续长大,(意思)反过来使。《牡丹亭·诇药》:好道地药材!</p>
<p>&nbsp;&nbsp;&nbsp; ‘地物道来’---某地东东由专有途径而来。</p>
<p>&nbsp;</p>
<p>由于有以上一变,地道 说起来才顺理成章。</p>
<p>&nbsp;</p>
<p>2:销报 一词大约是一种制度,言旧时请假(丁忧之类)后到相关部门登记销假。</p>
<p>&nbsp;&nbsp;&nbsp; 清末刚开始流行办报纸的时候,大城市的报纸在偏远地区的销售处也叫做 销报,相当于咱们现在常见的报亭子。</p>
<p>&nbsp;</p>
<p>&nbsp;&nbsp;&nbsp; </p>
<p>&nbsp;</p>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0-12-22 19:36:00

<font face="Verdana">我觉得‘地道’有‘地道’的用处,‘道地’有‘道地’的用处,引用‘销报’、‘刷印’来证明‘地道’这词可以颠倒过来使用,这样解释‘地道’一词有点离题,‘道地’一词是用来指物,而‘地道’一词的指向就广泛多了,且‘地道’一词的出现要比‘道地’一词的出现早的多。地道一词与‘道地’的药材联系起来解释,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如果按照这种推理解释方言,范围就太狭窄了,举例来说,方言中还有“不是东西”、“不是玩艺”,把东西、玩艺掉过来讲,一是拗口,二也没有这样说的,解释起来都无从下手。方言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根源,语言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先人已用惯了的文字顺序,必然有它这样安排的道理,如‘东西南北’没有人说‘西东北南’,因为这话的顺序就这么传下来的,掉个说听着就别扭。还有;“四六不懂”,为什么说四六,而不说六四,这个四六不懂是怎么来的,现在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便与《易》有点沾边。第二种解释讲到了“四书六经”。其二;“四六不成材是”这句话,有好《易》者指出,此话的根源出自《易》的爻画,经过数代人的演绎被引用到了民间,至今还没有反驳上述说法的。曲黎敏在讲《黄帝内经》时讲到了“不是东西”这句话,便引用了由《易经》演绎出来的哲理,她说:“‘南为火,北为水’水火无情无义”。说此人不是东西,不是东西的反面就是南北,那就是无情无义之人。这种说法虽然有人不认同,但还没有人找出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这句“不是东西”的方言,是否上述这几个举例都攀的太远了?某些个别方言用近代的眼光解释是无法解释通的。其次北京方言的成分是多方面的,由于北京作为几代皇城的特殊位置,北京生活着全国各地的人,以北方人居多,北京方言的形成,有蒙古族的音译、满族的音译、河北方言、东北话等,但决大部分还是以汉语为主,有些方言与其它省市的方言还是相通的,如,以“四六”开头的方言,不仅北京人在说,天津、山东、河南一些地方的人也在说,只不过四六以后的词不一样罢了。上半年为了找这个方言字“目充”(chòng)嘴的(chòng),有江苏网友说,他们本地也这样说,而且发音与北方相同,这就说明方言有互通性,解释某些个别方言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本地区和某种事物上,所以我认为方言的产生,必然有它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典故,各地有各地方的方言,虽然发音不同,但大道理是通用的。</font>

江西会馆 发表于 2011-1-2 17:04:00

<p>晕,怎么和易经搅和上了,一句方言而已,就是因为交流的方便和直白,老百姓才创造出来。</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句方言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