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梁 发表于 2010-11-9 22:05:00

(征文)我心目中的老北京

<p>题目:我和北京历史文化</p>
<p>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nbsp;初二6班 陈子梁(14岁)</p>
<p>&nbsp;</p>
<p>内容提要:</p>
<p>1、缘起:怎样喜欢上北京的历史文化;</p>
<p>2、西直门北下关:选取离我生活最近的地区且我亲身经历过的事例谈我的想法;</p>
<p>3、在人大附中:讲述我在人大附中的北京历史文化选修课上讲课宣传北京历史文化的事情;</p>
<p>附录:《&lt;我爱北京&gt;(被列入北京市中小学生教材目录的教科书)初中版的诸多错误》。(不算正文字数,是为了给正文铺垫)</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 在这个论坛中,我算晚辈。一些老北京的东西我已经没法见证了,况且我只是在家中读万卷书,没有行万里路。我总觉得光写我心目中的老北京,做出想象,有点空,于是就写《我和北京历史文化》,列举事例,辅以评论,当做征文。</p>
<p>&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缘起</strong></p>
<p align="left"><strong></strong>&nbsp;</p>
<p>&nbsp;&nbsp;&nbsp; 我什么时候开始喜爱上老北京:北京的文化、北京的精神,今天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家长卖了博物馆通票。一二年级作业少,一到周末,便满城地转悠参观。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一个周末,我父亲骑车带着我,一大早去了德胜门箭楼,再顺着鼓楼西大街到了钟楼,下午顺路到了恭王府花园,黄昏时分在什刹海泛舟,天色擦黑才又回到家。在钟楼上,我第一次了解了北京的中轴线——尽管我那时连钟楼在中轴线上的位置都不知道。我在钟楼上望了望,四周都还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不像现在,北京优美的天际线都被国贸三期、中央电视台新址这样的东西破坏了。</p>
<p>&nbsp;</p>
<p>&nbsp;&nbsp;&nbsp; 后来,又在北京电视台看《这里是北京》,又通过《这里是北京》了解了老北京网。我第一次看老北京网资料站是在2007年12月,老北京网在我家电脑的收藏夹的添加时间为2007年12月6日。</p>
<p>&nbsp;</p>
<p>&nbsp;</p>

陈子梁 发表于 2010-11-9 22:14:00

继续

&nbsp;&nbsp;&nbsp; 我家住在北下关,大柳树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周六在西城少年宫学书法。每次路过西直门内大街,总能看到西直门教堂和永璂贝子府的大门,这些建筑,尤其是永璂贝子府的大门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它面阔三件,青砖灰瓦,彩画的油漆有些褪色了。最值得说道的,便是它的一对硕大的抱鼓门墩。可是好景不长,应该是在2007年至2008年间,它就随着修“桃园变电站”和地铁四号线而消失了。一天,我看到它的外面围上了围挡,接着,就有挖土机开来了。再过几天,它的半面墙都被拆毁了,房顶也塌了,门板不见踪迹,能看见门内后人贴的瓷砖。现场的拆除声震耳欲聋,灰尘之大,好似猪悟能出行。再大、历史再悠久的建筑在无知的拆迁决策者面前也显得渺小。我也犯懒,在拆除之前,总想给它留影,可是没有做到。
<p>&nbsp;&nbsp;&nbsp; 高梁桥应是北京最著名的桥梁之一。过去桥上还能通车。后来,在桥的两边加了两座新桥,说是要保护古桥。可是现在那呢?旧桥上还是铺的沥青。由于地势低洼,一下雨就积水。桥上还搭了几顶帐篷,估计是拆迁工人住的。现在,各式各样的对桥的损毁比原先还要重。</p>
<p>&nbsp;&nbsp;&nbsp; 北下关那里原来有广通寺。我的六年级政治(思想品德)课老师是北下关小学的老教师。她提到过过去学校就在广通寺的大殿里上课,冬暖夏凉,十分舒服。可是现在把大殿拆了,约在上世纪90年代盖了水泥教学楼。老师有时还说一说大影壁胡同与慈禧去西郊的故事,满脸笑容,仿佛回想起小时候的故事。估计都是几辈人口口相传的。现在,这里仅存几棵树、两通石碑和一块匾额。我在新楼里上过课。夏天,楼里不是一般的闷热,于是就要开空调,破坏自然环境,空调发出的声音也十分吵闹。在新教学楼上望那几棵古树,觉得它们是那么地微小。现在,学校的周围盖起了三十多米甚至更高的商业用地,据说一平米要二三万,它们更加渺小了,而且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我看到陆老师带网友到高梁桥、绮红堂、广通寺拍记,感到十分亲切。《明月几时有》讲座在五塔寺进行,晚上的晚会还是由北下关街道主办的,更是感到自豪。(我曾代表北下关街道在海淀区拿过迎奥运工艺美术比赛一等奖。)</p>
<p>&nbsp;&nbsp;&nbsp; 皂君庙(位于大钟寺派出所),仅存四五通石碑;青塔院(位于原交大二附中校园内),仅存两棵银杏树;广通寺,仅存几棵古树和两三通石碑、匾额;娘娘庙,彻底消失。这些我小时候还在老一辈人中总说的地方,现在几乎已经淡出了历史,有名无实。</p>&nbsp;&nbsp;&nbsp; 北京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至今,北京在发展中,总是在吸收新鲜的事物。北京话、京剧,不都是海纳百川而形成的吗?北京的城址,从蓟城、辽南京到明北京,也在不停变化。可是变,也要有个度。对于旧城区的拆迁和新北京的建设,不是想一出是一处的。多少文物古迹,都毁在了现代化建设中。它不仅毁掉了北京的文化古迹,更是毁掉了一代人对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情结,毁掉了北京的精神。

陈子梁 发表于 2010-11-9 22:19:00

配图

<p><br/><br/><br/><br/><br/></p>
<p>未完待续。</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1-9 22:38:00

<p>草低见牛羊</p>
<p>人比狮子瘦</p>
<p>&nbsp;</p>
<p><a href="UploadFile/2010-11/201011922182696949.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UploadFile/2010-11/201011922182696949.jpg" onload="imgresize(this);"/></a></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1-9 22:40:00

<p>回望熙和门</p>
<p>幽幽鬼影透</p>
<p>&nbsp;</p>
<p><a href="UploadFile/2010-11/201011922182689492.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UploadFile/2010-11/201011922182689492.jpg" onload="imgresize(this);"/></a></p>

眼底云烟 发表于 2010-11-10 08:26:00

<p>好啊,希望咱老北京的历史能够传承下去,虽然对于孩子而言,有些残酷、还会不理解</p>
<p>&nbsp;</p>
<p>&nbsp;</p>
<p>陆老师配的诗句有趣</p>

砚儿 发表于 2010-11-11 09:10:00

<p>写的真好。</p>
<p>&nbsp;</p>
<p>我也住在这一片,谢谢你,通过你的文章,对这一片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p>

陈子梁 发表于 2010-11-13 19:19:00

第三部分

<p align="center"><strong>在人大附中</strong></p>
<p>&nbsp;</p>
<p>一、讲课</p>
<p>&nbsp;&nbsp;&nbsp; 人大附中有着也许是北京唯一的北京历史文化选修课,由副校长刘卫民老师和第一实验班孙葳老师授课。当时选选修课时,我看到这个课的题目后,不到一分钟就报名了。最难忘的是2009年12月4日,我在人大附中历史文化选修课中做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汇报,也算是讲课的一部分。题目就是“左文右武话故宫——文华殿、武英殿”。</p>
<p>&nbsp;&nbsp;&nbsp; 记得这个题目的灵感还是在放学回家的公交车上想出来的。当时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外西路。只可惜故宫外西路全是未开放区,讲他们难免生硬、教条。顺着“西”的思路想,想到了武英殿。武英殿建筑群可讲的地方有很多:清代“武英殿本”书籍、断虹桥石狮子的传说,等等。可是只讲这一个建筑群,顶多讲6分钟。几分钟后,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向东想,于是想到到了文华殿。至此,想出了题目。</p>
<p>&nbsp;&nbsp;&nbsp; 最累的是做课件。就在大上周的此时此刻,创作幻灯片花费了我四个小时。我查阅了多方资料:百度百科、故宫博物院网站、纪录片《故宫》解说词和《北京的传说(增补本)》。我把有关资料去粗取精,只剩下了建筑名称、建筑年代、建筑样式和历史沿革这四类信息。制作完毕,抬头看表,这时已经临近半夜12点。每次修改幻灯片都要用至少半个钟头。虽然只上了20分钟的课,可是备课却花费了一周。不知为什么,我的一大爱好居然是讲课,即使为了上课每天熬夜,我也乐此不疲。在备课中,我学到了“明间、次间”的古建房屋名称次序,也学到了“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的“三殿三阁”,更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p>
<p>&nbsp;&nbsp;&nbsp; 我终于讲课了。我把我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和老师。每当看到同学们专注的表情、老师肯定的笑容,我心中都倍感自豪,同时也有继续讲下去的动力。有了动力,自然讲课就更带劲了。我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课程,心里美滋滋的。我用汗水换来了对我的成果的肯定,也收获了什么物质都换不来的宝贵的人生经历。</p>
<p>&nbsp;&nbsp;&nbsp; 这个课程,也在中学生中普及了北京历史文化,就像老北京网十周年庆典中说的,它把北京的历史传了下去,学生承接起了北京的文化。这个课没有考试,而把期末测评的方式换成了对文物古迹作实地考察,并做一个汇报。一周内,所有同学均完成这个报告。</p>
<p>&nbsp;</p>
<p>&nbsp;</p>
<p><br/><br/></p>
<p>&nbsp;&nbsp;&nbsp; 如图片,我把当时自己有的关于故宫最宝贵资料——断虹桥全部20只石狮子的照片(在征得故宫工作人员同意后,本人摄于2007年7月22日)也放到幻灯片中,与老师、同学共享。</p>

陈子梁 发表于 2010-11-13 20:04:00

第三部分继续

<p>二、误人子弟的教材</p>
<p>&nbsp;</p>
<p>&nbsp;&nbsp;&nbsp; 学校发新书,叫《我爱北京》,是北京教育科学院编的(相关新闻见附录)。发下来的第一时间我就感到有错。结果暑假中我利用两天,给它挑出了大错十五处,小错至少十处,外加百分之百抄袭段落三处,合起来一共有硬伤二十八处。(我曾经发过一些,今天我把完整版的《&lt;我死北京&gt;错误》放在本文的附录部分。)</p>
<p>&nbsp;&nbsp;&nbsp; 老北京的文化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北京教委弄这么一本错误连篇的书,不知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这本书最令人无法忍受的,就是最后的一章《发展中的北京》,其中有以下文字:</p>
<p>&nbsp;</p>
<p>&nbsp;&nbsp;&nbsp; “通过加快危旧房改造、城市建设<b>拆迁</b>和商品房开发及经济适用房建设等,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0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p>
<p>&nbsp;</p>
<p>&nbsp;&nbsp;&nbsp; 拆迁毁掉了多少老北京的好东西!教材这么写,难道不是在为政 府破坏老北京风貌歌功颂德吗?歌功颂德、敷衍了事的事情哪里都有:一个小时前听到清华学堂被烧的消息,大火烧了两个小时,还说主题结构没有坏,怎么还是这老一套东西?之前的孚王府配殿被烧、护国寺配殿被烧,哪次相关部门道过歉?道是电视台天天说什么北京CBD有了新规划,人均GDP由上涨了,某地的拆迁又开始了。看来,这股歌功颂德、敷衍了事的风也刮到中小学生那里了。难道我们以后只知道高楼大厦好,而不知道文物古迹宝贵吗?</p>
<p>&nbsp;&nbsp;&nbsp; 如果老师真要讲这本书的内容,我只能在课前课后再向老师说明书中的错误。我去讲这本书(当然是我纠错后的自用版本),在现在来说是不可能的。</p>

陈子梁 发表于 2010-11-13 20:14:00

结尾

<p>&nbsp;&nbsp;&nbsp; 总之,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现代,大气而包容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有数不清、去不完、看不尽的历史知识、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北京的传统文化已遭受严重损失,成立“濒危物种”。</p>
<p>&nbsp;</p>
<p>&nbsp;&nbsp;&nbsp; 我心中的北京,应该是有优美的天际线的,湛蓝的天空中鸽子在自由飞翔,鸽哨声响彻云霄;不是从故宫就能看见国贸三期的。</p>
<p>&nbsp;&nbsp;&nbsp; 我心目中的北京,应该是将重要的文物古迹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的;不是徒有虚名的。</p>
<p>&nbsp;&nbsp;&nbsp; 我心目中的北京,应该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将我们所热爱的这座城市的一切传承给同样热爱这座城市的子孙的;不是有权利的人借助某些名义,大搞为文保不利、过渡拆迁敷衍,甚至歌功颂德的。</p>
<p>&nbsp;</p>
<p>&nbsp;&nbsp;&nbsp; 正像老北京网10周年庆典中说的,我们需要传承。这传承,在你,在我;不仅是传承北京的文物古迹、手艺绝活、文化知识,更是传承老北京的精神,留住北京文化的根脉。</p>
<p>&nbsp;</p>
<p>&nbsp;&nbsp;&nbsp; (全文完)</p>
<p>&nbsp;</p>
<p align="right">人大附中分校 陈子梁&nbsp;</p>
<p align="right">始于2010年11月2日中午,截稿于2010年11月12日晚</p>

老猪871 发表于 2010-11-14 09:00:00

<p>看到这组文章,浮想联翩:</p>
<p>写的好,在于真实,在于认真,在于思考,在于见解。</p>
<p>感谢这个版快的设立,使我们感到了希望,动力,也谢谢听雨,心雨,一定要把这个版块办成最好的版块(我全力支持)</p>
<p>建议张巍,全坛置顶!!!</p>
<p>谢谢陈子良,有机会作一次现场的讲课吧!!!</p>

砚儿 发表于 2010-11-15 10:26:00

<p>楼上点评的好。</p>
<p>&nbsp;</p>
<p>我在想,当我还处在子梁这个年纪的时候,恐怕还在傻傻的念书呢。</p>
<p>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也能像子梁这么有社会责任感。</p>
<p>&nbsp;</p>
<p>赞同楼上说的,有机会,咱们搞个现场活动吧,先请子梁给我们讲讲课,然后再来个现场参观就更完美啦。</p>
<p>不知道子梁的同学们做的演讲题目是什么?有没有可能也请他们呢?</p>
<p>&nbsp;</p>
<p>&nbsp;</p>

dj 发表于 2010-11-16 11:04:00

<p>写的很好,文笔也很通顺,继续努力</p>

京下一朽 发表于 2010-11-16 19:06:00

欣慰之极,老北京的希望啊。

阿党村人 发表于 2010-11-15 20:53:00

<font color="#000000">陈子梁:你好!</font>我也住在这一片,你的文章帮助我们温习北京的文化知识。后生可畏,向你学习……

nosaaa 发表于 2010-11-15 16:06:00

体裁很好,关注一下

陈子梁 发表于 2011-1-5 23:27:00

配图

<p>前几天总算有机会进入交大附小,才拍了两张广通寺,让您久等了。</p>
<p><br/></p>
<p>照片中可见广通寺遗址四周高楼林立,据说这里的房价到2万一平米。<br/></p>

屋子 发表于 2011-3-1 07:36:00

真没想到这是一个初中孩子写的东西哦。

西四 发表于 2011-2-28 12:17:00

后生可畏 有接班儿得了 我们得继续努力......谢谢陈子梁 加油继续努力 自古英雄出少年...

听语漫步 发表于 2011-3-4 11:3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屋子</i>在2011-3-1 7:36:00的发言:</b><br/>真没想到这是一个初中孩子写的东西哦。 </div>
<p>子梁是个很有心的孩子</p>
<p>还希望爱屋经常提携</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征文)我心目中的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