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2 09:35:12
这座故居是一套不太规矩的三进四合院。院里没有游廊和戏楼,只有中规中矩的二十余间住房,前院南侧有一颗葡萄树。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4 11:43:31
据说茅盾全家是于1974年搬进这所小院的,胡同静逸的环境可以使茅盾先生暂时忘记当时文革的纷争。如今前院正房前放了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茅盾先生半身像,雕像前经常成为“粉丝们”留影所在。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4 11:49:17
茅盾故居原来的正房原来是茅盾先生家的起居室,如今已开辟为第一展室,陈列了许多先生的珍贵文物。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5 09:40:13
东厢房原来是饭厅和厨房,如今辟为第二展厅,这两个展室里集中展览了茅盾先生的生平,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物。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6 09:10:30
第二展室里多是茅盾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留下的照片。手稿和实物,其中多为先生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和信件。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7 08:20:59
西厢房原来是客厅和会客室,如今还保留了主人当年活动时的原貌。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8 09:04:05
再往后走便是后罩房,在老北京的习惯中,后罩房处于院落的深处,鲜有外界打扰,茅盾先生也基于此,将自己的卧室,会客厅,书房都设在了此处。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9 10:48:14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29 16:18 编辑
茅盾先生一生甘受清贫,但在临终前将稿费25万捐给中国作协,设立一项长篇小说文学基金,其高风亮节令人仰止。
《朱自清写给茅盾先生的贺信》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31 10:19:41
呵呵,大冷的天害的俺……那都去不了,只好把七月初游览国博的图片,炒冷饭~。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建成的,属国家文化部,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3 17:29:53
《当美女遇见了大师》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3 18:27:07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1-3 18:29 编辑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4 11:36:33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1-4 11:43 编辑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4 11:46:55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5 09:13:17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6 09:55:30
《美人肩》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7 09:56:18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8 09:10:12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9 09:46:18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0 09:57:23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1 10:32:14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2 14:57:17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1-12 14:59 编辑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3 15:25:06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4 09:46:21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5 09:37:51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6 17:14:08
《大盂鼎》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7 14:57:25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8 09:49:37
《中国的“脊梁”》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19 16:01:39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1-19 16:02 编辑
无数人以为自己能创造不一样的桃花源,在小世界里温柔一生,但是只要走进围城,才发现婚姻与婚姻没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只是一模一样的无奈,一模一样的痛苦。
《岁月》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21 11:24:56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1-26 11:25 编辑
上图为去年日本国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出席观看京剧《孔圣母》时本人所摄
(以下此稿是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朱成山应《国际先驱导报》的邀请而作。
1月16日晚11时,我已经在家中就寝进入梦乡之中。忽然,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铃声大作。顺手摸过来接听,原来是江苏省外事办公室礼宾处处长周叶春打来的电话。他说:“朱馆长,打扰您休息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夫妇一行今晚已经到达了南京,刚刚用完晚餐不久。现在我正式通知您,明天早晨9时20分钟,他们来贵馆参观访问,请您们做好接待准备工作。”
周处长的一番话,立即把我从梦中惊醒。此前,虽然我已经从日本日中协会、中国外交学会、江苏省外办和南京市对外友协等多种渠道,特别是日本和中国几十家媒体的记者,几乎打爆了我的电话中,得知鸠山要来本馆的消息,但全是“可能要来”的口径,并没有接到正式来馆的通知。现在,终于接到了“官方”的正式通知。
在电话中,我与周处长商讨了如何接待鸠山先生的一些细节。考虑到早晨来馆参观的观众人数较多,为了不致引起围观,影响群众的正常观展秩序,决定避开从场馆1号门主入口进入,改在从3号门贵宾接待室通道入馆。周处长还提出,考虑到届时中外记者很多,希望在植树和题词两个现场提前拉起警戒绳,以确保现场有良好的秩序。
放下周处长电话后,我的脑海里翻腾着如何接待鸠山一行的思绪。虽然在我当馆长的20年职业生涯中,已经有过接待许多位中外领导人的职场经验,但我清楚地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所有重要的接待任务,从来不敢有任何的马虎和应付,得周全地提前考虑和安排好任何细节。以至于在床上碾转反侧,至凌晨1时30分还睡意全无。我对自己说,这样不行,明晨还要和鸠山先生一行讲解与交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于是,翻身下床,找了两片安眠药吃下,强迫自己休息。
次日早晨7时30分,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馆里上班。在早晨接到我通知的本馆公众服务处处长唐传贵、安全保障处处长何秀山、安保主任王建国以及保卫科的几个人,也已经到馆,我对他们一一进行动员和具体安排,到现场进行布置。考虑到记者较多,我决定将题词的场地,由在贵宾接待室改在7号门出口处附近的职工食堂,因为那里空间宽敞,光线明亮,我们调派人员将饭堂里的桌子板凳迅速挪空,放置好题词用的桌椅和笔墨纸张。
一切安排妥帖后,接待的时间也差不多到了。9时20分,载着鸠山夫妇的车队准时驶进了本馆3号门院内。
车门打开后,鸠山夫妇先后从汽车中走出来与我握手。我上前一步说:欢迎您们!我是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然后,引导着鸠山夫妇一行进入了贵宾接待室。
连同鸠山夫妇,在贵宾接待室里一一落座的中日双方陪同人员有,日本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和鸠山先生的秘书芳贺大辅、中国外交协会副会长黄星源、江苏省外事办公室主任费少云和副巡视员蔡锡生等,陪同者都是我熟悉多年的老朋友。
落座后,我首先向鸠山夫妇一行简要介绍了本馆情况,充当欢迎辞说:鸠山先生、夫人及各位来宾,请允许我代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全体员工,欢迎您们在寒冷的冬天,来到本馆参观访问。本馆建成于1985年8月,至今已经开馆27年。馆址所在地是当年侵华日军集体屠杀和一万多名遇难者尸体丛葬地遗址,建馆的目的是前世不忘、后事之师,意即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作为教科书,对人们进行历史教育和和平警示作用。2012年,包括接待日本人士在内的世界各国观众达650多万人次。在一定意义上说,本馆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和平博物馆。我指着坐在一旁的白西绅一郎说,白西先生每年春天都要带领日本友好人士来本馆植树,他们自称为“绿的赎罪”活动,已经连续坚持有26年,在南京成活的树木已经有6万多株。接着,又指着吴汝俊先生说,他是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使者、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此前也多次来过纪念馆。
鸠山先生接过话来说:“尊敬的朱成山馆长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待我们。他指着吴汝俊先生对我说,吴先生是我的朋友,他告诉我,南京有一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您应该去那里看一看。今天,他陪同我和夫人、白西先生等一起,亲眼来看一看。刚才,我坐在车上,远远的看到了纪念馆内有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雕像上那个手托和平鸽的妇女形象很优美,让我感动。我姓鸠山,在日语中,“鸠”这个字就是鸽子的意思,所以我对鸽子的形象特别有感觉”。
我们一起去看看展览吧?我提出建议后,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起身离开贵宾接待室,在我的引导下,朝着展厅的方向走去。在路经“历史证人的脚印”铜板路时,鸠山先生停下脚步问:“这是谁的脚印?”我回答:“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脚印。”鸠山又问:“他们现在都还健在吗?”我回答:“其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已经陆续去世,现在健在的不到两百人。”此时,白西先生走过来,示意鸠山先生面对镌刻有邓小平题写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石墙前,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致哀。鸠山先生点点头,向前走了几步,躬身向遇难者默哀数分钟。
进入展厅后,在门厅里,我首先向鸠山夫妇一行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和30万遇难者数字的出处,他们都表情严肃但很认真的听着。在入口处有一座名叫“历史之门”的设计,我告诉鸠山先生,门上有一副铜手印,是根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手复制的,这位历史老人现在还健在,只要触摸这副手印,这扇“历史之门”就会为我们打开。鸠山先生伸开双手,触摸了证人的手印。瞬时间,“门”被徐徐的被打开了,大家鱼贯而入。
在情景中庭,有按一比一复制的高大但倒塌破损的南京中山门城墙,以及正在放映的侵华日军当年侵占南京城墙的历史录像片。我指着说明牌上的一幅历史照片,对鸠山先生说:“这里复原的景观,正是根据这张历史照片复制的。”鸠山先生问:“当年进攻中山门的是日军那个部队?”我回答:“日军第十六师团,又叫中岛师团,因为十六师团师团长名叫中岛今朝吾。”鸠山先生又问:“他们来自日本什么地方?”我回答:“日本京都。”
在序厅,我指着正前方那堵高大的墙体,上面用三台投影仪投射出翻滚的江水中,不断浮现出许多张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照片,特别是中间的那一个汉白玉花圈中间,每隔12秒,在悠远的钟声中,切换着一张张男女老少遇难者照片说:“30万不仅仅是一个沉重而冰冷的数字,而且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清晰的面容。”鸠山先生问:“遇难者的男女比例是多少?”我告诉他:“当时的情况很复杂,整体的男女比例无法作调查认定,局部调查认定的档案资料是有的。”
在集体屠杀展室内,我给鸠山夫妇一行讲解到,日军为什么要在南京进行大规模屠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专门引用了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当时下达的进攻南京的命令中,要求日军部队“用武力迫使中国畏服”,这是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如中岛师团长的日记中记载的“大体上不保留俘虏,全部处理之”,造成了杀俘扩大化,也是原因之一。我还指着展板上展出的当年日本多家报纸上,明确报导出在南京杀害58000人、36000人、30000人、17000人等数字。鸠山先生问:“是那些报纸?”我回答:“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报纸。”
在集体屠杀示意电子图板前,跳跃着二十多处当年日军集体屠杀遗址所在地名的红色显示图,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沿岸。我告诉鸠山先生:“当年日军集体屠杀的地点主要在长江边,其原因一是当时有许多的南京市民和中国俘虏兵,他们想越过长江逃生,但没有渡江的船只,南京江面很宽,江水很急,只能在江边徘徊,被日军围住后,在燕子矶、草鞋峡等地集中大规模地屠杀,也有从安全区、市区搜捕的俘虏兵和平民百姓,押解到江边的煤炭港、中山码头等地进行屠杀的,遇难者的尸体被抛入了长江里。”鸠山先生问:“当时江边是不是很荒凉?”我说:“是的!很荒凉”。他又问:“纪念馆的位置在哪里?”我说:“在江东门,离长江不远,当年毗邻一条名叫江东河的小河,河边有几口小水塘,也很荒凉。”
在日本随军记者村濑守保拍摄的一张被抛入长江,又被江水冲回岸边的许多遇难者尸体照片前,以及展厅中陈列的遇难者遗骨前,还有被日军砍下的遇难者头颅等照片前,鸠山先生双手合十,不断的鞠躬致歉,这样的场面先后多达十多次。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一家受难的复原场景前,鸠山先生听我介绍了夏一家九口人,在1937年12月13日那天,躲在南京城南一处名叫新路口5号自己的家中,祖父母、父母、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共7口人遭日军杀害,两个姐姐和母亲遭日军先轮奸后杀害,只剩下7岁的她和4岁的妹妹幸免于难,俩个小姐妹在亲人的尸体堆中生活了15天,饿了吃一点锅巴,渴了从水缸里舀一点冷水喝。后来,被从安全区回来的一位邻居老奶奶发现,报告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德国人拉贝、美国人马吉等外籍人士,曾经来到她家察看受害现场,马吉还拍了照片。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日本“南京”学会会长东中野修道出版书籍,明确诬陷夏淑琴是假证人,夏先后在东京地方法院、东京高等法院、日本最高法院起诉东中野教授名誉伤害,三审都取得了胜诉,责令东中野向她进行了名誉赔偿。鸠山先生认真的听我诉说夏家的故事,然后问:“夏女士现在身体还好吗?”我答道:“她身体很好,上个月还应邀去了日本东京、大阪、冈山等7个城市作证言报告。”鸠山先生点了点头。
在南京国际安全区展板前,我告诉鸠山夫妇等人,当时留在南京的一些外籍人士,出于国际人道主义,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立了3.86平方公里的难民区,并成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最多时一共有25万多难民涌进难民区。鸠山先生问:“当时留在南京有多少外国人?南京市有多少人口?”我明确的告诉他几个数字:“当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人一共有39人,他们来自美国、德国、英国、丹麦、俄国等不同国家,有教授、医生、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等不同职业,但共同的行为是履行人道主义义务。1937年初,南京的人口是101.6万人。随着日军侵占上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和一部分有条件逃难的南京市民,纷纷逃离南京,但到南京的沦陷前夕,仍然有50多万市民滞留南京,加上从上海、四川等地调集来保卫南京的10多万中国守军,还有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逃难来南京的难民,当时南京的人口有60多万人。”
在历史审判的展板前,我告诉鸠山等人,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作为甲级战犯受到审判,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在该法庭判决书中,判定在南京遭到日军屠杀的对象,是中国平民和俘虏,不包括两军交战中的死亡人数,认定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为20万人以上,还不包括被抛尸长江、挖坑掩埋和以其他方式处理的尸体在内,这部分人数虽然法庭没作出明确认定,但应该有10多万人。同时,该判决书还认定南京城被烧毁的建筑达三分之一以上,在日军占领南京的最初一个月内,市内发生了两万多起强奸和轮奸的事件。当然,明确判定遇难者30多万数字的是南京军事法庭,该法庭认定集体屠杀有28案19万多人遇难,零散屠杀有858案15万多人遇难,最终认定遇难者总数达30万人以上。30多万数字是历史的判决,法的认定。从鸠山先生的表情中,我觉得他此前从来没有明确知道过30多万数字的来历,这与战后日本的历史教育、历史认知有关,也与日本对曾经侵略和加害的历史反省不彻底有关。
在展厅最后部分,我指着展板上有关日本政要来本馆参观的照片,对鸠山先生说,前几年来本馆参观访问的有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树,也有时任日本自明党干事长野中广务,还有时任日本社会党委员长、后来担任过日本众议院议长的土井多贺子,您是来本馆参观的第三位日本前首相。听我这一番介绍后,鸠山先生走近展板,一一看了这些他熟悉的日本同僚们当时在纪念馆的情形。
走出展厅,我引领着鸠山夫妇一行参观本馆外景展区。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他用手摸摸遇难者的名单后,再次双手合十,向遇难者鞠躬致哀。
在遇难者遗骨坑和“万人坑”遗址时,鸠山先生看到累累白骨,感到非常震惊。除了再次鞠躬致歉外,还问了句这遗骨是真的吗?我知道,日本右翼学者田中正明曾经在日本国会议员演讲时,胡说过本馆展示的遇难者遗骨是假的,为此,许多日本政要都对这些遗骸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我肯定的告诉他,这些遗骸都是真的,遗骨坑中的遗骸在1983年发现时,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本多胜一、日本学者藤原彰、吉田裕、笠原十九司等曾经在现场拍摄了照片。“万人坑”发掘的遗骸,是葬在水塘里的,共有7层堆积,每一具遗骸都经过考古学、医学、法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科学鉴定,被证明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骸,目前被原貌原样的陈列。
在和平大舞台上,鸠山先生仔细地看着台口写着两排对仗工整的大字:“不为复仇誓言铭记南京历史遗训,为了大爱志愿谋求世界和平永续”。他对我说:“这幅对联太好了,使我很感动,希望大家一起为了世界和平出力。”我赞同地点点头,没有告诉他的是,这幅对联正是出自我思考的结果。
在和平公园里,鸠山夫妇要与本馆和平女神塑像合影,邀请我与他们合影。这时,鸠山先生突然发现了在雕像上停歇着十多只白色的鸽子。他高兴的对我说,有那么多的“鸠”飞到这里来了。是的,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物,在日语中被称为鸽子的“鸠”,今天真的为了和平来到这里后,受到了来馆参观的许多观众的欢迎。
在和平公园的一角,高大的和平女神雕塑之下,有一棵树龄约20年的银杏树,我们请鸠山夫妇一行为它培土浇水,作为此次来馆参观访问的纪念树。这也是鸠山夫妇的心愿,用鸠山先生自己的话说,培植一棵和平的树。
在植树现场,还有许多棵由此前来馆的日本友人种植的纪念树,每棵树的旁边都立着一根高约一米的不锈钢柱,柱上面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着何时何人种植的树。鸠山夫妇一行人饶有兴趣地观看,我一一地为他们作介绍:这是日本社会党副委员长涩泽利久先生种植的;这是日本铭心会访华团种植的;这是日本鹿儿岛教职员工会种植的;这是白西先生所在的日本日中协会组织植树访华团1986年5月种植的,时间最早,已经在纪念馆成长了26年。鸠山先生问白西理事长:“您们今年春天还来这里植树吗?”满头银丝的白西先生肯定地点点头说道:“来!一直要种植到日本现任首相来该馆谢罪道歉为止。”
访问结束之前,我邀请鸠山先生为本馆题词。他拿起了毛笔,在事先为其准备好的宣纸上,写下了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友爱和平”。在落款时,发现他将自己的名字鸠山由纪夫中的‘由’字,改成了‘友’字。当我问起是否有意而为之时,他点点头表示认可。
到了鸠山夫妇一行离开纪念馆的时候了,他一一与我们握手告别,感谢我为他作的讲解。我也代表本馆,向他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女孩铜雕像模型,向他的夫人赠送了紫金花镇纸,还赠送了由本馆编辑出版的日语版的《南京大屠杀图集》、《和平学概况》等资料书籍。鸠山夫妇高兴的接收了礼物,说“等到银杏树开花时,我还会再来。”
当鸠山夫妇一行在汽车里与我们挥手告别时,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11时40分。他们今天在本馆参观访问的时间整整140分钟。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与鸠山先生近距离对话和交流的时间达到了140分钟,比原定的80分钟超出了一个小时。
该报于2013年1月24日头版和三版较大的篇幅发表此文时,对上述内容哟哟删减)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3-1-22 15:46:23
呵呵,快过年了,上点儿小零食哈,……。
《糖瓜》
《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