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路 发表于 2012-11-23 11:40:02

本帖最后由 安德路 于 2012-11-23 11:50 编辑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1-23 10:37 http://bbs.obj.cc/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仁兄言之,……“苗寨”!

《雅宝路之——爱在心头》

肩荷爱子当街笑
冻死弃儿谁敢哭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1-24 11:14:10


《雅宝路之——回头多是客》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1-25 10:34:22


《雅宝路之——“这嘎达人傻钱多……速来!”》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1-26 14:20:10


《雅宝路之——我咋看不清》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1-27 09:31:10


《雅宝路之——午餐时间到》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1-28 09:38:43


《雅宝路之——北漂三人行》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1-29 09:46:56


《雅宝路之——逛京城》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1-30 10:24:52


《雅宝路之——父子情深》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 09:23:33


《雅宝路之——临时售货车》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 14:48:28


《雅宝路之——终结篇》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3 09:32:52


上世纪50~60年代当年,如果您在北京市内乘坐19路公共汽车(入上图),就可以从南城的右安门到西城区的西直门了,它途经南线阁,天宁寺,真武庙,复兴门外,儿童医院,月坛,我家(阜成门外大街),马尾沟和三塔寺的(北京市委党校),……,最后终点站是西直门。常听家里的大人说,如果从我家去安定门,就要在西直门—“倒车”27路,我那时还纳闷:这车“庞然大物也”,怎么好生生的就如墙头草,“说倒就倒”呢?坐车时就忐忑不安,一直心怀恐惧感,……直到“真相大白”。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4 10:47:59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5 10:08 编辑


《温故2002——车公庄一区一楼三单元》
呵呵,40多年前在北京西城区的阜外大街,如果您坐(如上图)19路不远几站地,第一站:向北路过马尾沟,第二站:新华印刷厂(向西),第三站:在市委党校(三塔寺)下车,路北紧靠马路边,抬眼一看有二幢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四层的红楼,其中靠东面的这幢,别看其貌不扬,但是跟您一提眼下著名电影导演F和他的电影《温故1942》,那可是世人曙目,妇孺皆知,据说仅上映二天全国的票房早已扶摇直上数亿元了,而眼前这幢令F导五味杂陈缅怀自己的童年,甚至现在可以堪称“电影大师的摇篮”的这幢党校的教职工宿舍,确早已在10年前就土崩瓦解被拆迁了,原地拔起的新项目美其名曰——:“五栋大楼”,随着不可避免的拆迁,当然我的岳母大人一家,也告别了生活工作了40多年的市委党校,和楼下F家一样迁往他处,……。(注:照片原作者为住三单元一楼的住户在拆迁时所拍摄的)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5 10:08:03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5 10:51 编辑



《温故2002——市委党校宿舍楼的拆迁》


         呵呵,最难忘2002年搬迁时,楼北面的十数棵依然风华正茂迎风摇弋的核桃树,几十年来每年的金秋十月,站在树下抬头望去,只见其硕果累累,……它给居住在此的党校职工,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带来少徐的“念想”和欢乐,……

      据56年出生的老伴回忆,当年从东城区的建国门观音寺迁到此地时,从单元门出门望去,不远就是一片极大的庄稼地,后来党校甚至每户职工都分到了几分“自留地”,……记得后来家里乡下来了亲戚,不会使用宿舍楼里卫生间的抽水马桶,只好将其引到“自留地”里方便也屡见不鲜时有发生,呵呵,反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今天讲就是绿色环保无公害啦!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6 14:37:50


《党校发小》
呵呵,那天整理家中的老相册,无意中发现照片中的女孩子竟是我们孩子他小姨,漏光了还浑然不知,……好在明年就55了,处长也要和单位“拜拜”了。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7 09:39:37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12 10:29 编辑


《市委党校幼儿园的孩子们》
上图中右面穿花衬衫的是孙老师,早年在党校的幼儿园工作,文革后转到北京低压电器厂直至退休,其夫党校老职工老施,他们住在岳母家的隔壁40余年,膝下有一子一女,其前女婿为电影武打明星徐小健(人艺演员徐杨之兄),他家楼下则住着后来赫赫有名的冯导一家。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8 10:34:01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8 10:37 编辑


《50年代市委党校幼儿园的孩子们》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9 09:47:59


《50年代的北京市委党校幼儿园》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0 09:38:58


《在市委党校内的转椅上》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1 09:34:33


《生于50后的北京市委党校的发小们》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2 10:06:47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12 10:27 编辑


《党校职工子女在70年代》

这些家住党校宿舍的许多教职工的子女,根据当时教育局的就近分配原则,多分配到离党校附近的110中学和155中学等学校就读,譬如上图中的110中学的班主任袁一品老师,对他我就比较熟知,他80年代就住在我家的楼上,图中坐在他左边的拿着三角旗的杨L 同学(也是党校子女),她和我MM一起在顺义的后沙峪插队,后来远赴大洋彼岸,现在已经旅居米国多年了。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3 10:34:30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13 10:45 编辑


《生于50后的市委党校文艺宣传队》
呵呵,……明眼人可以从上图这“13金钗”中猜猜看,那位是:F导的胞姐。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4 10:20:03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14 10:21 编辑








《和小军在天安门广场》

呵呵,俺老伴儿和F导的姐姐,文革后期穿着时尚的裙子在雄伟壮丽的……广场。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5 15:41:18


《50年后的党校发小们重聚首》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5 17:11:03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3 10: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生于50后的市委党校文艺宣传队》
呵呵,……明眼人可以从上图这“13金钗”中猜猜看,那位是:F导的胞姐 ...

正确!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6 09:22:55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18 15:36 编辑

      
《“爱的彩虹”背扇艺术展的前言》
日前的8月14日,“爱的彩虹”马正荣马俐捐赠西南少数民族背扇服饰艺术展在首都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马正荣、马俐父女,展出了他们多年收集的各民族背扇170件,精美服装30套,并向中国美术馆赠予展品,作为永久收藏。

      由于在10年前我曾经在贵州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原因,我回京后就非常热衷关注祖国西南地区那里的人文趣事,这次有幸参观并记录了大部分藏品,……。
中国西南部世居着苗、布依、侗、水、彝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域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千百年来,人们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文化,而妇女们背负婴儿所用的背扇更是这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7 10:26:16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18 15:37 编辑

      
    背扇是贵州少数民族妇女精心绣制的背孩子的工具。背扇的造型总体为T形,由背扇心、背扇脚、盖帕和背扇手四部分组成。其中背扇心是背扇的重要部分,为了孩子的脊柱健康,细心的母亲们在背扇心的内部放入竹编、毛毡等物,这样既柔软又挺括,孩子裹在里面是非常舒适的;背扇脚位于背扇的下部,起着兜住孩子的作用;盖帕能为孩子挡风遮雨;背扇手则紧紧地将孩子维系在母亲的身上。   
《蝴蝶几何挑花背扇》
       背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单就各种花纹图案即可当作一部浩瀚的历史文献来阅读:日月星辰、山川大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民族传说……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女人们一针一线将历史的记忆、神话、史诗和悲欢离合的故事,绣在服饰和背扇上,穿在身上,随身携带,世代相传。如苗族背扇上的“回环式方形城池纹”,隐喻着祖先远古时拥有的城池、街道。“蝴蝶妈妈”、“鱼纹”图案源于苗族的蝴蝶崇拜、鱼崇拜,蝴蝶和鱼产卵多、繁殖快,历史上苗族同胞备受战乱、迁徙的折磨,人口急剧减少,因此蝴蝶和鱼便成为理想的崇拜对象。此外,还有龙纹、鸟纹、几何纹、花草纹等古老纹样。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18 16:09:11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20 15:05 编辑

刘瑾的这组作品即将在平遥国际大展上展出,这里先睹为快。
转载自四月风 | 林路的四月风博客:http://linlu.blog.siyuefeng.com【版权声明: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出处,否则,我们保留法律维权权利】

林路的推荐语:眼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已经成为一种隐含的身份象征。想当年我们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就导演过一出“眼镜”的悲喜剧——一位著名的摄影师抓取了江主席脱下眼镜的瞬间,意在表现主席更随和的一面。然而这张照片还未发表,江主席就“龙颜大怒”,认为不戴眼镜的画面有失尊严,从而剥夺了这位摄影师进中南海拍摄的权力。好在这里刘瑾画面中的眼镜被剥夺者,都有一种“坦然面对”的平和心态。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两者之间所带来的差异,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所以我非常看好这样一个“计划拍摄两百人,项目于2010年开始,期间作品陆续展示”的过程,看看这样一副小小的眼镜,能否从本质上颠覆习惯的观看方式——不管是观看者,还是被观看者……
转载自四月风 | 林路的四月风博客:http://linlu.blog.siyuefeng.com【版权声明: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出处,否则,我们保留法律维权权利】
呵呵,碰巧我在不久前也不知有以上构思时,瞎猫碰死耗子拍了两张,后来查信息显示:前后大约隔了3秒钟,如果当时只拍一张,现在就什么也没有的说了.
《幕落时分》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0 15:08:30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2-12-21 09:15 编辑


《后窗》
呵呵,谁料的到,几十年一贯“生龙活虎,没病没灾”的我,两个月前竟在医院做了人生的第一次长达约7小时的大手术,躺在手术床上,以往在电影里的抢救的经典镜头在眼前一一闪过,……当麻醉师呼唤我的意识即将消失的一瞬,小说《白鹿原》里的一段话响彻在我的耳际:“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住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1 09:51:52

呵呵,南锣鼓巷是当下大家都熟悉而又热闹的所在,可拐个弯不很远的后圆恩寺胡同里,却有一座小巧秀气的如意门楼常年开放,它便是茅盾先生的故居。

《茅盾故居的大门》


文秀武兵 发表于 2012-12-22 09:15:05


步入院门,迎面雪白的墙壁上镶嵌着有邓颖超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十分醒目。

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查看完整版本: 习作几张,时不时的发上来,让大伙见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