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儿砖 发表于 2007-6-5 20:28:00

老北京餐馆里的“低三下四”

<p>我经常去一些老北京餐馆吃饭,比如“北平楼”“海碗居”之类的。</p><p>里面的服务员都是一水儿的老北京打扮,进门就是“里边请 您那”,出门就是“慢走 您那”,</p><p>相匹配的也是旧社会低三下四的样子,弯着腰,陪着笑脸。</p><p>我真的很看不惯这样,现在不是旧社会,大家都平等,为什么还要学老北京跑堂低三下四的样子呢。</p><p>请挺起你们的腰板吧!!!</p>

周小麦 发表于 2007-6-5 20:46:00

<p>汗~~</p><p>这是老味道啊,我觉得那样挺好!!!</p>

元大都 发表于 2007-6-5 20:50:00

饭好吃就行!

羊油麻豆腐 发表于 2007-6-5 21:11:00

<p>那是一种服务,就像北京人对别人说话爱加个“您”字一样。</p><p>看看日本服务,那鞠躬的姿势,90度,还是依然在沿用。</p><p>一个社会,“礼”,很重要!</p>

旗人吃老米 发表于 2007-6-5 21:44: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板儿砖</i>在2007-6-5 20:28:46的发言:</b><br/><p>我经常去一些老北京餐馆吃饭,比如“北平楼”“海碗居”之类的。</p><p>里面的服务员都是一水儿的老北京打扮,进门就是“里边请 您那”,出门就是“慢走 您那”,</p><p>相匹配的也是旧社会低三下四的样子,弯着腰,陪着笑脸。</p><p>我真的很看不惯这样,现在不是旧社会,大家都平等,为什么还要学老北京跑堂低三下四的样子呢。</p><p>请挺起你们的腰板吧!!!</p></div><p></p>那你上哪吃饭是不是就去看哪些板櫈桌子去了!勤行不这么干他们到都跟大爷似的,你觉得舒服吗!

板儿砖 发表于 2007-6-8 12:03:00

我说的是没有必要那么低三下四。。。点头哈腰的

阿凡免提 发表于 2007-6-8 12:27:00

<p>文化不同:</p><p>东方文化讲究谦恭,敬让,因此有很多敬语"您,府上,..."和自谦语"在下,舍下..."</p><p>西方文化主张平等,自尊,所以服务人员可以直接叫客人的名字.</p><p>都没有对错, 选择自己喜欢的服务方式就是了.&nbsp;</p>

GaosBoy 发表于 2007-6-8 17:53:00

弯个腰,鞠个躬,不至于吧

小水 发表于 2007-6-15 15:23:00

<p>我觉得挺好呀~ 要干勤行的 都大爷似的 您肯定也不去吃</p><p>想受气去后海内九门小吃&nbsp; 嘎嘎~</p>

nmsh10 发表于 2007-6-15 17:49:00

<p>我觉得那不叫低三下四~~~</p><p>我觉得我才是低三下四呢~~~</p><p>&nbsp;</p>

电动牙刷 发表于 2007-7-20 09:08:00

<p>那真不叫低三下四。。。</p><p>我个人认为那样比较有京味儿。。。。</p><p>吃着也舒坦。。</p>

臭猴子 发表于 2007-8-26 14:51:00

<p>你甭里他就行了,老北京的饭馆里也不是那个德行。那是商家卖的一个噱头,可他不知道他给弄拧了。就没有进门大嗓门吆喝的,就是很普通的问个好而已。</p><p>“里边请 您那”,“慢走 您那”,那根本不是什么京味,是商家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很京味而已,实际上,很可笑。</p>

心宽体胖 发表于 2008-2-19 15:26:00

没楼主那么严重,这要是一个老外来了,中国的人权问题又有麻烦了!<br/>这是传统文化,要去体会,人家给你服务的人员可不觉得比你低一等。怎么说呢!现在社会这叫凭手艺吃饭。<br/>

肥而不腻 发表于 2009-2-8 12:57:00

看来楼主受党教育多年

京东大饼 发表于 2009-2-8 12:44:00

楼主没看过天下第一楼吧,老北京饭馆堂口的学问大了去了,不是你理解的低三下四。

asd6391 发表于 2009-3-2 20:38:00

,“礼”,

zxzxf 发表于 2009-2-20 00:53:00

唉~~~

北京中轴线 发表于 2009-4-20 15:28:00

<p>您是“你那”的合音,“您那”不好理解,似乎是:“你那那”。大约在义和团之前,北京口语只讲“您”,不讲:“您那”。</p>

meifaye 发表于 2009-4-20 09:17:00

非常之受不了他们的那句“您那”,非常不正的发音,自以为很正的北京话,其实让人听着直起鸡皮疙瘩

土狼 发表于 2009-6-16 16:58:00

<p>对北平楼、海碗居的评价就是“没内金刚钻儿非拦内瓷器活儿”,外地人学说北京话怎么都不是内个味儿!</p>
<p>&nbsp;</p>
<p>老北京人见面,甭管在哪儿都得打个招呼,讲究点的还要请个安,这能叫低三下四?</p>

胡同“串串” 发表于 2009-8-3 20:05: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羊油麻豆腐</i>在2007-6-5 21:11:00的发言:</b><br/>
       
        <p>那是一种服务,就像北京人对别人说话爱加个“您”字一样。</p><p>看看日本服务,那鞠躬的姿势,90度,还是依然在沿用。</p><p>一个社会,“礼”,很重要!</p>
       
</div><p></p><br/>说的对。<br/>

北京常四爷 发表于 2009-7-24 22:39:00

这些所谓的京味儿就和新修的永定门楼子似的,看着很别扭。

南城土著 发表于 2009-7-24 20:40:00

随他娘的怎么折腾吧!卖的饭菜是不是老北京味儿重要!

北京小任儿 发表于 2009-9-7 15:57:00

这是一种礼节啊。就象日本人的跪式服务。我觉得挺好,看着亲切。

莫怀 发表于 2009-11-11 15:04:00

支持22楼的,不地道的京味就是别扭。

左慈戏曹 发表于 2009-11-21 08:37:00

关键是现在只有形似(其实也不完全)而没有神似。像《天下第一楼》里林连昆演的那位老跑堂的现在哪儿找去?没了。实际中确有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同和居有位茶房头徐师傅,因为家父单位聚餐、家庭聚会、私人宴请总找他。以致后来一提家父定餐,连菜都不用点,准保满意。1974年我结婚还在西四同和居办的家宴,他还在,安排的海参席,一桌40元(不算酒水),什么物价!还出过笑话,徐师傅是胶东人。一次单位聚餐,家父有事不能亲自去联系,派单位一位年轻人去的,让把菜名记回来,好跟大家报告。这位年轻人回来兴冲冲报告,有“沙锅锦鸡”。家父纳闷儿,同和居没这菜呀,锦鸡国家已保护了呀?原来徐说得是“沙锅整鸡”,胶东话“整”为“锦”,就像“人”为“银”一样。

李焰 发表于 2009-11-21 00:32:00

确实给人感觉不是特好,主要是不像,原来跑堂的应该是能聊、能喷、能白活还不让您讨厌的那种,不是装出来的。

100微 发表于 2009-12-26 09:30:00

老北京饭馆里的招呼是热情而又礼貌。没有自己作践自己的。现在京味儿饭馆里的那些不三不四,不是个东西。

轮语 发表于 2009-12-26 12:42:00

<p><font size="-1"><font face="Verdana">人讲礼仪为先,树讲枝叶为源,未曾学艺先学礼,有道是礼多人不怪!</font></font></p>

不买票 发表于 2009-12-26 15:53:00

服务行业都得这样&nbsp; 虽说咱北京人从精神气度上都自认是爷 可现在去超市之类的地方看看&nbsp;为屁点儿事就呛呛起来的大多数是外省人 而且态度多傲慢&nbsp; 我们的服务态度不论顾客外省本地 一律一视同仁 可北京人的态度好的多!&nbsp;&nbsp; 我在超市做过客服这是亲身感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老北京餐馆里的“低三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