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楼主: 安德路

记忆中的美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5 15: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安德路 于 2021-7-7 15:55 编辑 & A6 s6 X7 g" g6 E1 D
% ]# y  n3 O/ x* [* ~8 S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口粮定量供应,粗茶淡饭度日,素肠胃更易记住滋味。

9 e- r" M" I- C$ V3 x
一、泡馍4 i  `0 {1 q1 N

8 ~+ _. [) f' O% H
    小时候生活清苦,对两个日期印象深刻,14号、24号,14号父亲发工资,24号可以用下月的新粮票买粮。我家六口人,父母、我、两弟一妹,父亲在邮局上班,全靠他54块钱工资过活,持家的母亲要算计着过日子。当时困难补助标准是人均8元以下,我家略高于困补标准,但日子过得非常窘迫,连我的学费都缴不起。为了缓解捉襟见肘的日子,母亲忙里偷闲找点外包的“刺绣”、“锁扣眼”手工活计,有机会也做做临时工,挣点小钱贴补家用。母亲有过正式工作,单位是北京景泰蓝厂,出了胡同,过马路(德外大街)就到,离家咫尺之遥。母亲喜欢掐丝镶嵌的工作,被迫辞职是奶奶年老多病,子女无人照看。
9 F" t  [+ W6 B7 M; b4 q+ @/ x
    一九六七年,“文革”运动正酣。作为风向标的各类报刊发行量骤然多了起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铺天盖地的阵势让邮局应接不暇。那时期各个单位只减员,不增员。为应付困境,邮局只好招了一批家属充当临时投递员,号称“家属连”,只管送报纸,不掺和其它业务。母亲成了“家属连”的一员。学校停课。本该上小学四年级的我,也当了报童,那年,新街口大街东侧,有个走着送报纸的小孩,就是我,身上缀个装报纸的邮袋,细脖大脑壳。

, r$ G1 _* D; l+ W: A6 Q% _4 i$ j
      “最新指示”非常随性。反正不管什么时候发表,都得马上响应,即便是半夜,也得爬出被窝儿,穿上衣服出去游行,理解不理解的,都得走到街上敲锣打鼓闹腾一番,以表忠心。报纸随即行动,什么时候印,什么时候来,分完再去送,就没准谱了。有时我会觉得困惑,一个孩子的困惑,伟人夜里不睡觉,半夜三更还作指示?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最新指示”未必是当时的。困惑在其次,真正难过的是困,报纸没来,只有等。在工作间,老弱妇孺胡乱坐在凳子或桌子上闲聊,等待,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开始哈欠连连,传染困,岂止困,不睡觉,就又饿了,忍着,还能怎么着?小孩无所顾忌,我蜷曲在办公桌上睡着了,身上盖着父亲的大衣,很快进入梦乡。
      
       ——父亲在窗外向母亲招手说着什么。母亲从取暖的大火炉上拿来饭盒,对我说,你吃吧,我和你爸出去一会儿。打开饭盒,米饭炒雪里蕻,拿起勺开始吃,吃着吃着,灵光一闪,擦擦嘴,盖上了饭盒。嘴亏的年代,对吃敏感,一门心思在吃上,激发人的机智,我走出了邮局。
      
      “西安食堂”,距父亲所在的邮局也就百米。母亲带我去过,那里有好吃的泡馍,5毛钱一碗。大大的海碗里放着两个馍,很硬。洗手后,自己掰,掰完把有编号的小票放到碗里,交给服务员,等待中,对桌上小料感到新奇,碟子虽小,可东西齐全,翠绿的香菜,鲜红的辣椒糊、浅黄色的糖蒜,桌上还有醋壶;餐厅很热闹,弥漫着各种食品散发的气味,柜台玻璃橱窗摆放着凉菜,炸花生米、酱牛肉、木耳拌芹菜,海带丝等,拥挤的过道,服务员推着窄窄的餐车过来了。我吞咽着口水,对号,寻找,浸泡馍的汤很浓,油花闪耀,粉丝柔和地静卧其中,二三片清炖羊肉很实在,肥瘦相间,一咬,肉丝断开,满口生香。母亲说,“辣椒糊不是很辣,可以放点。”羹匙舀汤,很烫,吹着,慢慢入口,香菜特殊味儿帮衬,香浓无比,从未领略过的美味……

5 F! F2 ^! r: s$ Z7 `# `
    至今我都懊悔,我这个不懂事的孩子,愚蠢地打搅了我父亲母亲难得的一次浪漫——那个活得非常不容易的年代,父亲想请母亲下饭馆吃顿可口饭,就二人,短短24年婚姻中唯一的一次。

- ?' x) `; l& N2 B' @5 O
    推开西安食堂的大门,果然看见父亲母亲在里面对坐。父亲没说话,母亲微笑着向我招手,把吃了一半的碗推给我,屋里,人满为患,我不管许多,抱着碗,开吃,真好吃啊!糙米饭素炒雪里蕻怎么能比?母亲吃饱没有?没想过。碗露底了,汤都没剩一口……
6 w* r) k; [% b' ?
    记忆有时会被气味包裹储藏,闻到熟悉的味道,记忆会被唤醒。每当我推开“西安食堂”后来叫“西安饭庄”的大门,我都会想起这段令我愧疚的往事,不由自主。
: t; r* n+ u+ S% S+ _1 }$ c
      “来了,醒醒,快起。” 像是从水里被猛然被提出水面,嘈杂的声音一下涌入耳鼓,我被扒拉醒,是母亲。睁开惺忪的睡眼,灯光刺眼,一屋子的忙乱, “啪啪”开关门声、“蹬蹬”的脚步声、“哗哗”的分报纸声……困死啦!真想潜回去,接着睡。
被拽起,脖子上被套上装满报纸的邮包,很沉重。天已黑透,夜风很冷。打着寒颤,渐渐清醒,肚子很饿,走进幽暗寂静的街巷,逐门呼喊,
    “报纸~”
    “这么晚~”
    “报纸~”
    “这么晚~”
     ……4 U9 a/ \8 V4 y9 W7 [
二、水揪片

1 O/ D; s: Z% `! L. t
+ z9 ~# S% B8 W  T, C9 y$ ^8 G
    一直认为,人老了才不由自主地去怀旧,可现而今,年纪轻轻的人也开始纷纷怀旧,怀旧像传染病在漫延。弄不明白,难道是老物旧景去的太快,现实世界少了家国情怀的幸福感?
# b& X* M7 O' ^$ r# D% U
    我喜欢怀旧,不光是年岁大了,更主要的是我感念曾经的,且不能复制的那份真挚和美好。一九七五年年底,我下乡插队刚满两年,一直在盼望的招工消息真来了,就职单位也已确定。在等待被接走的日子,我们尽情享受着突如其来的喜悦和闲散,虽说惬意,可一日三餐却成了问题,分红已完,与队上基本脱离了关系,原有生活被打乱,口粮断顿了。0 i* k% S; {- W3 ?2 Z. |2 _
    几个人像饿狗一样满村子乱窜,窜来窜去,就会被热心的乡亲喂饱。质朴的乡亲们算是给几个“要长毛的凤凰”饯行吧。大队书记旺曾打趣地说过:“脱毛凤凰不如鸡,有朝一日毛长起,凤是凤来,鸡还是鸡。你们知青是凤,俺们老农是鸡。别看你们现在的日子过得操蛋,可你们比俺们强啊,早晚的事。”
7 I  f8 M3 s4 ?2 \
    旺30来岁,相貌英武,是复员军人,在村里辈份很大,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称呼他三爷。旺的媳妇患有糖尿病,瘦得像个人灯,有次我回家探亲,旺媳妇有气无力地问我,不知道北京有没有卖无糖糕点的?我不记得是怎么回答的了,反正她没吃上糕点就病故了。唉!懊悔,少不更事17岁孩子,哪里会读懂一个生命濒临熄灭人的最后愿望。
- B" t! e: T$ e4 Y
    旺独自一人拉扯三个很小的女儿,大闺女才7岁,还要兼顾老母亲,日子过得非常凄凉,可旺是条汉子,虽然眉心皱出深纹,可他脸上看不见愁苦,一如既往地与乡亲们一起做农活,开玩笑,时不时地发出很有感染力的笑声,收工就忙家务,然后是自留地。旺天性淳良坚忍,奈何时运不济。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我曾可笑地幻想过,这个像《艳阳天》里萧长春的人物,应该也有个“焦淑红”对他好,帮帮他。我还真暗自把村里的女人过了一遍,结果让人失望,现实不是作家笔下的小说,谁会冒那傻气?哪个姑娘不盘算着脱离农户嫁到城里?别说大姑娘,连半老的徐娘都不会自寻烦恼,掺和如此境况的家庭。人活着,无论多么艰难,都在逆来顺受,是什么主宰着人的生存之道,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还是听天由命的惯性?我想不通,这个问题太深奥了。
) M$ R" M  J9 {1 c3 Y
    困难年代,吃是主题,农家饭以棒子面为主,几乎顿顿粗粮。村里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个下放干部老田早上碰见老光棍大老焦,问候道:老焦啊,吃饭没?吃的啥啊?
      “棒子面粥。”
      “好饭、好饭。”
    老焦没吭气。
    中午,又相遇:“老焦,吃午饭啦?吃啥?”
      “贴饼子。”
      “好饭、好饭。”
    老焦翻翻白眼,欲言又止。
5 G, W- q, l( F; P- {; _% F" J& b
    傍晚,巧了,老田又和老焦走个碰头,刚要张口。老焦眼一瞪,咧着嘴学着老田的语气说“好饭、好饭。”一扭头,低声骂道:“走你娘的好饭吧!你家天天吃这个‘好饭’?”

- E8 S) W& P5 _) ]( I" F
    除了贴饼子、棒子面粥,有一种吃食叫,“打傀儡”,做法极简单,一学就会,很容易吃到嘴里,很受懒人欢迎。柴锅里放些水,加点盐,拿把柴火烧开,往水开处撒棒子面,撒得水皮被盖住,盖上锅盖,微火,焖十来分钟,掀开盖子,用筷子扒拉成块,齐活;有条件的往锅中倒点油,放点葱花,用铲子炒一炒,又一种口味,软和,比贴饼子好下咽。
- W8 P, R: u- d7 k; N: y" p) P
    我们的房东老俩口请我吃的就是这个,不同的是加了些土豆,还有些野菜。记得房东老奶子(当地称呼老太太)很神秘地拉开柜门从里面里拿出个瓶子,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往锅里点了几滴,拿起瓶子,伸出舌头舔了舔瓶口,盖上盖儿,又放进柜里。我敏感的鼻子捕捉到了香油味儿,顾不上琢磨老奶子的舌头和这个瓶口有过多少次亲密接触,接过一大碗“打傀儡”,与老爷子一起盘腿坐在热炕上吃了起来,老奶子自己盛了一小碗,靠在炕边吃,说添饭方便。
/ h$ p# s3 j% z5 f$ K
    下顿到谁家去吃介于已知未知间,而吃什么,觉得没什么悬念,可森请我去他家吃的午饭——水揪片,却着实记忆深刻。
森比我大12岁,也是退伍兵,参加过援越战。森在村里是民兵连长,和我们几个知青非常要好。森的媳妇耿嫂子勤劳质朴,一说话脸就红。二人非常般配,在农村算是很标致的小俩口,有一女一儿。尽管家务繁重,耿嫂子忙里偷闲帮我们拆洗被子。耿嫂子有话,还都是孩子呢,到俺们农村来吃苦!
      “请我吃‘刷儿’(啥)?嫂子。”
      “俺们能有刷儿?吃水揪片,管你饱。”耿嫂子脸又红了,笑着吐出浓重的地方口音。“上屋找你森哥说话去。”年底了,农活不忙,二人都没出工。
      “来,上炕,暖和。”塞外的农村,来人,都是炕上坐,鞋都不脱。
      “森哥,你去越南时打过仗了吗?”
      “咋没打过?能活着回来就不赖。俺们部队有个炮兵,广西的,开炮准,很会打仗。这个人有意思,一打仗就把浑身上下都绑上竹片子。越南竹子多,他也会鼓弄,说能挡弹片。部队上准备树他个典型,派人下来采访,问他,打仗咋那么勇敢。其实他随便说句台面子上的话就行,什么恨美国佬啊,捍卫伟大祖国啊就齐了,上报的材料都写好了。可这兄弟来了句,“我不打他,他打死我。”说完拍了拍身上的竹片子。结果吹了,说就这思想觉悟,咋能树典型。
   
    说笑间,耿嫂子把饭端来放到炕桌上,两大碗面,准确的说是面片,面片大小像杏干,形状不是很规则。我问,为啥叫水揪片?
耿嫂子说,和块面,别太硬。锅里放点油煸锅,加水、加盐,水开了,直接拿着面团往锅里揪,手上沾点水,不粘,再放点白菜,没啥,瞎吃。
面片筋道顺滑,咸淡可口。哥儿俩吃的大汗淋漓,不亦乐乎。森边吃边说,我借你光了。你嫂子水揪片的手艺轻易不露。
    没有二亩地,没有一头牛,有孩子老婆热炕头,有父母兄弟朋友,有过去今天未来,森知足。

1 F; R& ~& g8 m  v% x+ m" ?
    细粮白面,缺少为贵,非亲非故的,就为款待我,人家年节也不过如此。彼时彼地就是雪中之炭,我感恩。
# j: q! w  `% c7 r8 ~

0 d+ I( X5 b3 A/ C2 E- T4 f/ o& g, |. d" R2 ]: t4 ]. G$ b
三、羊肉韭菜馅饺子
" y3 {' U' `2 |" Z9 }

3 x7 F. _9 A/ g2 P- r
   秃四儿从新疆劳改农场回来了。这回不是逃跑,是回来治病的。秃四儿姓王,是多年旧邻,王家独门独院。秃四儿的父亲一直没有正式工作,总是骑辆破自行车出去“磨剪子磨刀”,谋生养家,生意不好时,不知从哪儿弄些羊头或一堆羊蹄回来,加工做熟,然后戴上礼拜帽,骑着那自行车去贩卖。王家七个孩子,前四男,后三女。前仨已自立。

, e, m# A- U3 V+ \3 j. V" L
   秃四儿性情柔和,长得又胖又壮,过去是孩子头儿,一个很有风度的被“攻击”对象。玩耍时如果没有他参与,会觉着索然无味。
   “老扽(den)扽出来了,白胡子,白眉毛……”我们时常聚在王家门口齐声高唱,这是喊秃四出来玩儿的暗号。为什么要这么唱,不记得缘由了,可能与秃四儿少白头有关。
   
   过不了多会儿,笑眯眯的秃四儿就会出现,“别唱了,一会儿让我爹听见该骂我了。”秃四儿说话声音很低,他管他父亲叫爹。
   秃四儿比我们年长。和他一起游戏非常有趣,比如摔跤,所有孩子摔他一人,情形很像老鹰捉小鸡。尽管他左推右搡,也架不住抱腿的、搂腰的、绕脖子的,因为1比未知数,还有陆续加入者,最终,准是秃四儿被大伙儿摔倒,压在底下。参与者兴奋异常,有时连秃四儿母亲——王大妈看到儿子的狼狈相儿也抿着嘴笑。王大妈很和善,孩子们去王家玩儿很随意。

' w8 j; D- k; A3 z* j
   王家孩子多,没有固定生活来源,很贫困。文革前,辍学在家的秃四儿算“社会青年”了。有时吃不饱肚子,就跑到郊区偷着掰点老玉米,挖点白薯往家里背,这些劣迹渐渐地引起街道的重视。于是,居委会有人去王家,动员劝说,年纪轻轻的,老在在闲着也不是事,该自食其力了,到东北去吧,那里富的很,“棒打狍子瓢舀鱼”、“人参、貂皮、乌拉草”,听着去的地方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 g+ S4 @2 t0 U2 A9 S
   经不住街道上轮番做工作,眼见爹妈为难,秃四儿同意下乡。待他打点行装上路,就觉着不太对劲儿,一行人有人监管,光火车就坐了七天,火车下来是卡车,接着是马车,终于到了,原来是新疆劳改农场。
   
    一晃就是五年。大院的孩子们对秃四的离去由若有所失到渐渐忘却。
1 p; a! B2 y" u: Y
    一九七零年上秋,秃四儿回来了。后来听说是逃跑回来的。白天没敢露面,偷偷地躲在公园里,捱到天黑才溜进家门。
我得知消息,匆忙吃了晚饭,王家门口,孩子进出如走马灯,热闹的像过年。
1 t0 w/ E% y! X  ~
    秃四儿变得沉默了,沉默地吃着大碗面条,狼吞虎咽连头也不抬。一身破烂的衣衫,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曲着双腿遮掩着一双露出脚趾头的烂“解放”鞋。王大妈满脸愁苦地看着自己的小儿子:头上白发蓬乱,脸上颧骨突出,像变了个人,忍不住撩起衣襟悄悄地抹眼泪……

: a9 y* q& L7 q& S
    秃四儿不再和院里的孩子玩耍了,不知是他疏远了大伙儿,还是大伙儿疏远了他。他独自靠在家门口,面色凝重,若有沉思,俩手习惯地交叉搭在腹前,有意识分开后,不经意间又是这个姿势。细看他的腕上有深色的痕迹,很明显是手铐印儿。
    没几天,街道上有人去了王家,秃四儿又失踪了。
   
    一九七六年初,我在北京上班了。没多久,见到了秃四儿。得了肝炎的他脱像了,身形瘦弱,两腮塌陷,无神的眼睛眯缝着,又倚在自家门口在晒太阳。
, f, x# X3 v: l: ~- G! z1 L! E
    和他打了个招呼。回家对母亲说,战云会治肝炎,他现在就在北京。母亲说,能帮就帮一把,老街旧邻的,再说秃四儿那孩子也够命苦的。

! a0 Y* ]9 ^1 C! G/ A  r- w
    战云是我插队那村的青年,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人非常勤奋,很爱笑。那会儿,农村青年也有被招工农转工的机会,战云一直暗中努力,期盼着改变农民的身份。一九七四年初,下来个指标,某个技校要人,村里把战云报上去了,可等来的消息是,人已招走,别村的。战云很受打击,不笑了。邻村有个盲人娄瞎子会算命。失意的战云找娄瞎子算了一卦解闷儿,卦签云:“时运未来君且守 困龙自有上天时”娄瞎子眨动着两只白眼球说,你沉住气,半年之内自有佳音。
" S; o' J& u( D( z/ r  q4 W' d( y
    不到六个月,好事真来了,与年初那次不可同日而语,这回招的是工农兵大学生。不考试,表现好,贫下中农推荐即可。前赶后错,战云居然成了北大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 q9 ?2 Y+ B' Y6 N
    找到战云,说明来意。战云欣然同我去了王家。治疗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一根笔管往病人鼻子里吹进一种灰色的粉末,片刻,药性发作,秃四儿蹲在院子黄色鼻涕伴着眼泪一齐流,很难过的样子。

- [+ R+ l( W( q
    清净的院落里,北房三间,我和战云坐在屋里喝水聊天,秃四儿最小的妹妹小七说,我妈说了,让你们吃完饭再走。她一会儿就回来。说完,进东首屋里和姐姐小六忙乎起来,洗菜、和面、剁肉、拌馅、揪剂儿、擀皮儿,看架势是包饺子。在老街坊家吃顿家常饭要说也不算什么,可没成想,这顿饺子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俩姑娘为自己个儿的哥哥,在全心全意地做这顿饭。饺子煮熟,端上来简直就是艺术品,秀气水灵。小七说,你俩先吃。不用客气。我拿起筷子,对战云说,尝尝回民的饺子。战云一个饺子入口,笑了。我也不客气,把饺子放进醋碗,咬开,汤汁滴出,油花荡开,一时间,已顾不上说话。没一会,小七笑着又端上来两盘,撤走了空盘。
+ s8 Q6 ?7 V& {6 U  K5 h8 f
    “这是啥韭菜,饺子咋那么香?”农村长大的战云问道。
( z: S* n& E# e( q8 H    “说是叫‘野鸡脖’,我爹淘唤来的,马甸一个菜农种的。羊肉是阿訇下刀的‘乜贴肉’,我三伯送的。” 快语的小七抢着回答,小六腼腆,只会红着脸笑。3 L1 E1 f6 O9 F: E* I9 u7 z
    “啥叫乜贴肉?不就是羊肉吗?买羊肉要本儿?一个人多少?”
    “乜贴肉是回民办事,自己拉的羊,请阿訇宰,分给亲戚朋友每家一份,副食本上回民是一个人半斤牛羊肉,一月。”我解释。
    “怪不得这么好吃。吃到羊肉不容易。我真没少吃。”我说,我也是。
5 n( D5 ]7 t0 [' U4 i
    饺子不白吃,没多久,秃四儿肝炎真好了。不知道灰色粉末是什么,战云不说。
7 o/ K1 x/ P5 {0 c- l4 i
( p' u, h+ x  }9 m' u# m, S- I' X& a% a. e0 z

* n, O2 q* f" `
四、炸三角儿
( K. \7 K! \6 e, q+ B
6 J" I+ l3 l* H9 x
    说起炸三角儿,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老北京的小吃。笔者也是在35年前品尝过一次,而且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
    父亲49岁那年总说自己腰疼,陪同他去积水潭医院看病后,主治医生把我单独叫到一旁,诊断书上我惊愕地看见一个丑陋的字——癌,医生的声音越飘越远,只见他的嘴在翕动,我头上的那片晴朗的天空在坍塌……
7 G: y8 g) m& G
    父亲被查出是晚期肾癌,还有三月到半年的寿命。
& k  B! Z+ [3 ^% m* E6 e
    我无法接受厄运突然降临我父亲头上这个残酷事实,内心充满了无助的悲哀,面对死期将至还蒙在鼓里的父亲,面对六神无主的母亲和懵懂的弟弟、妹妹,直到今天,我也难以表述当时我无奈的感受。

: o% ~' D6 ?& V
    在陪父亲住院的日日夜夜里,我不时默默求主,祈求真主襄助他少受磨难。端详着躺在病床上日渐枯萎的爸爸,试图把他的相貌牢牢地烙印在心里,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父亲在我脑海里依旧是满头黑发的中年人。

" I; y6 d: x- d2 Q$ |' @$ U6 s+ g& u
    人的记忆储蓄了太多的人类痛苦,有意识地忘却像伤口结的痂,薄薄一层,稍一触碰,就会淌血,小心、小心,惟时间会让它慢慢老去。
    父亲中等身材,为人随和,长得很面善。我3、4岁时得了腮腺炎,脸肿的挺大,父亲戏称我“刘胖子”,或许是本能的反感,我回敬他,“小爸爸”,父亲在我幼稚的眼里是没有长辈的威严。

& U& v6 ~4 e& B
    记忆跃出的片段——家,外屋门左首有一盛水大缸,两片木制半圆的缸盖儿上,一个豆绿瓷盆儿,盆儿里是少的可怜的大米。
    煤球炉子上大铁壶冒着袅袅蒸汽,正午的阳光照在发黄窗户纸上,穿透屋门玻璃照射进来,微尘在光线中曼舞。奶奶卷缩在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沉着脸打瞌睡,耷拉的双唇有节奏地吐着气,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褂儿下瘦弱的胸脯一起一伏……

! J0 W! l) y, U# g3 L) l2 C5 A3 N
    父亲轻手轻脚自里屋出来,消瘦白净的脸庞上一双眼睛很亮,走到门口,迟疑了一下,伸手捏了一撮米放进嘴里嚼着,出门,推自行车的背影……

: U/ D! m0 ?) ]5 b6 O
    那是梦魇的年代,深秋的街上弥漫着寂寥的阴冷。勒紧裤带去寻找食物的生灵,三三两两幽灵般软软地南来北往,连见面打招呼也是少气无力地敷衍。生命如亏电的玩具,活力被一点点地抽离。+ d0 o4 B, J! n* J! W1 i; D
    老北京人混到这份上了,仍不忘制造幽默!尴尬归尴尬,礼多人不怪。

" ?$ P2 @; i$ i7 v3 ~' l
    父亲从一九五三年做了邮递员,近30年,始终没离开过新街口邮局,直到他病故。无论寒暑永远一身邮局发的制服,一辆绿色自行车,每天早出晚归,安静和善,偶尔,轻嗽一下嗓子,冬天带进一身寒气,夏季晒不黑的善良男子,在子女心中是能撑起一片天空的慈父。

" j2 F9 f0 a( U2 m/ F
    我回京有了工作,母亲临时工转正,家里的生活有了起色,父亲很高兴。八零年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开始,父亲对前景充满了期望。
一个星期天,他对我说:“走,骑车和我出去买点东西。”骑到半路,父亲下车了,左手捂着腰部,脸色很难看。
   “爸,怎么了?”
   “推着走吧,我腰疼。”
   “那咱回去吧。”
   “那哪儿成啊,和人约好了,给你买点木头,打家具。”  
    父亲一手推车,一手捂着腰,走走歇歇满头是汗。望着父亲蹒跚的背影,一种不祥预感袭上心头,突然,一股热流在我心里奔涌,激得嗓子发堵,眼里满是泪水……可怜的父亲!按照他的方式,开始默默地为他的长子筹划终身大事了。
     
   父亲倒下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站着进去,躺着出来。
   
   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一个善良人有好的口碑,过于善良也易遭受伤害。为区区6、7块钱的一级工资赔上性命是荒唐的,深究,表面是钱,实则为理。虽说患癌因素仍有待于医学研究,但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勤勤恳恳的好职工,30年如一日,有名的“快手刘”,业务能手竞赛非他莫属,可轮到涨工资却靠边站,工资比晚他入职的同僚低了两级,好不容易又要涨工资,名额明确是给工龄长、工资低的人,可没想到,又被人侵占了。

/ O) ~" ?% p$ h( m! x) F( K
   许多的事情是若干年后,从父亲同事口中得知的,他曾去找过上级单位,可到了那儿,却在领导办公室门前转悠了许久,始终没有进去……
   一个生性懦弱的人,无力与作弄他的强势去抗争,无法面对含辛茹苦的妻子和自己的孩子,只能独自默默生闷气憋屈。个体承受痛苦的容量全依其本性而定,当承受达到一定限量时,必然走歧路。小人物的命运是人性的悲哀,亦是社会的悲哀。

; X, g" z2 |& D% g9 z
   父亲临终前,有天说,想吃“炸三角儿”,说完,闭着眼睛,用无力的声音低声吆喝了起来:“三角儿炸焦~咯吱盒炸焦~丁巴儿的炸三角儿哎~~”。

9 T. h1 d0 @& p. S" D( A
    炸三角儿?母亲说不会做,也没吃过。父亲的三嫂子听后,说:“我会。嫂子给炸去,家里正好有点咸胡萝卜。”

- S% b) }5 u* ^
    炸三角儿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父亲小时候常有沿街叫卖的,教场口的丁巴儿做的最好吃。据说这东西最早是汉人小吃,后来有脑瓜儿灵活的回民商贩,一看卖得好,制作又简单易行,就借鉴过来,做出清真的售卖。

: o* Q' V8 j5 ]# l3 I" N
% b; a, Q4 C$ ]
    凡令人不忘的美食都是倾心之作。之所以滋味特殊,让人食过不忘,里面饱含人间真情实感。
! c; e* |# z/ D+ _- r
    “炸三角儿”三大妈做的非常地道,一个青花盘儿上整齐地码放几个金色三角儿,非常诱人。三大妈拿起一个轻轻地掰了个口儿,鼓起嘴唇细心地吹了吹,送到父亲的嘴边,柔声说:“兄弟,尝尝,是不是那个味儿,别烫着。”父亲张开嘴顺从地像个婴儿,咬了一大口,嘴蠕动着,点点头,眼角渗出一滴晶莹的泪……
# z& I- Y( F, Z7 {$ B( v2 l
    炸三角儿,三大妈让我尝了一个,外皮酥脆,馅儿鲜香,五香粉、咸胡萝卜和香菜结合一起,味道很特别,里面的淀粉丁像冻儿,灰白色,三大妈说,那叫“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16: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此文发过,上次网站故障,丢了。今日抽空补发,与朋友们分享存念。+ y3 U4 l5 S* G
胡同串子公号复制转发,朋友提起才知道。配图制作,也算用心,已7千多人阅读,亦不辱本文了。
0 Q$ [8 c4 B* e$ A3 u可惜再发刊物没戏了。. P6 @; @" M" C. L" i8 v6 {8 }( b
谢谢朋友们阅读!
发表于 2018-12-25 17: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筆,不,應該稱先生的"心"!標題是"記憶中的美食",字裡行間卻是人生的"苦",所謂美食,只是"苦中作樂"的小過程。四篇故事各有主角,都是道盡人間悲歡離合的苦,那個年代,那種美食,是會刻骨銘心的!
发表于 2018-12-25 18: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收藏!
发表于 2018-12-25 19: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曾经拜读过。但重新再看仍然不停地咽口水,之后慢慢回味蕴藏文中的那一丝似有如无的苦涩。
发表于 2018-12-26 08: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外安德路 ,把口的杂碎汤  热烧饼  那个香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0: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hwar4073 发表于 2018-12-25 17:469 T! H; x2 X6 y
先生的筆,不,應該稱先生的"心"!標題是"記憶中的美食",字裡行間卻是人生的"苦",所謂美食,只是"苦中作 ...
/ E* r" R) J. r6 g; d, q. q: S1 {
谢谢先生!我喜欢台湾作家白先勇、王鼎钧等人的作品,文情实感,有人性。
1 U* L5 q* z( k+ i' X6 t先生予以的鼓励,愧领了。继续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了然客 发表于 2018-12-25 18:12
( u& s; |* E6 f% P" w/ Z好文!收藏!

) V+ U) g7 j# W8 [+ O- D+ H: p谢谢了然朋友!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华文正 发表于 2018-12-25 19:04+ G: m7 v6 O, _% E
的确曾经拜读过。但重新再看仍然不停地咽口水,之后慢慢回味蕴藏文中的那一丝似有如无的苦涩。
! r% r& {; ^" a' P" a0 E; I# ?
华版读出了味道!谢谢再读。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0: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米北愚翁 发表于 2018-12-26 08:34$ [& N; C' D& u4 N1 \
德外安德路 ,把口的杂碎汤  热烧饼  那个香

4 y! Y* B4 Y" u* s3 K( O您好!您说的是。大市口清真小吃店。后来,去德外就在那儿吃早点。
发表于 2018-12-26 1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2-26 13: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  黄寺  北广是班  在那吃早点   后来又一顺搬黄寺了  就拿里啦  如今退休  住马连道了     附近2公里之内 没有一家,我能吃的早点   您的大作  身有同感  
发表于 2018-12-26 16: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安德路 发表于 2018-12-26 10:30
! G' X& w% h$ i谢谢先生!我喜欢台湾作家白先勇、王鼎钧等人的作品,文情实感,有人性。# Y. i& k6 |- ^. j1 C* |
先生予以的鼓励,愧领了。{:5_ ...

- D9 a8 v9 P- u0 A當之無愧,當之無愧呀!
发表于 2018-12-26 19: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拖技校3年,北拖3年,德外有感情。
发表于 2018-12-26 19: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米北愚翁 发表于 2018-12-26 13:57
% V" }# k1 E; [4 E* R0 u我在  黄寺  北广是班  在那吃早点   后来又一顺搬黄寺了  就拿里啦  如今退休  住马连道了     附近2公里 ...

  f0 ^; o# {; ]% b& L& @红莲内河东边有个护国寺,凑活吃吧
发表于 2018-12-26 19: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本帖最后由 老片 于 2018-12-26 20:56 编辑
$ K: J- @- A3 B, K( ]6 x
米北愚翁 发表于 2018-12-26 13:57
. z' c8 \4 f1 @" y3 f我在  黄寺  北广是班  在那吃早点   后来又一顺搬黄寺了  就拿里啦  如今退休  住马连道了     附近2公里 ...
0 y5 Q, \  _# d$ _
往东过河有家护国寺小吃!再往东,北有家“秋稻香”早点虽说是外地人,但他家的一套还不错,排队!9 w9 p5 Z% v7 k! D! q5 H$ Z0 O
( @5 v1 P6 N' `  d$ S% k
DSCN9604_副本1.jpg   U4 c/ r! L, i
: s% u8 J) a2 {) v6 Z
1 B! `0 g: g8 W; M
" _! u8 y$ l+ ?* j% F
发表于 2018-12-26 21: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个有关“吃”的故事读完了,第一个故事读来有心酸、有同情,年少时不谙世故的一桩小事能懊悔终生,唏嘘。掩卷细思,类似“案例”在我身上何曾没发生过啊。
, N3 U* ~! c- m7 {  先生笔下几个普普通通的小事看得心里跌宕起伏,五味杂陈。好的文章让文字鲜活起来,这大约就是文学的魅力。/ K9 U6 ~7 n  F0 K' t4 k% Z5 r) A
  再行冒昧:“水揪片”一章共有四处用到“炕”字,前两个您写成了“坑”。—-我估计快把您得罪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21: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董瑞征 发表于 2018-12-26 21:18
( T: ?+ Z6 P& D; Y) K7 r& N" t四个有关“吃”的故事读完了,第一个故事读来有心酸、有同情,年少时不谙世故的一桩小事能懊悔终生,唏嘘 ...
4 ]- t( q$ N" R) u
瞧您说的,我谢还谢不过来呢!不瞒您说,还有个老师给把关审核呢,都没看出来。有您这样的朋友,是我的运气。明天开电脑再改吧。& B! m! a! |3 L' w
有一种感觉挺有意思,文发出去,没老董留言,不完美。一直等着您的评论。记得上次发,您也跟了个帖子,印象颇深。
7 E) \: c8 X: Q, b0 [; D4 ~3 E向您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21: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三联儿 发表于 2018-12-26 19:27
# c1 i  a) L, }. G- Z+ \北拖技校3年,北拖3年,德外有感情。
# ~1 c8 n( d+ q& p0 M' X
旧景不在了。兄弟。德外我现在不愿意去。感觉很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米北愚翁 发表于 2018-12-26 13:57' x0 v& c& g( S- G9 Y
我在  黄寺  北广是班  在那吃早点   后来又一顺搬黄寺了  就拿里啦  如今退休  住马连道了     附近2公里 ...

. g4 u5 r: z# V是。我住的地方也是这样。有时真想吃油饼,豆腐脑了,就去趟牛街吐鲁番餐厅,那儿还算对口味。; u" E! \8 I, e& i/ c8 J
问候您。您多保重!
发表于 2018-12-27 06: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18-12-27 07:21 编辑
  B! O7 ^5 L1 H# ^. C* [
安德路 发表于 2018-12-26 10:36
4 q- R% o0 p6 ]$ v* G华版读出了味道!谢谢再读。
2 N; q) |4 n' F% B
回味无穷。
, l. L) {: Y3 Y; W' a! Z" w: S% c我有个地方没看明白:8 X* A8 D6 M3 R/ d' c' x9 r8 [! \
“听说叫‘野鸡脖’,我爹淘唤来的,马甸一个菜农种的。羊肉是阿訇下刀的‘乜贴肉’,我三伯送的。”这句是谁回答的?小七、秃四儿还是笔者“我”?
# _6 T* \5 E4 F3 x" `' p+ d* d
发表于 2018-12-27 08: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大家提醒    护国寺的烧饼吃过  凉的 看到有汽车统一 配送的不是现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9: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华文正 发表于 2018-12-27 06:38
4 }' S/ M! [2 @- b$ ?, K1 A: _回味无穷。
/ A0 a; ]' P) G) f- b" w* Z% ?1 n我有个地方没看明白:1 M- q5 b; F7 Y
“听说叫‘野鸡脖’,我爹淘唤来的,马甸一个菜农种的。羊 ...

3 V( n) Z0 n# S0 \  \9 x您提的对。虽说口气有所指,但对人物的刻画是有些含糊。补了一笔。再谢华版!有你们这些朋友支持,写,发都有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9: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老片 发表于 2018-12-26 19:48
5 t4 |" o! S' t# {1 y( C往东过河有家护国寺小吃!再往东,北有家“秋稻香”早点虽说是外地人,但他家的一套还不错,{:5 ...

$ {! |2 U7 f2 y8 y7 h) d/ Z) ?这一套看着馋人,再来碗两样。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9: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1 k# Z& F( g, H
老哥还是打哑谜。
发表于 2018-12-27 1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安德路 发表于 2018-12-27 09:526 q+ i) D) k9 n$ z/ X
老哥还是打哑谜。
4 V4 ], F# L7 t
都说了,我就别勒索了。都在不言中。祝全家安康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18-12-27 11: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安德路 发表于 2018-12-27 09:52
( G  B0 j9 |9 l* c老哥还是打哑谜。

" g; u+ K% E5 J: \) N都说了,我就别勒索了。都在不言中。祝全家安康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18-12-27 11: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安德路 发表于 2018-12-27 09:52
2 E( a9 Q0 e( r. S( x老哥还是打哑谜。

; y# d6 h' S% C0 q+ V3 [5 a都说了,我就别勒索了。都在不言中。祝全家安康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18-12-27 13: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18-12-27 19:19 编辑
  p, v8 V5 x( `$ ~: U
安德路 发表于 2018-12-27 09:44
  ^6 |2 P+ T2 z) B8 m您提的对。虽说口气有所指,但对人物的刻画是有些含糊。补了一笔。再谢华版!有你们这些朋友支持,写,发 ...

+ m- B4 u% B4 ^' A& V
发表于 2018-12-27 13: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记忆中的美食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18-12-27 19:09 编辑
' G2 n% K5 P2 B, i: a6 ?
安德路 发表于 2018-12-27 09:44) \) n2 a/ m8 G, L
您提的对。虽说口气有所指,但对人物的刻画是有些含糊。补了一笔。再谢华版!有你们这些朋友支持,写,发 ...

点评

您可能给我发过短消息,可是我怎么也打不开。看到您的点评,我已经删除了第30楼的回复,请您原谅!  发表于 2018-12-27 19:16
删了吧。越线了。  发表于 2018-12-27 18:5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8:20 , Processed in 0.155296 second(s), 21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