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ang_Yi 于 2016-6-1 04:41 编辑
( b3 ~! Q7 @! L2 A: c/ s% x7 k7 ]: ?4 E
是现在的孩子玩儿的东西多,还是过去的孩子玩儿的东西多?现在的孩子有游戏机,手机,平板电脑,桌面电脑,可以有上百种游戏在里面,可以用它们和朋友聊天,可以购物。但是出去活动玩耍,如打球爬山的机会就很少。玩儿对人脑的发展,对人的智力是否有推动作用?玩儿多少才算合适?有待讨论。我记得有如下所述小时候玩的游戏和玩法,从十一岁到十六岁,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没有正经的学上,所以玩的机会就多。另外,我过去住地坛公园内(第一传染病院宿舍),母亲曾去过医疗队,父母后来又去了大西北,无形使我玩的机会增多。耽误了学习,固然不好,但它们曾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紧张,有些玩法可能要失传了,希望能使它们成为有用的东西,或简单成为一个老北京的回忆也好。以下叙述没有什么顺序,想到哪写到哪。 & ^2 ?9 g* G' r' D* w
RE: 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或北京育新学校65-66年4.2班逸事及联想–1
( `+ R+ P+ J9 ~# J1:攒糖纸。听着像女孩儿玩儿的,但我也攒过,大多数是捡来的(当时没钱买那么多糖吃),有玻璃纸的,有高级糖的,把糖纸展平夹在书里。我不太清楚攒糖纸对智力提高有什么作用,但能提高条理性,增加整洁和组织能力。在育新小学也玩过。
# L, Y7 J2 D- |2 z5 D" R; ~" m7 k2:刀刻彩色剪纸。听着像女孩儿玩的,但我也刻过。有卖特别彩色纸的,一面光滑(像涂过漆似的),有各种颜色(红、蓝、等),另一面是白的,记得叫“踏光纸”?把样模纸放在桌子上,再把彩纸放在模子上,白面朝上,用铅笔踏下来,然后用刻刀刻出来,各种图案。和剪纸做法不一样。大家互相交换样模,提高动手能力,在育新小学时也玩过。
2 A5 Y% A3 @5 {$ o1 J* L3:老鹰捉小鸡。大家都熟悉,在幼儿园玩过。增加相互友谊。
' c$ ]; ?# m7 g4 K% b4:骑马打仗。四个人玩儿,分两拨,一个背(驮)着一个,撕巴起来后,掉下的一拨算输。对锻炼身体有好处。一般都是壮实的孩子在底下,小个的孩子在上面。就像现代花样滑冰,一般都是男的把女的举起来,很少见有女的把男的举起来的。
+ c% @! E7 l! C- Q7 H5:攒纸制香烟盒玩。有红牡丹,蓝牡丹,大重九,大婴孩,等。把烟盒展开夹在书里攒着,也可以叠成形状,如三角,元宝。可以有输赢,如拍三角,用双手拍,也可在地上扇三角,一个人的三角放在地上,另一个人拿自己的三角去拍(扇),翻过来就赢了,翻过来的三角归赢者。或也可以拿瓦片出溜元宝(画个圈,把香烟盒放进去),也可手抓元宝(有掉一,掉二,双抓,三抓,等)。根据烟盒的稀少程度,分价格,如三万,五万(前门三万,大中华十万)。谁的价格高,谁先。我攒过不少烟盒纸。玩烟盒挺上瘾,但不知对智力有多大好处。
% f7 |. d1 o) d, E7 d5 J6:滚铁环。大环上套有两个小环儿,推起来哗哗作响。玩得好的人,可以在不平的地上行走。还有很多特殊玩法。对锻炼身体有好处。 ( I7 `" T9 _- x( ?
7:拽包。两组人,一组人站在两条线之间,另一组人站在两条线之外。用沙包打线内的人,被打到者就下去,线内的人如接到包,多一命。为此,有时专往腿上和脚上打。在育新小学也玩过。增加团队精神,对锻炼身体有好处。 , e0 \: o% n+ K5 I& N! m9 [
8:跳绳。单人或多人。单人有单摇、双摇,看谁跳得多,跳得快。多人跳绳就陆续跑进去跳。在育新小学也玩过。对锻炼身体有好处。 , d; L, P2 L( v+ E1 Y# a
9:跳间(跳格子,跳房子,踢间)。男孩女孩儿都可以玩。用白粉笔在地上画好“房子”,一级一级地跳。也可以用瓦片踢“房子”,记得好像还有一种是用瓦片去扔(投)入“房子”。在育新小学也玩过。培养取胜的意识,对锻炼身体有好处。 , H2 _+ J! C$ w: D g
10:跳皮筋。女孩儿玩的,有时看她们玩。有单根,有双根。逐步升高,有小举,有大举,跳单根皮筋时,一般要边唱歌曲边跳皮筋。跳双根时,最好穿塑料底的懒汉鞋,容易挫进两根皮筋之间,穿解放鞋就不容易。对锻炼身体有好处。 9 H+ X3 M! A& ^
11:“chua”羊拐(彩色的)和“chua”桃核或杏核。女孩儿玩的,偶然我也“chua”一把。羊拐共五枚,四面涂上不同颜色,撒在地上四个,抛起一个,搬动地上的四个,使其颜色一致,有时还夹在四个手指缝中翻个,最后都要抓起来。“chua” 桃核或杏核或石头子,抛起一个,抓其它几个,并接住掉下的一个,有单抓,双抓,跳一,等等。 . n8 e6 {/ H& X) d' R
12:用橡皮筋弹射纸‘子弹’。用单根橡皮筋套在两个手指上,然后把‘子弹’架上,可以分两拨打仗,对着绷,也可以出其不意,绷别人的后脑勺,装没事人。在育新小学也玩过。意外时有可能伤眼睛,我看这游戏只是淘气的产物。 0 W- |/ g/ t9 b" \
13:玩弹弓。可以对着个靶子(如瓶子)打。也可以打鸟。弄不好,就把玻璃打了。我小时候,玩了不少弹弓。这玩意儿似乎弊大于利。 ' x& s; ^0 j5 a) V" X3 W: |) x
14:过家家。幼儿园玩过。有当妈的,有当爸的。“吧唧吧唧吧,摔个大马趴,打了吧唧针,吃了吧唧药,看你三天笑不笑。”曾笑话别人:“你就会玩过家家”。
+ ^: u0 e2 W' B& F) S" S15:攻城。在地上画线,当作城池。双方力争攻进对方城,被谁推出线外就下场。非常激烈的体力游戏。对锻炼身体有好处。
" C: y; d5 A0 X3 Q$ v2 o6 ^1 H8 y16:藏猫猫(捉迷藏)。大家都有经验,我们玩有所不同,晚饭后,个别孩子先吃完饭出来,排着队,双手拍着腿跺着脚走在院里(宿舍有五排房),嘴里有节奏地喊着“藏拇哥儿,小蝴蝶儿,谁要不玩儿,小王本儿”。有正在吃饭的孩子听到后,马上擦擦嘴,跟家长说“我吃饱了”。然后出去加入行列。凑齐了人后,开始到处藏。有时候也使坏:玩到最后,正当一个孩子蒙眼睛从一数到十时,大家暗示全部回家。这个孩子最后什么也找不到,只好回家。
. W5 E P6 U" C- L% H0 x: |17:“跳马”或叫“跳山羊”。大家都熟悉体育馆里跳鞍马,这个游戏相似,只是由人来当鞍马,简单,易行,也普及。一个人弯腰轮流当“马”,其他人助跑一段后,撑住“马”的背或双肩,双腿分开从“马”头上越过。“马”会越长越高,先是手撑脚背,然后手撑膝盖,再站直低头。再进一步,可以玩儿一下跳越多个人的“跳马”。 1 I2 n1 @- t3 O0 R
18:“骑驴”。是“跳马” 的一个衍生玩法,都牵扯人跳人。两组人,一边可以几个人,有时一边有十个人,人越多,越刺激,也越难。一组里的一个人被靠墙站好,组里其他人一个接一个弯腰并抱住前一个的腰,形成一条人体“矮墙” (驴)。另一组人,一个接一个,跑着往前跳,蹿上“矮墙”。必须所有人都蹿上去,不能掉下来,掉下或沾地算输,输了就要去当“驴”。如人都上去了,“cei” (石头剪子布)输赢,输者当“驴”。我记得在育新小学玩过“跳马” ,回家后玩过 “骑驴”。“跳马” 和“骑驴”似乎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子玩“骑驴” ,听上去就好像男孩子玩“跳皮筋”似的不可思议。
8 y8 J) U# G1 [6 E$ @0 X3 b19:撞拐。两个人,搬起一条腿。单腿着地,蹦着互相撞磕膝盖。腿掉下来或站不稳倒下者为输。冬天棉裤很快就跑套了(个别的地方没了棉花),因为手老抓着棉裤的一个地方,有些家长不知怎么回事,抱怨棉花质量不好。
) ~% P2 W/ C; i: \# `20:养蚕。需要到地坛里或偷着爬墙进医院摘桑叶,防疫站院里也有桑树。不是经常能找到,有时没桑叶喂,也喂榆树叶。最后,看蚕做茧,变娥子,交配,生子儿(比芝麻粒小点)。娥子把子儿生在纸上,可以撕一块给朋友,下年再养。养蚕能长些知识。 1 \, \% x! O% ^+ d, C7 v
21:养蚂蚁。把鱼缸里填好黄土,砸实。拿块馒头沾上糖水,到树林里找个蚂蚁窝,把馒头放在窝边上,静等。等很多蚂蚁上了馒头,拿到鱼缸里,磕一磕,再把馒头放在窝边上,反复多次,直到满意,过几天看蚂蚁挖洞,错综复杂。 6 F6 u" O& W; v# E* T9 q
22:捡破烂儿(捡废品)。两三个孩子出去捡废品,带上个废面口袋,还拿着个钩子,钩子带木把。对象包括废铜,烂铁,玻璃,塑料,废纸,包括揭大字报,大字报最好,因为有浆糊和墙皮,占分量。家里能卖的都给卖了,包括旧锅、书本、旧鞋。一面口袋废纸可卖7分钱。听说捡破烂儿能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卖了钱,买过个足球,院儿里孩子们踢。还买过个手电,逮蛐蛐用。 ) B" o9 B' ~5 x+ v/ }2 p
23:粘季鸟(又叫蝉,知了),或挖或找蝉蛹(季鸟鬼儿或季鸟猴儿)。地坛有很多季鸟,品种有“小仁儿” (小个黑色的),“大麻” (大个黑色的),和“伏天儿” (中个绿色的)。雄性季鸟会叫。找季鸟鬼儿需要傍晚擦黑在树林里找,有的在树上,有的在洞里。把季鸟鬼儿放在纱窗上,经过一晚,季鸟鬼儿能变季鸟,剩下蝉蜕,可以卖了作药。白天用熬的橡皮胶,或面筋去粘季鸟。用长竿子去粘,如竿子不够长,有时也得爬上树。季鸟是害虫。 + E: k8 A. ?5 x% y! ]
24:用拍网或翻笼抓鸟。用玉米虫等作诱饵,抓“红殿壳”,“蓝殿壳”,“自自黑儿” ,“老西儿”。也上过房、上过树,掏鸟窝、掏小麻雀或蛋。我爸怕我耽误学习,有一次把我所有的拍网翻笼多踩瘪了,我轻易不敢犯上,见我爸总像耗子见猫似的,那次我真急了,太伤心了,所以一晚上没回家(刷夜),在安定门的桥底下和一间废弃的房子里呆了一宿,家里也真急了,到处找我。
4 k* t$ }$ N D# b# K) V25:逮蛐蛐,斗蛐蛐。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尖嘴“劳咪” ,什么是圆嘴蛐蛐,什么是三以儿(尾)大扎枪,什么是二以儿蛐蛐。雄性蛐蛐会叫,也爱掐架。地坛里可以逮到,为了抓到更好的,有时也到远处去逮,从地坛走到土城,那里有很多蛐蛐,土城当时很荒凉,现在建了地铁了。遇到过蛇,当时吓得哇哇大叫,跨过了一条小溪,还直跺脚,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八月底,九月初,正是蚊子季节,我妈就怕我得大脑炎。有一年我的一个大蛐蛐是院子里的大王,那就是土城逮的。我有很多罐,包括一个澄浆罐。斗蛐蛐似乎是老北京的传统。 % s- q2 ~& J `. i# g' V. j
26:养鸡斗鸡。春天卖小鸡的来了,自行车后座带个大个圆形平筐,用棉被盖着,里面是刚孵出的小鸡,卖小鸡的吆喝着“卖小鸡儿喽”(带浓重的口音)。品种不同(草鸡,来杭,芦花,澳洲黑),价钱也不同,从一毛到两毛五。大人买小鸡是为将来有鸡蛋吃,孩子买小鸡为将来斗鸡。钱是大人出的,所以得尽量买母鸡。院儿里大妈奶奶有买母鸡的“经验”。把两只鸡腿抓住,鸡身向下吊起来,如果鸡头向前向上抬,便是母鸡,如果鸡头向下垂,便是公鸡,没人验证过真假。另外院儿里有位奶奶号称有经验,专挑“胡胡嘴,毛毛腿,凤凤头” ,说这样的是母鸡。有一年她为我的邻居挑了五只小鸡,结果全是公鸡,并且其中一只后来是院儿里的大王。院儿里每年都出大王,二王。我养的公鸡,最多当过二王。有一年我养了一只小公鸡,半斤多重就打鸣了,还没长全毛,院儿里有位大妈就拿去打了鸡血,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鸡也太小了点。那年还买了一只鸭子。鸭子有个特点:她孵出来看到什么活物,就永远跟着它。这只鸭子买来后就跟着那只被打过鸡血的小公鸡,小公鸡走在前,昂首挺胸,鸭子寸步不离跟在它后面,长大后也是如此,每天早出晚归,奇特的一景,难以忘怀。养鸡就得搭鸡窝,捡砖头,捡木棍,砌鸡窝,干了大人的事。 , E, r& @2 O) ] M
27:夏天游泳。去工人体育馆,什刹海,有室内或室外馆。有蘑菇池,深水区,跳水区,我喝过那里的水,实在太脏了,有时多天没换水,水的颜色是黄的,我也往里撒过尿,因为实在来不及找厕所。个别时候,也和大孩子骑车去陶然亭或碧云寺(曾有一条小溪)游泳。游泳曾经是毛主席提倡的锻炼方法。 $ t8 t* g s: H, D$ g% _
28:冬天滑冰。冬天路上的雪被车压过,就硬了。用竹板做滑雪板(单脚踏上)或雪橇。需要把竹板一头烤弯,翘起。有时用水在院子里的地上泼小片冰场。 / c7 v( u9 f/ F; n/ L
29:玩弹球。玩进坑儿的,地上挖五个坑儿,几个人轮流弹。赢者可以赢烟盒。 7 ]" }4 `* U( \3 y3 O
30:放风筝。自己糊“屁帘儿” 放,也在大栅栏买过“黑锅底”。有首儿歌:“黑锅底,真爱起,一个筋斗扎到底”。 放风筝是春秋的首选活动。
: F& d O8 g' H& T1 O8 h; v31:打土颗啦仗。分两拨,有阵地战,有运动战。有时会把头打破。地坛公园有时挖树坑,产生土颗啦,用它们互相投掷。 3 ~! \' Y: O `3 G% X, [
32:挖“地洞”。大人忙着挖防空洞,孩子们想挖个像“地道战”那样的地洞。在院墙外挖了一个,最后有近六米深,没被动过的黄土很硬,里面还有一些白色的硬疙瘩。用筐往上运土。洞里有黄土的特殊味道。后来洞拐了弯,但渗出了点水。后来,街道的大妈觉得太危险,孩子们被迫给填了。
# Q# i. c' Z- I8 Z9 |33:抽汉奸(抽陀螺)。自己拿木头削的,前面放个钢珠。用鞭子在水泥地上使劲抽。现在也有人玩,只不过设备更先进。 , _- k, V8 p; ?* i( o
34:院子前种地。种过蓖麻,向日葵,玉米,等。需要翻地,播种,施肥,都要学做。有一年种过很多扁豆(猫耳朵豆,有绿的,有紫的),接得非常多,结果吃腻了,再也不想吃那种味道了。
* a; M: }" f% H4 A/ N# B9 w35:到香山抓蝈蝈。跟大孩子骑车,要两三个小时,在山后面可以找到蝈蝈。
' L2 [' K0 o; k2 D8 ~36:做毽子踢毽子。用几根鸡毛和几个铜钱用布绑在一起。踢来踢去。现在也有人玩,只不过设备更先进,玩法更多。 - x2 q- q; q3 H3 h8 t
37:养小动物。除了鸡之外,还养过兔子、猫、狗。养兔子时,就在地上挖个洞,可以喂它们草、树叶,养过一个有名的品种是“安格拉”。我还养过一只刺猬。一次在荒地捡到一只刺猬,拿回家喂养,刺猬很怕人,一般情况躲在窝里,她爱吃肉,如蚯蚓,也吃蔬菜水果。没想到她是一只怀孕的刺猬,后来生了两只小刺猬,等小刺猬长大后,我又把它们仨个带回原处放了。现在,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在北京已几乎没有了。
$ Z5 O( E$ l7 C5 Q38:滋水枪。除了买的那种,可以用竹筒自制,前面开个小洞。用一根木头推杆在头上绑上布。在盆里抽水,用力推出,可打得很远,用于打水仗。 ( s: e6 n1 B r6 j
39:爬树摘槐花和榆树钱儿。用它们能做菜团子吃。春天杨树的毛毛也可以做菜团子,但很难吃。榆树皮,辣辣根(一种草)都可以吃。三年困难时期吃野菜是常有的事。
3 z& L2 A4 o& y2 ?4 P. E40 :捡水牛儿。下雨后,地上有许多蜗牛可捡。经常唱那首儿歌:(点击收听)《水牛儿》,“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喂猫喂狗,也不给你吃。” / G8 `9 ]" F+ p; \' k2 s' e
41:两人双手对拍游戏“赛赛赛”。一般是女孩儿玩儿的,由两个人拍手、击掌并说着有韵律的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宝宝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宝宝梳小辫。” 另外一种对拍游戏频率很快,嘴里说:“咚洽,咚洽,咚咚洽洽” ,说“咚”时,拍自己的手,说“洽”时拍对方的手。这种不太容易,也更刺激。 ! t n3 | s4 E; d) D
42:挑木棍。手撒木棍(可以用铅笔,或竹毛衣针),然后往外挑,如果碰动了其它木棒,就换人。看谁赢得多。 2 v0 k/ R8 D7 f$ M. j; s
43:丢手绢。大家蹲着(或坐着)围成一圈,一个孩子手拿手绢在圈外走,大家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这个孩子把手绢放在一个孩子的背后,然后快跑争取手摸到蹲着的这个孩子,摸到后这个孩子就唱歌。否则轮到这个孩子丢手绢。丢手绢增加相互友谊。 ( _- n1 k, |; o5 E* X
44:刀子夺地。两个人玩,画个方块,用刀子在里面剁下去。如果刀子立住了,画一道,成为自己的地盘。 . E- x7 r- f; N( d* ?9 ~
45:手翻绳。两个人玩,我现在还会翻,变换图样,但很难描述其过程。相信不少人会玩。 9 _' ?8 F2 y# P3 e
46:叠飞机(叠飞镖)。种类很多,看谁的飞得高,飞得远,飞得久。有时候从楼上往下扔。还有一种尖的纸镖,用皮筋往天上弹,可一人弹,或三人弹。可以飞得很高很高,快看不见了,像窜天猴。
" V' J5 D! z! C( f; I3 W/ b47:打乒乓球。可能是受庄则栋的影响,院里有过乒乓球热。用两个方桌或用木板搭成乒乓球台。后来,大孩子用石头砌了一个乒乓球台。我用过自制的光板球拍,买过单面胶粒球拍,双面胶粒球拍。听说红双喜双面反胶粒最好,但没钱买。球有有缝和无缝两种,五分到两毛钱。
7 o& g% C7 x+ Z) M _2 n48:转螺旋桨。用木头(竹子也可)削制的,四五寸长,有一种可用双手搓支棍儿使其旋转,飞起来。另一种用绳拽,使其旋转飞起来,还嗖嗖响。可以飞得很高。 % X# V) l# s/ ~
49:捅马蜂窝和抓蜂蜜蜡吃。不论院里哪个孩子发现了马蜂窝,就互相转告,然后一块去捅马蜂窝,可以用杆子,石头,或弹弓。小个的马蜂窝有小莲蓬大小,大个的马蜂窝有饭碗大小,它们一般建在房檐下,门洞里,树上。我们被蛰过几次,看热闹的人和无辜的路人也有被蛰的。另外,地坛花圃里有人养蜜蜂,到时甩蜜,工作人员把板子从蜂箱中抽出来,板子上布满了蜂窝,工作人员先用刀把上面的封蜡刮掉,封蜡存有蜂蜜,放在旁边的桶里,然后把蜂窝板放到桶里旋转甩蜂蜜,我们用衣服包好头,凑到跟前,从桶里取蜂蜡,上面有很多蜜,往嘴里放嚼蜂蜡吃。一个孩子被蛰了嘴唇,因为蜂蜡上粘了个蜜蜂,没发现。我在远处看着,也被蛰了脑门,当时觉得脑门有点痒痒,不自觉用手一按,被蛰了,不久后眼种得很厉害,因为需要游泳证照片,只得照了一眼大一眼小的照片。
$ n- z" q% ~& O' f) r8 c50:拧鼻儿吹鼻儿。春天,一般用柳树枝,也可用其它树枝。拧树枝使其皮和内干分离,然后把干抽出,用皮做鼻儿,可以吹出有高低音。
( A7 ~+ u- {& p" @51:砌锅台烙贴饼子。捡废砖,砌锅台。到处捡柴火(松树枝儿,树叶,等)。用一尺多直径的大铁锅,现在看来,那时锅的坡度太大(太陡),所以贴饼子容易出溜。出溜了就喝棒子面粥,也有不少成功的,挺新鲜好吃。后来插队和看电影发现农村用的锅坡度很小(很平),所以贴饼子就不容易出溜。
' u+ o/ e2 T9 Y: o. }' b52:打“嘎个儿”。“嘎个儿” 是用木头棍子做的,两头削尖,三四寸长。用板子剁起来,再用板子打远。看谁打得远。 $ [) l5 d5 _7 f9 D( Y! W! Q" ~
53:养鱼。养过热带鱼,金鱼。需要到处找捞鱼虫。热带鱼有孔雀,红箭,蓝箭等。
_2 t i- U! |# N: h; K) [54:抖空竹。有单响的和双响的。单响的是一头沉,不对称,双响的对称。抖起来,都嗡嗡作响。
+ c4 v e6 l& g/ {% Y55:瞎子摸人 。 在地上画个圈,用布把一个人的双眼蒙上,让这个人去摸其他人,被摸住的人就要当“瞎子”。当“瞎子”的人要有在黑暗中行动的能力。玩到最后也使坏,正当一个孩子蒙眼摸时,大家暗示都回家,这个孩子最后什么也摸不到,只好回家。
9 Q& x, e4 M& f+ y% E/ {: N% u56:冰棍,化了。画个大圈,一个人追,其他人跑,当一个人快被追上时,说“冰棍”,并且不可以再动,直到有能活动的人拍了他,同时喊“化了” ,这个人才可以继续活动。被追上,就输了,要追别人。全冻住了,也输了。 E$ K0 K9 G0 W4 v7 `
57:游戏X(忘记名字)。两拨人,地上坐两排,对着脸。每边有一个领队,领队已经给队里每个人起了代号,什么‘小白兔’ ,‘副官’等,不告诉对方。领队走到对方一个人的背后,蒙住他或她的眼睛说:“我的‘小白兔’过来轻轻打三下,回去一起告哇哇。” ‘小白兔’跑过来,轻轻在脑瓜顶打三下,迅速跑回去坐下,然后大家张着嘴,一起用手拍着嘴,喊“哇哇哇”。被蒙的孩子睁开眼猜是谁打的,如果猜不中,人就输到对方队里,如果猜中,被猜中的人就赢过来。我的智力启蒙晚,睁开眼,听说打了我的是‘小白兔’,我就指着那个又白又小的孩子说“是他”。别人说“不对“,结果是旁边坐着的那个胖子,这时我才了解到别人想问题还要转个弯,所以游戏也能提高智力。
$ v8 J. H t% [) F58:游戏Y(忘记名字和细节)。两拨人面对面站两排,手拉手,甲队唱:“我们要求一位人哪,我们要求一位人哪。” 乙队唱:“你们要求什么人哪?你们要求什么人哪?” 甲队唱:“我们要求某某某啊,我们要求某某某啊” 。忘记其后怎么玩。
/ W$ @$ ]' T- f. Z/ V6 K- s% c6 ~# Z59:逮夜寐虎(蝙蝠)。听说用扔鞋的办法能逮到夜寐虎,我和其他孩子试了很多次,在傍晚,在夜寐虎出现的地方,把鞋扔得高高地,边扔鞋边喊:“夜寐虎穿花鞋,你是奶奶,我是爷”。夜寐虎就追过来,但从来也没钻进鞋过。现在看来,蝙蝠用声纳探测到有异物,飞过来,然后发现不是蚊虫,便飞走了。我们的确也抓到过蝙蝠,但那是在白天,蝙蝠从窝里掉了出来,它们白天不会飞,看着这既不像兽,又不像鸟的东西,还真有些害怕,听说让它们的尖牙咬了后能招致狂犬病,但它们是益虫。蝙蝠的窝常建在地坛公园大门门洞里。 $ T2 K; i* ^- D0 a0 F
60:学骑自行车。我刚学骑车时头比车把高不太多,只能“掏裆”骑,然后能上了车大梁,但够不着车座。我爸的28车是用来上下班的,到了周末,我就去学车。当年28的车比较普遍,好牌子有:“飞鸽”,“永久” ,很少见小点的26车。院里有人曾有过“飞利浦”的小车,去看过,听说非常贵。我爸的车让我损坏过不少回,多次需要“拿龙”。逐渐学会骑车的过程让我感到快乐。 2 L' b1 S; ?8 X
61:年三十熬夜。农历三十晚上熬夜是中国人的传统,但院里很少有小孩能熬一整夜的,我和后院的一个朋友好几年都熬一整夜,好像是在自我挑战。晚上吃着有定量的每人二两葵花籽,半斤花生,还有糖果,有时有榛子,胡桃。下军棋,下跳棋,打着灯笼出去放炮竹(小编儿,麻雷子,二踢脚)。长大后我再也不想三十熬夜了,到时睡觉。那一年大年初一,后院的一个孩子(比我大一岁)出去骑车,刚学会骑车不久,出了车祸,不幸往生,无比惋惜,否则也像常人一样度一生。 2 p# n0 m" R }8 E9 V6 G
62:玩乙炔(臭电石)。医院里有焊工,那时用乙炔比较多,怪味非常大。一个大外套筒,里面放进水,一个内筒,上面吊着一个篮子(铁质),里面放进乙炔,内筒上面有出气孔,用来连接焊接管子。乙炔一遇水就出气,非常易燃。工人焊接时,把内筒放进外套筒里。下工时,把内筒取出,留在工地。我们晚上到那里捡小块的乙炔,回家放进铁罐中,加水(外边没水时就用尿),点燃,觉得好玩。此事非常危险,不小心会丧命,听说当时有个孩子去点燃工地的乙炔筒,内筒炸起,丧了命。 & ?" V1 u- V- a7 }& g) b8 _
63:实验火药。只听说过“一硝,二磺,三木炭”,小时候总想试试。硝是最难找的,要把潮湿的墙上析出来的白面面刮下来,到处去刮。磺可以从电线杆磁珠的芯中取出。炭可以从烧过的木头中取出。把它们都研磨碎,按1/3的比例掺在一起。结果可以点燃,发出嘶嘶火光。这只是一个出于好奇的实验,其威力还不及一个炮仗,另外量也不大(原料太少),所以不必担心。
8 j' t# }/ w: M- W64:打牌下棋。我对打牌不太熟悉,就会“拉大车”,“说瞎话”。下过的棋有:围棋,象棋,军棋,跳棋,还在地上画格子下石子棋。
. {* V, s8 w- v- i& A/ l65:打掉地,发音:“打掉滴” 。拉勾就算参加。双方同意:你手里不管有什么东西,打下来就是我的。一块糖,一杆笔,不注意或不小心,被别人打掉地上,归了别人,还可以承受。但有时能输一条驴。地坛里有时来农村的大车(掏粪或做其它形式运输),有时停在树林里休息,牲口喝水吃料,有马有骡子有驴。孩子们特别爱看,有时就用手去摸,这时手被打开了,也算输。当然驴不是自己的,怎么办呢?拿烟盒抵账。 ) g" p7 O7 m% C+ l9 M
66:挖陷坑。在地坛公园树林中,晚上有不少叔叔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搞对象,为了取乐,在他们常去的地方,挖个土坑,覆盖上树枝和树叶,再埋上土,第二天看有没有人被陷过。现在看来,太不厚道,扫了他们的雅兴。我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U8 E3 d* o1 @& V% w' l; r
67:做尿盆。这是入学以前的事了。把干土面用手在地上堆成一小堆,中间挖一个坑儿,把尿撒在坑儿里。等尿渗干后,把下面的干土面扒拉开,剩下一个湿土盆。用手托起,示给他人看。还有一些不文明的玩法(淘气过了头),不在此叙述,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吧。我在育新小学玩过的东西都是非常文明正统的东西,回到家就像撒缰的野马似的。我不知道育新小学的同学们回到家玩儿什么,估计他们都家住城里,想必不会像我这么玩儿的无边。 0 M% _ h, X+ F9 [" p" Y m
68:争先和分拨的方法。很多游戏都需要决定谁来先玩,怎么办呢?两个人就用手“cei丁壳”(石头剪子布)的方法。也可以用两腿来决定输赢,两人面对面立正站好,双手下垂紧闭,然后,双腿略弯曲,一边跳,说:“一米,二米,三,三三敲,三六九,九六三。” 同时出招:双脚合并代表:石头,双脚一前一后代表:剪子,双脚分开代表:布。多个人可用手心手背的方法决定前后顺序,只有一个出手心或手背的人个叫“单背儿我喝蜜” ( 或“单背儿我倒霉” ) ,他第一,然后再用此方法决定下一个。分两拨时用手心手背的方法决定两拨人,手心朝上的一拨,手背朝上的一拨。为了做到两队人势均力敌(如踢足球),两个主力队员用“cei丁壳”(石头剪子布)的方法逐一挑选队员,来分两拨。
! Z& a6 j s+ S+ ?6 C5 n69:做半导体收音机。从做矿石收音机开始。拿火筷子当地线,埋得很深,用铁丝架天线。当年,拔丝厂就在建地坛口外,有很多废弃铁丝。天线不敢架太高,怕雷劈。后来,矿石收音机被二极管收音机取代,它们都不用电池。后来又做了用电池的半导体收音机。最不能忘记的是和后院的一个朋友(比我小一岁)通电话:从窗户缝和房檐下,架设两根细铁丝,从我的床头接到他的床头,铁丝两端接在耳机的两极上。当时有那种头戴式耳机(很大),一边一个耳机,摘下一只耳机当话筒,另一只耳机当听筒。这样就可以讲话了,声音很清楚。实际上是磁,电,声相互转换。他和他妈妈在一个床睡,他们的说话都可听见。刚开始,有线路不通的时候,从耳机里怎么也听不到声音,两边就拼命地喊,结果声音不是从耳机里边传过来的,而是从窗户外边传过来的。 " y: |1 |& B$ q( o+ v4 _
70:争阎王,打小鬼。非常让人上瘾,我记忆犹新。找一片空场,在地上树立着摆放几排砖,最前面的一块砖叫“鼻子”,后边点的两块砖是“左脸” 和“右脸”,再后点是“左耳” 和“右耳”,然后是“头发”,可以用多块砖代表头发(取决于参加人数多少),再后是“打手” ,最后是“阎王” 或称“判官”。如果有十个人参加,就摆九块砖(总是比人数少一个)。离开砖,画一条线,划线的远近决定难易程度。孩子们在线后边轮流投石块(一般是瓦片)去打倒其中一块砖,地坛里有一种琉璃瓦,三寸宽,半寸厚,六寸长。一半瓦片最好使。如果一下打倒两块砖,可以自选一块。轮流打几轮后,总有一人什么也没打倒,因为人比砖多一个,这个人(小鬼)就要挨打。打倒“鼻子” 那块砖的那个人就揪着“小鬼” 的鼻子,打倒“耳朵” 那块砖的人就揪着“小鬼” 的耳朵,还有揪头发的。准备完毕后,打倒“打手” 那块砖的人在“小鬼” 背后准备捶背。这时大家一起喊(同时“打手” 捶背): 打地打 饶地饶 骑红马 过红桥 问问官老爷 饶不饶? 打倒“阎王” 那块砖的人可以说“不饶!”,这时大家继续说“打地打,饶地饶” ,直到阎王爷说“饶了!”。最少打一次,最多打十次,否则进行不下去了,此外,也没人愿意打太多,因为下次有可能轮到自己挨打。
* \1 r6 Z. V8 z' ? o \
RE: 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或北京育新学校65-66年4.2班逸事及联想–1
S! W* j3 `1 f L6 a7 Z: t
怎么老婆昨天告诉我的事今天就忘了,而发生在五十年前上小学时的那段梦幻式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群孩子围着一个孩子,有揪鼻子的,有揪耳朵的,有捶背的,童谣似的声音不绝于耳:“打地打,饶地饶,骑红马,过红桥、、、”
; L- G6 f. ~. N& N. N+ O+ o' B: x+ x8 ^' ?. k.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