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 i! c+ T' p! O
6. 谐奇趣主楼北面。谐奇趣北面原是一个小广场,东边为养雀笼,西边是为谐奇趣前后喷水池供水的蓄水楼,北侧是通往万花阵的花园门。广场中心原有一个小型喷水池,四方有通往周边各建筑的石甬路。从照片上看,喷水池中的喷水塔已经倒塌,四週长满杂草。几年后,在1877年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谐奇趣北门照片上,喷水池上的一些小装饰件也已经看不到了,再后来这座水池被整体移走,1987年才回复原位。现在谐奇趣遗址上还能看到主楼北侧楼梯下的夯土台基,一层大门的门楣也静静地躺在遗址的一旁.
5 f5 @ S5 _9 v" }
/ r$ h, ] i p% C , l" L5 `% |# }" ? J: ]# \
7. 方外观。方外观位于养雀笼的东边,建成于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维族妃子容妃做礼拜的清真寺。这幢建筑规模相对较小,高两层,面阔三间,与周围的花园、凋刻精美的石桥、八角凉亭、池塘以及南面一字排开的五竹亭一起,共同组成一处精巧的园林景致。这张照片由方外观东侧向西拍摄,从这个角度能看到主楼两侧的月形台阶上异常精美的栏杆。方外观的屋顶是重檐庑殿顶,从等级上来说高于谐奇趣採用的单檐庑殿顶。方外观前原有一条小河,照片上还能看到石砌的河岸,现在方外观遗址前也能看到深约一米的河道,从照片上来看,河道在当时就已经乾涸了。 ( s- I7 ?. A1 b) i2 m& d* s
: K/ m; r: l* O( `
! ]: u/ q1 {' Z! a8. 海晏堂西面。海晏堂位于方外观以西,是西洋楼景区规模最大的建筑。它一反传统而正门朝西,面阔十一间,正门外有多种精美繁複的装饰,包括安放有十二兽首的巨型喷水池,弯曲的楼梯和精凋细刻的栏杆,分置水池左右的西洋样式八角石鼎,还摆放了几尊太湖石。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楼前的水池里已经长满了杂草和树木,主楼门窗都已烧燬,通过上层的窗口能看到东边蓄水楼的屋顶。这个蓄水楼是整个西洋楼东部景区的总水源,除了海晏堂各大小喷泉,东边远瀛观、大水法的喷泉也由这裡供水。海晏堂门前喷水池中的“大蚌壳”因为体积巨大,难以搬动,现在还在原处。台上两边连接水道的两块精美的石凋,现在放置在北京大学西门内.
1 D' T6 g* ]8 f5 t4 V6 E: @: q
* D2 o3 |, i0 Q# Z8 e. d
4 w2 B" w# p4 K
2 s% d7 K5 o- |5 [$ \( }# ?4 ]4 m: y$ d
9. 海晏堂一角。这张照片上呈现的是海晏堂主楼西南角的两间,原为亭式屋顶,二层有平台。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内装饰最为精美的建筑,据前人考察,“墙隙处俱嵌五色琉璃蕃花,抹浅粉红灰,其上顶覆孔雀绿色琉璃瓦”。从照片上能看到门窗及栏杆上精美的凋刻以及墙上镶嵌的琉璃装饰,在墙垣的上方还能看到一些深色的屋瓦。在乾隆时绘製的西洋楼铜版画中,海晏堂主楼西南角外左右分别种有一棵松树和一棵不知种类的阔叶树。在这张照片的左侧我们能看到松树繁茂的枝叶,画面正中的这棵树在北京初冬的季节里展示着它苍劲的枝干——很可能在海晏堂初建成最壮观的时候,它就是那幅美景中的一个构成元素. + B8 n& D3 S( D3 n
2 _' I# |- S; f0 X- M( k1 U9 L
% k% [0 N& j7 g1 b3 i" X' h/ W! |9 p
6 G) i. Y6 ~( J10. 远瀛观南面。远瀛观建成于1783年,与南面的大水法、观水法可以算作一组景点,位于海晏堂以东,线法山以西。这张照片在大水法北侧的平台上向北拍摄,可见远瀛观正门和门上的钟形装饰,门内还能看到堆积的砖瓦残件。远瀛观原有高出钟形装饰约一倍的三层庑殿顶,上下两层覆五色琉璃圆光瓦,中间一层用金色鱼鳞瓦。加上外立面繁複的凋花及琉璃装饰,可以想像在它完好的时候,这幢建筑一定极其华丽。门外两根以高浮凋装饰的石柱上刻有蕃花和葡萄图桉,凋刻精美,“深及三寸”,此种形式的石柱与西洋建筑中的柱子简洁的柱面相去甚远,倒是与传统的盘龙柱出如一辙,纹饰也很符合乾隆皇帝的审美。门外左右须弥座上原有一对西洋石狮,此时已不见踪迹. ) A7 l( h% f0 X" E3 T
5 U N/ z( X! l) [3 w
(to be continued........) % |+ S" k7 E/ D7 B& ]
2 h- H; e3 J( o+ O5 |7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