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05|回复: 33

[原创]香山慈幼院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8-11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 Q! i' i6 D g y8 G7 i" }, V - C+ c8 ]! r- | ; M, U; h- ^# V+ y ' Q) t9 e3 U) a- D/ _. U: ]6 b8 Q; e $ S3 O+ Q) e3 l. _

 

 香山慈幼院创办史:在民国六年九月(19179月)的时候,顺直省区(包括直隶、京兆两省区,即现在的河北、北京地区)发生大水灾,淹没了一百零三县,一万九千零四十五村。受灾的百姓有六百三十五万一千三百四十四名;成灾的田亩有二十五万四千八百八十九顷一百六十五亩四分三厘。这是一场巨大的浩劫。那时候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见到各地方的灾民,因为乏食的原故,有的甚至他的儿女遗弃道路或标卖,所以在北京设立了慈幼局两所,委托英敛之(天主教徒)去收养灾民的儿女。一所专收男孩,一所专收女孩,总共收了男女儿童差不多有千余人。水灾平息以后,这些儿童先后被他们的父母领回。可是到了后来还有二百多儿童没有人认领。所以水灾督办处不得不设一个永久的机关,来教育这些儿童。可是当时,在北京城里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来盖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幸得现任徐大总统(徐世昌)同前清皇室的内务府商量,将香山静宜园的地方拨出,建筑慈幼院的男女两校。熊希龄当时想着城内外困苦的儿童很多,报纸上载着他们的父母往往带着儿女投河自尽的,又有全家自杀的,可怜这些孩子,他生下地来并无罪恶,为何遭此惨恶呢。熊希龄与水灾处坐办陈汉第、罗振方两君商议,决定建一大规模的慈幼院,可以容的下千多人。把城内外贫苦的孩子招进来一同教育,免的这些孩子受苦,遂于民国九年九月三号开学。这就是香山慈幼院成立的大概了。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香山静宜园与慈幼院的关系: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距京城约20公里。全园占地面积约为160余公顷。其主峰鬼见愁,海拔557。香山名称的由来,据《香山永安寺记》中载:“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宛署杂记》中曰:“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岗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蛤蟆,有泉水自山腹下注溪谷,一号小清凉。”自古名山僧占多。早在我国唐代香山就出现了极为壮美的寺宇建筑,据文献《宛署杂记》中载:“妙高堂,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可见在香山营建寺庙之早。据《金史》载:“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二月,香山寺成,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寺。”元代仁宗皇庆元年(1312)曾给钞万锭修缮永安寺,并一度更名曰:“甘露寺”。明代的香山,更为鼎盛。寺庙观庵建筑,几乎遍布各个地方。文献《篁墩集》记载:“西山之刹以数百计,香山号独胜。层楼叠层,……”。《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香山行宫建成。香山作为皇家园林,其大规模的营造修建则是在乾隆年间。乾隆十二年(1747),香山命名为“静宜园”。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香山的大部分风景区被“达官贵人”、“军阀巨商”建成私人别墅,多处名胜封闭,禁人游览。到195651,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经过整修,才开辟为真正的公园,并更名为“香山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静宜园今名香山公园,现已成为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旅游胜地。静宜园还有一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即从1920年(民国九年)到1948年的这段经历。在这近30年的时间中,静宜园的全部设施及园地只供一所独具特点的学校专用,这所学校就是香山慈幼院。民国元年革命的时候,看守静宜园的每每把园里的树木私自砍了去买。当时马湘伯、英敛之两位先生到这里游玩,发现后就商量着怎样可以把古迹保存,他们又觉的西山附近的人又穷苦,又没机会受教育,真是怪可惜的。所以他们打算设立静宜女子学校。由喀喇沁王福晋领衔,奏请于前清隆裕皇太后,许她借用香山静宜园这个地方。这时,熊希龄正任热河的都统,就提助些公款,并募了点捐款,把破旧房屋加都修理修理,静宜女子学校因此就成立了。数年间,静宜女子学校毕业的学生差不多有好几百人。这一时期园内设立了立法机关,分为两种:头一种是静宜园董事会,专管园内租地和一切自治事宜。就拿所得租息作静宜女校的经费,并拿来作为修治马路、栽培树木和设立园警的用度。第二种是慈幼院董事会,专管慈幼院的财政教育监督审计的事情。两个董事会的会长都是赵尔巽。所规定慈幼院的章程:院长由董事会于董事中推荐,责任重在对外的,副院长由院长聘请,对于院内用人行政的事都负完全责任。这种意思是为调和立法行政两机关,免的有冲突的。民国六年的水灾期间,熊希龄建议以工代赈,拨了六万银元,由京兆尹雇用许多灾民,修通西山的马路,由万寿山起经八大处到阜成门止,取名叫做仁慈路。此路修成,使从北京城内去香山的交通更加便利。这就是香山静宜园与慈幼院的关系大概。

 

 

 

 

 香山慈幼院初建:得到香山静宜园这个校址以后,熊希龄与水灾督办处坐办陈汉第、罗振方商议,决定建一所可以容下千多人的大规模的慈幼院。建校工程于民国八年二月十七号(1919217)动工,至年底男女校舍竣工。在工程结束之前,慈幼院于十七号间聘请施今墨到校主持教务,规定学科。后来施今墨任副院长,直至民国九年十月三号(1920103)慈幼院举行开院仪式后才因事辞职。施今墨在慈幼院任职约一年。慈幼院初建时分为男女两校,男校在静宜园的东北,原是一片空地,大约二百余亩,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和香山别墅所在的地方。女校的地址,乃是前清皇室的寝宫,名中宫,即现在的香山饭店所在的地方。现在,香山慈幼院男女两校仍有迹可寻,原男校的食堂,即现在香山别墅的餐厅;原女校的食堂,即香山饭店的餐厅。近年来这里拆了院墙,增开了越过沟堑直通马路的大门,以便餐厅对外营业。香山慈幼院总院的地址,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的所在地,总院的大铁门依然如故。从大门的铁栅望进去,直视镇芳楼(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档案室),此楼为河南省籍的张镇芳先生捐四十万元所建,故用捐款人张镇芳之名命名——镇芳楼。这座楼原来是慈幼院的董事会、评议会、院务会等开会的地方。总院铁门外北侧顺石阶而下有一方形广场,围绕广场四边有一米余高的看台两层。这里原是慈幼院学生们春秋两季开运动会的地方,平时是足球场。解放后,这里一度变为桑园,现在植满了果树。 

慈幼院男女两校校舍落成以后,尽管熊希龄认为尚有不完备的地方,准备慢慢添补,但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在残破的旧中国,一所学校能占据香山静宜园这样风景优美的地方作校园,能建成如此规模的校舍来教养贫苦无依的儿童,也可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女校的地址,乃是前清皇室的寝宫,名中宫,即现在的香山饭店所在的地方.
镇芳楼(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档案室),此楼为河南省籍的张镇芳先生捐四十万元所建,故用捐款人张镇芳之名命名——镇芳楼。这座楼原来是慈幼院的董事会、评议会、院务会等开会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1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香山慈幼院的组织系统:香山慈幼院董事会,是慈幼院的最高组织机构。慈幼院董事会于民国九年二月二十九号(1920229)在尚志学校开成立会,议决董事会章程及本院行政系统的章程;推定赵尔巽为董事会会长,刘若曾、陈汉第为副会长,推熊希龄为香山慈幼院院长。慈幼院董事会起初在和平门内松树胡同设驻京事务所,后迁往旧帘子胡同22号,后又移至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董事会专管慈幼院的财政、教育、监督、审计等事。香山慈幼院由熊希龄任院长,副院长初为施今墨,继为罗振方,后为查良钊。静宜园董事会成立于民国七年(1918年),推定赵尔巽为会长,熊希龄、贡桑诺尔布为副会长,陈汉第、马良、英华、英秀。张毓书、濮彦珪为常务董事。赵尔巽既是静宜园董事会的会长,又是慈幼院董事会的会长。在董事会之下,设立总院,总院的行政首领是院长,副院长;以下是各股主任:1、事务股,管理文牍、统计、庶务、工程;2、会计股,内分出纳、编核、资产等;3、教务股,管理儿教授、学籍、图书。仪器;4、保育股,管理儿童衣食住及防病卫生;5、职业股,管理农工商各项实业。保育股又在男校女校各设一个总管理处。各宿舍的管理员,在此两处汇总。教课的先生为师保。管理的先生为父母。这就是合学校、家庭组织而成的特别情况。因为香山慈幼院的教育,是合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所以这种教育方式问题很大,不单是慈幼院中的职业人员所能研究解决的,必须集合各大教育家来研究试验。所以香山慈幼院的章程规定,设立一个评议会,请北京有学识经验的人士为会员。这个评议会于民国九年十一月(192011月)组成,聘蒋梦麟、胡适、陶履恭、顾兆熊、沈兼士、严继约、黎锦熙、何育杰、俞同奎、张谨、顾兆囗、王道元、熊崇熙、李大钊、张伯苓等15人为评议会评议员。民国十年八月(19218月),香山慈幼院又增聘一名外国人格林为评议会评议员。此外,由于辅导学生指导学生的需要,又设立了自治指导委员会,测验智力委员会,出版委员会,体育检查委员会。总院之下设有六个分院,从19302月起,各分院改称校。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香山慈幼院的经费来源:香山慈幼院创办时,经费来源有两项,一是官方拨款补助,二是民众捐款(京畿水灾民捐余款)。官款补助有督办水灾河工处拨给慈幼院建筑费及购置器械费现洋(银元)十二万元;督办水灾河工处拨给慈幼院基金现洋五万三千五百元。民捐余款拨给慈幼院现洋、京钞、公债、卢布等六十四万余元。除公债、卢布二十一万余元外,官民捐款共计六十余万元。在这笔款项内,支出慈幼院开办建筑购置等费现洋二十七万元,余下现款三十三万余元。这笔现款经慈幼院的基金监刘棣蔚经理,或以现洋购中国银行钞票,而转买长短期公债;或以公债中签款,而补购元年(民国元年)公债;或以现款购买各厂有厚利的股本。这样至1921年(民国十年)底慈幼院所存基金、公债与股票,便增至一百余万元。

 

香山慈幼院逐步扩充期间,曾有以下经费收入:

 

(一)财政部拨给实业银行股息款。1921年至1923年期间,慈幼院得知财政部存有中国实业银行官股四十万元,年约有红息四五万元,请求财政部拨助经费,得到允准。起初实业银行每月拨给二千元,后增加到三千元。后来财政部将实业银行股本出卖,慈幼院的这项收入就没有了。

(二)财政部拨道胜、汇理两银行盐余款。慈幼院请求财政部将盐余款每月拨给五千元,由法国汇理银行按月垫付;又由俄国道胜银行盐余项下,每月拨给三千元。均得到财政部的允可。后来慈幼院逐步扩充,常年经费不敷开支,慈幼院将这个情况呈报总统黎元洪,黎元洪总统批交国务院咨行财政部办理,财政部将汇理银行月拨盐余五千元增为一万元,连同道胜银行月拨三千元,合计每月一万三千元,作为慈幼院常年经费。后因各省截留盐余,慈幼院的这笔经常费用领到19269月就中断了。 

(三)财政部拨给码头捐之款。慈幼院因受政局影响,财政部拨给的款子常常不能按时领到。1925年慈幼院向财政部交涉补还积欠和损失。财政部以江海关监督署应解的上海码头捐每月三千元,转拨慈幼院。这笔款领了半年。

(四)财政部拨给面粉捐之款。这笔款原是办理湘赈时财政部拨的,年约收入十余万元。财政部以其一半给江苏赈局,一半给香山慈幼院。后因战事影响,出口货少,每年收入逐渐减少。

(五)两淮盐商捐助之款。两淮盐商,每年由运商捐助一万四千元,场商捐助四千元,食岸商捐助二千元,捐给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的临时收入:

 

(一)江苏拨款现洋四万余元。

二)湖南筹赈会余款五万余元。

(三)湘西抚绥处余款一万余元。

(四)赈务公署赈务委员会拨给赈款二万余元。

香山慈幼院的临时收入中,除以上所列举外还有多项个人及银行、慈善团体的捐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香山慈幼院筹措经费,本应由香山慈幼院董事会集体担负,但是董事们分散各地,难于聚议,筹措经费的重担,就落在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一人身上。幸亏他作过国务总理和财政总长,得到了同僚好友的大力支持。熊希龄曾提到过当时的财政部负责人及金融界人士周子广、张岱杉、钟蕙生、朱耀东、张训钦、张润普、卢鉴泉、卫龙涛等人,感谢他们对香山慈幼院的帮助支持。民国十九年八月一号(193081),慈幼院因受战事影响,经费来源突然断绝。院方约集各校教职员开会,决定缩小范围,各校酌留教职员维持校务。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号(1930112),慈幼院学生郭春曦、彭司春、马志铄、汪文卿、雷动、沈连森、萧岳岚、郑代儒、候炳、王长年等十人,组织步行请愿团,徒步赴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拨发经费。至民国二十年一月三十一号(1931131),步行请愿团学生回到北平,全院学生曾开会欢迎他们。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的学生来源:

香山慈幼院最初的学生来源大致有四类:

(1)    顺直省区水灾中幸存的儿童二百余名;

(2)    京师旗汉籍儿童五百余名;

(3)    郎家胡同灾重临时教养院的儿童二百余名;

(4)    湖南旱灾来北京的儿童150名。

以后香山慈幼院的学生陆续增加,总额达到一千六百余人。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香山慈幼院在院儿童有1520人(毕业出院与死亡人数除外)。这些学生按籍贯分如下:东三省8名,直隶357名,京兆380名,山东29名,山西11名,河南63名,陕西3名,甘肃1名,四川16名,湖北17名,湖南212名,江西3名,安徽7名,江苏41名,浙江22名,两广9名,福建1名,满蒙330名,西藏1名,朝鲜9名。学生按家世区分:士120名,农291名,1349名,商191名,前清宗室27名,满蒙官吏22名,汉籍官吏75名,军51名,警68名,革命志士遗族23名,富室附学64名,教职员子弟48名,其他191名。

香山慈幼院的学生在待遇上分为两种:即是正额生与附学生。正额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教育、保育、健康以及将来的出路,都由院方负全部责任。这种责任是熊希龄创办慈幼院的时候自觉地担当起来的。熊希龄说,他最怕半夜里电话铃响或有人叫门。也就是说,他最怕慈幼院的孩子患严重疾病或出其他重大事故问题。附学生是自费到慈幼院来上学的,他们在院里和正额生一样地生活和受教育。不过家庭富裕的孩子,也可以多付钱去教职员的小饭厅吃饭。但是这样做的附学生极少,一般都是和正额生一起在大饭厅吃饭,也是吃窝头、咸菜、小米粥、菜汤等。慈幼院对附学生不负全部责任,附学生只是到慈幼院这所寄宿学校里来读书的,所以慈幼院对待他们和其他学校对待一般学生的责任一样。在战乱的时候,疾病流行的时候,寒暑假期间,附学生可以回家,有时院方还主动请他们的家长把他们接回家去。

香山慈幼院有一个收录小学正额生的章程,这个章程将慈幼院对正额生的责任及慈幼院与他们家长的关系规定得十分明确,其内章程容如下:

香山慈幼院收录小学正额生章程

凡年龄满四周岁至十二岁孤苦无依之儿童,无论何人,均可代为介绍,请求收录。总务股派人调查,体格检查,不健全不取。注册后送入分院(校)各班。证书须有院长签名。收录后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出具愿书,应遵以下条件。

1儿童入院后,其教育管理权,即由本院担任,不隶属其家长或监护人。

2儿童入院后,除有特别情形,并查明其家能自教养,经院长允准出院外,其家长或监护人,不得中途请求出院。

3毕业后,须查其果能自立,或家中确能教养,方准回家。

4未毕业前,年(假)暑假均不准回家。平时除遭大故及父母病重外,不准请假。

5儿童在院遇有私逃,或因天灾及意外事情,以致伤病死亡者,家长或监护人,不得藉端要挟或请求。

6儿童如有性情不良,无从管教者,本院得勒令出院,或送入感化学校及教养局。

7年龄未及20岁或25岁大学未毕业时,不得订许婚姻。即至年龄合格,或已毕业,订婚时仍须由本院核定,不得由家长主持。如未入院前已订婚者,应预为报明。此项载在愿书,由家长与学生签名。

关于章程内容中的第四项、第七项两项规定,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做过解释。他说:儿童入学后,非有父母的病丧大故,不准请假回家。儿童长大后,他们的婚姻,须由院长裁可,他们的父母不能擅定。这规则为什么如此严厉呢?因为儿童的家庭、习惯不良的多,好容易在学校尽力地改去,万一回家,又不免有点故态复萌了。且儿童知识技能,一天长一天,他的婚姻,自应取其同意。若是顽固或无知的父母,觊觎人家的财礼,糊涂地订婚,岂不是他们终身的假事吗?所以必须由院长裁可,就是这个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总院之下设的六个分校:

 

第一校:蒙养园  婴儿教保园  家庭总部

蒙养园园址即现在香山别墅餐厅以西,蒙养园的大门正对香山别墅餐厅的后墙。园门的建筑原来是近似于教堂式的又高又窄的门,门联刻着老老及人之老,幼幼及人之幼,横幅是蒙以养正。这副门联是熊希龄题写的。现在这座园门已改成圆形。从园门望进去,正对泰源堂。有一位名黄泰源的南洋华侨曾捐款一万余元,慈幼院遂建成此堂以为纪念。这里是当年蒙养园的孩子们上课活动的场所。因蒙养阶段关系到全院教育的根本,慈幼院对蒙养教育十分重视。在蒙养园办了七年以后,得出经验证明,凡经蒙养园培育的幼稚儿童,升入小学后,言、行、动、静、规则习惯,都比未受蒙养教育的为优。蒙养园的设备,室内外的玩具教具等都极完备。建有植物园、动物园、花园等,以为自然之启迪;有小农村种植麦稻,以生农事之观念;有买卖街,陈列各种日用品标本,以增加生活之常识;有小家庭、厨房、球场及一切玩具,以供游戏活动;有各教寺庙,以启人之敬仰。凡此设备,都是想在蒙养时代,涵濡自然之天机,寓教育于寻常游乐之中。所以来这里附学的富室儿童,亦乐而忘返。

蒙养园初设于民国十年(1921年),附属于慈幼院男校,民国十六年七月(19237月)成为专园。学级分幼稚生与模范生两班,人数经常维持在80名以上(幼稚生50名,模范生30名)。在儿童的生活照管与卫生保健方面,慈幼院蒙养园在当时全国的教养机关中,确实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慈幼院蒙养生的食品,与小学中学的伙食不同。慈幼院加重富室儿童附学之学宿费,以这笔钱购买蒙养园的食料,由保姆自行炊制,每餐均有肉品。贫富儿童,同桌共食,不分等级。  

慈幼院由于办蒙养园取得经验,深感有设立婴儿园的必要。孤贫人家的儿童缺奶乏食,营养不良,身体多虚弱。因此需要设立育婴堂收纳,以便使这些幼孩得以滋养健全。于是决定筹款,设一完善的婴儿园,做为蒙养园的初基。其次,由于蒙养园与婴儿园的建立,深感保姆不可不加以训练。这与幼稚教育有极密切的关系,必须加以解决。香山慈幼院的婴儿教保园(婴儿园的全称),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192911月)在城内石驸马大街成立,由熊芷主持其事。民国二十一年八月(19328月),婴儿教保园由北平移往香山静宜园女校(今香山饭店所在地),占用公村、平村两座宿舍楼,这两座楼通常被称作姊妹楼。熊希龄为婴儿教保园题匾日履园堂。当时有一位名潘履园的人士向婴儿园捐款,故题此匾留作纪念。婴儿教保园收的是从出生到四岁的儿童。它具有现在托儿所的性质。但办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保姆。这所教保园的设备是极讲究的,孩子的生活也远远超过一般水平。比如一岁以内的孩子,每人住一间房,由一位保姆专门照管。孩子睡的是白色小钢丝床;穿的是非常干净的衣服;吃的是奶粉、水果或果汁、鱼肝油,分量由医生确定。他们的生活极有规律,天气好的时候,婴儿都被放在户外的纱罩小床上,使他们获得充分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一岁半以上的孩子,由保姆带他们游戏、唱歌,在香山各处散步。对孩子们的卫生保健制度也极严格,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给孩子们试体温,一发现有病,立刻隔离,以免传染。在婴儿教保园开办期间,没有死过孩子。因此,要求自费送孩子人托的人相当多,可是婴儿教保园的名额只有30名,因为办这所教保园的目的主要是训练保姆。孩子太多了,就不能保持那么高的标准,也不容易照顾周到。婴儿教保园所训练的保姆,多是一些寡居、被丈夫遗弃。离婚或年纪大而未婚的女子。她们在婴儿教保园学习一年,学习期间直接照顾孩子,每天晚上还上课学习儿童卫生及蒙养等知识。学习期满,她们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做托儿所的保育员,上海、济南、青岛等地的托儿所,都曾请过慈幼院训练出来的保姆;另一条出路。是到富有人家做高级保姆。

家庭总部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慈幼院办了十多年以后,熊希龄观察到孩子们由于长期生活在院里,不能请假回家,有的孩子根本没有家,所以缺乏亲亲之情和天伦之乐,以致有的孩子性情倔强,甚至孤僻。于是熊希龄采取了一种小家庭的做法。即把小学的儿童分成十人一组,每组包括年龄不同的男孩女孩,像一家的兄弟姐妹一样,每家有一位女管理员,儿童们称她为娘。家庭总部是将前女校的宿舍分为一户一户的住宅。儿童们读通学,每天到第二校小学部上课,课后回到这里过小家庭生活,学会以长带幼,得到家庭的温暖。熊希龄为家庭总部题匾曰慈孝堂,取母慈子孝之意。在家庭总部内,熊希龄也有自己的住宅,题匾曰慈范堂,表示为模范家庭之意。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当成一个大家庭,院里有两处设施是其他一般学校所没有的。一是建了一处往生堂,备学生们怀念亡故的师长和学友;一是建了一处追远堂,备学生们纪念他们的先人。慈幼院还有一处墓地,在红山头,师生死亡者都葬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慈幼院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2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慈幼院




发表于 2007-8-11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慈幼院在民国时候的名气很大,楼主整理得如此翔实,实属不易.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可以说香山慈幼院是中国慈善教育事业的初期!希望与各位朋友多多交流!多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次幼院

第二校:小学部
  慈幼院小学部的校园,即现在香山别墅所在地,房屋依旧,只是格调已非。东面一排是宿舍(勤村),北、西、南三面是教室,由此所构成的方形平房建筑,现已被香山别墅安排成客房。“四”字形平房中央天井地带,原有的旱冰场和庭院现在已改成方形的花坛。小学部的饭厅,即现在是香山别墅的餐厅。整个说来,小学部的房舍依然如旧,只是现今已作为香山别墅用了。慈幼院二校小学部,起初是与中学合为一院,占据着静宜园东北角的地方。后来因为中学班级日增,小学不能施展,故于19255月间,向颐和园事务所租下青龙桥武备学堂房屋作小学部的校址。是年十月,小学部迁往青龙桥,称第二慈幼院。这里可容学生三百余名,分为国民小学和高等小学两部分。此外还有香山地方附属小学校四所,学额106人,也隶属慈幼院小学部。至19268月,小学部由青龙桥迁回香山静宜园,第三校男生中学部移往青龙桥。小学部学生,除住在学校附近的极少数通学生与住在蒙养园的模范生,及住在家庭总部的学生外,全都在学校住宿。宿舍编制,分勤、俭、醒、恕四村(醒村是住患夜间尿床病的儿童,由专人照顾)。每村各有若干户,每户住学生4人至20人(视房间大小定学生数目),由家务课课员担任各村管理员,专管学生养护事宜。各村因学生多少不同,分别设管理员一人或二人。除年龄较大的男生宿舍由男先生担任管理员外,其余都由女先生担任。小学部儿童的教育费、保育费,是慈幼院所独有的标准。国民生教育用品每人每年三元三角,高小生六元六角。保育用品每人每年约合八元四角。到1926年(民国十五年)标准降低,教育用品高小生每人每年五元,保育用品男女生每人每年合六元,国民生照旧,饭费每人每月三元五角。早餐是小米粥、咸菜;中午是窝头或黑面馒头,一桌一铁桶菜汤,表面是明油,有时漂点油渣。晚餐是小米粥、窝头、咸菜。只有年节才能见到菜里有肉。后来,由于改进管理,伙食稍有改善,间或能吃到白面馒头。熊希龄有时去小学部食堂看孩子们吃饭。孩子们唤他:院长!院长!他就坐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吃点窝头。

 

 



发表于 2007-8-14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慢慢学习
发表于 2007-8-14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曾经有很多老人都在这儿上的学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慈幼院

第三校:中学部  : L: C) X* Z: S, }5 t- ] 幼稚师范 

第三校中学部的学生,都是由高小毕业学生经考试升上去的。按照院方计划,每年须有三班约90名高小毕业生考升中学,才能录取足额。后因慈幼院的高小毕业生人数不足,遂决定采用推广办法,每年暑假前通告全国各省孤儿院,准他们选取优秀高小毕业生投考慈幼院中学。从1923年(民国十二年)开始,第一次录取的有南京贫儿教养院高小毕业生六名,上海龙华孤儿院男女学生四名。第二次录取的,有南京贫儿教养院女生四名,上海龙华孤儿院男生三名,旅宁公学男女生各一名。以后每年都有外地的孤贫学生参加考试。第三校中学部开办时第一班只有30名学生,按旧制定为四年毕业,但实际上三年就毕业了。毕业生共27名。这是因为学生均住校,很少旷课,寒假暑假也在校复习补习,所以学得很快,三年即读完四年的课程。中学部第一班27名毕业生,投考大学的结果甚佳。考中清华大学的四名,均为本科生;考中南开大学的七名,均为预科生;考中师范大学的三名,均为预科生;考中燕京大学的七名,一名本科,四名人预科,二名人工农速成科;考中北京大学的一名,为本科生。总共22名。其中有重复的,一人考中三校,一人考中二校。除重复的以外,考上大学的是19名,占这一班毕业生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此后,男校中学部发展成三部分:一为初中,三年毕业,毕业后有愿人中职的,即送第四院投考,有升学的即人高中。二是高中,三年毕业,毕业后投考各大学。三是师范,六年毕业,毕业后去做乡村教员。

慈幼院第三校女校,纯设师范,不设中学,毕业生都去做教员。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开办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秋。慈幼院因办婴儿园、蒙养园有成效,便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合办一所幼稚师范。原由中美文化基金会补助每年经费一万元,不足之数由慈幼院担任。一年后,中美文化基金会暂停补助。慈幼院遂独立承当。幼稚师范的教育,不仿美国,不法日本,自有一种试验教法。根据生活即教育的原则,合教、学。做三项为一,以适合我国国情及时代的需要。各种学科都重实习。幼稚师范的毕业生,服务于北平、山西、河南、察哈尔、天津、河北、广东等省的幼稚园,无一人赋闲。幼稚师范学校的负责人张雪门,曾在孔德学校办幼稚园。19301011任实验师范教育委员会幼稚师范组主任,并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合办幼稚师范科,该科地址在香山静宜园的见心斋。193174,幼稚师范科移至北平西四帝王庙(即历代帝王庙),改称幼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为训练幼稚园教师而设的,学生都是女生,主要来源是慈幼院的小学毕业生,也有从外面招考入学的。幼稚师范学校包括初中部和中师部。小学毕业生最初人初中,初中毕业后才人中师,即幼稚师范。初中和中师各为三年。幼稚师范的学生免交学费,从慈幼院小学毕业的,食、宿、服装、书籍、杂费,由慈幼院供给。幼稚师范学习的课程有幼稚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卫生、音乐、美术等。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天在学校附设的幼稚园实习半天;第二年,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到核桃园简易农村幼稚园(系学校自办)实习;第三年下半年,整个学期都是实习,地点在慈幼院的教保园和蒙养园及北京各幼稚园,如孔德幼稚园、第一幼稚园等。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幼稚师范学校迁到桂林。抗战胜利后,这所学校就结束了,未在北京恢复。


发表于 2007-8-16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校训为:

          勤、谦、俭、恕、仁、义、公、平。

香山慈幼院校歌为:

                     好好读书,好好劳动,好好图自力;

                     大哉本院,香山之下,规模真无比;

                     重职业,自食其力,进取莫荒嬉;

                     好兄弟,好姐妹,少年须爱惜。

发表于 2007-8-17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宇鹏 于 2013-4-27 23:37 编辑
) N& M( r  @9 l2 [& |& [0 s0 p, N) n2 Y# Y% z  ^' k, q) w
z399~1.jpg , f) N( P" `' _
/ q( w' l8 m$ w5 g
     工字 楼,慈幼院旧楼。上个世纪90年代前一直做为香山招待所使用,记得八几年北京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还在那里封闭过。由于楼内木地板、楼梯陈旧等弃之,香山管理处又在前面空地处盖起新二层楼,即现在的香山别墅。2000年后该楼被台湾熊氏后人拆除,在原地改建了一栋多功能建筑。8 A0 r) {6 a8 m2 w: ]
    香山管理处门口的传达室好像还有旧建筑的样子。7 ^" a* O; B. p
发表于 2007-8-19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公园管理处大门口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慈幼院

第四校:职业部(农工实习场)

第四校职业部的农工实习场,在1920年(民国九年)以后次第设立。

甲、为儿童练习不营业的工场有十种:

1、铁工场;2、木工场;3、陶工场;4、化学工场;5。印刷工场;6、染织工场;7、理化馆;8、图书室;9、鞋工场;10、缝纫刺绣挑花工场。

 

 


 

    乙、既为儿童学工又兼营业的场所有四个:

1、香山电灯厂(在静宜园宫门口南侧,现仍有遗下的房屋);2、香山饭店(亦名为甘露旅馆,地点在香山寺);3、香山理发馆;4、香山照像馆(地点在总院大门南侧)。

 

 丙、为儿童练习不营业的农场有五个:

1、家畜饲育场;2、生物馆;3第一校动物园;4、第一校植物园;5、苗圃。

丁、既为儿童学农又兼营业的农场有八个:

1、农场;2、养蜂场;3、养蚕室;4、果园;5、菜园;6、葡萄园;7、桑园;8、黑龙江、嫩江、绥远荒地。

 

 


 


发表于 2007-8-20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本书就是专门介绍香山慈幼院的.
发表于 2007-8-20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8-20 10:04:28的发言:
有本书就是专门介绍香山慈幼院的.

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香山慈幼院

如今的蒙养园

 

 


 楼主| 发表于 2007-8-22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北京香山慈幼院

第五校:北平工徒学校

北平工徒学校,是为慈幼院高小毕业学生筹谋独立生计而设,工厂都设在北平城里,以方便实习和营业。所辖单位如下:

⑴北平慈云地毯工厂;

⑵北平慈型机械工厂;

⑶北平慈成印刷厂;

⑷北平慈华染织工厂;

⑸北平慈平制革工厂。

以上这些工厂的设备都不错,如慈型机械工厂的机器设备,在当时北平城内的铁工厂中是规模较大的。慈幼院的小学毕业生在这几座工厂中做学徒,有师傅指导,学徒期满后正式做工人。学徒期间,伙食、服装由慈幼院供给。学成之后做工人,就可以支领工资。解放以后,这几座工厂经过公私合营,都成了人民的事业。慈型机械工厂改为地方国营管件厂;慈华工厂改为国棉四厂;慈平工厂改为北京制革厂;慈成工厂改为交通印刷厂。

 

 


发表于 2011-11-30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么详细的资料,不容易。我父亲庞振华是36年至38年小学部正额生,从5年级读起,36年北平选考高小生是在幼稚师范院内(后来知道那里也是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50多人,最后录取就我爸爸一个,除了学习成绩,还要看家里是否真正贫困。我家是从东北流亡到北平的,我爷爷在东北军万福麟的53师,当时在湖北(打日本还是围剿红军就不清楚了),奶奶带几个孩子在北平.香山慈幼院的老师到家里去看了,觉得是符合正额生规定。我爸当时在东北难民教养院读书,那个学校是车向忱主办的,不收学费,但办不下去了,爸爸就去考的香山。幸亏香山慈幼院录取了我爸爸,不然家里准备让他卖报去,补贴家中收入。在香山慈幼院爸爸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和教育。师资特别好,对穷苦孩子终生命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香山慈幼院的办学精神应该被后来人继承发扬。感谢香山慈幼院,教育出许多善良、正直的学生。
发表于 2011-12-12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达不愧为英敛之的后代。
发表于 2013-3-14 01: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发表于 2013-5-5 17: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慈幼院不是教会办的吗?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是教会所办,原因是我在中学时代,有好多同学都出自于那里,他们的名字都与圣经里的人名相同,什么大卫、耶西等。
发表于 2013-10-16 14: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在1946年以前进入的香山慈幼院——蒙养园。以后就迁移到了西安门。再以后就迁移到了甘家口与马神庙之间的白堆子……就是现在的香山慈幼院。大概是1955年1956年间吧,我从香山慈幼院小学部毕业了……进入了——志成中学。1962年间,我们很多老香山(100余人吧)回到白堆子香山慈幼院看看……并与当时的老师合影留念。2013-10-16
发表于 2013-10-16 14: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厂七条 发表于 2013-5-5 17:27
2 b( u+ A  j5 G- b" N( |! E; W香山慈幼院不是教会办的吗?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是教会所办,原因是我在中学时代,有好多同学都出自于那里, ...

- I, N% l* E- ^# j! ^- K香山慈幼院不是教会学校……是个纯中国特色的——49年以前的学生由孤儿与贵族子女以及破落的八旗子女组成;49年以后的成分变了,一般都是由——经过北京市委批准的军政要员的子女组成,当然还有很多的以前留下来的平民子女……2013-10-16
7 z6 [8 \8 r! x, ?8 L$ b
: N# ~" c8 H- v. n
草场7条的那个胡同……我以前在那里住过的,还经常到打磨厂的西街口去吃……炒肝和小笼包子。2013-10-16
0 i$ d" D# b6 f0 O. E
4 z4 o2 @2 w) f( u% C, [!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3:34 , Processed in 1.24185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