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0163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5-26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郭大誌 于 2013-8-6 16:32 编辑 2 \; l2 m s1 p* L; r' A0 W
! ~& C/ E% ]; P
我与“大众剧场”的缘分
7 q; Q1 h8 U7 o7 A H8 q- d& b {- {8 w$ j2 ]8 b) s# ]
郭大誌% ]% s( F/ M$ M5 m, @- Q# z& Y
. X# M! R; C! B6 c: V如今的“天乐园”,当年的“大众剧场”外景
( p- y- S' e/ _, |& q Q
“天乐园大戏楼”(原“大众剧场”
; k3 r7 h1 ?. C, R+ L% m5 U' |3 A) n
如今的“天乐园”,当年的“大众剧场” 说明牌
' L4 J/ t7 D8 x2 ]8 q
“天乐园大戏楼”(原“大众剧场”)说明牌
% A9 e/ ?0 z+ e$ y1 M; R: |
+ @) K) ~! c0 ^3 R& T. k9 h- Q2 U m. q @
, s- U2 u& F. ^7 O' C9 e- w8 t9 q
* r; J8 b- ]5 y2 e
' S7 n" {* R8 ^# ~# i
! H @% b& T; q# u- t2 F/ n: _. B1 L |
东四八条原“中国戏曲研究院”大楼门口! i4 ~" Y; P6 d( H9 H. B
东四八条戏研院旧址郭
6 C+ x2 C. j" d4 E- a f$ [" Q7 f( ?
/ ?! s s# N4 _# Y
东四八条原“中国戏曲研究院” 楼梯口“题词”墙! C& z# D$ Z1 h) Z: K6 p
东四八条52号大堂楼梯上毛题词
! H4 Y2 Q3 R1 ~7 K0 f2 f; k2 n4 Z* c: S8 S0 d- z
东四八条原“中国戏曲研究院” 二楼(曾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办公地点)
$ ]" \% E$ E) J& v& S* G2 f3 g. N
东四八条52号中国剧协2层楼梯口标志郭
. z0 _) B; Q* |7 l( |* t
. ]* D+ m8 O) m' h) b东四八条原“中国戏曲研究院” 大楼(西侧拍)" \ p* ~, L' u
东四八条戏研院旧址外景
% O. j ^$ x: {" _' {6 o- c3 N& [% Y' u/ X; K
# t; \, y- J0 i; `" V# ]3 Z由于父母都是长期从事戏剧表导演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而且,在做记者之前,我曾很长时间在中国戏剧家协会所属中国戏剧出版社工作,还曾有过几乎天天看戏的经历。所以,对北京的主要剧场熟得不能再熟了。像首都剧场、人民剧场、民族宫大剧院、虎坊桥北京工人俱乐部、长安大戏院(原在西单,现搬到建国门桥以西路北)、吉祥戏院(原在东安市场北门),以及西单剧场等。
; z0 v3 d! S8 l但有一个剧场,一直在我梦中萦绕。而且在梦中,我似乎对这个剧场的台前幕后非常熟悉,串来串去的。很长时间之后,我终于确定,这就是“大众剧场”!
. n, [1 o$ k t我和老妈,与“大众剧场”渊源颇深!老妈曾多年在那儿登台演出,而我则从老妈肚子里便开始经常出入“大众剧场”的台前幕后,可算是“从小儿长在后台”的孩子。
6 c& ^( f. u+ j* ~与已经很久没去过前门的老妈一样,经常去或路过前门的我,也一直在寻找着“大众剧场”的踪影!多年后头一回逛重修过的前门步行街和大栅栏、鲜鱼口等处的老妈头几天还念叨:“怎么没见着‘大众剧场’啊?”没想到,那天去前门,在鲜鱼口随手拍时,竟然意外地发现,“天乐园大戏楼”(可能是建筑方或经营方不懂,繁体字的牌匾上,那字儿不应该是从左往右排列的!)居然就是当年的“大众剧场”!, a5 S5 s' D8 u
多年来,一提党的文艺方针,总要说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那么,这两句话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这是毛泽东当年给文化部所属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建院题词。说“大众剧场”怎么又提到“中国戏曲研究院”了呢?因为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建院庆典就是在这儿举行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
* Y, V6 u y' [( P. h$ Q- X两句题词也是在这儿公之于众的。后来,这两句题词就被放大成一面墙那么大,一直矗立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位于东四八条的办公楼的一楼大堂,在一上楼梯迎面的最醒目处。而这座办公楼,我后来在中国戏剧家协会所属中国戏剧出版社工作的时候,还曾在其中办公近十年。+ h4 Z5 O: \# C' E+ \
当年,我老爸、著名戏剧表导演理论家郭亮,就是从他刚刚参与创建不久的中央戏剧学院又调到了刚创建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梅兰芳院长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上讲话时,还专门介绍了这些调来支持该院研究工作的人,其中就有我老爸!
6 F% T+ ?5 p+ l- {后来,1955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所属剧团、学校独立,分别成立了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国戏曲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老妈王琴也从一名歌剧演员,作为新文艺工作者调入以老艺人为主体的中国评剧院,与新凤霞、赵丽蓉、马泰等评剧名角合作多年并成为好朋友。我则可以说是跟中国评剧院一起成长的。+ V$ l$ v6 [# s5 U: {9 F
小时候,大概是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们家曾在朝阳门外白家庄住过。那是中国戏曲研究院从在地安门后门桥、南河沿、北池子草垛胡同等多处分散办公后集中起来的最早的院址和宿舍所在地。当时那边儿很荒凉,记得小时候还曾看到过类似狼的东西。而老妈每天晚上很晚散戏后还要卸妆等,然后就要在夜幕四垂中一个人横穿半个北京城,从前门外鲜鱼口的“大众剧场”返回远在东郊的白家庄的家。所以,老妈当年经常会遇到半夜惊魂似的虚惊。其实,其中有一些就只是戏迷对嗓子又好、扮相又好的老妈的一种善意的跟踪。+ h& ^+ p( O2 R4 d$ U: u$ X) T
而“大众剧场”这一当年“四大名旦”都曾登台献艺,昆曲著名艺术家韩世昌和京剧名旦程砚秋的发祥地,则从1955年一直到“文革”前,都一直作为中国评剧院剧场,曾迎来朱德、周恩来、彭真、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政要到此观看演出。
$ D' ^0 T2 d; h2 ~1 ~
' z! X8 O" z- W5 P' m4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