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3|回复: 0

中國茶的名品(4)-武夷岩茶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6-11 14: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war4073 于 2013-6-11 14:20 编辑 ; `7 g$ d  ^0 g. r9 ]
  v) N+ X) }' D" s# n
自中國茶文化叢書:《紀茗》節錄之「茶的名品」,介紹中國各地的名茶,有簡體及繁體二種版本,請網友參考:
8 W  k' A0 o, N! |. ~, Q
0 b% p0 N  ?/ ?6 S# w2 t
繁體版
武夷岩茶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宋•范仲淹
    武夷山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三彎九曲溪蜿蜒貫穿山中,三十六峰七十二岩,峰岩交錯,怪石嶙峋。在這溪坑岩壑之間,點綴著叢叢茶樹、片片茶園,竟然是有岩皆茶,非岩不茶,此茶故稱武夷岩茶。這突兀的武夷奇岩,縈回的九曲清溪,滿山的青翠茶樹,交相輝映,構成了武夷山的天然美景。
    「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岩骨花香之勝。」武夷山平均海拔650米,群峰相連,峽谷縱橫,溪流縈回,氣候溫和,冬暖夏凉,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的武夷岩茶,具有一種獨特的「岩韻」。岩茶外形肥壯勻稱,緊結捲曲,色澤綠褐鮮潤;香氣馥郁雋永,其味濃而愈醇,鮮滑回甘,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中央則淡綠帶黃,稱為「紅鑲綠玉片」。更有一種岩茶樹與梅花、木瓜相鄰,染得梅花之香、木瓜之味,獨具「花香」之勝。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武夷岩茶的知賞有一段精到的描述: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
    櫞,每斛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不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
    之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隨園老人是錢塘(今杭州)人,喝慣了水清茶綠的雀舌、旗槍,平素不喜武夷茶,然一旦上口,竟體貼入微,心領神會,與之結緣,可見武夷岩茶之「岩韻」不凡。
    武夷岩茶因其茶樹所植地點的不同,分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正岩茶是岩茶中品質最好的,產於慧苑坑、牛欄坑和大坑口;這「三大坑」範圍之外所產的叫半岩茶;武夷山平地茶園和沿溪兩岸所產的叫洲茶。
    岩茶品類繁多,品質各有特色。採自正岩製成的,稱「正岩奇種」或「奇種」;在正岩中選擇優良茶樹單獨採製的,稱為「單欉」,品質在「奇種」之上;各岩又專選一二株品質特優的茶樹單獨採製,稱為「名欉」,如「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稱為「四大名欉」,此外,或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長在山陰之下不易見到太陽處生長的叫「不見天」,長在兩塊巨大岩縫』之間,茶樹根又與兩岩相連的,叫「金鎖匙」等;或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鈎金龜」等;或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榔條」等;或以茶樹發芽遲早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或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白瑞香」、「石乳香」等;還有以傳說之栽植年代命名的,如「正唐樹」、「宋王樹」等。這些「名欉茶葉」產量極少,成品外形、內質各有特點,加上動人的傳說乃成為珍品。此外,用無性繁殖優良茶樹品種製成的岩茶,如「水仙」、「毛蟹」等,則分別以該茶樹品種名稱作為茶名,其品質每每獨樹一幟,各具特色。目前,武夷岩茶主要分為武夷水仙和武夷奇種兩大類。
    武夷水仙的品質特點為: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葉端折皺扭曲,如蜻蜓頭,色澤青褐黃綠,油潤有光,具有「三節色」特徵;內質香氣濃郁清長,「岩韻」顯著;湯色金黃、深而鮮豔,滋味濃厚而醇,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徵,葉底肥嫩明亮,紅邊綠葉。
    武夷岩茶的許多名品,都有一個美好的故事和傳說。那生長在慧苑坑天心岩的九龍窠峭壁上的「大紅袍」,曾是向封建朝廷進貢的上品。據傳,古代某皇帝御駕武夷山遊覽,突然患病,天心寺僧獻上山茗,皇帝喝了幾次,竟病痛不藥而除,便命人披大紅袍於茶樹上,以示褒獎。美好的傳說,給這兩棵茶樹抹上了瑰麗的色彩。其實,「大紅袍」得名的真正緣由還是茶樹生態上的特點。早春時節,茶樹幼芽勃發,嫩芽呈紅色,滿樹豔紅似火袍。大紅袍品質優異,只可惜僅有兩棵,千百年來,人們面對這「武夷岩茶之冠」,無法繁殖,只好「望茶興歎」。在此應當感謝原崇安縣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是他們致力於培植「大紅袍」名種,經多年努力,終於繁殖成功,如今「大紅袍」有了「親子女」。
    武夷山產茶在唐代已聞名。唐才子徐寅在《謝尚書惠臘麵茶》詩中,巳對武夷茶作了生動的描述,詩云:
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
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函翠縷煙。
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宋代以降,武夷茶日趨興盛,列為貢品,品類有龍團、粟粒、鐵羅漢等。「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曾說:「到了宋朝,武夷茶似已走上了新興之路,假定唐代是武夷茶晨曦微露的時候,在宋代應該是朝霞初放了。」元承宋制,在武夷設御茶園,創官焙局,監製貢茶。據說,當年這裡有個「喊山台」,每年驚蟄這一天,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有司率眾於臺上致祭後,一面鳴金擊鼓,一面高喊「茶發芽」。這裡原還有一口水井,每當喊山儀式完畢,清澈甘冽的泉水旋即盈滿井口,因此,名為「喊來泉」,如今遺跡尚存。
    至明初,武夷罷貢龍團,改制為散茶,茶名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等。明末,武夷岩茶已開始少量運銷歐洲。清初,武夷茶漸多從廈門運銷國外,以致荷蘭、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飲茶習俗,也多仿效武夷茶的品飲。武夷茶在西方國家風行後,還引起了枓學界的興趣,世界首創植物命名方法的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於公元1762年再版《植物種類》一書時,把「武夷變種」作為中國茶樹代表。公元1840年前後,西歐枓學家還把從茶葉中分析出來的沒食子酸混合物,稱為「武夷酸」。可見武夷岩茶在世界茶葉史上的地位和深遠影響。
    武夷岩茶還是烏龍茶的始袓。明末清初詩人阮文錫,後來在武夷山當和尚,釋名超全。他作有一首《武夷茶歌》,對武夷岩茶的加工過程和工藝特點有準確的描述:「……種茶辛苦甚種田,耘鋤採摘與烘焙。穀雨屆期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若遭陰雨南風來,色香頓減淡無味……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這是300年前詩人對武夷岩茶採製工藝的形象紀實,和現在烏龍茶產區老茶農的所謂「天、地、人」的經驗,一脈相承。可以推斷,這武夷岩茶的製法、就是現代烏龍茶製法的前身。到公元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對武夷岩茶的製焙方法有詳細記述:「武夷茶自穀雨採至立夏,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陽羨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採而攤,攤而搪(振動意),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培,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這武夷岩茶的製法,實已屬於現代的烏龍茶製法。武夷山應為烏龍茶的發祥地。
简体版
武夷岩茶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宋•范仲淹
    武夷山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三弯九曲溪蜿蜒贯穿山中,三十六峰七十二岩,峰岩交错,怪石嶙峋。在这溪坑岩壑之间,点缀着丛丛茶树、片片茶园,竟然是有岩皆茶,非岩不茶,此茶故称武夷岩茶。这突兀的武夷奇岩,萦回的九曲清溪,满山的青翠茶树,交相辉映,构成了武夷山的天然美景。
    「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山平均海拔650米,群峰相连,峡谷纵横,溪流萦回,气候温和,冬暖夏凉,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的武夷岩茶,具有一种独特的「岩韵」。岩茶外形肥壮匀称,紧结卷曲,色泽绿褐鲜润;香气馥郁隽永,其味浓而愈醇,鲜滑回甘,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中央则淡绿带黄,称为「红镶绿玉片」。更有一种岩茶树与梅花、木瓜相邻,染得梅花之香、木瓜之味,独具「花香」之胜。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武夷岩茶的知赏有一段精到的描述: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
    橼,每斛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不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
    之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随园老人是钱塘(今杭州)人,喝惯了水清茶绿的雀舌、旗枪,平素不喜武夷茶,然一旦上口,竟体贴入微,心领神会,与之结缘,可见武夷岩茶之「岩韵」不凡。
    武夷岩茶因其茶树所植地点的不同,分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正岩茶是岩茶中质量最好的,产于慧苑坑、牛栏坑和大坑口;这「三大坑」范围之外所产的叫半岩茶;武夷山平地茶园和沿溪两岸所产的叫洲茶。
    岩茶品类繁多,质量各有特色。采自正岩制成的,称「正岩奇种」或「奇种」;在正岩中选择优良茶树单独采制的,称为「单欉」,质量在「奇种」之上;各岩又专选一二株质量特优的茶树单独采制,称为「名欉」,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称为「四大名欉」,此外,或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长在山阴之下不易见到太阳处生长的叫「不见天」,长在两块巨大岩缝』之间,茶树根又与两岩相连的,叫「金锁匙」等;或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钩金龟」等;或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榔条」等;或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或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白瑞香」、「石乳香」等;还有以传说之栽植年代命名的,如「正唐树」、「宋王树」等。这些「名欉茶叶」产量极少,成品外形、内质各有特点,加上动人的传说乃成为珍品。此外,用无性繁殖优良茶树品种制成的岩茶,如「水仙」、「毛蟹」等,则分别以该茶树品种名称作为茶名,其质量每每独树一帜,各具特色。目前,武夷岩茶主要分为武夷水仙和武夷奇种两大类。
    武夷水仙的品质特点为: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叶端折皱扭曲,如蜻蜓头,色泽青褐黄绿,油润有光,具有「三节色」特征;内质香气浓郁清长,「岩韵」显著;汤色金黄、深而鲜艳,滋味浓厚而醇,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叶底肥嫩明亮,红边绿叶。
    武夷岩茶的许多名品,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和传说。那生长在慧苑坑天心岩的九龙窠峭壁上的「大红袍」,曾是向封建朝廷进贡的上品。据传,古代某皇帝御驾武夷山游览,突然患病,天心寺僧献上山茗,皇帝喝了几次,竟病痛不药而除,便命人披大红袍于茶树上,以示褒奖。美好的传说,给这两棵茶树抹上了瑰丽的色彩。其实,「大红袍」得名的真正缘由还是茶树生态上的特点。早春时节,茶树幼芽勃发,嫩芽呈红色,满树艳红似火袍。大红袍质量优异,只可惜仅有两棵,千百年来,人们面对这「武夷岩茶之冠」,无法繁殖,只好「望茶兴叹」。在此应当感谢原崇安县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是他们致力于培植「大红袍」名种,经多年努力,终于繁殖成功,如今「大红袍」有了「亲子女」。
    武夷山产茶在唐代已闻名。唐才子徐寅在《谢尚书惠腊面茶》诗中,巳对武夷茶作了生动的描述,诗云: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函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宋代以降,武夷茶日趋兴盛,列为贡品,品类有龙团、粟粒、铁罗汉等。「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说:「到了宋朝,武夷茶似已走上了新兴之路,假定唐代是武夷茶晨曦微露的时候,在宋代应该是朝霞初放了。」元承宋制,在武夷设御茶园,创官焙局,监制贡茶。据说,当年这里有个「喊山台」,每年惊蛰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有司率众于台上致祭后,一面鸣金击鼓,一面高喊「茶发芽」。这里原还有一口水井,每当喊山仪式完毕,清澈甘冽的泉水旋即盈满井口,因此,名为「喊来泉」,如今遗迹尚存。
    至明初,武夷罢贡龙团,改制为散茶,茶名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等。明末,武夷岩茶已开始少量运销欧洲。清初,武夷茶渐多从厦门运销国外,以致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饮茶习俗,也多仿效武夷茶的品饮。武夷茶在西方国家风行后,还引起了枓学界的兴趣,世界首创植物命名方法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公元1762年再版《植物种类》一书时,把「武夷变种」作为中国茶树代表。公元1840年前后,西欧枓学家还把从茶叶中分析出来的没食子酸混合物,称为「武夷酸」。可见武夷岩茶在世界茶叶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武夷岩茶还是乌龙茶的始袓。明末清初诗人阮文锡,后来在武夷山当和尚,释名超全。他作有一首《武夷茶歌》,对武夷岩茶的加工过程和工艺特点有准确的描述:「……种茶辛苦甚种田,耘锄采摘与烘焙。谷雨届期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若遭阴雨南风来,色香顿减淡无味……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这是300年前诗人对武夷岩茶采制工艺的形象纪实,和现在乌龙茶产区老茶农的所谓「天、地、人」的经验,一脉相承。可以推断,这武夷岩茶的制法、就是现代乌龙茶制法的前身。到公元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对武夷岩茶的制焙方法有详细记述:「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搪(振动意),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培,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武夷岩茶的制法,实已属于现代的乌龙茶制法。武夷山应为乌龙茶的发祥地。

, x4 @2 K% [' t6 c! I6 E9 u) V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1 00:34 , Processed in 1.14043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