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呼吁:城市发展不必“脱胎换骨” . m, k( g, N+ F3 H
, f; C+ U* B9 U3 M7 _+ [
6 e/ a& T- j: W1 u/ \$ j近日,在同济大学历史名城保护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城市遗产保护论坛上,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呼吁:城市发展,要走更新之路。 * Q, |7 D) D/ P! m' _; C
- N9 }8 }! N! X7 ]) P保护也是发展 2 E! S% x4 k8 T- `
% a5 \: Z4 c- u- \& Y$ |, s( l
“大规模城区改造让许多城市发生脱胎换骨变化,今后发展应确立城市更新的理念。”阮仪三认为,城市更新不仅看重经济增长,更涵盖城市文化的永续和创新。
7 a4 Y r/ e2 H7 Q! o' r6 e $ _; i7 X. v' M) _* k" s' `+ _$ H
漫步罗马城,随处可见公元前数百年的建筑遗迹。阮仪三说,常讲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可公元前的建筑遗迹现很难看到。经过近年大规模建设,如今千城一面,处处是钢筋水泥“森林”,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几乎荡然无存。城市更新,是要把城市当成一个历史、文化的生命体,在时代发展要求的刺激下实现健康的新陈代谢。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外在风貌哪些保、哪些拆、哪些改,都要认真研究。 0 c9 W8 r( {6 `7 |( D
3 b* w1 c/ w3 w阮仪三说,国内现在只有上海、苏州出台了历史建筑保护地方性法规,西欧早在1962年就完成了历史建筑保护法律建设。欧洲很多城市如今仍各有特色,既传承了文化,又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从这个角度说,保护也是发展。
7 r, M6 Q7 G! V5 ~5 e% K. C3 D
4 k0 z6 B) h @. H( J n2 V“ 延年益寿”胜于“克隆” : B6 [, C- W1 z$ [. L$ t
9 R6 q% f- D7 x( D2 d4 E
去年,我国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费用大约是40亿元人民币,日本这方面的花费相当于1000亿元人民币,法国是2000亿元。
6 a" j* j% J) ~5 c: f
& S4 }7 n# |5 }1 q与资金不足相比,保护意识和观念的落后,更令人忧虑。阮仪三曾应邀为外地某市一条历史老街做保护规划,提出需要300多万元,市领导直摇头。当地建一座新建博物馆花了4个多亿,而每天来参观这座“假古董”的人寥寥无几。
3 I" C! O+ g+ l8 }! ]3 f / ]& R- C! S/ ]/ o* Q
现在不少地方热衷于把历史建筑拆平,再按原样重建,对如此“克隆”,阮仪三明确反对:表面上恢复了老样子,但把历史信息全部抹杀。他认为,历史遗产保护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在保留古建筑基础上原样原修。要让老建筑延年益寿,最大价值就在于保存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继承历史时不能臆造历史。 / w9 D1 v5 P, |8 V
]0 T& r& c2 @2 {动员民间力量参与
% K: ^: { d: f3 t- V
, i9 P' K& v+ ]法国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费用中,一半来自民间捐助或投资。我国这类事业来自民间的资金支持非常少。阮仪三呼吁,要用一切方式动员民间力量投入到城市遗产保护事业。 # h1 E$ ~4 m- }' ?+ g1 k
* V1 o" ^/ W# |! y: ~2 M" d6 N4 [在欧美发达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已成为全民事业。居民对自己老房子进行保护修缮,政府给予补贴;投资老建筑保护者能享受政府免税待遇。在法国,小学生每年要用一周时间学习认识历史建筑,中学生是每年两周,每个城市都有专门负责历史建筑保护教育的官员。阮仪三指出,必须尽快建立全社会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体系,形成讲科学、有文化的城市发展观,让下一代不再“肤浅”下去。 (记者金柯)
+ Z9 C3 }% ]$ N) J- Q( B ) P; _9 S7 K/ t5 K$ Z, s2 p& F
解放日报 2004年11月15日 % D, j$ E5 o7 {$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