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 y5 x" g6 `/ f* p% u# n6 k
" q7 }! J- W& \: @4 p$ B" Q$ Z
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 s/ S9 N9 ]. e" R2 @8 X# P% T; B z1 `: R Q
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 m; h7 P6 d4 \ m. o/ S1 z
6 o' w% @% H9 K, N6 A0 N
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4 \) m# U1 I. [' R8 k" q0 B, u
0 c( z& ]8 y6 G) H" P4 J& J+ ?, t
本司胡同一带拍记
+ ]7 t8 O" B% s! G" A& V
6 r. {; F6 X3 r' N2 y5 X
8 G4 J1 I5 _% p本司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东花厅胡同,西至东四南大街,南有支巷通内务部街,北与西花厅胡同相通。胡同里有两个特殊的地方,一叫东花厅,一叫西花厅,紧靠本司胡同东头。那是达官贵人纸醉金迷,浅斟低唱、买笑的地方。 : C% [& l0 M1 O2 m: X! Q7 p6 ]
$ x" q2 L5 I* k2 U; `明朝街巷名称中的妓院所在有:勾栏胡同、本司胡同、勾栏胡同、粉子胡同、东院、西院、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勾栏胡同于民国改为内务部街,名称至今沿用。东院、马姑娘胡同早已消失。西院全名为西院勾栏胡同,现在的大院胡同、小院胡同、小院西巷。宋姑娘胡同,现在的东西颂平胡同。本司胡同、粉子胡同仍在。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把它们命名时标明了它们是妓院所在,在清朝有所变化和发展。
; [' w" E3 a% C) h8 K
% ]9 k2 H' H4 o0 A老北京的胡同名字,特别和妓院关系密切的,有这样几种:
2 g0 d+ k/ C9 ~. L4 _* [* F
" B) M$ O+ C' g" I0 {" x$ D一是勾栏:这是由唱戏的专有名词延伸出来,自古以来,戏子是和青楼女子一样地位低下的,即使到了清朝,四大徽班进京之后,那些曾经名扬一世的名角,当时都是住在八大胡同一带,和青楼女子为邻。勾栏和妓院,便一直关系暧昧,如勾栏胡同、西院勾栏胡同,一直延续到清代。0 z- C( u. u3 }0 ^
, w4 Z% Z9 v& J. q
二是粉子:粉子同本司,是教坊司,和勾栏一个意思。民间的解释更为通俗,粉子,就是脂粉的意思。
! [+ Z* F+ N( d, C' _* Q3 I; Z* I* `2 T& T0 F5 p* ?
三是院:也是妓院的别称,比如当时著名的西院东院。现在中国社科院的旧址贡院,另当别说,那是过去朝代礼部的遗迹,虽也叫院,但和这里所说的院不一样。
1 `: {) f1 n$ T/ |- l: _1 P7 t r- \# @5 b2 Q: N( [1 k
四是姑娘:那时候叫姑娘,就和如今称呼小姐一样暧昧,但现在台湾称呼小姐并没有此种意思。凡带姑娘字眼的胡同,一般都和妓院有关,比如宋姑娘胡同、马姑娘胡同、马香儿胡同、乔英家桥等。而且这些带姓氏的胡同,据说当年都曾经有这个姓氏的名妓居住过。不过,宋姑娘胡同指的是现在的东西颂平胡同,在老北京,还有另一条宋姑娘胡同,在东打磨厂和巾帽胡同之间,离崇文门不远。那是一条有些弯曲的小胡同,曾经是娼寮之地,近些年,因为修新世界商厦和祈年大道,已经彻底地消失。1 u2 j0 w$ y- v; j; s
9 i3 _( N5 x; T" r2 @; ]2 [0 ~( w+ `
五是堂子:堂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和四大徽班进京有关,那时名伶的私寓,称之为“堂子”,名伶除台上演戏之外,还要在自己私寓教授弟子,接待客人,以及从事侍宴侑酒等有偿服务,便有了“相公”之说。“相公”一词的前身,便是“歌郎”。梅兰芳年幼时随朱小芬学戏,便当过这样的“歌郎”,号称“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朱小芬的私寓,便叫“云和堂”;而梅兰芳位于李铁拐斜街的祖居,即祖父梅巧玲的私寓,叫做“景和堂”,都曾是当时京城有名的堂子。一直到光绪末年,堂子在八大胡同越发地畸形兴旺,成为了妓院一种暧昧的别称。6 X, C$ M( R3 q9 N" ]/ q
: u ~! \0 u4 Q2 L; }$ C7 Y2 h- d6 i( D- c
另一种说法,堂子是南方对妓院的叫法,明初皇都移至京城之后,南方人大量移居北京,金陵便宜坊烤鸭移到了北京南城米市胡同开张,不少妓院也移到北京,在胡同里扎下根,便将那里的胡同改叫成了堂子。在崇文门内东单以南的镇江胡同、苏州胡同,是明显带有明朝南方移民的痕迹的,而明朝就有的那六条堂子胡同,有四条就在苏州胡同以北。那时这一带是北京城的城边了,出了崇文门,就是荒郊野外。, [' n) C& f2 u/ J8 ^! h' d5 Q: Q
6 U' v( H; |6 o0 p6 K; |' C9 ~7 I
1914年2月,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软禁,曾囚于北京本司胡同。 S" L2 \8 h: R7 ?
# r1 r2 i7 L& [2 j8 b8 w5 Y8 k
《骨董琐记》记载:“本司胡同,本司者,教坊司也。顺治初,沿明制,设教坊司。凡东朝行礼筵宴,用领乐官妻四名,领女乐二十四名,女乐由各省乐户挑选人京充补,随钟鼓司引进,在宫内排列作乐。顺治八年(1651),停止教坊司妇女人宫承应,用太监四十八名。十二年,仍用女乐,至十六年,复改用太监,遂为定制。雍正七年(1729),改教坊司为和声署,教坊之称遂永从革除。”道光七年(1827),教坊司改为升平署,隶属于内务部,地址设在原南府。宣统三年(1911),清王朝被推翻,升平署解散。清左翼前锋统领衙门,正蓝旗满洲、蒙古、汉三军都统署在本司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二条,后恢复原名。胡同内3号为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 M1 e. S, Z* S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2 11:55: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