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21|回复: 5

【转载】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墓发掘记——第一号墓[含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7-16 2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松园 于 2012-7-21 20:07 编辑
5 X' P) F( E! Z! }6 k, ?
/ F$ L, a) K' a, @( s+ f
考古研究所通讯组
                                                             1.png
1 北京西郊董四墓村第一号墓速写
一、发现和发掘经过
董四墓村在北京西郊青龙桥西二里,金山的南麓,村西有明代景泰帝陵,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这一带是明代妃嫔皇子丛葬的所在。村东存在着三个掺合石灰的夯土筑成的巨大坟堆,在村西有一座已经被盗而塌陷的巨大砖塘。董四墓恐怕是东四墓的讹传,据乾隆24年重修天仙庙记说:“神京西北隅计25里,大明之墓置于斯,相继人烟丛集,随后以墓记村,因以为东四墓焉。”同时魏源的海淀杂诗注也说:“东四墓西四墓,正当万寿山后,宝藏庵前,皆明代妃嫔葬所。”所谓的东四墓恐怕是指上述的四墓,东四墓的名称最迟在清初已轻存在了。
1951年8月间,在董四墓村遣光寺附近因建筑的关系发现一座明代妃子墓,出土有凤冠和若干金制品,当这批遗物移送到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后,就引起了当局的重视。不久某机关在乐家花园内建筑房屋又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明墓,是一处盖有绿琉璃瓦的宫殿式建筑,墓内积存着三公尺多深的水。文物局得到报告后,就邀请考古研究所来负担发掘工作,同时希望能够对附近的其它明墓也加以发掘。
考古研究所接受了这项任务,立刻组成了发掘团,工作人员为安志敏、石兴邦、王伯洪、王仲殊、马得志,文物局参加者为罗福颐。8月28日在董四墓村设立工作站,29日就正式展开了位在乐家花园内的第一号墓的发掘工作。工作在墓外墓内同时进行,一面将墓上的覆土揭去,暴露出建筑的外貌,一面清理墓内的遗存,因墓底低于地下水面,不断的有水涌出,须经常用抽水机抽出墓内积水,又因这墓曾经遇盗掘,细小的遗物全散在淤泥里,必须一点一点的用水筛出(图8),所以工作进行得非常慢,直到9月25日才宣告结束。
二、墓室构造
第一号墓的构造,地面以上是一个坟堆(图1.2.)地面以下是一座平面工字形的宫殿式的建筑。工字的短的横划是墓门,竖划是前室,粗长的横划是主室(图3)。在我们进行发掘工作以前,建筑公司的工人已把墓上的覆上去了一部份,主室项部的覆砖也行揭去,并在前室的左侧凿了二公尺多大的一个洞,把琉璃瓦的正脊和鸱吻都破坏了。
   2.png 3.png
2第一号墓的坟堆                    3 第一号墓的主室
坟堆作截尖圆锥形,平顶,顶部已被拆去约二三层,现高4公尺,上部直径4.8公尺,下部直径6公尺,用土掺石灰夯成,共二十余层,每层厚0.2-0,3公尺,坚硬异常。位置在主室之后,并不压在地下建筑之上。
主室的屋厦是四阿式,正脊长13.8公尺,戗长16公尺,由正脊至戗口宽9.8公尺,窍顶离地面不过0.4公尺,已被毁去的正脊上的琉璃瓦当高出于现在地面。顶坡全部铺着方砖,不用筒瓦或弧形板瓦,垂脊上有琉璃瓦脊饰。高度由墓底至穹顶为7.2公尺。
前室正脊长3.7公尺正脊至戗口宽3.3公尺,前后和墓门主室相连接琉璃瓦脊和鸱尾都被破坏。由墓底至脊高6.6公尺。
墓门正脊长5.3公尺,戗长7.1公尺,正脊至戗口宽3.35公尺,右侧鸱吻已毁,其他部份保存尚好。墓门的前面入口用砖砌塞。
前室和主室之间有两扇石门,门上刻着铺首,门顶为琉璃瓦门楼,两端各有三个龙头形鸱吻,檐端的瓦当都饰有龙形,非常美观(图4)。
   4.png 5.png
4第一号墓前室主室内的石门和门楼              5 抽水工作情形
墓室的建筑相当坚固,墓壁厚达2公尺,穹顶薄处也有1公尺厚,近正脊处更为加厚。地下水是逐渐渗进去的。附近的地下水面是4公尺,而墓深达7.2公尺,地下水向墓里渗进是不可避免的。每天都需要开动抽水机(图5),对发掘工作上的确增加了许多困难。
三、墓内情况
这墓共有两个盗坑,盗坑一在坟堆前面主室顶上,上面盖有两条石条,这个盗坑大概是比较晚近的,盗坑二在主室右壁上,早期的盗掘者是由这里出入的。
一进墓门便是前室,室内没有任何遣物,长4公尺,宽3.32公尺,与主室相通的石门背后原有顶门'石,但己被盗掘者移开,所以我们很容易的推开石门的左扇。
主室长10.9公尺,宽5.74公尺,靠着后壁有用石条铺成的石台,高0.3公尺,宽3.5公尺,台上放着三口棺椁,虽都被盗掘者移动过,但是由于椁底和墓志的存在,仍可以判断它们的原来位置,并且也可以知道棺主的姓氏。左侧是张裕妃,中间是段纯妃,右侧是李成妃。张妃的棺被推在台下,棺底被打开(图6)内部掏空,头骨扔在棺外。段妃棺移动较少,仅离开了椁底,椁木折毁一部,棺的左上角被劈毁,内部掏空,尸骨散在棺外,头骨扔在棺椁夹缝中。李妃棺横压在段妃的棺椁底上,棺的末端被打开,内部也被掏空,头骨尚在棺内。
   6.png 7.png
6 张裕妃的棺木                       7 张裕妃的墓志
在每个椁底的靠近后墙处,即在棺尾附近,各置有一对墓志石,铭文合在中朋,外面绕有两条铁匝,原来在外面覆有木匣,现已腐朽无存(图7)。从墓志的位置上着来,张、段二棺的中间,尚有放置一棺的空隙。
, v* P" t5 j, G  ]6 y/ l
1 m$ _5 t% t9 _4 a' N- S

: h0 L4 C+ |- b 该贴已经同步到 松园的微博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22: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松园 于 2012-7-16 22:28 编辑
5 ^7 t+ C! r3 b$ K1 U8 \# Q; y& T5 y$ b3 s! w7 ^' F4 M# A- d$ ]
   四、遗物; T" ?; w7 N8 \
7 h$ I% B4 Z" L2 [
墓室内残存的遣物不多,而且大部份经过盗掘破坏。瓷器完整的仅有三件,是小口瓶,有盖,肩上有‘大明万历年制’字样(图9)。黄釉陶器有缸,和香炉烛台、香筒等(图10)。缸完整的仅有一口,香炉等是每棺一付,位置都经过移动,而且多已破碎。左右两壁附近置有许多小型铅制品,如壶、皿、剪刀等,保存得很坏,是专门殉葬用的明器。另外还有一些木捧,已径腐朽,不能取出,可能是有仪仗一类的物品。' v* H% M& q5 R  Z& n( ?$ l( y0 t$ m: M

$ ~+ V. Z+ ^3 k! t  p" K& k! Y0 U
' _* U+ B) V0 }' P! a% |/ o( v  g0 }* i
图8主室内筛泥工作情形                 图9  瓷瓶& g4 b& P7 v2 x4 F' z- Z, ^7 N
% Y: z% N  i, ^8 y/ ?# l

8 z- L4 F6 s$ K* @) x
' J6 P" }8 A( n   W; l- @6 @! I2 Q

" M6 P8 p/ Q; K/ {4 x+ ?$ k图10  带釉的陶器                         图14  玉饰7 B8 _8 l% b" }& T8 f
; k  A5 f* n2 B% T. u
  y. A0 `) ?# V

+ v+ p8 J: Y+ w9 }" b1 ]棺内的殉葬物,也残存不多,在大体上说,段妃的遣物比蛟多,李妃次之,张妃最少,其类别如下:; _: I0 q" D* [- Y- I- @
4 j- C& V0 Z0 l! [
(甲)金  可分为金制和镀金制雨种。金制的并不是纯金,至多七八成,大多数是凤冠上的装饰品以及金簪等,上面饰有孔雀、龙、五毒、植物等类花纹,有的还嵌镶着石榴石和玉等,金工制造非常精细(图11及12),可惜道些金饰都不可能知道它们原来的位置。镀金的主要是钮扣,上面浮雕着动物、植物各种花纹,精细生动,有的也嵌镶着石榴石(图13)。
3 A) [4 p( g* o2 g0 b2 j: h. U( K: u! d' ?* X7 P, a- K5 N
(乙)玉  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嵌续在凤冠金饰上面的,雕有喜字、寿字和动植物花纹,大部份脱离原来位置。另外一类是玉扣,浮雕有植物花纹(图14及15)。$ Z- I5 V& Q0 \+ S

; M5 Q3 w! f  d, A( s
6 O  p. R9 g7 K) D9 d: e" g/ u$ Z9 c8 |! H2 ?! \! b: e
图11  金饰                           图12  金饰
2 b3 \# Y" e, w! W; J0 Z3 ^0 q& g  k  }& O' |0 v- M

! V4 y8 t9 H$ H# N
0 `5 E& K! y- v " }3 U/ b6 C9 R; W2 H' u( U
4 H+ i8 N. j) o# `$ Q
图13  镀金纽扣                           图15  玉饰; s  F8 t, Z) {: u2 g2 n, Z& H

9 p! X- {0 Q5 C/ z' ` & |, c: e, Z% y; r

0 Y& D3 t  m/ d3 g5 ^) Z7 y- G3 i& h(丙)珍珠  大小不等,珠身穿孔,大部被水浸触失去光泽,可能是凤冠上面的装饰品,也有嵌镶在金饰上面的,共得千余粒。张裕妃棺中未有发现。) J; A/ J: i7 z3 A$ L

4 X+ f, Q' \$ b( T' f) d& E, B(丁)石  有红色的石榴石和透明的青石,形状不规则,有的穿孔,是用在凤冠上或嵌镶在金饰上的。7 ~3 M$ w/ i- U; V
* ?+ H$ c" V' L3 h; W1 g5 \% e
(戊)铜  第一类是货币,有洪武通宝(十一两)、天启通宝〔金五钱)、天启通宝等二百余枚,完全出在段妃棺中,好像原来铺在棺底上,李成妃棺仅出崇祯通宝三枚。最特殊的要算天启通宝(金五钱),表面镀金,并不见于著录,可能是专门殉葬用的。第二类是铜扣,形式和镀金扣相似,但没有花纹,既薄又小,保存得也很坏,以张妃棺中最多。" k" t8 |5 g% i; G  J8 N7 A' \0 L5 e

+ \' Y1 i& z. P4 _! y% M0 v. M(已)木  有梳和蓖,已腐朽不堪,形式和现代完全相同。其他还有木珠,可能是念珠。
& D! s! G/ S8 F. X4 I$ j
) {7 }, H, R6 s2 c/ {(庚)其他  有琥珀珠,大小不等,有两颗上刻有‘百佛’‘万佛’等字样,可能是念珠一类物品。另外有许多漆花残片,已破碎不堪,可能是凤冠上的装饰品,还有角制品,如刷柄,蓖剔,保存还相赏完好。
$ Z3 w) Q& H) Q, d( @. ^# B, t+ e5 R0 J
遗物数量不算多,但已足以表现明代工艺的发达。特别是凤冠上金饰的制造,作风织细精巧,在花纹处理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型式。其他如金扣和王扣的型式和花纹,又显然是受西洋作风的影响下的创作。这批东西是研究中国工艺的重要资料。
: h) _0 C6 C: p9 v- X$ ^" x4 Z. F( }, U% B9 A) ~, a8 h
五、人物及年代4 p, V3 `# _: B" e1 I0 }

! q9 A( r' p' Y: ]由于墓志的发'现,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墓里所葬的人物和年代。
4 ^$ I' Z5 W/ s6 L+ K/ {( B5 K& b  a  f$ n8 L
张裕妃墓志,篆盖是“熹庙悼顺裕妃圹志”铭文中记述:“……妃生于万历丙午七月十九日已时,……天启三年五月十八日册封为裕妃,是年八月初八日有旨革去冠服,即以是月二十二日巳时薨逝,越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奉旨仍復裕妃……崇祯四年闰十一月二十二日葬于金山之原……”- A. D" Q9 L% R7 a
3 \( j7 L  H) u) l) b! D+ _; F5 F
段纯妃墓志,篆盖是“熹庙恭惠纯妃圹志”铭文中记述:“. ……天启元年四月初二日选入内廷,越五月十三日册封为纯妃……至崇祯二年五月十三日午待,以疾薨逝,享年二十三岁,……以崇祯四年闰十一月二十二日,葬于金山之原……”
& ?3 z) `0 v* _9 {  ^' I+ J
, e' U% j  T& R4 X) x李成妃墓志,篆盖是“熹庙成妃李氏圹志”,铭文中记述:“……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册封为成妃,六年二月初二日有旨革去冠服,崇祯元年正月二十六日奉旨仍復熹庙成妃,以十年十一月初六日寅时薨逝,……享年三十三岁,……于崇祯十一年四月十六日葬于金山之原……”
8 V. x* Z2 }1 m( h9 W3 L) X. T+ h5 d" q# w) K0 n$ c$ i/ P
以上三妃,除了纯妃以外,都见于明史后妃传及魏忠贤传。关于裕妃和成妃的被革,在墓志上并没有说明原因,据明史魏忠贤传税:“裕妃张氏有娠,客氏谮杀之,又革成妃李氏封”。明史后妃传记载得比较详细:“裕妃张氏,熹宗妃也,性直烈,客魏患其异己,幽于别宫,绝其钦食,天雨,妃匍匐饮檐溜而死。又慧妃范氏者生悼怀太子不育復失宠。李成妃侍寝,密为慧妃乞怜,客魏知之怒,亦幽成妃于别宫。妃预藏食物檐瓦间,闭宫中半月不死,斥为宫人。崇祯初,皆復位号。”由这些记载上来看,不仅表明了魏忠贤和客氏的跋扈,和明熹宗的昏庸,同时也说明了明代封建政治的腐败和丑恶。由墓志知道张裕妃被幽禁于冷宫内饿毙,是经过十四、五天的时间。在统治阶级宫廷里的妃嫔还有这样遭遇,一般老百姓的遭遇更可想而知了,所以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明代的灭亡是有其必然性的。- ?, O5 F! `6 L2 b

% s6 `  Q4 m  _: {& Q! N$ c据墓志,这墓的建筑约在崇祯四年左右。墓前已被建筑工程所破坏的享堂遣址所出的崇祯六年和七年铭文砖,可作旁证。主室内石台上所留的空隙可能是为熹宗的另外的一个妃子预留的地位。不遇成妃葬入的时候,距明代亡国已经很近了,以后就没有再向墓里增葬。) F; c' H3 v0 {2 ]% W  h: \

5 Y& X4 N: m) }# K: O                                                   (执笔者 安志敏)5 z8 F7 v1 s8 q% ?) o
发表于 2012-7-16 22: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厢红旗那个董四墓吧。那有个部队大院,88年的时候老去那玩!~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22: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门 发表于 2012-7-16 22:28 3 ~: @1 m3 _* G) M5 u$ V0 Y
厢红旗那个董四墓吧。那有个部队大院,88年的时候老去那玩!~
/ U9 y+ ]* p2 |& k" b3 _5 B
发掘完了就拆了,可惜啊,西郊大院没少毁东西,今天还在继续毁
发表于 2012-7-16 22: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松园 发表于 2012-7-16 22:43 ! U) x% ?0 Y5 L8 V
发掘完了就拆了,可惜啊,西郊大院没少毁东西,今天还在继续毁

1 x$ H5 V9 k6 J" R# v/ H唉。。。。。。。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草民所能左右的! 我想说的是,尽量继承尽量保护尽量发扬吧!!!
发表于 2012-12-28 10: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可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11:55 , Processed in 1.153929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