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04|回复: 108

[原创]五行八作说瓦匠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3-31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时代的匠人们在侃起圈内的事儿,常常会提到“五行八作”,这是不是老北京话,咱说不准,可老北京的匠人们就是好这么说。关于五行八作的出处及内涵,坊间有多种版本,总不外乎是说泛指的还是说实指。fficeffice" />

3 @* b) Y/ y- g9 p, z+ f

说泛指就毋须多解释了,说实指最严谨的应该是指的“车船店脚衙”五行和“金银铜铁锡木瓦石”八作,但我却觉得这个“衙”似乎还不如“牙”来得准确。

6 p' d; q$ Z% m+ ^; f' ]

旧社会有句最刻毒的话,叫做:“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衙役们是吃官饭的,恐怕不在此例。一是衙与车船店脚似乎归不到同类,二是这么直白地挤兑“公务员”们,那可是在作死。而牙行也古来有之,那是很让老百姓痛恨却也离不开的一个行当,说白了也就如同今天的黑中介,居间牟利而已,只是他们不单心黑,还或多或少地都会进行一些违法犯科的勾当,特别是那些以贩卖妇女儿童犯妇奴仆为生的人牙子,更是让人发指,所以社会评价低劣也在情理之中了。

4 U* Z* z% W. Z, J0 P- b

金银铜铁锡木瓦石”这八匠却都是实实在在卖手艺的,大概可以算做是小作坊里的手工艺劳动者。

3 k1 E" x u! e; n& g! A ]

在这八种匠人里,瓦匠略显特殊些,由于经济实力和工作性质原因,他们没有自己的作坊,好像也没听说过他们有自己的帮会、协会类的组织。尽管一些瓦匠的手艺相当了得,可在旧社会他们也只是在人市上等待雇主招雇,与卖苦力的“力把”基本享受同等待遇。

$ P; R* [& N7 S" @, d

这一职业受季节限制,受天气影响,受社会制约,所以旧社会的瓦匠大多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淡季时只能干些其他的力气活儿才能养家糊口。我认识的一些老瓦匠们,要是细问起旧社会里还都干过什么副业,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包括出殡抬死人该干时也得抢着干。

% \+ L2 N/ S+ {! q) R# t- C

偌大的北京自兴建之日起,大概从没离开过瓦匠,那些恢弘的建筑精湛的技艺很多都可称为举世无双,可让人不平的是很少有人真正将其与那些破衣拉撒、食不果腹的瓦匠们联系起来,也很少有人愿意记述他们的生活。

/ l9 B3 N+ c( q2 V! ?4 A$ d

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与中国人密切相关的行业都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有的消亡了,有的进化了,也有的被赋于新的内涵而异化成了另一种行业,但不管怎么说,它们存在过,兴旺过,也自有它们存在的价值。

$ x2 i# [4 @- H* ~4 I

瓦匠这一行当也是如此,建国之初,这些人大多被房管局接收,也有一些进入了各大建筑公司,成为了正式工人,生活有了保障,下雨下雪“挂队”时也能拿到工资,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许多大工程项目上马,也使得他们有工作可干。

0 a k+ ^- u, ~. V* B4 [

回复

举报

G
发表于 2009-4-1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9-4-1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9-4-1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玉其外
发表于 2009-4-1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8月,正在“修缮”的八道湾11号鲁迅故居,隔断墙和槛墙内侧全部为红色机制砖,只有槛墙外皮为所谓“青砖”,材料,工艺、手艺不无让人笑掉大牙,也配合窗影先生文章,讽刺一下当今的粗制滥造:

发表于 2009-4-1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得好好谢谢您指正,更要谢谢您的照片儿:)这宝贝是从哪儿淘换来的?不错~~

8 l: ]) ]6 r, m* c( I4 B" n, C

正因为拿不准,只好说“好像”了,再谢!

1 ]3 J. b. \, z

 

* F8 i+ R! G& M/ s* g

* q9 X- \4 E+ F8 `


 

' z% j( ?: X4 t8 Z% m; m& v+ ?+ I

 

/ X& j0 J3 f; T& W9 i

您客气了,所写老瓦匠一文十分生动传神,如果配上两个时代瓦匠干活的照片,新老建筑的对比图,那就更加锦上添花神形兼备了。那个条规是我收藏古籍的书友偶然收到的一批雕版,印刷了一些送我的。

发表于 2009-4-1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说到俺的祖师爷了。俺就是瓦匠出身哦~~~~向您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4-1 8:03:00的发言:
8 v& K2 ~: _. Y

帮楼主配个图,瓦匠在用传统磨砖工艺施工

1 S6 E9 i( l* A

 

' n2 \8 i- D V

 

! `; V. R8 Z" e9 [6 c5 B# _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D" D" O: ]) E' c

 

- a1 v8 J2 S9 C7 ~+ N. B* T- u

 

( o8 w4 v6 Z. X0 c4 |7 D2 h& x

“他们没有自己的作坊,好像也没听说过他们有自己的帮会、协会类的组织。”

- H; ]; d; V3 s4 a9 ?# E4 J

 

5 O7 N. u* v E7 }9 K) Q7 p* ^

   似乎这判断有不准确之处,从老人口中,记载,流传文物资料等多方面都能证明,当年瓦匠有类似行业协会的组织。试举一件物证。当然这不是北京的。不过北京当年也有类似组织。

$ A8 c. S l' u' ?/ {

 

. Y2 v9 r1 q7 v* y2 J1 b8 A& [

 

) |0 w/ `9 a. M$ x6 a( n8 N8 ]3 y9 s

 

3 y& I1 k0 Y& U) v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B' u* k0 C9 d1 Y% d

    

# {/ Y+ z1 o7 T& b4 O* O: a

呵呵---------------

2 H. |+ t( v! A. r' p. V2 G# N& v @

真得好好谢谢您指正,更要谢谢您的照片儿:)这宝贝是从哪儿淘换来的?不错~~

, C& @: P) ]3 N( P7 B- E

正因为拿不准,只好说“好像”了,再谢!

9 O7 r9 ]! H* ]4 b

 

; L' j; x; A: f# h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老瓦匠们挂相儿,硬朗里透着沧桑,黝黑的脸,紫铜色的皮肤,抬头纹里满是旧日的辛酸,长年的户外劳动、拆房和泥让他们大多数人都不修边幅,邋里邋遢。fficeffice" />

" S' ]2 ^ Q% C: Q

北京的老瓦匠们说话特别老腔老调,什么嘎杂子琉璃球的东西经常是脱口而出,拉客套恭维人时一水儿的旗人作派,甩咧子挤兑人时却又能堵得人得噎嗝。

# b M& Q! e) `' H$ M2 j: ?6 z- I

北京的老瓦匠们见多识广,从公候将相、王府贵人到民国政府、鬼子八路,自要是他们想侃,总能给你说上个一天两宿。

% y: g, s5 u c5 T. w) A

北京的老瓦匠们爱喝酒,有的是酒篓子,也有的是酒漏子,当然也有少数酒鬼和些许少饮辄止的酒中君子,不过他们就酒的小菜儿却各有千秋,既有老北京的老吃食也会有犄角旮旯里搜寻来的让人匪夷所思的下酒物。

F, A; Z7 x x3 G

虽说他们有时挺不着四六的,可一旦抄起傢伙事儿来,大多都会认认真真,一板一眼,不论大活儿小活儿,总是要开始讲起个规矩来。只是让人好笑的是,在中规中矩里也总会有不少灵光一现的地方,耍个花活讨个巧,精明中也会透着几分狡黠。

: @1 Q* ^% J* j# v y: N$ M

在北京的老瓦匠眼里,没有干不了的活儿,就算是干不下来也绝对敢接,这一行当里信息灵通,人脉绵长,曲里拐弯的总会找出个能人来主持局面。

- L0 o5 W1 M I- c. f

春秋两季是老瓦匠们最忙碌的时候,拆砌墙、挑顶子弄得他们经常是灰头土脸,一件破棉袄,扎绑(za ba)绳一系,旧毛巾领口一堵,帽子口罩,全副武装好,便开始招呼,山墙一倒,房顶子一落架,可街满院的灰土让人睁不开眼。这时,总会有位班组里的老大姐,抓着胶皮水管子在暴土扬场中疯狂扫射。

& T3 \$ X2 o$ P9 x

其实,北京的老瓦匠们自打皈依了房管局,称呼便不再那么响亮了,人们开始习惯地按瓦工、壮工来取代旧的叫法。

2 E4 i# x L" _5 L" s& S1 ]7 @

房管局应该是个行政事业管理部门,但在那个时代,一说房管局,老百姓自然就反应到了那些修房建房的老瓦匠们身上。事实上,瓦匠们只是各个房管局的旗下工人。

+ M' K% Y2 v% G p4 L

以西城为例,西城房管局除了各职能科室和直属机构外,按街道划分下辖9个所。每个所除去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外,大约有20个左右的班组,分布并涵盖在各个胡同街道,这些班组点就是房管部门的基本细胞。此外,各房管所还要配备一到二个大修班,电工班和水暖班。

3 m/ d+ k2 D3 ~3 Y$ O _6 `: M

房管所的班组一般是10多个人,最多也超不过20人,其中包括瓦工、木工、裱糊工和壮工。所里的房管员按业务街道划分,负责二到三个班组管片儿的房屋。

" \$ \) ~6 q+ X& G+ F, p# s

照这样算下来,每个班组虽然能够管到大小10多条胡同,也不过多至有七八名瓦工,老礼儿说是“一工二壮”,就是说一名瓦匠手下应保证有二名壮工,其实早已做不到了,而且在工作中,拆房和泥的壮工活所有人都要上,而不分工种,只有在砌墙时、瓦(wa)瓦时,瓦工们才又成为瓦匠。

发表于 2009-4-1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1 17:40:00的发言:
终于说到俺的祖师爷了。俺就是瓦匠出身哦~~~~向您致敬!!
! o& D/ s; s; O6 P2 `

那你可得叫我声师哥了:))))嘻嘻~~~~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飞哥~~~~~~~~~~

) ^) u! Z% a( H; N6 D

也谢谢二楼,五楼六楼朋友的关注------

0 Q- n- I X* t, ` U+ L& ~, @

俺这里一并问候了:))

发表于 2009-4-1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窗老弟呀,好瓦匠当是艺术家呢!现在房屋修缮多是“游击队”。
发表于 2009-4-1 0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帮楼主配个图,瓦匠在用传统磨砖工艺施工

$ X+ i7 Q: V8 @& }

 

+ f6 [ k( M/ Y6 Z

 

: i) S: u9 m# ~9 |2 N8 T$ V8 m$ }: m

, P& i$ f7 q6 H9 o* r

 

+ u" D+ W( Y+ S1 T' i& U+ w; N! t7 g

 

/ R8 G) V) F: |, Y' v( t7 K( W

“他们没有自己的作坊,好像也没听说过他们有自己的帮会、协会类的组织。”

$ e4 R2 U- T7 T

 

7 [- C9 u+ U2 }* y6 M) q

   似乎这判断有不准确之处,从老人口中,记载,流传文物资料等多方面都能证明,当年瓦匠有类似行业协会的组织。试举一件物证。当然这不是北京的。不过北京当年也有类似组织。

+ V& |" T; e/ I) E

 

( c* D9 `5 Q# q

 

% O- c2 [9 ~. U; Q7 @) x

 

( y& |( g6 v1 \: e# r* P

* a: j8 @0 n# b

    

) L% e) u8 k; l r4 ^4 {, V$ H

 

( a3 a. b4 | ]& m7 H- l9 ]8 Y6 J

 

发表于 2009-4-1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砖瓦,木器,这些名词都随着手艺失传了。
发表于 2009-4-1 0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9-4-2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横窗瘦影师哥请安。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4-1 19:49:00的发言:
z# f% p% p! Z1 |* k' l T

真得好好谢谢您指正,更要谢谢您的照片儿:)这宝贝是从哪儿淘换来的?不错~~

" C' ?( H0 c9 e. ~" l8 c

正因为拿不准,只好说“好像”了,再谢!

- ]! w* n N6 {) C

 

) ~' R1 ~4 o+ }1 n$ J( @# c

1 y; V$ x% J9 b. T: e8 U


 

9 f [/ A) Z/ N$ V n: V" X7 T

 

* R4 O6 d/ h' {# D0 i. V

您客气了,所写老瓦匠一文十分生动传神,如果配上两个时代瓦匠干活的照片,新老建筑的对比图,那就更加锦上添花神形兼备了。那个条规是我收藏古籍的书友偶然收到的一批雕版,印刷了一些送我的。

# _9 H/ h# d- P1 U( t( E

您的建议很好,只是那时谁也没意识到,这行业说实话当年不是太着人待见,大家又穷些,不记得有人留过影,不过话不能说绝了:)保不其谁有呢~~~~~~~俺这里先给作揖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龙泉在2009-4-1 18:51:00的发言:
不错
6 L5 J; I0 p! f5 R# c( Y

向您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2 17:27:00的发言:
给横窗瘦影师哥请安。
: g3 q0 l, l! L

窝窝头师妹好~~~~~~~

: b% d5 \# ~8 U" R

借用《我爱我家》里的老令儿---------

- f6 p. ^$ f/ ^! n! e5 F

我挺好的,你玩去吧:))

% ~5 t7 O: A* N

(是老话儿,没有不恭的意思)

发表于 2009-4-2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4-2 10:18:00的发言:
5 T& ^( x9 E! Q

飞哥那照片就是当前胡同改造翻建的主要建筑模式。采用木架梁柱,37山墙内用红砖,外用机制青砖。

: `. J" d: d# y9 g

八道湾11号被爆光过,是24墙!不是3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小的我在2009-4-1 20:23:00的发言:
金玉其外
$ f; P3 T6 q1 p8 Z/ t5 k8 a

问个好~~~~~~

# ` M3 g3 W0 V/ \7 s6 ~2 O) i- h' Y

这种事儿,古来有之:)解放前叫捯饰房、捯饰活儿,可归入“吃瓦片儿”之例,也属骗术之一,外表看挺气派,可里面净是假活。买主上当后就找不到卖家了,只好自认倒霉。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9-4-1 20:13:00的发言:
1 Z" V+ h g- b; K$ T

2005年8月,正在“修缮”的八道湾11号鲁迅故居,隔断墙和槛墙内侧全部为红色机制砖,只有槛墙外皮为所谓“青砖”,材料,工艺、手艺不无让人笑掉大牙,也配合窗影先生文章,讽刺一下当今的粗制滥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406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0 _3 j5 _

谢谢飞哥了~~~~~~~这照片挺好:)

1 [: P5 H6 d5 E2 f# t

小伙子有范儿,像瓦匠,只是老瓦匠要活儿净下脚清,就是干活时坎墙窗台上也不该搁那么多零碎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4-1 21:02:00的发言:
横窗老弟呀,好瓦匠当是艺术家呢!现在房屋修缮多是“游击队”。
3 n2 ?. _- y& e

路兄好~~~

3 L8 x2 Z- q0 |- `7 e

您说的是,游击队员太多了,难免鱼龙混杂,招牌也就砸了,如今的瓦匠和瓦基本上是不沾边儿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曾是个新瓦匠,1975年高中毕业后被分到了房管所。老爹说他运气好,是指没赶上插队,他自格儿叹运气不好,是因为进了房管这行儿。fficeffice" />

5 s# }# }* j9 H( a: K3 x, d, H

单位指定了他得跟刘师傅学徒三年,头年月工资是“十六大毛”,上班第二天,老班长从所里给他领回了一大堆东西,劳动布的工作服、雨衣雨裤大雨靴和柳条编的安全帽,那会儿塑料也基本算是稀罕物,塑料安全帽没普及,自然更没有一捅就破的再生软塑料。卫生用品也挺全乎,手套、口罩、帽子、毛巾,还有条挺瓷实干硬的灯塔牌肥皂。

- p3 ~( @/ F, }: n

刘师傅关心的是新徒弟发的傢伙事儿:一个大号的建筑部门专用的硬帆布的傢伙兜子,里面却没多少东西,一把大铁抹子,一把小铁抹子,一团小线儿,一个线坠,还有一把瓦刀。

0 a5 g0 Q- R+ Q" C

刘师傅拿起瓦刀来,掂了掂,看了看,随手就将它拽到了全班组公用的大傢伙箱子里,嘴里难免也有点儿不干不净:“这玩艺快赶上菜刀了,给娘们儿们剁菜都没法使,份量也差多了,没法儿用,真不知是哪个缺了八辈子德的铁匠干的活儿。”

, i; V8 I7 F3 K4 L6 J6 U

严格说,刘师傅不能算是解放前的老瓦匠,充其量也只是赶上个尾巴,只是那会儿年轻又读了几年书,聪明上进,手艺练得不错。解放后据说不知在什么部门还混上了个技术员,仗着脑瓜灵活点子多,还算是顺风满篷,最大缺点就是嘴太敞,反右时糊里糊涂地自己都不知咋的就变成了个小右派,好在问题不大,关了几年就放了,可工作却丢了,后来托人弄炝地才又进了房管局。

' u- Y3 m& [4 C' A) P

刘师傅随后拍了拍小曾的肩膀:“当瓦匠要是没有个好傢伙事儿啥也做不成,舔盘子都不赶趟儿,跟师傅好好学,包你,哈哈┅┅

& a: f6 p8 Q9 u7 o

他边笑还边瞄了眼旁边的老瓦匠们,难免招来一阵嘘声和骂声。

% k) a9 Z% C; D& P! U& J8 L7 D

第二天,刘师傅上班来立马送给了小曾两把自己的瓦刀,一把瘦长,一把宽厚,握在手里沉甸甸的,瘦长的那把柄长刀身也长,查补房时瓦垄里最深处也全能够到;宽厚的那把钢口极好,切砖时应声而断,从不拖泥带水,撮泥时也更称手。

5 |3 S4 T9 f- w, ~+ j. \! x/ c

这两把瓦刀陪伴着小曾出师,陪伴着他成了个好瓦匠,,也干出过一些漂亮活儿。多年后,小曾还能记得这段往事,他说,打那会儿才真正让他明白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的绝对真理。

2 h( t6 e& s! S: O! M2 i4 z

细数落起瓦匠的傢伙也不少,想听我就给您絮道絮道。

& w3 p7 M$ z n2 y" E, A8 P

首先说砌墙,老祖宗传下来的就是一把瓦刀,垒砖挂瓦全靠它。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整砖墙多了,水泥多了,新建房都用砂子灰,于是,瓦刀的一部分功能被灰铲和刨锛取代。

# p* u, \. E( b0 T' M) G: d

墙砌好了,就该抹灰了,老瓦匠们必备的是三种抹子,木头抹子和大、小铁抹子,头遍砂子灰打底要用大铁抹子,二遍找平要用木头抹子,三遍上白活儿视情况可用大铁抹子,而更多情况得用小铁抹子,有些负责任的瓦匠师傅们在抹完白活后还要压光,这时就需要一把“小压子”了,也就是最小号“迷你”的铁抹子,它大多是很薄,钢口很好的小傢伙儿。过去的老房地面和院子里讲究的也就是方砖墁地或碎砖墁地,后来才有了水泥地面,可如果做水泥地是要“特批”的,而做水泥地也需要用木头抹子,铁抹子和小压子,老施工规范讲究的是三光四压,这三遍光要根据地面软硬程度分别进行,所以水泥地干了后表面平整光滑无比,有的能让小孩子在上面打出溜儿。

; F8 E5 I8 O; |5 e8 Z

抹灰时到了墙角,总不能直么郎当的,太难看了,这时就需要用“和尚头”抹点灰让墙角有个带弧度的小拐弯,“和尚头”都是班组里的木匠们自己做的,一个长把,前面是个带90度夹角的实木工具。

7 \1 D1 x7 M- s" k

无论砌墙和抹灰,瓦匠们都离不开靠尺和杠尺,靠尺有长有短,杠尺则要更长些,总在二米左右。靠尺厚薄在三四公分,要保证平直,不能俏翘棱了也不能“皮棱”了。靠尺的一面要倒棱子,有个坡度,砌墙抹灰的质量如何,是否横平竖直全靠它们来检验。一旦这些靠尺和杠尺出现问题就要立即更换。

! ?, T- y3 _+ D0 k8 t5 D

在做清水墙时,还有种好玩儿的傢伙,叫小溜子,就是给裸露的外墙砖与砖间勾缝填缝的,这些小溜子长短不一,有溜立缝的也有溜横缝的,就如同一把前头窝了个直弯又拍扁了的细火筷子。

m- P; V6 R3 V+ p

瓦匠手艺学成了,能独立工作了,能把角儿砌腿子了,就必须使用线坠和靠尺了,这种靠尺不同于前面说到的靠尺,它要厚些,一米多长,十多公分宽,头儿是尖的,尾是燕翅形,骑中用墨斗弹出一道笔直的墨线,尖头处沿墨线锯出道小豁子,然后将线坠的小线儿嵌进豁口,线坠稍长出靠板,立起后,线坠便沿墨线垂直下坠,将靠尺一侧贴在所砌的墙上,便可以判断墙体是不是达到垂直的90度了。

# a5 J1 c6 [/ P2 c/ L) \

其他的一些傢伙事,这里一时也想不起来那么多了,更何况这行当里有些老瓦匠还各有各的秘密武器,没说到的就请看贴的朋友再补充了。

发表于 2009-4-2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那照片就是当前胡同改造翻建的主要建筑模式。采用木架梁柱,37山墙内用红砖,外用机制青砖。用2种砖的目的主要是节省费用。机器青砖比红砖贵一倍。而当年的古砖规格与工艺和现代完全不同了。因此新翻建的胡同民居只能说是仿传统式样的建筑。在过去的年代,也采取一些偷料的办法来节省建造成本,不过因为工价低廉,都是采用费工的办法。如今肯定不可行了。古砖是手工淘泥,摔砖,延长烧窑时间来加强强度,机器砖是通过机械压紧,烧窑时间只要达到标准强度就算合格。(在某些地区,甚至可以看到烧窑时间明显不够的非标准100号的红砖)2种砖在使用寿命上会有很大差别。我们今天能见到秦汉时期的砖瓦,但是2000年后我们的后人肯定不会见到如今的红砖。

9 N6 E4 J* i1 ]1 G# D3 C/ S" u/ M

     如果忽略成本,当代也是可以建造出如古代那样精致和坚固的传统建筑的。不过成本是不能忽略的。因此今天咱们也不要过多指责新建的传统式建筑。毕竟今日不是当初,很多因素是无法回避的。传统式的民居能基本保持传统式样就是值得肯定的了,不能在工艺,用料上过多苛求。

发表于 2009-4-8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呀,真是太精彩了,都是我没见过的事情。师兄真是博闻强记啊!!
发表于 2009-4-8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92000在2009-4-7 7:14:00的发言:
  / K8 o: `3 y3 P2 Q9 u

跟一篇原来发表过的小文不成敬意

& `. @, j/ `7 g5 T: s

话说泥瓦匠

0 ?3 B$ J1 ^# k, P# P

旧时,泥瓦匠可是热门行当。学徒得从当小工子开始,筛沙子,打麻刀,和灰,上砖,吊泥,都是必修课。学手艺那么简单,没听人家说嘛,“要想学的会,挨着师付睡”。挨着师付睡是假的,怎么哪,有师娘呐。可伺候师付洗脸、烫脚,添火、倒尿桶儿倒是真的。也许哪天师付一高兴,借着酒劲儿,给你念叨念叨,怎么“放线开槽”,怎么“摆活儿破缝”。看你是块料,也教教你“满丁满条”,“一拱一背”、“三顺一丁、五顺一丁”,等学会“挂袍(抹灰)起旋”,也就出师了。就这样也未必学的全,后边还有雕砖刻花,磨砖对缝……能都教给你吗,师付总得留一手,要不然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付,师娘找谁去,是不是。

% h) w; l6 s% V1 y

那时,泥瓦匠有包年的,和房主商量好,一年共和多儿钱,有活就找瓦匠头儿,来人就干,小活儿就不单另收银子了。也有包清工的,房主买料,泥瓦匠挣工钱,一次一清。由工头儿和主家儿结算,扣下傢伙儿(工具)钱,再分给大家伙儿,大工(瓦工)小工(徒弟)工钱可是不一样,一般徒弟的钱都给了师付了,到了年节才给几个零花钱。别看不给钱,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老家儿不是有话说吗“不挨骂,长不大”。打你,是正根儿,“师徒如父子”懂吗?师付管吃管住,又教手艺,不就跟往您兜里塞钱一样吗。再者说啦,要不是跟着师付,你小子就自己个儿找饭辙去吧,您说是这么个理儿吧。

# D' l& v! t/ F) a& n$ i: p: _

 

% d1 X, c* u/ L: V9 i

欢迎新朋友,我老是觉得,论坛有以文会友的高雅功能,可惜能见到的时候少。您的加入,让我感觉我师兄的这个帖子真的是由这个感觉了呢。谢谢。

发表于 2009-4-8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匠之所以被称做瓦匠,自然与瓦脱不得干系------嘿嘿,我的另一个网名就是瓦匠。一般在QQ上用。

4 M: v2 F" d- X# c0 F9 [* {$ @

 

0 r& T7 j; q; o( q0 S- a9 ~

 

9 L( a" x& B; j c0 _9 A: h

 

) W# e9 K9 a; X; N0 O$ ~# f

不过,看了您这么多文字,我都觉得我是个外行的外行喽。看来我要加紧学习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匠之所以被称做瓦匠,自然与瓦脱不得干系,老北京建筑上用瓦种类还是比较简单的,皇上家的建筑、王爷府上的、皇家和一些重点寺庙,上品级的会使用各色琉璃瓦和筒瓦,其他建筑就是以合瓦为主了,合瓦又叫阴阳瓦,所有北京人都熟悉,没啥可多表的。此外的房顶儿就是青灰顶了,由于用料简单价格低廉,一般是相对贫穷些百姓家的屋顶,但许多高级住宅也要与灰顶交叉使用,或做为过度,比如一些瓦房前部要有很大面积的灰平台,老式做法的“棋盘星”,两房相接及“勾连搭”建筑间的天沟,耳房的过脊灰棚等。fficeffice" />

/ _1 T k1 I5 d! g# C5 b

因此过去的老房子对合瓦有着大量的需求。

8 {& E$ k N7 Q: x/ \

红陶瓦的出现姓于何时,我没有调查研究,不敢胡说,但它也不会太早,或许是随着西式建筑及中西结合式建筑在北京的出现,早期的红陶瓦质地细腻,结合紧凑,防水不错,也很美观,爪与爪之间如果扣不上便不能合槽。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结实,太脆易碎,纵使下面泥褙很厚也经不住人的蹬踩。而且它的供应量过少,往往不敷替换。

( J! B# C m$ {" K9 x

于是,便有生产厂家以中国人特有的精明制作出了水泥瓦,随着水泥的大批量生产,供应充足,水泥瓦的工艺简化,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竟然星火燎原了。

* J" d. x- |5 R2 v/ b6 P9 ^( S

水泥瓦能大批量生产之前,曾经有过一段昙花一现的短命的替代产物,叫做“干碴瓦”,这无疑是北京老瓦匠们比较“搞”的研究成果。它出现在唐山地震结束后,北京的瓦匠们几乎累死又建材短缺的特殊时期,所以就算说很搞笑我们也没理由责怪他们。干碴瓦说简单了,就是阴阳瓦取消了阳瓦只用阴瓦,像死鱼般地“肚儿翻”着,可没有了上面的遮护下雨时如何防漏呢?这就更要看老师傅们的手艺了,老北京的旧瓦是呈铲形翘角的,翘起部分叫瓦翅子,瓦的衔接适度就能让两行瓦的翅子互相搭接好,雨水可顺流而下了。这样的屋顶必须泥褙厚,不下大雨才行,另外这样的屋面根本上不得人,只能叫对付,但它却可以节约出一半以上的瓦。

! E' [( S/ b. j$ n( e* Q

水泥瓦的同时,还有些仿红陶瓦式样的如红砖面儿颜色的瓦,至于它工艺如何我就不清楚了,只是记得它也不很结实。

7 l2 A5 v' G. Z! q

至于那些石棉瓦、瓦棱铁及特殊工艺和材制的异型瓦就不在这儿赘述了。

7 Q8 m- \8 B! s3 G' j

老平房做屋顶瓦瓦是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这里的前面一个瓦字读去声,动词,是术语,和屋顶挂瓦表达的是不同的两种做法。

/ C% n* r* W. d* s% @& a

做这样的活计时必须要有木匠们的密切合作,木匠们在钉好椽子后要在椽子探出屋顶的几公分处钉上一排檐板,板上是一个接一个的弧形凹槽,凹槽是为了卧底瓦的,这要与瓦匠所排的瓦档一致。

# N1 V& {0 H7 {3 G" P9 e

木匠们在屋顶木架上面铺过蓆和苇萡并钉牢后,就要由瓦匠苫泥褙了,泥褙是由过细筛的泥、石灰和滑秸搅拌而成,早年间泥褙要苫三遍,一遍干后再上另一遍,后来这些过程也就渐渐压缩和精减了。泥褙全干后,就要排档和放样儿了,这时用的泥不再加滑秸,先将底瓦从檐口开始用泥稳好,两头挂线,大多数屋顶特别是长度大的,还要“甩攮”,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字,意思就是说屋顶的坡度间要有个稍下垂的弧度,而不是直直地坡下去。屋顶的坡度和甩攮的弧度并不是如教科书似的硬性规定,更多的是依据木架的起脊,房屋的进深和周边的限制,这时老瓦匠们的经验起着决定作用。当底瓦瓦好后,再将两行瓦之间用泥填满堆高,必要时还要夹些窄条的碎砖,然后在上面加盖阳瓦,切去瓦边多的和渍出的泥,待干得差不多时,将瓦侧抹上特制的青灰。然后就是堵瓦头儿,做边梢,安脊帽子了,说起来简单,抠抠索索的会有许多细活儿要做。

3 {% u7 F1 Z5 W' _1 @8 v( q

瓦水泥瓦和红陶瓦,过程也基本相似,只是它们是从檐口向上瓦,从山墙两边各冲出一排瓦样儿来,横着挂线,一排排向脊上瓦。瓦水泥瓦有个好处是,不齐的时候能用杠尺推动找齐找平儿。

, l4 k1 R" O9 Y! Y. K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的翻建和挑顶时开始流行一种新工艺,叫做小屋架,就是由加工厂预制成人字柁型的小屋架,然后在人字柁上钉上一道道的瓦条子,然后将水泥瓦的底爪直接挂在瓦条子上,这种工艺叫做干挂瓦,这也让老北京人发明了一句新的俏皮话儿,夏天谁如果没穿背心,直接穿上汗衫人们就会说,这是“干挂瓦”。

' |1 W7 q1 A/ k( ^) Y. B2 v

干挂瓦大量地节约了原材料木料,有许多的优点,但也同时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9 23:06 , Processed in 1.24327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