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安殿是个民间俗称,也有叫银銮殿的,是从金銮殿这个俗称上衍生出的名词,用来称呼清代王府的正殿
3 J& A, F, h% c) d. ~$ S/ D: ?" p6 x所以银安殿的正确称呼是“正殿”,但似乎今天的人们更愿意叫它银安殿 # I/ R7 m7 d: d( u& R! `$ d. X
这是因为清代王府的正殿是一种宫殿建筑,这与一般京城内的官僚住宅的正房具有明显的区别,这表明它的主人身份的独特 2 K. ?$ Z! l" x: Z) }0 |7 p
这些从紫禁城里出生,然后走出皇宫到民宅之中开府为家的皇子,在王府建筑上依然要延续紫禁城的许多做派 5 d- y2 Z; K& ^
紫禁城内每一座建筑,每一道门都有与众不同的名字,所以这座正殿似乎也应该有个名字才成 0 L3 ]( L* j4 y; Z
目前,北京后海北岸的国家宗教局(醇亲王北府)和天津南开文化宫(庄亲王府)的大殿都挂有满汉双文的“银安殿”匾额 * y: r; k: C6 i2 C* F6 [# m
但这是后人臆造的东西,历史上清王府正殿并无匾额,这在喜仁龙拍摄的郑王府照片中可以证明
2 D5 M( R5 r3 W/ N3 K( T4 [" v
y! }4 t( ?4 @" w! ^既然是一种宫殿建筑,它的特点如下: - w& b0 d C, \) L1 @
- D C+ _& e0 [* X' K
1 歇山顶
% a+ t% R3 B% w/ d( G0 s G: H( d- c% I8 f1 r
一般亲王府都是七间歇山顶
3 j- [) M. j) P/ H- \. F$ i: P5 Z& m6 R
5 B, J. U/ B# {郡王府五间歇山顶
} z8 o8 ?3 u# u+ Y ) `! e+ B" q* L5 `- U$ N
2 琉璃瓦
5 |( f2 b4 E! E# b& Q% b3 K; g
: D/ M+ Y: P; x% O$ x: W" {" s亲王府可用绿色琉璃,除了装饰屋顶,还可装饰槛墙和透风孔
" U/ U+ _! E2 ~, m/ D. c+ f / d6 r5 ~9 }- \" o" I0 \
3 垂脊兽
$ O% b9 e! z2 q5 T$ U5 h9 h6 s k1 v4 h" V9 m, m6 D M
亲王府七个,郡王府五个
1 w2 V1 Y' |0 r& L ! A+ N4 e, [* W* z5 v" q W3 J
4 调大脊带正吻,山花绘有绶带图案
( y _6 Q& k! V, f( m4 n 7 N1 x$ T8 L2 E& r* P: V- u4 C! u! ?
5 旋子彩画
/ a, b( ]. S( K6 o0 E4 d
4 C1 [7 i) A4 B2 f p) I+ ?: F$ c6 高台基,前出月台 ' Q1 ?' W: p' n' B* ~" D) c
0 K( X* o" C, v, |
有的还有高台甬路,月台踏跺上有丹陛石雕
& {7 a& F$ W" O) Q
' w& `7 t$ t M8 h: i7 井口天花可用龙的图案
1 \3 c# Y5 N: M3 Q; s1 V+ c & h* i" ~# X0 q" p
由于种种原因,现存的清王府银安殿符合这些标准的并不多,很多都是低于标准建造,主要是一些王府是旧官僚的住宅改造而成的,比如清初的一些王府,以及后来的恭王府,庆王府等,赐予亲王居住,虽经改造,仍然不能达标,因为王府产权属于皇帝,未经批准,不能擅自拆改,王爷们也无心自己掏钱去改造这些纯粹是摆排场的建筑。有一种说法是王爷们为了避免逾制,故意建造得低于标准,这不符合历史,王府的建造和赐予都是皇帝的事,再加上清代王爵不多而且大都逐代递降,降到一定程度就要把王府腾出来重新赐府,所以自康熙时代大批建造了一些王府之后,王府的数量此后总体上是供过于求的,而康熙时代建造的一大批王府又不都赐给王爵,很多贝勒贝子也住的是王府建筑,历史上唯一因为“逾制”受罚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其实是多尔衮对他的政治迫害,其王府正殿反而低于亲王标准。庆亲王永璘居住的王府是和珅的故居,有很多逾制的地方,永璘的儿子主动上报,但嘉庆帝并未追究,说到底,王府是皇上赐予的,逾制的东西也是赐予的嘛。怡亲王府在同治三年赐予道光皇帝第九子孚郡王,没有人说这是逾制。 # R, {2 i/ y, H# x8 P% q4 F
4 x7 Z0 L8 c% a1 T
3 H0 N2 n' x) Z; K- P Z 声明:图片大都来自本论坛各位老师前辈的供图,因为太多,恕不能一一注明 $ A) O/ D,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