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09|回复: 11

[原创]沙河镇拍摄纪实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4-12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河镇拍摄纪实

 

200649日上午9时,老北京网的大部分网友们按时来到了德胜们东侧的919公共汽车站,但仍有几个人未到,我事先约好的三个朋友,他们都不是网站注册的网友,有两个因其他原因没有来,还有一个朋友因住在城北部就独自约了他的另一个朋友直接去拍摄地了。

这次依然由“掌柜的”、“虫子”带队。“虫子”告诉我已经有人在沙河镇接应我们了。“城根”几个人9时一过就坐车走了,大部分人是920919路前往沙河镇。“掌柜的”一人留下来在等人,准备坐下一班车前往。

1000大家来到了沙河镇,还有几个人是独自来的,在这里我认识了“飞哥”和“宣南胡胡”。“飞哥”专业是机械,后因选修课,而爱上了中国文化及北京历史的研究,现在是老北京网的骨干。“宣南胡胡”是东北人,现在读研究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家又等了一会,待人都到齐了,一同前往第一个拍摄地巩华城的南瓮城。

这时我那个独自来这里拍摄的朋友来电话说他们已到达巩华城的北瓮城,我说我和他一会见,让他们先在那里拍摄。

1035来到了巩华城的南瓮城。

“爱屋及乌”对巩华城十分了解,她写的巩华城介绍贴在了网站上。据她介绍,巩华城始建于明代,位于南北沙河之间。它的规模很大,四座城门都有设计严密的瓮城,南北两门因为是供活着的和死去的帝王过往的,因此建筑形制十分显赫。高大的主门上开有三座门洞,主门外的瓮城辟有三座闸楼,各设千斤闸。巩华城现已彻底拆毁,不见了丝毫踪影,仅从坍塌的城墙部分依稀可以看到昔日城墙的痕迹。目前有4个瓮城还保留,其中南瓮城保存相对完整一些。

在南瓮城我们看到民工在其东门向南门方向的路上铺地砖,坍塌的城墙也有一部分砌上了新的城砖保护城墙遗址,但显的不伦不类,与古老的瓮城很不协调。南门的额砖清晰地刻着“扶京门”。

大家开始拍摄,在拍摄的人中好象只有“大手笔,大败笔”、“蛀蚀”、“逝去的光阴”和我是拍胶片的,其他人都是用数码相机拍摄。

我们从西城门进入,在城门洞看见“北京市文物保护” 的石碑,而其旁边还有一个推倒的石碑,当地人讲,这是原昌平县的文物保护的石碑。门洞里可以看见闸口。瓮城里面还住有居民,而且养着猫和狗。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用从城墙上拆下的城砖修建的。

 “爱屋及乌”在其他人的帮助下西城门洞测量的长度。

根据行程安排,在这里的时间不可能很长,而我拍摄的比较慢,所以没来的及上到城墙去拍摄。大部分人都已在城墙上拍摄完毕,我只能很遗憾的离开这里了。“逝去的光阴”也觉得拍摄的时间不够,与我相约有空在来这里拍摄,我答应了他。

1135我们来到巩华城的西瓮城,这里很脏乱,在它的南门和西侧是自由市场,有很多小贩在叫卖蔬菜、水果和其他小商品。我们从其南门进去,门洞北侧有个铁栅栏门。瓮城里面住的人好象是外地民工,或许某个外地在京小企业的住房,人和破旧的房屋都脏兮兮的。我们正准备拍摄,有个工头或小负责人之类的人,不让我们拍摄,说这是他们自己的地方,向外驱赶我们,并与我们发生争执,口中还不干不净地说你们北京人怎么这样的素质,就好象他们的素质高出我们不少似的。我们只好往外走,我们中的一个人还坚持拍摄,那个像工头的人上去拽住我们的人往外走,我看不过,也走近了他们,紧盯住那个工头,只要他敢动手打人的话,我也不客气了。这时,我们另外一个人劝开他们,我们离开了这里。在这里拍摄的很不顺利。

1215我们来到巩华城的北瓮城,此时我才想起给我实现约来的、先前在这里拍摄的朋友打电话找他,他告诉我,他和他的朋友已经拍摄完毕,此刻已在回家的路上了。

瓮城里面盖着比较规整的平房,住着居民,这是我们拍摄的三个瓮城中显的最整洁的,这里居民很友好,对我们的拍摄也是支持的,与我们在西瓮城遇到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该瓮城南面有三个门洞,被在这里居住的居民占用。在西侧的城门洞的墙砖上可以比较清晰的看见刻在上面的制造日期。我们大部分人从东面的城墙的坍塌处手脚并用地爬上了城墙。

东门洞上面已经坍塌,但石制的千斤闸闸口清晰可见。在城墙上长满了野酸枣树,我们艰难地穿过野酸枣树丛从东城墙走到了北城墙,野酸枣树上的刺穿破衣服很扎在身上很疼。在北城墙上,我俯拍了瓮城里面的景象。

从北面的城墙上下来后,我们向一个热心的当地居民询问关于瓮城的情况,当地人讲,1958年大跃进时拆的巩华城。

1320我们来到一个新疆风味的餐馆吃午饭。“斑马”这时也匆忙赶来。其间我们清点了人数,这次一共来了26人,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9个女孩,而40岁以上的只有5个人。

由于年轻人多,气氛热闹活跃,在等待上饭的时候,大家还玩起了游戏。

“掌柜的”在边上拍大家在一起时的情景,“城根”用DV进行了摄像。

看到拍记队这么多的年轻人,如此充满活力,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看到年轻人意识的觉醒,更看到了文化保护的希望,后继有人。我感到很欣慰,也很有信心。

1550我们分坐4辆当地的面包车来到了第二个拍摄地点—上庄东岳庙。

这里原是纳兰府,如今虽已破败不堪,庙宇的山门前的土被翻起,还堆有不少的干枯的玉米秸。虽如此,但依然可以感觉到昔日的兴盛与气势。我们拍摄的过程中,有个七旬以上的老人也到来这里,他小的时候就在这里玩耍,平常也经常来这里寻找儿时的记忆。整个庙宇地势比周围地势高出一截。进入山门,在其左右原有的钟鼓2楼,现在北面的变成一个储水罐。“斑马”为大家大致介绍了这座纳兰府,山门、大殿是元代风格,整个庙宇完成于明代,后清代进行了重修,现在呈现的是清代建筑。

里面也有一些居民居住。

从东岳庙拍摄结束,我们又来到在其东侧不远处的一个大戏台。这个戏台昔日是很壮观的,但现在已经非常破旧,摇摇欲坠。周围也有当地居民盖的一些低矮小房。据“斑马”讲,像这样的戏台,在海淀还有不少。

1655我们来到第三个拍摄地点—261医院,这是个军队医院,在医院里的东南角有个圣母庙,海淀暂保单位。在庙宇大门紧闭。正门前的石台上,看见不久前有人放置的供品。

整个庙宇前有个大土堆,在土堆上可以看见部分庙宇内的情景。我们都在其上面向里面拍摄。但时间不长,就有一个当兵的匆匆赶来,声色俱厉地阻止我们拍摄,并高声质问我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得知我们的来历之后,他态度缓和了许多,因为庙宇的后面是军队驻地,是禁止拍摄的。我们只好停止了拍摄。

通过以上这两件被驱赶、禁摄的事,我深切体会到拍记队拍摄的艰辛和困难,还不被多数人理解,有很大的压力,保护文化遗产的事任重而道远,同时更加敬佩这些为其奋斗的这群人,我也相信,事实和未来会证明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是为全人类而做的。

1720一天的拍摄结束,大家乘车返城。

 

清风不识字      

2006411日晚于海淀

4 w, K3 |# z" w-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6 11:07:37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4-12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佟老师的记叙文写的十分详细,而评论起来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感谢佟老师提到了我[em04],我做的还很不够,正如您所说,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是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非常希望下周见面时继续交流.

发表于 2006-4-12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佟老师此文记得仔细阿!

只是,俺不是学中国历史文化,确切的说是民俗。

还有,纳兰性德家庙和纳兰府可不一样啊,一个住活人的,一个是供死人的,呵呵!

发表于 2006-4-13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流水比我的干脆,有价值,佟老师好细心.下次,我跟您屁股后头,改改毛糙的毛病.呵呵.

发表于 2006-4-14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活动完看佟老师的总结好比在梳理思路,佟老师对不起,我上礼拜因为有事没去成,我下次去给您带杂志。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宣南胡胡

{只是,俺不是学中国历史文化,确切的说是民俗。

还有,纳兰性德家庙和纳兰府可不一样啊,一个住活人的,一个是供死人的,呵呵!}

感谢宣南胡胡的更正,俺写的字需要更精准,否则对不起诸位和读者,谢谢!' T& k- K( _7 r- u" Z" ?)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5 17:49: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5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佟老师客气,大家互相学习!
发表于 2006-4-16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佟老师的为人和文章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发表于 2006-4-26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希望有机会参加此类活动
发表于 2007-3-5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帖子

我是新来的

我家就住在展思门附近 所以对这里比较熟悉 虽说我也是02年才搬过来的

还有 好像没看到大家提起 就在沙河 南河那面 有个庙 不知道是什么庙

发表于 2007-3-5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佟老师,还有夜良老师了,真的挺想念的。[em10][em27]
发表于 2007-3-6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挺想念几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5 01:44 , Processed in 1.18922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