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建筑沿革
# e0 q2 } ^1 M0 D; f这里原是明代的马神庙,是明朝为御马监建造的祭祀马神的神庙。建造的时间为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 年)。
' e( G, g3 x' L: v和硕和嘉公主生于乾隆十年(1745),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乾隆帝第四女,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封和硕和嘉公主,三月下嫁沙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弟、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次子福隆安。一等忠勇公傅恒府第位于如今的沙滩北街嵩祝寺前街东路,
6 e4 t0 X" n( L% u) s/ ?0 R6 ]西阿斯门正对着马神庙西口。 / b; w! O; S9 O0 [; A" Y
傅恒次子福隆安与和硕和嘉公主居和嘉公主府(今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宫词》中,“独有沁园今阒寂,马神庙外马缨花”就是针对四公主府而言的。因和嘉公主的一只手的两指相连,人们叫其为“佛手公主”。 6 q5 q: H: ~' _7 P. n/ ^* e4 S
傅恒去世后,福隆安承袭其父的“一等忠勇公”封号。和嘉公主去世后,四公主府即被内务府收回,福隆安则带着他与公主之子丰绅济伦言正名顺地回到一等忠勇公府。福隆安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卒,享年三十九岁,谥勤恪。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赐予乾隆 ; P/ h+ L$ p) z
十四年的一等忠勇公府第“面积之广,建筑之壮丽,当年为北京第宅之冠”。
! B: p2 S, Y0 h0 O- t* D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为现在的北京大学前身,是中国近世重要历史变革“戊戌变法”的见证者,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意义。拨马神庙原四公主府为大学堂校舍。大学堂成立之初,对旧房进行修缮,新建
& K2 X2 F6 E9 e4 O* h房一百二三十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俄军进驻大学堂,房舍大部被毁。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宣统二年,大学堂正式办成分科大学,设经、文、法、格致(理科)、农、工、商七科,共有学生四百多人。民国元年改称北京
. }4 a- o( J3 {. B$ {1 \( t大学,四公主府为北大二院(理学院)址。 7 a3 \- ?' o4 S1 L- {+ B. {
刘继德先生著《京师大学堂》一文,附有“京师大学堂校本部示意图”。进大门有二门,两道门之间有东西厢房。进二门有理化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北边是水池。水池后边是公主府内五间木结构的正殿,为大学堂的藏书楼。中轴线以东,自南而北是文科教室大楼、教学 1 C5 _6 `8 C5 t" X& Z! k
系楼、新建工字楼。中轴线以西是大学堂的办公室和学生宿舍。 & M: s" n1 |; _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攻入北京,慈禧下令停办。同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先后被俄国、德国侵略军占据,校内房屋、图书馆、仪器大部分被毁。
\$ q7 |; o! ~4 p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
i* L6 T7 O) M0 N, @' }) Z4 w$ [宣统二年(1910年),大学堂正式办成分科大学,设经、文、法、理科、农、工、商七科。宣统三年(1911)改称北京大学。
4 y% }6 h6 v& D4 ~7 d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和嘉公主府为北大二院(理科院)址。
' w- l2 Y# m4 T1927年张作霖下令取消北京大学,将北京的国立九所高等学校,合并成立“京师大学校”。 4 n; v6 C) i8 A# f! M$ o0 j
1929年恢复北京大学
; n$ P. Z; o1 ^1934年将北京大学东边傅恒家庙扩大为校址,为北京大学地质馆(一说为图书馆),蔡元培、李大钊、严复、鲁迅、钱玄同等曾在此工作。该处存一大殿,为原公主府内建筑,西部还保留几组四合院,为清式建筑。院中偏东处尚保留两座西式楼房,为北京大学二院时的教 # P$ W% |3 n3 _4 Z" v
学楼。其余建筑均为近年新盖大楼。由高教出版社等单位使用。
2 |! \ Y5 o! L! L% q/ ]0 _ 1992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东至大学夹道胡同西侧围墙,南至沙滩后街55号、59号院建筑南墙及其向东的延长线,西至景山东街规划红线,北至55号、59号院北围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