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83|回复: 13

傅山(傅青主)与“武基寺”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6-4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郊老土 于 2015-7-14 17:18 编辑 0 I- j, ]0 e$ v: P- u9 F

) O0 X6 \& m% H4 p2 c, s<p>我在老北京网上发表过“消失的东郊最大古寺武基寺”,在查找关於武基寺的资料中,发现明淸名士傅山(傅青主)与此寺的渊源。①清史稿遗逸传二:康熙十七年、识举鸿博,给事李宗礼荐,固辞、有司強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请注意至京师二十里。)②明清的布衣奇士中写到:傅山住崇文门外园觉寺,便以重病为由卧床不起。③盛世收藏知识庫傳山生平:七十三岁、康熙诏开博学科、付山被迫晋京,到了京城三十里外拒不入城,住在崇文门外园教寺(实际教是误写、因北京土语觉教同音)。</p>8 e5 I( ]# _. _: w; s% N
<p> “武基寺”只是现在的寺名,明正统司礼监金英、他以报答前朝各皇帝恩宠为名,为在仁宗賜给的武基田庄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中有如来殿、左为观音殿右为地藏殿、前天王殿后园觉殿。廊庑绘有五百罗汉像,此外还有钟鼓二楼。英宗十分高兴给寺賜名“园觉禅寺”(有寺内碑文为证)。</p>
3 X" K% s/ g; p- f<p> 本人认为崇文门外二十至三十里应指北京南郊或东南郊,此处正好有一座“园觉禅寺”。我认为此寺就是傅山住过的“园觉寺”。</p>4 ]! \! {" m; E  `, Z! |, ^
<p> 我对历史没有很深的研究,只是希望在历史方面有研究的网友做一更深研究,使这一历史史料进一步完善。</p>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6-4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跟小武基桥那个武基有关么 武基是什么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空空

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大武基小武基是因寺得名,但史上记載明初此地既有武基田庄.
发表于 2011-6-5 0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郊老土在2011-6-5 0:03:00的发言:
在向先生赐教的同旪,我想提出我的一些不同看法:我所列三条均有出处决非杜撰,我注重提到崇文门外二三十里,先生认为崇文门在内城“大约是说付进了城以后所住地点、不知此说出于何处?再衙役心情再不好也不敢违聖命吧?另先生说付老头住在武基寺不如住在崇文门近便,先生一定知道现代人无法左右付先生的住处。二十多里路程沒有片字纪录不符合撰史的路数使我更莫名其妙。所以先生说有点牵強拉郎配我更无幸接受,我希望先生能提供一些史料完善这段历史,我提供一些线索只为供研究历史的人去更深的挖掘,我是个农民、有不到之处还望谅解!
; }3 K9 s$ u1 k4 Z

1:不知道您听相声乐不乐,反正我乐。

; {9 H4 c* T" S j3 f9 S, a

2:我对历史的兴趣远不如蹲花盆边儿侍弄我那几棵地肤来得有趣儿,假比我是个打铁的,可我爱莳弄花草,喜欢弄就去弄,虽说这个世界的分工愈来愈明细与明晰,那并不妨碍,世界那么大,总有边边沿沿够不到的,您说是不是?

, _+ \9 X! T; s/ R$ r1 W) P! u

3:实际上我一直被您的认真感动着,并不是因为您的职业背景与所探究的问题之间的反差,主要是您的认真。

2 `2 e& g% p: t' } P

4:我跟一个帖子的目的大约仅仅为了表明自己的一种态度,与历史不挨着。您知道,这个版块不是一个单纯的讨论版块。您发了这样一个帖子而没反应,这个可能,我是说可能会令您感觉在下不大礼貌——大约如此吧!

& o4 P `! o2 R: m$ f( i& f8 g1 y! P

5:建议您去图书馆查查资料,宣武图书馆编过一本类似于北京寺庙调查类的厚册,有关寺庵的历史沿革大约不难查出比对。

" {( v U" F) Z" F. P$ j

6:祝您顺利。一笑!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草长鹰飞:

在向先生赐教的同旪,我想提出我的一些不同看法:我所列三条均有出处决非杜撰,我注重提到崇文门外二三十里,先生认为崇文门在内城“大约是说付进了城以后所住地点、不知此说出于何处?再衙役心情再不好也不敢违聖命吧?另先生说付老头住在武基寺不如住在崇文门近便,先生一定知道现代人无法左右付先生的住处。二十多里路程沒有片字纪录不符合撰史的路数使我更莫名其妙。所以先生说有点牵強拉郎配我更无幸接受,我希望先生能提供一些史料完善这段历史,我提供一些线索只为供研究历史的人去更深的挖掘,我是个农民、有不到之处还望谅解!
发表于 2011-6-5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为人相 便为人医 傅青主专攻医术了 特别擅长妇科病
发表于 2011-6-5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先生赐教的同??
发表于 2011-6-5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傅山先生,除了崇敬还有亲切。以怹的同乡自居。自打知道傅青主这个名字起,就常关注有关他的文字。楼主的文字很好。不辞辛劳的翻阅,搜集。认真的探索精神,值得学习。令人钦佩。

8 A4 T# N9 O H# }. N

咱们是平起平坐的网友——任您是政治局常委、科学院院士。也跟我一样:老北京网网友。

; U* v+ {' B% K* H: X0 H( Z2 U3 Y

用不着过分自谦甚至自卑。

# m! f2 {3 K& a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11-6-5 15:48:49编辑过]
发表于 2011-6-4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百家姓 乐于时傅,所以 一般写作:傅青主。

( D/ V$ `: y5 K+ w+ P# r9 C, ?0 | q

2:康熙十八年(1679年)傅山被给事中李宗孔等举荐的时候已经73岁,县令戴梦熊命人抬着他上路,傅是山西阳曲人,山西进京大约有北南两条路,北路可能与慈禧避难西安的路线有重合,南面一线大约不能不走涿县过卢沟桥,说是南,实际为 西南。旧时进京两条大道,东南为依附漕运之水路,西南为陆路到涿县北门而分(参考《林则徐日记》)舍西南而绕东南进城,抬着那么大一个人,衙役们心情再好,大约不大可能,且,崇文门在内城,大约是说进了城之后傅所居住的地点。

! a$ a# V y8 x

3:到京以后傅青主还是不乐意参加这次博学鸿词特科,于是好多官员讨好皇上充当说客劝驾,以大学士冯溥为首“是时海内名师云集,高征君名,进谒者骈阗户外,征君卧床褥不起。”

% W/ d6 g1 m h, d: `# N6 u

    如您所言,假设傅先生借居现而今您说的 小武基附近,那时候大约也是荒凉处所,现而今修了环路,当初这段路想来不会掐指就到,那么多官员络绎不绝劝驾,走那么远的路,是否“骈阗”或许就无从谈起了。崇文门外,大约不同。

6 B$ g$ ^6 ~1 c, @6 e& {4 e# ^

 

, D. I, @5 W8 \8 Q. |2 h7 o* b E

4:后面还有,他的同乡刑部尚书魏象枢瞧见这样老僵着也不大好,出面打圆场,皇帝呢,借坡下驴,给了一个中书舍人的官职,前面说的大学士冯溥强迫傅先生到庙堂谢恩,傅先生不干,强抬着到了能瞧见午门的地方,那么大岁数一个老头子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冯溥怕出人命,强行扶着他老先生下拜,傅先生就势仆倒,这才算完。

; U9 _0 r6 F, E1 P

     试想,假若傅老头儿住在武基寺,是不是不如崇文门外近便,光谢恩这一走最少也得多半天,后世文献对这一段长路没有片字的记述,大约不大符合传统撰史的路数。

0 m# W0 E. d( U7 {" n

 

6 D8 k! Z( e6 g, [; Q# g! p2 w

5:所以在下觉着先生这一说有点牵强的拉郎配意思,^_^。

) U4 ?# _$ d' B- b3 }8 }. ~

 

: B4 O) y, y+ c Y

6:不懂瞎说,先生别怪咱!!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文章中所列举的①②③条是我看到的材料之内容,我的依据归纳两条:①距离相符②寺名相符。我想通过有识之士了解同等距离之内是否还有另一
座“园觉寺”,我只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对历史有偏爱,但没有过深研究,我只是希望先生们拿出确实的“证据”否掉我的依据。还历史一真实面目。

发表于 2011-6-4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问候楼主先生及各位坛友端午节愉快!在下想为这一主题提供一点背景资料和线索。

- X3 x6 d0 O5 h# m4 U

 

; P: Z5 A, V, M! w( k; ^

手边刚好有一本白谦慎所著《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2006年4月北京第1版),作者研究傅山凡十三年并写成此书。其中一章《博学鸿儒特科考试》谈到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正月二十一日康熙皇帝传谕内阁,“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无论已仕未仕,着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这次考试就是康熙朝著名的博学鸿儒特科考试。在各地荐举的一百八十余位学者中,包括朱彝尊、阎若璩、李因笃、王弘撰、潘耒、曹溶等当时的名儒硕彦,傅山亦名列其中。

# ?- s' t' l; }; n, K3 H

 

$ T- D' x6 @% d6 K- r0 N, U9 ]2 K

被举荐的学者因政治背景不同,对这次考试的反应也各异。对于那些依然效忠明王朝的人士,特别是那些在成年以后才遭逢易代之变的遗民们,是否参与博学鸿儒特科考试则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对他们而言,姑且不论考试的结果如何,参加博学鸿儒特科考试本身就等于承认了清政府的合法性,是一种向新朝妥协的行为。如果坚守遗民立场。除了拒绝,他们别无选择。傅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0 k9 O. `# C0 R9 U; ~0 H

 

- y& q& @1 g8 W% y8 U6 C

傅山先是由京官李宗礼和刘沛先举荐,但称病拒绝赴京。当年七月,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亲备驴车,极力劝行。戴梦熊是傅山的朋友,大概平时曾在各方面给傅家提供过不少方便,若傅山拒绝赴京,会令这位地方官难堪。傅山勉强接受了戴氏提供的驴车,在儿子傅眉和两个孙子的陪同下启程前往北京。大概在启程前或在旅程中,傅山致函戴梦熊,“累累数百言,虑其衰老不复能把握也”。很显然,傅山虽已同意赴京,但依然不打算参加考试,希望戴有所准备。当一行人接近北京时,傅山声称身体不适无法继续前行,停宿在崇文门外的一个荒寺中。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动—拒绝入城。在这段时间里,傅山写了不少以死亡为题的诗。死亡在这里具有双重意义,借着谈老死,傅山为他拒绝考试制造借口,同时也表达了这样的决心,倘若清廷执意逼他参加考试,他准备以死殉节。

9 b/ X2 {9 ^1 m2 K9 ~, B) ~$ I. I

 

, L7 W7 x0 s) o- ~

由于傅山的名望,他到达的消息很快在北京传开,被举荐学者和汉族官员纷纷前去拜访。傅山下榻的寺庙一时成为文人聚会的地点。大部分博学鸿儒特科的应荐者在1678年秋天抵京,但考试却在次年三月才举行,学者们有长达六七个月的时间交游、讨论学术。结果,这次特科考试变成了一次长达数月的学术聚会。

; G% u) d' u' } M7 U0 k7 o

 

- A, K: Z8 f% n; y% Q/ G2 c

—以上引自《傅山的世界》,页261-264。

% {% X5 M) n- g @$ f V

 

* Y4 E& i7 O+ e w! ]

《傅山的世界》一书的作者开列了书单,指出不少被荐学者和在京官员的诗文集中收录了他们拜访傅山的文字,计有:

# e- ?# n$ X6 x. [. A1 J6 P- ]
    # \" L( N# s: H0 s$ c
  1. 傅山,《傅山全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册1,页74-75,199、221;册7,页5011,页5034。
  2. % D$ \0 k. w7 f& g" m
  3. 阎若璩,《与李天生书》,《潜邱劄记》,1745。卷5,页8a。
  4. 1 n* B4 i S5 ~! m+ P
  5. 陈僖,《与傅青主先生书》,《燕山草堂集》,1681。卷1。
  6. ) L" c$ P2 f1 \/ E
  7. 吴雯,《秋日同叶九来、徐胜力、冯圃芝访傅青主先生》,《莲洋诗钞》,上海:中华书局,1936。卷8,页4b。
  8. ; w; C! s s2 W3 M
  9. 陈维崧,《除夕前二日,同储广期过慈云寺访傅青主先生》,《湖海楼诗集》,1689。卷6,页11b-12a。
  10. 0 x q2 K, L6 h0 _- l1 T
  11. 冯溥,《奉赠征君傅青主先生二首》,《佳山堂诗集》,1680。卷4,页24a-24b。
  12. * |1 J3 a# G; g& j# V& @5 k1 L# q
  13. 张穆,《阎若璩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4。页19,引《行述》云:“十七年,应鸿词制科,日与傅山人青主处游。”
/ |4 h8 h p' U" {* X2 M2 L

这些书可能有助于搞清傅山下榻寺庙的具体情形,包括寺庙名称、地理位置等信息。但其中大部分为近代未经刊印的古籍,恐怕一时不易找到。但《傅山全书》、《莲洋诗钞》和《阎若璩年谱》可以试一试。

: s- `4 p/ l4 W# N

 

: G1 r* j) U; i& N

 

9 L/ R- P, w- V* ]$ v/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4 18:13:1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梦回德外

我想写的是“在请先生赐教的同时”,由于我使用的是质量差的手写板,向是误写。謝謝先生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pangong

  得到先生的鼓励、倍感荣幸。我所住村庄四周有很多史上有載的古迹,解放时都基本完好,现在却都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我要把这些简单的

介绍给大家(因本人水平确实有限)。让研究历史的人们去挖掘、去光大!   谢谢先生!!!
发表于 2011-6-13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雯:《秋日同叶九来、徐胜力、冯圃芝访傅青主先生》

. F# g- ]1 o$ j+ e/ M7 R9 k

 

& E" z4 x1 v) {# G

 

付山(付青主)与“武基寺”

付山(付青主)与“武基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4 13:30 , Processed in 1.17595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