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一只清朝乾隆年间的瓷花瓶在英国被拍出了4300万英镑的天价,折合汇率约人民币五亿元,却出手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拍卖行。这条新闻在英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揣测与后续报道时至今日仍层出不穷。而在这个谜一般的拍卖案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记者11月24日特此实地采访了该拍卖行——位于伦敦鲁斯利普(West Ruislip)地区的“贝恩桥拍卖行”。
T$ P; [6 b& [ ■过百卖家
Y7 s. M% J& S) H 欲跟风出手自家花瓶
3 ^$ b+ n7 u7 }3 g) y2 {# \8 W8 k& a 几经辗转,记者终于来到了位于伦敦远郊的地铁线终点站。这家拍卖行甚不起眼,若不是路边挂着令人眼熟的拍卖行老板的照片,很容易就错过了。想像中所有的拍卖行都该是老式建筑、内藏玄机,但这个看起来更像是仓库的拍卖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门口接待室、一间两层高拍卖场平时用作仓库、一间办公室,整个拍卖行只有一部电话,一般只有一个人职守——老板的儿子,难怪如此难以联系到了,实在是忙不过来。
7 A. l& k! e: Z1 b: I" R/ u 就在这个不足300平方米、现在还摆满了各色家具的仓库内,拍出了4300万英镑的天价,直至今日那天拍碎的锤子还原封不动地放在拍卖台上。11月11日后,一切照旧,完全没有想像中的热闹,老板班布里奇先生照旧亲自前往卖家进行遗产清理,路过看看、只是想买把椅子的老头甚至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拍出天价花瓶的地方。 * O6 ~8 [5 x5 j, {/ M) A
据拍卖行老板彼得·班布里奇先生说,“唯一的变化就是那天以后我们的电子邮箱突然爆满,收到了600多封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人们纷纷寄来他们的花瓶照片希望能够拍出高价。”这些邮件多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而英国本土就有不少卖家就近拿他们的花瓶来拍卖。在我们谈话席间,就有一名当地卖家抱着七八个花瓶进来估价要求进行拍卖,其中一个来自泰国的碗据说有500年历史,另一个中国花瓶据说是19世纪慈禧年间的,但这位先生本人并不是一位古董迷,他说“我父亲当年曾游历四方,带回了很多这样的花瓶放在家里,我家住得很近,我就顺便拿来卖了。”有意思的是,与这些有可能“价值连城”的花瓶一起拿来拍卖的,还有一个古董级泰迪熊玩偶,一起来的另一位卖家甚至搬来了天文望远镜,可见这家拍卖行生意之杂。 4 g2 B6 m. ]* G5 J
在拍卖行上班的老板儿子威尔,只是稍作记录,就将这些花瓶随手放到仓库里的架子上,他说,“这已经不知道是两周来我见过的第多少个中国花瓶了”。简陋的仓库里只有一个摄像头,威尔说,“一般我们这拍卖的东西没有那么值钱,如果真的很贵重我们就会放到保险箱里去。”据彼得描述,现在天价花瓶的保安更是一级机密,可以告知的只是他们在拍卖后雇用了专门的安保、保险公司,而在拍卖前,动用了一个保安已经是很罕见的举措了。
( |- j. V$ {/ a8 S 4 L( q0 D" C4 c9 }% Y
# P) d9 _5 S+ Q/ ~
■天价成交
8 s1 A6 L5 a3 x; I: ~) C 得益于成功的商业运作 7 I4 u# x! }- ]! ~7 ?* d
对于英媒此前报道称拍卖行完全没有意识到花瓶的真实价值,彼得·班布里奇先生并不认同,他说“作为一家小拍卖行,我们的开价没有那么高,但我心中的预期价其实在一千万英镑左右,最后的成交价格确实令人激动,是我预期的4倍。”《每日邮报》此前的报道中还特意放大了一个细节——拍卖前,班布里奇先生只是将花瓶放在车的后座上用安全带固定。班布里奇先生解释道,“这个花瓶必须要移动对不对?我相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平时我们有一个保安专门看护它。” 9 ~. Z* f% A# ]
班布里奇先生接着向记者讲述了他经手的一切。拍卖行的一位经理9月时前往卖家处进行遗产清理工作,将他认为值钱的物件都拿回拍卖行进行评估。曾在著名拍卖所苏富比工作的瓷器专家卢恩·格罗乔斯基发在众多物件中发现了这个惊人美丽的花瓶,并花费了数周时间在英国各大博物馆的图书档案馆中试图寻找线索。班布里奇先生讲道,“最终,我们看到了那个现在在台北故宫的花瓶,和这个很像,但其精美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就确定了它的价值。我们的这个花瓶瓶身图案镶金边,台北的那个不是;这个花瓶的图案是鱼,象征着盛世欢腾,整体感觉就比台湾画着山水的那个更喜庆。”
3 i! d* P6 F$ D! p: g f* n 紧接着拍卖行并没有马上将其进行拍卖,而是将拍卖安排在了11月初为期一周的“亚洲艺术节”中进行,以期吸引更多的买家。另外,他们并没有守株待兔,而是安排了充分的宣传攻势,先是在英国收藏业的报纸上连续几期买下整页版面刊登广告,后是在拍卖开始的前三天将花瓶带去伦敦参加艺术节活动,主要针对收藏家与中间商举行了一场卖前预览。班布里奇先生说:“预览那天整整一下午不停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古玩家来看,他们看到这个花瓶后简直都快飘起来了,这太令人爱不释手了。预览后,不少人反馈给我说这个花瓶值至少1000万英镑,那时我们的起拍价已经提到了120万英镑,我们之前卖过最贵的物件也就是这个价钱左右,作为一个小拍卖行,就没有再提价。”
' X0 R! J( o* l2 \% O- v% P 他说,“拍卖当天,来了将近50个中国人,其中差不多10个人都举牌到了1000万英镑以上。可以看出来他们都太喜欢这个花瓶了。”但关于买家的身份,此前英媒猜测是来自北京的官方背景,班布里奇先生并不认可,他说,“这些都是媒体揣测而已,不知道他们从哪打探的,有人猜是政府的,有人猜是商人,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在拍卖现场的代理人是来自北京的中间商,其他的无从得知。”
" ~* P- T! i, u ~, D- } 有趣的是,拍下天价花瓶后,拍卖行并未因为狂喜而陷入瘫痪,据班布里奇先生描述,“几十分钟后,我们就冷静下来继续照常拍卖接下来的项目——古董家具,也就是几百镑的东西。”
% Z, v |( _1 \8 y ■英国政府
B: l( S) {2 C% s: E- B* n$ M 成卖家以外的最大赢家 9 `9 D4 m$ v, V# g1 G) w; I/ N
面对如此大额的跨国交易,班布里奇先生表示,“手续办理还需要很长时间,我们目前仍在处理拍卖后的文书、合约等事宜,然后要等买家的钱到位,再将花瓶交给出口代理商,他们来处理出口手续并将花瓶运至中国。”而其中买家是否已预付定金等付款细节,班布里奇表示都是合约保护的机密内容。 4 v+ Y8 R w2 `! i2 q0 R
其实,买家需要负担的费用远远不止4300万英镑。4300万英镑是成交价,而拍卖行作为中间商会从中向买家收取20%的佣金,即860万英镑;这20%的佣金还不包括拍卖生意17.5%的增值税——150万英镑。不过班布里奇先生认为,“由于花瓶要运出英国,这笔150万镑的增值税没准可以被退税,看出口代理商怎么处理了。”因此买家需要负担的实际金额将超过5300万英镑。
; k1 Z0 e$ a- c1 V1 p S5 f9 ~ ! U$ t3 K% b! J6 o8 a
拍卖行的收益并不止这860万英镑,一般而言,他们也会向卖家收取17.5%的佣金,处理如此巨额的交易时,这笔佣金是否能给打个折班布里奇先生并不愿意透露。这上下被抽取走的百万佣金令班布里奇先生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
: M( R3 V2 Y7 N3 h2 Y9 n' G 收益更大的还是卖家,但高收入意味着高额税款,尤其是在英国这样的重税国家。根据英国税法规定,卖家需要为其所得的4300万英镑缴付28%的资本利得税(高额所得税)(Capital Gain Tax)——1200万英镑。据班布里奇先生解释说,“这笔税其实还有争议。这个花瓶是原拥有者死后留给卖主的。如果将它看作是遗产处理,需要缴纳40%的遗产税,如果仅当作古董拍卖收益处理,只需缴纳28%,这还要最后看税务机构怎么判定了。” . X# Z: `2 K* O
这28%的资本利得税,不仅卖家要交,拍卖行也要交。如此一来,英国政府就成了卖家以外最大的赢家,坐收渔利1590万英镑。 ■买回珍宝 . u* d+ P" L1 L- |
这并不是个中国现象 - _. P, B! ~; ~# y: N
中国拍卖界此前有人猜测,会不会是英国的佣金和税率比较低才使得大批商人前往英国购买拍卖古玩?现在看来完全没有便宜可捡。那究竟是什么驱使大批中国富人前往海外淘宝呢?班布里奇先生认为,“原因有很多。可能只是富人想炫富;可能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真的想拥有这个无价之宝;可能是为了投资;可能是为了爱国买回流散国宝。” : ?, p5 Q8 N6 N7 C' |4 S
对于以上猜测,国内网友也做出大量评论,大多认为无论如何一个花瓶不值五亿。班布里奇先生也有所耳闻,“听说国内的评论都是负面的?他们觉得这个花瓶售价过高我理解,毕竟他们没亲眼见过这个花瓶,不了解其中的艺术造诣。但凡亲眼看过这个花瓶的人,都会爱上它,实在是太精美绝伦了,这就像是王冠上的宝石,每个人都会想据为己有的,我完全可以理解有人会出几千万英镑买下它。”
?# o) }& H8 N- g o 而关于《金融日报》此前形容的“瓷器爱国主义”,即随着中国的实力增强,中国富人正在不惜一切代价买回流失海外的文化遗产,班布里奇先生则有另一番见解,他说“这并不是一个中国现象,这发生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想买回自己国家的珍宝,这完全是合理的。前几年我们见证了俄罗斯版本的‘瓷器爱国主义’,现在随着中国实力的壮大,是该有个中国古董能够突破那些西方油画的价格了。”
0 h8 j- a, g* y) f2 g 小拍卖行老板 成富翁后日子照过 8 l* @4 E0 D6 i2 ?! A+ e
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已步入花甲之年的班布里奇先生却并不打算在收藏界大展拳脚,“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也不打算投资扩张我们的生意,不会转行专卖中国花瓶,还是会继续我们的遗产清理生意。”
7 M) K9 R* X1 @( X 30年前,他和同样从事拍卖业的妻子结婚后移居伦敦开了这家小拍卖行,虽说天价只有这么一个但平时的生意也算利润丰厚,这段精彩的中国式插曲之后,看来他们仍会继续在这里平静地安度晚年了。 ! t' H, M0 `- ], Z2 x$ N
! P% J; ?6 v8 ?, i+ h/ I
t5 _ H. v* ]8 {1 \5 g3 U , a6 q. V7 q; t& Y, C) t' L
& i4 K- ?: O- u4 Q9 O7 r4 u
' a& r5 x! E& a&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