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67|回复: 9

大葆台汉墓[含1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1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大葆台汉墓——西汉广阳倾王刘建的墓葬。其位于丰台区,毗邻世界公园。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当年发掘的一号墓(刘建墓),二号墓(王后墓)地宫由于曾被焚毁,所剩文物无多,经发掘后回填。刘建墓也曾被盗,焚烧,但保存基本完好,出土了部分文物。刘建地宫发现的黄肠题凑是我国首次发现这一墓葬形制,填补了我国考古史的空白。当你站在恢弘的地宫前,面对着两千多年的黄肠题凑时,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 w1 X& ~; y0 k) K/ `

     西汉时,北京当时是燕国(广阳国)的蓟城所在地,两千年的历史行进,一切浮华已是过眼云烟。当年出土汉墓的葆台村现已拆迁,并盖起了楼群。在发掘汉墓时曾发现一金代水井,可见这一区域应有大量的地下古代遗存。不知附近盖楼前文物部门有没有过考古钻探。

, g5 I8 V0 k- L( q' |; @

     期待北京另一座汉墓,老山汉墓的早日开放。

- L! S9 n8 J1 Q8 i& c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e( k+ K& t. g

墓道内的车马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2 V+ E S. Z( X% ?2 K" O

封土.白膏泥.木炭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s' A% M7 U- l

内回廊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F( ~* ` I0 ~ L/ ], N- E- d

外回廊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q; ~' v; r3 h: A! G

陪葬牲畜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2 g: _! F) j4 z! {

棺椁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8 L% O4 j% a( ?' g# l4 k1 Y

黄肠题凑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r; h" \) _. Z m2 v( t

木门上的鎏金铜铺首。另一只还在木门上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X5 O# Z8 y% m: Q6 P2 O

木枕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 a: M0 F' D- j6 E

玉佩

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
博物馆院内金代水井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回坐沙发!

2 v4 b& m3 j. K) t' Y

 

5 g7 ^. h# m+ x2 d$ x

 

7 U8 u$ z0 [ |2 r/ r& [: s) Y

好文!

2 o$ ~7 ~$ v( x% t# C; b

 

) u9 O: n/ o& J6 j; j: O0 z

好图!

发表于 2010-11-2 0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破坏环境也是很厉害的。就这“黄肠题凑”,多少棵千百年才能长成的柏树,被他们锯掉做了坟墓!
发表于 2010-11-2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山深处在2010-11-2 1:02:00的发言:
古人破坏环境也是很厉害的。就这“黄肠题凑”,多少棵千百年才能长成的柏树,被他们锯掉做了坟墓!
3 D, T. h+ E# t; M$ F' W, y! @

3000年前中国本来有50%土地被原始森林覆盖,自从战国、秦、西汉以来,无节制的修建纯木结构的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其中以西汉时期最为严重,一座诸侯王的陵墓就要用木材上万立方,皇帝陵数量更巨大。所谓黄肠题凑,使用的只是柏木的木芯,一棵参天柏木,也只有一小部分能够使用。

+ h5 \8 r: v! ?# r/ \; @

 

6 U# V8 Z. T! d8 j/ F: t

西汉两百多年历史中,中国成片的柏木林遭到浩劫。到了东汉时期,皇帝和诸侯王的陵墓已经逐渐改用石条模拟的黄肠题凑了,不是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曾强了,而是因为在东汉时已经难以找到成片可用的柏木林了!

~7 h- i; V" j7 Q y: W0 W

 

- B$ I3 j- c" f$ K% {7 {

同样的例子在以后仍然延续。隋唐三百年,长安附近宫殿成片、寺院林立,到了五代时,终南山已无参天巨木。北宋时,为了防卫北边疆界,黄土高原上烧荒毁林、广开农田,导致黄河逐渐变为悬河。

/ D, i" g( O/ v; v0 ^5 y% w6 \! l8 Q

 

' _. p% F. a5 | j

辽金时代在北京修筑宫殿时,所需大木可就近从海淀、石景山的山林中砍伐;到了元代,建大都所需木材就要去门头沟深山中砍伐,再经卢沟水漂流至大都了;再至明代,门头沟深山已无乔木林,明成祖建宫殿,木材出自西南四川、云贵山区,皆为金丝楠木;而到了清代,西南也无大木可伐,于是又挥师到刚刚稳固的并入中国的东北大兴安岭,成片的红松木遭到砍伐。

5 e, Q. l, \8 F! ]6 M( U. H

 

/ H0 P, p1 x$ E( c: S. P1 _

除了修建宫殿、住宅之外,古代城市居民取暖所需薪碳,也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明代初年,从南口至张家口外本是一片乔木、灌木混杂林,有“林海”之称。自从定都北京后,京城所需薪碳皆取自口外山林中,到了明末,口外已无灌木可用;清代改用山西太行山脉的灌木林。明清五百余年,烧尽了华北所剩的次生林!

1 J6 R/ {1 h1 f

 

- R3 [6 s H4 H4 H: ]9 O. S) H3 i

另外,在明代,为了防御漠北的蒙古人,修建长城时砍伐了大量森林。而在日常巡逻中,为了让蒙古骑兵无法在长城周围躲藏,明军经常通过“烧荒”的办法,把长城外几里内的植物焚烧干净,便于侦查瞭望!

& i% G( q% d M/ a8 K) k5 l4 ~5 m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向古希腊学习,用石材,防火,保存还能长久。
发表于 2010-11-2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破坏惊人!

2 @1 j$ J1 r! s

清乾隆时的寺庙建筑,立柱就难找独根的了,都是采用外围包木、箍上铁箍来加粗

: B# G( J0 a( E( a. i" L

 

6 u6 f- m; T3 _0 P

所以,为了不再依赖木材,不再破坏森林,我建议某些古建梁柱的恢复可以采用一些新型材料(但有关部门还非要用木材,说是“保持原貌”!)

* q% Q5 p+ [" S

如今,国内找不到大木,人们把手又伸向了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可那里的森林也是地球上的资源呀

发表于 2010-11-2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恨的是一改朝换代就要烧毁前朝建筑,要是不破坏,充分利用或稍加改造,留下的世界遗产会更多
发表于 2010-11-2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bj2010在2010-11-2 17:31:00的发言:
可恨的是一改朝换代就要烧毁前朝建筑,要是不破坏,充分利用或稍加改造,留下的世界遗产会更多
% ~, R6 r! G. X- f; @9 b" h

在这一点上日本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古代非常贫穷,所以对比较大的古建筑,一般采取不断维修改造的办法来继续利用,而不是一拆了之。所以日本现在很多上千年的古建筑,部分构件仍然是原来的。除了战火和人为原因失火之外,很少有因为翻修而彻底拆毁的建筑。甚至有一些寺院建筑是以前宫殿建筑拆改来的。

( y& [0 w0 A& r3 \* M

 

7 V+ |+ _) e/ U+ {

我们现在说中国人爱拆,其实自古就是这样。古代但凡建筑物旧了、坏了,往往是彻底夷平,在原址建新建筑。所谓的“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在古代是好事,但是对现代人来说,就是少了很多本来可以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使建筑发展的历史断了链条。

发表于 2010-11-3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iguelWang在2010-11-2 6:46: 254 的发言:
. w% ~ M3 D V$ ?( _% b

  谢谢四楼写的好文。

( [: F5 Q% a9 N r; g

  满城汉墓室的开凿,对林木的毁害更为惊人。

& C3 |! ]1 J! `" ~3 t

  早些年大葆台附近开采地下水严重,地面下沉,

: {* I3 O# v$ _, g, p1 K- N% |

  墓地里出现一些地裂。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

$ Q/ x6 B$ f7 [/ u% ?9 E* X! y

  如:赶走了喜欢漫灌的种地农民,迎来了房地产开发,

, p/ R' m/ e" @* y6 @! l

  如今那些裂缝并未见好转。

. ?+ Z3 d( o9 u3 q- l6 s4 G2 s; n

  去参观的朋友不妨留意马车坑底和坑壁。

发表于 2010-11-3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最值得看的就是黄肠题凑,今人皆是从此开始懂得此四字含义,也仿佛是在控诉古人滥伐毁坏的森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8 09:45 , Processed in 1.14057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