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再现老北京龙脉(下) " v2 `3 x* W1 m W
8 _, x- Y" b9 U6 r, o' S$ T
" u7 U6 x1 k0 _
( G" c* P; `$ L" M7 H( y. t( k6 u1 W0 o" K- |5 R2 O% U
$ G. Y4 L3 \0 j! ~3 I- I" T& e: S. N 6 R( n# X- [8 u$ Q# t9 Z
前 前门正阳门的俗称,包括箭楼和城楼,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七间近深三间,上下有回廊,整座城楼通高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为高大,一直被视为老北京的象征。 # L5 A$ Q7 t' @# o2 T% d. L' s1 c
( i7 ?% m' b. q- Y$ u6 ]$ g
正阳门北侧 , D: \+ N6 o5 c6 D* d
5 n& x$ F( v! k% c: @
大清 大清门位于皇城天安门之南、内城正阳门之北,城市中轴线上。是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 $ L1 Y& J9 g; V! ?: c
2 u5 m) J( T# l1 [9 f
大清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主要是六部、五府和军机事务的办公地。文官在东千步廊,武官在西千步廊。民国初年,就将千步廊拆除,只余红墙。
! F$ _* l, K9 I' V1 L + Q$ X: j' ~, Y5 c, Y5 U, _
千步廊北部,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两门之间为天街,即今长安街。
3 C. s1 Y( t) S" N* q$ g
8 x4 D* |0 s% }, `& y" z! M天安门 ' m C% K6 c/ N& ?
6 d) d5 C4 n5 N5 c

$ T4 W6 e4 _3 d, L1 f 天安门后
) ~, q+ I5 s! H, F
; Q! \; q1 K# ]0 t& Q5 W; \端门 * H, A' L( }- l$ `. D8 E& y8 ^0 @
/ d1 G6 _) ^, L; M
8 U" `8 [3 B! C/ R3 O# |6 c4 H6 o% p" r; _5 C! r4 M" z
. l. `* q. [6 `& v/ g Y
! I9 ?* T/ u3 }" g' X. ] # g1 U2 A8 Y% q# J
午门前广场 : ?, \3 E; D2 S' l( A4 P( \
- M6 @7 c0 ^% b0 _& K
午门 5 |& B7 Q9 l6 s8 k. X1 S, M
" u6 w7 _$ g( k( [% M2 G2 X4 t
# a, a, t# P4 B r3 g" D
太和门广场
% X' A" Q9 o- J" Z
) O7 {! [ G" I8 P" j7 i- t& \3 o; H
/ R$ e* k$ Y+ l! E& B+ G+ M太和门 4 [" b+ x1 |5 S: K5 [, h5 Z
. h' U5 {+ B0 v% D4 O _太和殿、中和殿
5 X) Z3 o+ \5 i3 l3 g
; O/ q1 }: r9 z# N3 x/ y+ C
1 c( ]9 j4 z& H, J0 e保和殿、乾清门
5 z; |* v1 g3 M# x8 w9 _, E; N
/ }. i+ l* {" D
# @5 ~$ l' B5 c% b( r8 |3 @ ; H: w! B H! h8 O8 q3 O9 B
乾清宫
$ T; O+ q0 a& ]( S. q: M# {* P* h
2 F) m# P/ I5 `7 T8 |1 {1 K 坤宁宫、坤宁门
: g4 q) e3 T) z' C. q7 M& B
! b! n& d% n% m O钦安殿、神武门 9 v& [3 I3 ^* y0 a
@: c4 Y8 |# Y& q+ ?' ]( K
绮望楼(图中右一建筑),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供奉有孔子神位,为清代皇室祭奉孔子之处。画面上部的建筑群是大高玄殿,位于景山西麓,是个皇家道教寺庙,庙前门外有三座牌楼环绕,并有两座习礼亭,造型与角楼相似,今皆不存在。
- N! {8 {6 _: G5 ?" k; _' K: z/ J# i. . e5 w! a( _% ]
7 Y5 M1 @( n. H, W ~
景山,山顶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造型优美,秀丽壮观。居于中峰的叫万春亭。画面右下角一段红墙的右侧,立有石碑一块,乃明亡主崇祯吊死之处。 3 v( R+ a' f+ u
& }5 u8 `. \; d' R4 k7 \; ]寿皇 寿皇殿:位于景山正北面的一组建筑,有正殿、左右山殿、东西配殿,以及神厨、神库、碑亭、井亭等附属建筑。垣墙呈方形,坐北朝南。外有4柱9楼木牌坊3座,分东、南、西三面,均为琉璃筒瓦庑殿顶。原供奉康熙“神御”后作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的处所。历代清朝皇帝死后,遗体从乾清宫追悼完毕,在送往陵寝。
7 K3 ^: e5 W9 n9 x1 L, [9 ^6 R2 Q, [1 n" J$ _4 V% C5 E
2 g& P# E4 b H+ R& d* w6 P% V V) I1 A
寿皇殿后开一小门,叫北中门,往北是地安门内大街。 + V5 }8 t% w% N( |
) h, r. q# q6 x1 g) B8 h; Y \地安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
$ u; p8 a# o" t) T- T8 L+ K 因 因为是皇城的北门,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1924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时,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
& }1 ]/ N- F9 v/ X6 k! [早年, 地安门内设置有许多为皇家服务的衙门,诸如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酒醋局、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火药局、司苑局,还有钟鼓司、供用库、蜡库、帘子库、兵器库、皮房、纸房、安乐堂等。
" S* n4 R7 d' q+ h/ [/ F2 i6 C8 w$ R
7 r6 Q% Y! E: A+ ^5 t+ Z1 M 地安门外大街,旧时分为两段。以后门桥为界,以此,至鼓楼,明称鼓楼下大街,因在鼓楼之下得名。清光绪《顺天府志》称鼓楼大街。以南,清时称地安门大街(从后门桥至景山后街)。民初未变。后,以地安门为界,以北称地安门大街,以南称地安门内大街。建国后,地安门大街,于“门”后加“外”字。
3 o2 B6 f1 q, c% f/ u* T2 F/ r2 n% p' \
后门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后门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桥跨什刹海入玉河处。始建于元代。
- n1 L3 v3 U+ ]0 u. } `; o8 R2 `9 b/ I" [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火德真君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为象征天地精灵的龟蛇抱像。火神庙的山门东向,开在庙的东南角上,面对地安门外大街。山门内外原各有一座牌楼,现已毁。山门为歇山顶,面阔一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山门内原有钟楼、鼓楼。进山门,向西穿过配殿(已毁),进入南北向的院落。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阔三间,歇山顶,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北面正殿是火祖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出抱厦,供奉火神(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面为一配殿。
. M; q3 L! M% z& ^9 N9 ?% B
1 V4 N! S8 D Y. y9 Q! ^2 k- Z . . V4 K: r0 N* i- [$ ~3 v
地安门外大街 5 S4 ]) t. ^$ b% U& T4 i
" u0 ?. Z! \# t 鼓楼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为古代城市的报时台。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晚八时(戌)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十时(亥)曰二更;十二时(子)曰三更;二时(丑)曰四更;四时(寅)曰五更;五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
- e. }1 ]3 _( |$ {鼓楼 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鼓楼二层内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现仅存一面主鼓,内之鼓高2.22米,长2.25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已残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高1.8米,长2米,宽1.9米。 " M* _9 t- F" B8 X9 r& P! o
H+ \0 R* |; D) _0 }7 q
钟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其楼身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建筑。台身四面开券门,内部呈十字券结构,东北隅开门,内有石阶七十五级供登临。钟楼原有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铁钟一口,置放于楼外平地上,后由古钟博物馆收藏。钟楼内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悬钟。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最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
1 p, C4 [* v }5 Q9 v5 Z4 Z; A" o
, |" l- Y, D" v7 Z宏恩 宏恩观全观坐北朝南,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有观门、垂花门、帝君殿、大殿、东西配殿及三个跨院。 0 A$ [2 C* d' b2 e
观 观门前有照壁一座,宽3.8米,厚1.2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红垩墙身岔角雕花。 山门面阔五间,17.6米,进深7.9米,额书“重修清净宏恩观”。山门两侧垣墙辟有东、西角门。山门后为垂花门,面阔2.9米,进深3.9米。前殿名帝君殿,殿式作法,檐下五踩斗拱,歇山调大脊筒瓦顶,周围廊带雀替,和玺彩画,面阔五间22.18米,进深13.2米。东西配殿各五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顶。后为大殿,面阔五间18.2米,进深9.8米,大式作法,硬山大脊筒瓦顶,两侧带耳房各三间。东西配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6.7米,大式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前带廊,苏式彩画。另有东西配房,均面阔七间20米,带前廊,硬山顶筒瓦过垄脊。
9 X7 t- l4 n1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