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28|回复: 10

[原创]11.27厂桥地区胡同考察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11-29 0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日子,从西四南大街到新街口大街这条路可是真没少走,对这一条路上的胡同名称,自然也比较熟悉了,这其中有幻想,有疑问,也有故事,胡同名称排着队在你的面前闪过,而胡同的内容却如蒲公英一般,飘落在胡同中的各个角落。此时,“百花的深处”,仿弗已不仅仅是一条狭长的小路,而是一个由青砖灰瓦的长、宽、高、与一条千年历史的时间轴组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四维空间。

1 K$ }/ f G; B+ `- Z& S, B

在前往集合地点的路上,却是没有太多的想象了,因为这些故事会安静的躺在书中,等着人们去寻找,去解读,现在我们是和时间赛跑的人,我们没既然没有时间机器,就只好跑的更快一些,要跑到太阳光的前面,跑到推土机的前面。

- s: o, t5 K3 Q* M1 e

到了新街口,fenken和鲨鱼已经早早的去了地安门拍视频,一番安排后,决定老老北京带领正方形、油油、浣如漪一队由新街口东街出发,而我便与“城根儿”老师,驱“单车”,赶往南边不远的护国寺街,与那里的“华电”摄影协会的朋友们汇合。

* Y( S$ T- U) z$ S1 t3 K0 l

“华电”的朋友没有北京人,是一些摄影爱好者,正好借此机会,看看胡同。有城根儿老师这样的顾问在,心里到底踏实了许多。同学们此时正在护国寺小吃点品尝北京小吃。城根儿逐一为大家介绍,既然到了这里,自然要用老北京的豆汁儿,考验一下同学们了。结果还是女生的成绩更好一些。

1 G y" y3 k8 |. n a7 j* p

其实,在胡同拍摄之前,让同学们先感受一下,北京的饮食生活,还是有必要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嘛!

/ \$ P6 q+ O* c+ w# d

护国寺街此时正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正好飞哥赶来,商量之后,还是不与人潮来争抢这喧闹之地,所以北折进护国寺街西巷,总觉得胡同的魅力,更多还是从宁静当中提取出来。

S8 y! h2 O5 X& v! X& X# P! P

小杨家胡同原名小羊圈胡同,1949年后因为羊圈言之不雅而改名小杨家胡同。胡同的西口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大街的东侧,东口离护国寺不远。面向新街口大街的出口非常窄小隐蔽,仅有大约三块方砖宽窄,人们往往不能注意到它的存在,另一端的出口也很狭窄。但在胡同内有两个相互分离的葫芦型的空场,非常宽阔,这种格局颇似羊圈,因此被命名为小羊圈胡同。

7 t- S, t' P' G6 }

7 [ X/ |% x: H6 R# q5 }0 a, F" [8 k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就出生在小杨家胡同8号(老门牌为5号)院三间北房中东头的一间,并在这里度过童年,一直到14岁才迁出。在老舍先生的在《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多部作品中曾经提到过小杨家胡同,从而使这里闻名于世。

8 u. Y$ Q+ Y- N; L: B

2 K( Q' `8 [( u0 q j/ ]6 \0 ]8 q

小杨家胡同现在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杨家了,葫芦肚儿里也早已盖起了临时小房儿,胡同里几位“爷”正在冒着寒风打牌。

P7 C2 o8 }# F7 J+ j4 @9 _, l, J; Y

1 A- B! k6 g+ Y9 h" X1 Q& o. V

& W; g8 B ^% ~' E5 P5 a

老舍先生出生的8号,院内的格局也已经相当的混乱,只是那座带葫芦型“女儿墙”的西洋式门楼,还比较完好。更直得庆幸的是,它的墙依然是灰色的。

1 k5 P6 I3 u) o

/ u& U3 F" B0 j

在小杨家胡同里,几乎全部都是那种非常简单的西洋式随墙门楼,还有少数的“花轱辘线”门儿。如果这些门楼都是诞生于那个年代,恐怕当初的主人,尽是一些爱赶时髦,却没有什么银子的人。

# E( p! e. F6 ~! {0 p

$ U) ^, X3 ^7 y' b9 n% L ~ s

在小杨家2号,我们惊奇的发现,门楼儿的每块砖上,均刻有印章,字迹依然依稀可见,应该是砖窑的名称。经过仔细的辨认,上面的字为的“恒兴窑”。

4 S) h( ?# }4 V) a! X! n

( t( d& ?5 _ l1 l7 Q6 T

从小杨家回到护国寺西巷,才发现西巷已经是一条新胡同了,新砖,新瓦,新房子。不过在里面,依然找到了几个古老的痕迹。

: x9 H8 H1 z( Y/ x4 x+ M

% r: V$ r+ ^! I- i* B |+ ?

西巷35号,是一座普通的蛮子门儿,当然在这里,它已经显得不那么普通了。门楼起脊已经没了,上槛上有两枚门簪,下槛两侧各有一颗见棱见角的书箱型门墩儿。上面刻着铜钱的形状。在门楼内两侧的梁柱之间,便是这座门楼的精彩之处,除了通常的花图案,上面还刻有博古图案,而且非常的清晰。院内的老房子还算整齐,如果去掉临时搭出的房间,它会是一座很好的院子。

# |. n! ^) `/ M

5 J$ z5 [. s9 P

1 D, H+ o, \; f/ a' E5 Y

( K8 ^8 S3 Z0 X; A& \6 X- ]

而且这座教科书式的门楼,也让同学们很容易了解了,四合院儿建筑中的大概构造。

. f9 y9 X' {2 @3 m( n9 \! E) k

: V- @- U6 O. u" a* c4 D

而在它北边的7号,虽然也是座蛮子门儿,却未有可称的上精彩的局部。不过门口的两个红灯笼和门板上的红对联,也为其增色不少,如果是在冰天雪地中,仍可称其是道“京味儿”十足的景色。

% W% a, ~0 ^- C0 O& b& _7 r; d

2 S Y% H/ ~; `4 N

! C) F$ W# ^0 l$ j4 O* Z, }

再往北走,就是百花深处了,前些日子来过一次,我是不想再去了,宁愿把这个美好的名字和传说,留在记忆里面。

5 O3 K8 ~2 {: L' F7 k7 }& {

0 h% R& o) w' Q2 \

西巷路尽,东折穿过护国寺街东巷,便是棉花胡同了

4 V' l( F3 g- T

6 S" l% a C4 f- ?; w1 O

棉花胡同北起罗儿胡同,南至护国寺街。棉花胡同原称“绵”花胡同。乾隆十五年京师全图上,“绵”讹传为“棉”。1965年,罗儿胡同和斗鸡坑胡同部分并入。

( ?/ w- p; q8 a& k T! C

6 }! B4 s. ?& v5 {6 q+ ~

是护国运动领袖之一的蔡锷,曾经就居住在棉花胡同66号内,如今这个院子还相当的晚号。

" h }* }. S9 P9 B6 j0 H) ~. }7 N7 ]

`6 r' w( C8 K2 A2 L- K8 a

由于棉花胡同为南北走向,66号的街门面向西开在院子的西北方向。是一道普通的如意门,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走马板处也是简单的用瓦拼成的“花轱辘线”代替了桥栏杆的形式。门内一道独立式的影壁墙,被杂物埋在了里面。

6 P: f4 E1 C0 R) d6 B

: F% D: t: D' Z" t

' q8 b/ Q% r) s

7 N( `) V4 ?+ T+ S) n8 a& k( h

院子座北朝南,为两进院子,带一东跨院,正房也依然在北边。院内除了部分走廊被封进屋子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临时建筑。所以院子显得,非常宽敞。在东西两院之间,可以看到一个六角窗。旁边是一过道。从形势上看,这里过去是游廊,两院之间,靠一道屏门儿相隔。如今屏门儿只剩下一块儿板子,剩下的只是几个固定门板的铁锁。

7 |, K: |# l& G! q! n& c

3 E. C6 \6 z8 ?' u8 ]( \

" v! @" D# a& w6 ]" j& A/ ]9 q# ^3 \

: |: B( _! n M! l5 X1 w4 I$ w

东院儿的格局与正院儿基本相仿,只是有东厢房带一北耳房,与正房山墙围出一个2平米左右的“小小院”。

& e( t$ F# u6 R/ P! F' ~# V

+ W" @' Z" K+ K2 T# n9 B

4 z' ?5 [3 _) @* j, w

后院儿的空间很窄,堆放着一些杂物。不过看到了南房的后窗,采用了百叶窗的形式。推测一下,这里的采光应该很不错,而且后罩房亦不会很高。

# Z V" {+ H; F7 N) G( I

Q% z* i/ R9 Y0 B" ?2 y. i

棉花的其他院子,基本都是老门楼配新房子的新老组合。依然是以西洋式门楼居多,不过比小杨家的要精细一些。

5 X5 l7 I; X$ K; H$ W+ P

Q7 L4 p; m+ |% e( S* R5 w5 ^

路未到头,便是罗圈儿胡同,罗圈儿胡同由其胡同的形状儿得名。现在分前后罗圈儿胡同。

( ]: a: C* X/ l

+ A3 ? ]# k) [0 a8 G4 @

罗圈儿胡同17号,是天仙庵的旧址。如今山门已经不存,但是正殿依旧完好,正脊上的精美雕花清晰可见,只是两侧的吻兽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损坏。屋顶采用铃铛排山的硬山顶。四个戗檐个刻着一个汉字。分别是“普”、“渡”、“千”、另一个在里面看不见了。殿面三开间,廊柱上带有大号的雀替。较其它胡同内此类寺庙非常少见。

W4 |% W# m. s5 p

. r8 ]3 j8 i9 z" \# Q. O# d1 P

目前整个天仙庵分为三个院子,均为民居。

& f( n4 c9 M1 t* |

, r @ t. c+ i

后罗圈儿7号,是个坐北朝南的两进院子。街门是座简易的如意门,两枚门簪,两颗包鼓型门墩儿。独立式的影壁被接成了房子,在墙心上开了扇窗户。前院儿其实很宽,从外面也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倒座房的最西一间的外墙上,曾经是个券门,而从内看,它也确有独立的戗檐以及腿子墙。

0 L3 ]3 G8 ^- J$ @3 c8 r

2 S8 V2 X5 B' ?- u3 {+ A0 F

9 I" h5 ~) K q( O6 N* E

二门儿已经被夹在了临时建筑的中间,只路出两人宽的距离。起初大家都以为它是一座单卷式的垂花门,只是垂柱被挡住了。之后仔细看来,它应该只是一座普通的二门,因为门额到顶檐的距离,似乎已经不够探出一个垂柱的宽度了。二门内侧曾有屏门,正院儿则一切如旧。只是东厢房被接出了一排小房儿,现在是一个单位的宿舍。

' s! X. b5 y$ \. C

从罗圈儿胡同出来,便是花枝胡同,花枝胡同为一个“L”型的胡同。北起三宝胡同,东拐至德胜门外大街。据资料记载,这条胡同大概出现在清末,明曰花针胡同。民国时期更名为花枝胡同。当时北京胡同,称此名者如羊肉胡同、堂子胡同之类,重名颇多。如今花枝胡同内基本为新房。

, ^5 b3 Y1 K0 T& @) S

出其北口为三不老胡同。三不老胡同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棉花胡同。明代称三宝老爹胡同。便是由三宝太监郑和,译音而来,过去郑和府邸建在此处,现在已经尽毁。

4 f7 s) O4 ?) d# j' u: B8 w

三宝胡同北边平行的为簸箩仓胡同。

$ _5 A4 z9 Q7 D3 B& v6 e

簸箩仓胡同明代称之为(口孛)啰仓胡同,相传是存放(口孛)啰(军队中用的阵贝,法螺贝一类)的仓库在此胡同内,故而得名。清代更名为筐箩仓胡同。民国时期称为菠萝仓胡同,也有称作叵箩仓胡同。

( [7 E) m U" |: y

右旋白海螺,藏语称“东嘎”,又称法螺贝,弗教中以释尊说法声闻四方,如海螺之音。在西藏右旋海螺视作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也就是说它象征达磨回荡不息的声音,也代表弗陀之语,故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在军队是一种指挥用具。

2 Z K4 s) N k. ~

奇怪的是簸箩仓胡同东半部分的门牌为“簸箩仓”。而过了风机厂的门牌,就变成了“菠萝仓胡同”。

0 D+ Q& L$ Y, S* a3 h9 V0 h8 _

走到一半时,目睹了一场小事故,一位新手开车,碰倒了位大爷,还号没造成什么伤,大爷也很宽容的让他走了。我们总说这小胡同里本不该走汽车的。这现代的交通工具,怎么和古老的胡同去协调,实在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

' z$ [% o t+ A3 x* q$ d

虽然一下午都阴天,但眼前总有看到曙光的感觉。因为今天的考察算是有些里程碑的意义了,半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力量,这次算是首次在周日活动中分兵进行,而且一分便是三路。这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但它意味着我们奔跑的速度提高了三倍。平时组的活动在逐步展开,我们还要跑的更快。 & F) }! Y' e# O

) L' D& P& ^2 x+ A4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5:12:50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9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杨家和百花深初真叫我失望,拍记写的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这次分了组。我想明年要是人多的话一定要分组,因为人太多了不好。但是看了虫子写的这个游记,就会产生,你看到了而我没看到的感觉。我们这一部份,当时共有六人,四环胡同全是新的。苇坑胡同还好点。只是抹了一层灰。这期间看了一座观音庙,几个大门。不已而足。我们也十分想念正在影展上的同志们。由王来顺同志打理的我们协办的影展也要于近日开始了。具体日期另告。下周我请了一个大网站的策划人到场与我们一起拍并交流,有兴趣的同志可问一问题。特别是“博客”方面的内容。
发表于 2005-11-30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张图片的图案叫“象眼”,特别少见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0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莞如漪在2005-11-30 22:44:26的发言:: o# P& d' a$ b, l& v- t+ v 第三张图片的图案叫“象眼”,特别少见
, `; A) d# @( \! ?; m7 f0 A, l$ k1 z" p5 v# L# p 不错!据说“象眼”的雕刻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不怎么流行了。所以这座门楼的年代,有待研究,可能是清末时期的建筑,即使是民国时期的也是比较少见的了。
发表于 2005-12-1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三眼井胡同看过象眼,但之后无论在哪就再也没见过了
发表于 2005-12-1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莞如漪在2005-12-1 12:14:24的发言: / c6 z# t+ k6 Y( c我在三眼井胡同看过象眼,但之后无论在哪就再也没见过了
3 q/ ?' d+ `0 H7 W" A

象眼是啥?5 r( ~ w6 A* n" P. P, U

说到三眼井好像大栅栏那边也有一个三眼井?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胡同爱好者在2005-12-1 13:41:47的发言: 6 Q4 ^7 B3 \3 y# t9 |) K# K9 V: t: y * N: o. N: U/ v( M8 E9 T

象眼是啥? 8 t7 f$ v% Z m - H Q3 O) y" m# ^+ V

说到三眼井好像大栅栏那边也有一个三眼井?

5 R/ A4 f7 w; t. }

所谓“象眼”,就是在山墙内侧上,由梁、柱、檩组成的三角形,一边各有一块,就好像一双大象的眼睛。- y: p+ K- a" p7 X1 E7 h

大栅栏的那个胡同现在叫“三井胡同”东起大宏巷,西至延寿街。南北两侧分别与扬威胡同北口、石猴街南口相交。明代称三眼井,清代称三眼井胡同,民国又改回来了。1965年规范胡同名称时候,改叫三井胡同。

发表于 2005-12-2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已经被拆的美术馆后街22号也有象眼吧?好遗憾呀~这次没去成,我都找了百花深处两年了,由于路痴,所以后来被证实一直绕着新街口转圈儿,愣是没有找到这个胡同。。。现在听大家一说好失望啊,但还是想去看看
发表于 2005-12-2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眼????
发表于 2010-3-21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张图那个院不是老舍出生地 从外边看院的形制不像小说里描述的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儿 也不在“葫芦胸”里 向西“跨过”大门正对着的那片民房后才是“葫芦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8 12:59 , Processed in 1.25297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