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33|回复: 11

老韩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25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P/ c+ O0 ?* v8 |% H5 \

 

4 e8 y- T. {; e: x" E

    老韩,河南固始人,哥儿仨,他行大。四十四岁,属马。来京十年,一直从事废品收购行当。育有一子一女,大女儿十八岁,高中毕业后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电脑技术,盼望出来可以找一份工作。小儿子八岁,在北京读完一年级后转入老家读书,不是因为每学期要交几百元的费用问题,主要为了回家陪老人。老韩一家在老家共有一亩三分多地,水稻小麦轮植,一季水稻种下来,可得三千斤左右稻子,种田有补贴,一亩一百多元。他的地一直让岳父种着。老韩在老家有三间大房子,三年前盖成,说起这房子,老韩自豪当中夹带一些遗憾,那么好的房子,一年当中也就过年时候住上那么几天。老韩的岳父给他看家,他自己的父母给他弟弟看家。

+ T+ W g4 ^. k/ V( {2 d

    老韩说他们老家年轻人全出来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 O. D3 {: y9 A% v3 ^( F

    北京收废品的行当中以河南固始人为主,还有安徽的一部分。这些人常年与废品打交道,累积经年,形成了某种固定把持,外人很难进入他们这个行当。淘汰重组等自然手段,形成了某些固定通道和专门的收购路径让这些人立足北京。一些人与工地打交道,一些人傍着几个装修公司,一些人盯着商场超市,一些人总往派出所、街道办事处、法院等政府部门里头钻,一些人常年蹲守小区门口……走街串巷的收购居民手中废品的人,赚钱相对较少,地位不高。游街收购废品,是废品收购行当当中的最初阶段,很多人都是经过这一阶段进入更高层次——专业把持某个领域。还有就是一些收废品人员的家属,闲着出来转转,挣不挣钱无所谓。至于最高阶段,开废品收购站,是每一个在这行当翻滚人的最高梦想。开废品收购站最重要的是办理执照,国营物资回收公司日益萎缩,国退民进,私人的回收公司逐渐侵入空下来的商业领域,分享利润。办理废品回收执照是一个隘口,这是考量一个人的办事交际能力以及是否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门槛。一个执照出租给别人现而今的价码是一年二十万,而几年前,所有费用全加起来办个执照绝不会超过三千元。执照办下来,租场地,再把场地拆分租给各个废品品种收购商。收废品是不明就里的外人对这个行业的笼统称呼,实际上这个行业已经相当成熟——譬如有专门收购铜铝这样比较高档金属的收购商、收购废旧纸板报纸的、收购各种酒瓶玻璃制品的、收购废铁的、收购木材的、收购橡胶轮胎的、收购衣物的、收购电器的、收购家具的,专业细化程度超乎常人想象。这些人收上废品积攒到一定数量,直接拉往某些固定区域。譬如那些品质好的塑料瓶,会集中到紧挨北京的某个河北小镇,经过再一次筛选,用某种工业化手段由机器粉碎成颗粒,换了模样重新进入市场,变成那些吹制油桶、矿泉水瓶等厂家的原料。某种废品收购商都是这个物质循环链中的一个循环节,他们嘴里统以“生意”称呼他们所从事的职业。

0 C) V1 \' a9 t$ ~2 f

    老韩的目标客人主要是汽车修理厂,这些修理厂存在于北京西三环丽泽桥与丰益桥左近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周围大约五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 h. P# N9 I: Y

    早晨八点半,我和老韩碰了面。老韩自己说,他们这个行业也有上班时间,夏天天亮的早,大概七点半上班,晚上七点收工。进入冬季,工作时间稍短,变为早晨八点半到晚上六点。老韩的运输工具是一辆平板三轮,车板上铺了一层防水布,木板黢黑浸透了油渍。车板的后半部靠近车尾,缠了一圈儿绳子,已经看不出本色。车板下面车架的空隙处同样缠了一挂绳子,以及撬棍和巨大可以装进两个成人的编织口袋。车把前有一个车筐,一些褶皱的毛巾布片垫底,干活儿戴的单面橡胶手套,一些充电器等可以拆出铜丝之类的小电器胡乱堆在毛巾上。

3 Y& B7 W* F2 \3 S6 I" [9 J

经丰益桥下穿过三环路,老韩并不特在乎红绿灯。骑行了大约三公里,进入一家修理厂。修理厂由一间库房改造而成,沉重的推拉双扇铁门背后有一大堆废品。

* x9 e2 a- D7 @* K; U1 L. R

    装完车,老韩与老板娘谈价钱,一百元,老板娘嫌少,老韩从钱包里掏了一百二十块给了人家。

% B# X% [+ r# @

    推着滴答着废油的一车废品走了不到八百米,钻进一个胡同,胡同底部隐藏着一个废品收购站。老韩用老家话与那些人打招呼。他的那些老乡刚刚起床,两个人隐在打成垛的废纸后头刷牙小便,汁水淋漓,全交代给了那些纸板。一个人钻在一间临时房里切切弄弄,伸出头来与老韩讨论昨天的一局牌。有剖开的鲤鱼和两块肥瘦相间的猪肉挂在墙头污浊的铁栅栏上。

$ A7 c7 f+ Z, J; s' Y9 A0 {

分门别类,老韩把自己车上的东西卖给了不同的四个老板。纸板,十二块五,老韩只要了十二块钱。塑料壶与碎保险杠卖了二十。铁是二百零伍,两块铝制冷凝器卖了四十五。铁、铝、纸板都过了秤,老韩不多看与争竞,塑料品大概是不多的缘故,估的。不到一个小时,老韩已经有一百六十二块钱的收入。

3 W% L i r. Q% ?5 j9 ~! J

    九点二十的样子,老韩从收购站出来,骑着三轮往三环路方向走,二十分钟后,进入了第二家修理厂,这个修理厂在三环路内侧,一个大院,分属三个不同老板。几个年岁不大的工人在给一辆变形很厉害的车刮腻子,机器盖子卸下,放在架子上。老韩径直去敲一间装着防盗铁门的屋子,干活儿的工人说老板不在,问老板何时回来,说不知道,再问没了下文。老韩钻进这一排房子靠西头一间,不一会儿,有个年轻人跟他出来,看一堆废品,反复讲价,其中一个轮胎老韩仔细翻看,最后以五十块钱成交。装上这一堆废品杀好车,老韩等着其它两家老板,有一搭无一搭的跟干活儿的工人说话。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没人接听,老韩大声提醒人家。等了四十分钟的样子,觉得无聊,老韩推车往出走。修理厂门口堆着一个废车架子,架子下面有一条车胎。路过,哈腰就可以把轮胎扔车上不会有人注意,他就当没看见。

& Y( p# n6 T$ H% U

    出了这个修理厂,钻过铁路桥洞爬上一个漫坡,老韩在冰面上很吃力地蹬着他的车。一边儿走一边儿说他很喜欢现在所干的这个职业,到了这个年岁,给人家打工,没技术,工资不会超过一千三。有个年轻人问路,老韩停下车仔细听,年轻人说的地方老韩并不知道,他给转了向的年轻人指了哪儿是北。就近到了另一家收购站,纸板、铁分开卖给了两家,共得钱五十八元,剩下一个轮胎孤零零躺在车上,老韩说这个轮胎可以卖到二十。

, o' X6 L" b6 d# e+ v5 v9 Z

    带着轮胎老韩去另一家汽修厂的路上,一个电话打进来,是某一家驻京办的工作人员打给老韩的,说有点铜线想卖给他,老韩仔细询问是到办事处还是到那个人的家里交易,那人说去他家。看起来他们很熟,并且这宗交易有点暧昧不太光明。转个头儿老韩往约定地点走,电话又进来,告诉老韩自己没带家里钥匙,交易时间改在晚上。老韩没多说什么,再次转圈儿回到当初的路上。

9 b! e! ~- _: o

    这一家修理厂有点规模,车间的防盗门虚落着,老韩往上推了推,哈腰钻进去,从旁边办公室出来的一个女的呵斥老韩,老韩脸上堆着笑凑过去含混解释。这家废品以塑料瓶桶为主,那些装过机油、防冻液的瓶桶很规矩的在墙角码放成一排。收拾那些瓶桶,老韩很仔细的甄别那些容器中的液体,机油、玻璃水归类,修理工的尿液和一些不明液体被提着倒进下水道。下水道不近,五六十步远的样子。老韩计数,大的有一个算一个,小的四个算一个,装着,数着,倒着,大编织袋逐渐鼓胀,立起来有一人高。又收拾了一些喷漆揭下来的破报纸以及沾满油污黑乎乎的废纸板,老韩的平板三轮上堆成了一座小山。

' p5 z7 Y& }) i: z$ }8 q3 Y

    推着这座小山,老韩就近进入第三家收购站。照方抓药,如同前次办理,老韩的兜里又多了三十六块钱。

/ v: m- y/ W; K: [8 O

    老韩的家住在这个废品收购站里,北侧是一个小型农贸市场,南面是很大一片绿化林。废品市场就着农贸市场的外墙而建,木板、瓦楞铁和一些围挡物圈地而成。老韩的住所是一间不超过八平米的简易房,一床一柜,床被支起很高,成人跨坐上去需要踮起脚。老韩说是为了放一些价格不合适暂时不想出手的贵重废品。透过挨着头顶杂七杂八纠结成团的电线,看到顶棚糊着一些花花绿绿的报纸。墙上挂着自制的案板,菜刀靠手柄的地方生满锈。犄角旮旯塞满了废品,头顶铁丝上挂着洗过晾晒的三五副手套。门后头放着一台笔记本,老韩说是前不久收的,价钱好的话就给卖掉,不合适,春节带回家送给女儿。屋里虽然凌乱,并不太脏,床单比较整洁,漱口杯放在电视侧边,里面插着两只牙刷和高露洁牙膏。一捆手纸立在门旁——三块多一卷的那种,使了三五卷儿,被掏成一个张着塑料嘴儿的下鼓上瘪的小口袋。房租三百块,用电一块三一度,水免费。老韩的女人戴着手套在拆一个电器,看到老韩回来,赶紧摘了手套给老韩倒开水。

: b) v5 @5 k- k; u$ }' T' L, d/ L

    老韩请我吃午饭,说是吃他们老家的烩面。十多分钟以后,来到老韩所说的饭馆儿。如果老韩不说,至少北京人不会把这地方叫成饭馆儿。门口堆着三五辆破车,单扇门,门玻璃上的油泥比一个硬币还厚。

. U! I8 n" `% O, L! T

    饭馆里挤满了人,找座位需要从人的后背之间侧着身子挤过。

+ K! k7 C- R: I9 k6 c& _

    我要是跟你形容一个男人吃饭像狗一样无论是老韩还是读这些文字的您准定不乐意,可我实在找不出另一个更贴切的比喻来。

& I% A8 H. ?2 x

    鸡头,五毛钱一个,老韩先要了六个,后来又要了四个。那些常人吃起来只有咸和辣的鸡头,被老韩一只一只嚼碎,仔细吸吮,桌子上吐了一堆渣滓。老韩点了一盘炒猪心,反复夸耀这家馆子味道好,想给我夹菜,又怕我嫌弃。自己要了一瓶啤酒,倒杯子里一口半杯地喝。等瓶里的啤酒见了底儿,老韩的脸开始泛红,仍旧前倾身子脑袋挨桌面很近跟我说话。

) q% l; R; L! @( x

    酒桌上的老韩很真实,说老家,说他儿子,自己的女人,以及对北京人的看法。

5 [* Z! J, n9 H- E" g

    酒桌上的老韩很享受,眯起眼吸烟,跟老板大声开玩笑。

/ ~/ x J p: |1 m- @1 w0 K8 r" M

    一顿在老韩看起来已经不错的酒饭,一共花了二十七块钱。

% h, ~: R1 x! q$ D

    回到家,老韩从柜子里翻出一次性杯子给我倒了一杯水,自己用暖壶盖儿喝。老韩说老家话跟自己女人搭讪,给了女人五块钱,女人很快回来了,买了一双新棉线手套给我。“干我们这行太脏了!”老韩反复说着这一句。

9 L% n( z' o7 X; u

    酒足饭饱的老韩重新开工,又进了一家修理厂。装油纸板,电线穿瓶桶,收拾铁铝。这家修理厂的废品堆在一个背阴角落,未融尽的积雪、工人吃剩下的菜汤、破旧的大衣冻成一团。谈好价钱交了款,老韩装车,找了一个袋子把不能要的树叶残羹用手抓起装进去。推着车,拎着袋子出了这家单位,路过一个垃圾集中站,老韩停下,把袋子扔进了巨大的垃圾箱里。这车废品老韩收入了四十四块。

0 T8 T+ M# n, S

    有一个人从上午到下午一直追着老韩,要卖给老韩一个床。老韩不想要,解释说路远不是问题,主要怕被联防抓到。他的卫生费是在租住地交的,每月十九块,另外地方的联防不认。抓住多少要罚点儿还耽误工夫。

* I" G3 }7 r+ r; ^8 n

    被那个电话逼得没办法的老韩最终决定去收那一张床。废品收购站的大门被一辆装铁的大车堵死,只好另走别路。骑上三轮,老韩与一个女老乡说着话来到另一个锁着的大门口。看门的人正在劈劈柴。老韩笑嘻嘻地下了车,掏出红塔山给看门儿中年男人点上,说:“动动您那发财手吧!”中年男人不大情愿慢腾腾摸钥匙捅锁,老韩接过来开了。这是一天当中老韩打交道唯一的一个北京人。

9 q0 V& F% X8 ]

    骑车顺着大路走,特意绕远儿,老韩说这样安全不容易被抓。

, h- I( V/ a3 e5 O; O% T) ]+ a

    路过一个插草把子卖糖葫芦推车走着的女人身边,老韩提醒那女人兜里的钱要掉,这是他这一天当中第二次提醒别人。上一次是在午饭前,他的租住地,一个是他老乡长得不太漂亮的小姑娘,口叼一袋牛奶骑车侧歪穿废品堆走过,钱挂在兜口儿,经老韩一说,小姑娘把一歪,差点摔倒,奶袋儿掉地上,老韩遭了白眼儿。

% \: F- [: S' ]2 L" x* t6 Z/ [

    到了地儿,还是一家修理厂,老板不在,是一个管事儿伙计要卖东西,剃着光头,东北口音。东北人开着奥拓走一段路停路边等着蹬三轮的老韩追上再走。来到一个杂院,一间不大房子里,东北人指给老韩他要卖的东西,并问老韩奥迪车的发电机老韩能给多少钱。老韩一边掀起床垫看床的成色,一边儿说要见到东西才能给价。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外加一张桌子以及暖瓶、饮水桶等物,老韩给四十元,小伙子不干,老韩不松口。东北人没了耐心,说四十就四十吧,你掏钱我得快点回去,事儿多着呐。老韩并不急着掏钱,一边拆床一边说:   耽误不了多一会儿,钱给了,房东不让抬走咋办?我遇见多了!小伙子没辙,出门钻在奥拓车里听音乐丢下老韩自己拆搬。

) F- m! ^$ v: k

    老韩蹬一三轮家具钻胡同走上大街的时候,天有点黑了。街灯亮起来。温暖的公共汽车里,玻璃上哈满了水汽。路口堵车,两三辆着急回家的车把老韩挤在一个死角动弹不得。车里面,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口含棒棒糖对着老韩指指点点。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民工小饭铺我也吃过,烩面,羊棒骨,味还真是不错。就是鸡头我不敢吃这玩意。大型的工地,废品集散地,城乡结合部周围一定会有。早年马家楼附近的大废品站就有。他们用的原料,除了米面外,很少咱们能想象的东西。比如羊骨头,鸡头,鸭架子等等。菜有的时候是从大批发市场捡来的。因此下力气就成,成本极低。价钱自然也很便宜。所在地又是工商,税务,城管。都懒得去的地方。因此除了城市发展他们更加边缘化外,几乎生活是不受影响的。而且其收入很可观。大中型废品站的老板趁几百万的很平常。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岁月留金在2009-11-25 12:42:00的发言:
. k/ F$ ?) a7 ^3 e

 

$ K+ q1 b" ^2 z" U

    前一段时间,看了本版上几位先生写的文章和评论,受益匪浅。评论、探讨中引起思索,启迪思路,催人思改,论坛上缺少的就是这一点。我是江苏会馆先生说的那种“眼高手低”的主,羡慕版主和几位写作高手手到文来的本事,看到高兴时,时不时地说上几句,就像臭棋篓子总爱给别人支招一样,有点不自量力。自嘲的说法就是重在参与吧。请几位先生海涵。

( Q& q3 p2 S! |. x- ]

     草长鹰飞先生的《老韩》一文,看后感到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深入生活,不了解写作对象,就写不出你要写的人物来。尤其写一个隔行如隔山的人物来,更是难。我也只是听说河南固始的人从事收废品的行业,那可不单是北京,话说大了,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被他们垄断了,您别小看了这行当,从中发大财的人,家产千万的都不是个小数。先生写的这个人物看来极其平淡,其中的故事神秘的很,要是发掘下去,那题材可就老了去了。

3 G9 i" W& l* r; v

     似乎感到先生对人物的刻画太少了,让我们连认识这个人物的形象都困难,俗话说画人先画脸,,人物一是形象,二是内心活动,再就是旁人的评述,我认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一定要靠前面的三要素,才能烘托出来。大凡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总会给读者留下栩栩如生的印象的。无论写何等人物,何等角色,人物形象的描述绝不能少。否则就不会成功的。先生写了老韩的一天,叙事不错,就是到了没有老韩的影子,感到遗憾。恕我直言,先生海涵!

! Z0 r: l0 u' J+ H$ t

 

! j0 L# t! v5 ~0 k. P

谢谢您的意见,我认为非常中肯,这督促我在以后的行文当中要注意。

- o' E" g2 l! u

-----

+ U- {- {( M: L! U. @

这篇文字我并没有想贴出,只是看到路丁先生下面的跟帖,自己说了一大堆废话,索性贴出来做一个交流。

) X, K) a1 E' I5 ]$ G

写这篇文字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总想做一个人物系列,把那些生活在北京边缘外地人的生活状况留一些文字的描述,碰到几个写几个,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活儿,可能胃口忒大,忽略了细节。

% O6 v7 R3 K( L* Z1 t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想过要避俗,不把她做成一种小说龟板地写,实景,我想找一种镜头感。

4 R* B8 ?% S& _) {: P

过多勾描人物,我总以为会陷入为写人而写人的泥潭拔不出脚来,您知道,我远还没有到达取舍得当的境界,只能摸索着干。或许是有意规避,左了,致使人物过于模糊,再写时候,我当注意!

|$ ?6 R& K, S" a6 D: h( R

-----

, q( g3 F, C% Q$ t( z5 }; c- j

之所以贴这篇文字,还有一个小私心,想起一个带头作用。

7 |; w# L- Q' D& N

可能您也看到了,这个版块儿里来了不少新人,长篇累牍的发字,我的水平不能说人家写的不好,可还是有一些令人不大愉快的文字时不时冒出来,为此我有一种耻辱感。

) y. j# S1 L( z [( c3 b1 ^

对这些文字,我已经用我的方式做了一些必要的规劝,收效或许不大。

! e g) V& p9 V( P* r

网络发达若此,靠文字来填充可怜虚荣心的周期恐怕对谁都存在,大家都不能迈过去,作为一个行走过来的人,我想帮助后来者尽快的跨过去。

# P- P" F7 B1 g, a7 W

虚假、口号式的文字,不是我们需要的,浮皮潦草的态度也应该杜绝,爬高可能我们做不到,占据已有的高度让自己不出溜别越写越抽抽儿,用点心做起来大约不难!!

% b, W. \7 r/ P$ y

虚假是文字的死敌,真实自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我想这也就是这个版块儿存在的意义。因此,做为版主,我有捍卫这一小点儿事理的义务!!

: x( b- C2 H' D) x; W; s

问候您,握手,一笑!!!!

发表于 2009-11-25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旦分有一点时间,我也要参与这次活动。
发表于 2009-11-25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P" r8 U+ c4 F

    前一段时间,看了本版上几位先生写的文章和评论,受益匪浅。评论、探讨中引起思索,启迪思路,催人思改,论坛上缺少的就是这一点。我是江苏会馆先生说的那种“眼高手低”的主,羡慕版主和几位写作高手手到文来的本事,看到高兴时,时不时地说上几句,就像臭棋篓子总爱给别人支招一样,有点不自量力。自嘲的说法就是重在参与吧。请几位先生海涵。

8 S0 l. W; S* w* G, s( ^5 m

     草长鹰飞先生的《老韩》一文,看后感到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深入生活,不了解写作对象,就写不出你要写的人物来。尤其写一个隔行如隔山的人物来,更是难。我也只是听说河南固始的人从事收废品的行业,那可不单是北京,话说大了,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被他们垄断了,您别小看了这行当,从中发大财的人,家产千万的都不是个小数。先生写的这个人物看来极其平淡,其中的故事神秘的很,要是发掘下去,那题材可就老了去了。

6 z/ Q# }. n5 O' N2 C

     似乎感到先生对人物的刻画太少了,让我们连认识这个人物的形象都困难,俗话说画人先画脸,,人物一是形象,二是内心活动,再就是旁人的评述,我认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一定要靠前面的三要素,才能烘托出来。大凡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总会给读者留下栩栩如生的印象的。无论写何等人物,何等角色,人物形象的描述绝不能少。否则就不会成功的。先生写了老韩的一天,叙事不错,就是到了没有老韩的影子,感到遗憾。恕我直言,先生海涵!

5 k8 k6 [5 ^# @3 ^

 

发表于 2009-11-25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的感悟:作文要点之一,就是观察生活。有了观察,会有感受。有了感受,才有叙述。

! b( W! u" {: S# e3 J- c8 I0 J

 

- E# Q1 _; t1 F3 A) q. G5 y E% m

“老韩的运输工具是一辆平板三轮,车板上铺了一层防水布,木板黢黑浸透了油渍。车板的后半部靠近车尾,缠了一圈儿绳子,已经看不出本色。车板下面车架的空隙处同样缠了一挂绳子,以及撬棍和巨大可以装进两个成人的编织口袋。”

8 E" ~7 i& C% b9 j; u% ?0 V4 f

 

" v9 c! y2 O3 z) i* Z+ w8 ?

“大编织袋逐渐鼓胀,立起来有一人高。又收拾了一些喷漆揭下来的破报纸以及沾满油污黑乎乎的废纸板,老韩的平板三轮上堆成了一座小山。推着这座小山,老韩就近进入第三家收购站。”

8 v, J, T5 C' \- @

 

, M6 D6 M5 ~- V2 P5 E, s8 n, B% r

“看到顶棚糊着一些花花绿绿的报纸。墙上挂着自制的案板,菜刀靠手柄的地方生满锈。”

6 O' F) S3 Z& i; D

 

8 [$ s1 J( ~, W; V. k; D7 _

“如果老韩不说,至少北京人不会把这地方叫成饭馆儿。门口堆着三五辆破车,单扇门,门玻璃上的油泥比一个硬币还厚。”

; u# P4 O( X/ s2 r% V

 

. c3 ?- t( E3 j

“ 老韩蹬一三轮家具钻胡同走上大街的时候,天有点黑了。街灯亮起来。温暖的公共汽车里,玻璃上哈满了水汽。路口堵车,两三辆着急回家的车把老韩挤在一个死角动弹不得。车里面,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口含棒棒糖对着老韩指指点点。”

/ ]" o7 H Y9 j% v0 S5 y

 

5 k8 v! z! I; R6 O' j

这个结尾,使我联想到另一个故事结尾的写法。春秋时期,楚国聘请了鲁班设计出云梯,准备攻击宋国。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子,赶到楚国,挫败了楚王和鲁班的战争计划。墨子又赶到宋国,想要告诉宋国你们安全了。可是宋国正在备战,关闭了城门,不许风尘仆仆形迹可疑的墨子进城。下雨了,墨子只得站在城门外边的一处屋檐下边躲雨,默默地望着暮色里的这座已经获得安全但是尚未知情的城市。

发表于 2009-11-25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9-11-25 12:10:00的发言:
旦分有一点时间,我也要参与这次活动。
b' n' h6 B. A- \+ p

这种活动最适合单打独斗,人多了,精神不集中不说给主角也带来困扰。

发表于 2009-11-29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坐下来(电脑还出点问题),思索写下想法,不单一说文,也谈点体会:

, |5 G3 V* m; z" \

    真高兴相互的有所探讨,得以启迪为日后所取。

; H& y s% X0 [. g! n- F- }7 S

    胃口不大,我觉得这个题目不错。看过一本“北京边缘人”的纪实的书,年代不同,事态也会有不同,继续下去,一定很好,赞赏!

' K$ t/ P n1 F

    从温州人的修缝鞋包------,到河南人的收废品、四川人的小吃、江西人的钢窗、河北人的施工队-----就连保姆也是从四川人-安徽人-陕贵-河南------;从个体的尝试到全家、全村的渗入,北京出现了多少多少的老韩、老张、老李------,和多少我们从来不曾理会的人物、事态。支持您继续深入,更有好文!

5 ]1 N( f3 T/ c

    您说到想找到一种镜头感,我也同感。这次出行,我第一次相机不离手,弃车步行,学习摄影,感受甚深。说其中之一,就是要学会舍得,有舍才能有得——这也就是取舍。去看、去想,多角度比较,一张好照片、一篇好文章会因此而生。都是业余爱好,但爱好若深入境域,会有非同的收获,很想努力。

7 ~: b( G, h$ F# S( G

    同意您的看法,虽个人侧重不同,但均需在网上抱一个认真的态度相互交流。真实的东西,要用心去写更能威助其震撼,这也是维护网络的最实际的做法。

6 v# d+ Z! \' ^5 I, y

    写作最大的一点是深入生活,在缤纷之中择其主题。您这篇文对老韩收废品的过程尽至,是您深入了解的结果。边缘人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酸甜苦辣,也有与当地人的感观不同,若加以点滴老韩的内心活动体现,是否就不再单纯是“我”的旁白------。 拙见,也是在学着写人,说了看法。

8 M7 O* {7 e. z! t8 t

    浮华的时代需要沉静,谢谢版主!

4 U5 ^! Y8 E& I% m4 R) T

    问好!

- B3 A4 d+ E# m0 c+ H: O d

 

7 e" F; b2 K. K4 }( I

 

' R4 ~+ n% q2 I& n: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丁先生,好!!

q c' L$ z w0 q* J* j2 `

-------

; y& E$ v: O& J" v3 ?

我赞成您的思路,略有不同。

, z& V0 ]; o- N

改、开这么些年了,人们从不能随意移动到候鸟徙兽一般大幅度摇摆在这块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上, 人们的心灵早已失去了家园,这是一次彻底地割断,甚至比大革文化命还要激烈。传统文化里,国人的道德与审美绝大部分是依托“家园”这个既物质又精神的概念存在的,当除去北京之外的所有人都已经感到迷失、苍茫,最后才开始冲击到北京人,一回身儿的工夫,北京人才发现找不到家了——这种感觉的错位与时间的滞后即使再羞怒也没办法改变。

% Z5 G3 w' ^7 Y5 ?) t. Q! Q

所以北京人开始回归,开始保护,发展到极致的甚至有些病态——但凡旧的全都好。

* h3 d- j1 ~8 p4 {

49定都之后的芟伐使北京变成了只长单一植物的文化沙漠,改开金钱的刺激让北京变成一条狗——一条到处耸着鼻子嗅金的、有奶便是娘、毫无责任、毫无理想、走哪儿说哪儿、只要结果不计过程的丧家狗,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现在的北京人十分可怜,十分可怜。

* T6 A$ Z" A) Y) G; V, \( Q7 t

------

" B! g8 G; Z- _

冯骥才、比冯骥才晚的廖亦武等人,都类似白描的手法勾勒过人,零星的也见过一些其他文字,可舆论文化钳制让我漏掉了更多更多的好文字与好思想。《夹边沟纪事》在49以后的中国已经算比较好与真实的文字了,可比《古拉格群岛》差上不止一个数量级,为何,假话与歌功颂德几十年延续形成的动能与惯性毁了大陆汉字。狼奔豕突地,那些真文人假文人与扣个草帽仿比文怀沙之流的流氓文人也曾经试图找回丢失的土地,谈何容易?!

' x6 v% i0 }/ g- j" n! X3 P0 ?6 |

现而今,读文字,我已经很少再看现代人的,我觉着现代文字,如同昆曲与京剧。单把京剧提出来,美轮美奂,可放到昆曲的背景下解读,就只剩下舞台表演和声腔,戏曲文学部分的不足一下子就裸露出来,文学部分可是戏曲的三个元素之一啊!!

8 N1 {9 ~! J1 h6 R

中国历来不乏思想者,也不缺勇于实践者,缺的是及时思考又潜身实践,那样或许才能有好文字产生,与生活不隔了,才能更贴近文字!!

# R2 I) a! z1 v4 i6 O" D, D8 n

问候您!!

发表于 2009-11-30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也算一个经常喜好码字的,但深有自知之明,只是凑份子,更深知其中不易。

4 [/ p1 r7 ~2 Z! J/ O

好像我的片子还能摆上桌,但我深深地知道:比起无形无色的文字来,自己更多的是借助了摄影的形式。

& |) c9 H: n) U/ ]

无论是老北京网,还是摄影版,文字版,我们不说在社会上有什么关注,但我很欣慰的是,虽然我们水平不高,但我们这些人的聚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我们的相聚不仅仅是缘分,而是在于理想的交汇;不仅仅是爱好,还有责任感隐在其中。

4 y, @& H2 j3 a5 Y

社会上的一些网站,如我比较熟的摄影网站,很缺少的就是我们这种在文化层面上的思想交流,所以即使他们的技艺可能比我们先进一些,但我们心理的收获,可能比他们更贴近文化。

) }* O1 Z# h' A c! x7 ]

文字版,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版块。鹰飞的文字,我很喜欢,但是诸位老师的百花齐放,则是这个版块繁荣的真正原因,如蒙不弃,“待到山花烂漫时,藏在丛中笑”则是我们这些号称版主的这些人的最欣慰的事情。

+ L; f8 z3 p- m6 X# X- A6 c

取法乎上,适得其中。性情中人,必行性情之事。如若我们客气包装,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到头来好就是了!

+ a3 A! ~+ g2 b, @1 b, w. q) M

眼看就过年了,我真希望,文字版的诸位老师,也一起聚一聚,喝杯清茶也行,浅酌唱和也行,只要心中有朋友,我们就可以有共同的语言!

发表于 2009-12-2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鹰飞先生;您的短文就是你、我、他身边的事,读起来很真实。先生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市井中的一个小人物,写意了当今社会的人生百态,润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非常喜欢,再盼新作。
发表于 2009-12-6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哥哥啊,你啊,受老舍先生影响忒大了,不管你是自觉还是无意,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20 16:33 , Processed in 1.15769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