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2|回复: 3

贡院的变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8-13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长安戏院】东侧,是顶顶有名的“贡院”,听说日伪时,那里曾是“日本神社”,供奉骨灰的。国民党时期,盖了两座楼,着了两次火,八路进城后,成了“海军部”,请问老人们,是这样的吗?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3楼(disonche)的图片,资料太稀罕了,我在那里能寻觅得更多呢,请继续指点。

) Z" y' C% l i1 r/ G4 x

也感谢2楼(逍遥游天下),但提供的网页,显示不出贡院,请再指点!

发表于 2009-8-13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Z6 {: V) \! P; j0 L$ Q- Q; i/ Y % O! F: @& o3 [0 [1 \1 s$ _& \: g& b! q! T! o( U0 \7 t( t+ w: ?. D
d9 a5 {! I' Z# D& i" E) e
) j# X' F# R2 p. f3 s+ B4 N7 [7 s, O, I0 K3 w& s5 f
" v, W$ p, @; v8 V1 g
- J W3 l0 G* d. D& b! W) C, ^3 G; t, Z5 |+ N% x' z2 I, y, T. p8 C; O7 [5 v3 c6 k% [ x/ k$ j" `$ P; U$ d7 Y& k, v
1 z( q$ Y2 w" x" X
 
) v( ^/ H/ R. l. m9 P5 n" |' A" y3 N3 M6 H) r" D# r
 北京贡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坐北朝南,大门5楹。往里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
, ?6 g) z8 ?" S
( _- {6 c6 P( y5 z
  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象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贡院之设始于唐朝。明、清两代贡院位于今北京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故称“北京贡院”,也被今人简称作“贡院”。现今还有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路名和地名。
& l, g. t* Y. p+ U% {( Q7 |+ e0 O
   5 t& I1 ~7 y6 g+ f0 B
& q! E6 p. k u3 ]( c

 北京贡院建筑布局严谨,墙垣高耸,环境阴森,公堂、衙署高大森严,考棚则十分简陋。外层围墙三重,有外棘墙、内棘墙、砖墙。考棚计有9000多间,按《千字文》排布。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东、西砖墙各开一砖门,门内有牌坊东为“明经取士”,西为“为国求贤”,南墙外有砖影壁,墙之左右各辟一门,门内正中有“天开文运”牌坊,正中轴线有大门、二门、龙门,亦称三龙门,门内有明远楼,楼为三重檐,歇山十字形屋脊,楼下四隅各开券门,至公堂七间,尖山式悬山屋顶,前出抱厦五间,两侧有东、西大库,东、西更道各设木栅,为东、西文场,各有号房五十七连(排),东文场内有官生号房六十一间,西北隅有小号房四十连(排),其它建筑尚有总裁、副总裁、考试官、御史等官员的公堂、居室、点名厅、守备厅、监试厅及刷印刻字、誊录、受卷、弥封等处所。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
2 M- d$ S5 B/ V6 Y; V4 B( a
  北京贡院既是全国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试”又叫“秋闱”,为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又叫“春闱”,也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 ~/ \+ Q- K, |. S7 ^1 }+ O
9 K1 p3 R2 h% ^2 l; g

# @- z: ? u k0 q, N" x3 z
   + B# y" \" |+ y# a/ F
0 C: T; S% ~9 z1 x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北京贡院建成,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坐北朝南,大门5楹。往里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楼前有株明朝载的槐树,称文昌槐。

( |. I; v" [$ y! X9 e* n
  明天顺七年(1463年),北京贡院内史无前例的一场大火,监察御史锁门不许出入,曾造成烧死举子九十余人的惨祸,烧死前来会试的考生达90多人,伤者无数。
3 s% B3 W- `" n% h2 `8 C
  明万历二年(1574),张居正为相时,吸取天顺年间失火的教训,扩建贡院,并把北京贡院的木质考栅改为砖墙瓦顶的房屋。
* Z9 G: \6 n I. j: c) A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增南围墙二砖门,扩充大门、二门等建筑。
* J/ d6 ]$ O6 ?2 H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戊戌变法,宣布将废除科举考试,建立新式学堂。
3 k7 t8 M8 ~7 ?& x
  清宣统的元年(1909年),北京贡院最后一次会试并宣告这种会试科举制度将在这次会试后终止。
) ]5 i0 q* v1 m% [" F
  民国时期,北京贡院改为官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为民用。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将其拆除拍卖物料,贡院遂从此荡然无迹。
% I2 a; `9 d# h) D
  如今,当年的古代考场贡院已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等多座大楼,明清时代的北京贡院已经看不到原貌。    2 X6 H) ^+ N! M3 p; a4 L, s
) J1 z# R' `, ^4 R* S


; o% D2 J" [4 E r0 \
  一、锁院贡试
1 b S: c4 }# o0 A ?
  明清时期,北京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所谓“夹带”,即是把考试的答案或提纲藏在身上。如有夹带,则送刑部严办。当考生进入考场的考棚后,就要锁门。称为“锁院贡试”,因贡院的外围四周是用荆棘围圈的。所以又叫“锁棘贡试”。考生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待试题发下来,明远楼上响起鼓声,应试的举子们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来。因当时还没有钟表,就以点香为计时。
1 P! f9 q5 y% W) r: w+ j
  二、火的教训
5 G! Y2 L' A) e+ U- ]) h4 |: i
  北京贡院的“锁院贡试”最怕着火,而着火的事件却经常发生,因此院内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备救火。但杯水车薪,实是虚设。贡院着火的事件很多,如在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秋试,首试的头一天,就着了大火。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天顺七年(1463年),春试的第一天夜晚,考场着火,烧死了九十多个考生。明英宗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阳门外的空地,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们称为举人冢。贡院屡屡失火,不得不改建,明万历年间,张居正为相时,主要把北京贡院改木板房为以砖瓦结构为主的建筑。使防火性能加强。在清乾隆时期,又把贡院修葺一新,竣工时乾隆还亲自去视察。并作诗,诗句中有:“从今不薄读书人”。
0 ?) n; ~3 f& n8 D0 x0 h; |9 P
  三、文昌古槐 1 @2 O* _7 }: T5 q# |) ^( R
0 j& t3 q( E0 j6 W8 B' K( C

(1900)


5 I9 a7 S' \8 B8 k/ ^- [
  在贡院的明远楼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东,主干弯曲向西,所以树冠呈在路西边。此槐长势如卧龙,相传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考生们都要膜拜,以登龙门,故此槐为京城的名槐。
6 A" l0 v, X1 R' y* A( d% `1 a
  四、鲤鱼跳贡院
% a9 m2 {5 T7 E. W* g& W9 n
  明清时有一位河南考生,因家里贫穷,凭着两条腿一步一步日夜兼程赶考。因他来晚了,住处全部人满为患,一位住在北京贡院附近的老人收留了他。
: Z/ U, o* x/ N+ u s) N8 \
  科举前三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一声炸雷惊起,紧接着从云端蹿出一条金光闪闪的白色鲤鱼,落在河南考生暂住的街面上;一会儿惊雷又起,鲤鱼腾空而起,直朝着贡院会试考场内飞去……于是有老人说,这是“鲤鱼跳龙门”。
# A7 V; |* t3 W3 e" Q
  三天后开考,河南考生果然高中。这位考生很有良心,发榜后第一件事就去拜望了帮助他的老人,并为老人立了一个大牌坊。
1 \7 t* D$ ?# K/ w% O
  从此,这鲤鱼胡同声名远扬,每次的会试期间,全国各地会集的举子,都集聚在鲤鱼胡同,为的是讨个好彩头。
+ t# A) r$ Y1 T* f' F; p
  五、八国联军劫掠
+ H9 I- |0 P3 Y* R- c& X! X% g9 n
   0 G3 V5 m6 V& Z1 N |; c6 T
: K/ Y7 O& B, E1 a. G

(1900)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对贡院亦大肆劫掠,据兼顺天府事徐会沣等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三日给逃往西安的慈禧、光绪所上奏折称:“京城贡院房间号舍并剩存号板等物,自上年(1900 )八月以后,屡被德国洋兵拆毁,用车直抵贡院内运取物料,日无休息。据大(兴)、宛(平)两县转,据看守贡院委员察报前来。当经臣等咨请庆亲王奕匡饬翻译官往向德国兵官商阻。无如德兵难以理谕,仍日用大车前往拆卸房间,运取木料砖块,无法劝止。现已将号舍十毁八九,内帘公所及龙门以外一带门座官厅尽行拆毁,所存者仅至公堂、监临堂数处,亦皆破坏不全。当以联军林立,地面未经交回,臣等保护无术,徒深隐疚。目前各国尚无撤兵准信,其存而未毁者,能否保全,实无把握。除由臣等仍饬委员随时加意看守,严防土匪偷窃外,理合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谨奏。”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奉朱批:“知道了。钦此。”贡院被劫掠后,已无法使用,以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会试不能在京师举行,只得假闱河南。 : s: ]! }6 F0 N% S5 e* w8 [
2 e6 l& H1 s! f: [1 I" O6 p" C" w# m J

6 U3 Z. k% r8 ~# F$ O6 d. _
   8 z. [" E8 A' A q: a8 c+ z1 }
, a( ]4 \! V, R9 }: X

(1901)

- v9 Y! Z3 j: K2 C

 
# y- R) `, A) X
, e+ e/ ^2 Q- w) g8 X 5 P. r2 ]$ _% b# O* M3 c" \ i- R3 C* a) ^9 }/ [$ U9 |0 H! d# c( K; J+ F" z7 Z! Z) h. m6 L4 `- v6 {5 _& y" c4 D$ y2 `0 n7 ^. C0 W8 r% Y, n1 s. E
, ~) P2 }) | G- K+ U. s 2 v6 @9 H# f/ M& r; M1 ] + s& V/ {# b2 S9 T0 t4 e . f$ Q+ n$ v0 p5 B1 {5 v% i; R/ I$ c : L0 \2 E' K- a) }6 b" u " b& ~# I( y( O! h9 m8 ]/ c) M7 p6 Q/ }/ l& @+ D) d q) \: K9 W/ e% ]" n! W5 l6 H3 M# A$ C
发表于 2009-8-13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建国门的那个日本神社

7 p' z! c! d&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3 13:26 , Processed in 1.11893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