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载《法制晚报,风物志》 / }! }6 j; x: Z7 @
食烟火斋 / u- j0 n; e- X6 w/ A7 |
; i$ X+ R0 }. a. a, p/ \
& w- i( t( q$ S E- Q& b# {
皇帝建寺悼念阵亡将士 0 {: {* M$ g4 H: Y1 ]6 {8 P
叛将建塔纪念篡位称帝
H, U) l5 p( V' ~/ j亡国之君古寺关押受辱 & a( i6 O% t* R. s9 Y( Q
太监修庙名刹化为私产
4 m1 D9 D1 G3 f" |) {* W& }替身出家顺治染病身亡 Y+ }8 Z; C( O* o5 f0 f3 \
复制石钵辗转流传至今 $ k* k! O6 w9 c3 T/ ^& h
千年古刹法源寺 ( Q/ U: E v% S# z2 ~9 v
法源寺,位于宣武区法源寺前街,始建于唐代,原名悯忠寺,明代重修后改称崇福寺,清代再修时更名为法源寺。法源寺历经1300余年,素有“京城第一古刹”之称。 & K, \4 b! ]3 ^
一、 唐太宗建寺悼念阵亡将士 # Z- ?3 \) e9 ~+ E `% Z/ ~
贞观十九年春季(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统率大军亲征高丽,他将幽州(今北京地区)作为兵马粮草的集结地。当年冬季,唐太宗撤军返回幽州时,为了悼念阵亡将士,下令在幽州建造一座寺庙,命名为悯忠寺。唐太宗还将俘获的高丽人员安置在幽州郊外居住,北京顺义区至今有个地名叫高丽营,相传即是由此而来。 3 H$ a8 C8 j( a1 k
悯忠寺的工程拖延了几十年,直到公元696年女皇帝武则天当权时才最终建成。在悯忠寺前院的东西两侧,曾有过两座佛塔,是分别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建造的。安禄山曾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驻守在幽州,史思明是他的部将。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幽州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二人相继自称大燕皇帝,建都于幽州,他们在幽州的悯忠寺里建造了纪念塔。 2 Q1 w4 ~/ N$ }! Z& ]/ g5 H! u$ ]
到了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毁弃天下佛寺数千处,遣散僧人数十万名,规定每个节度使辖区内只准保留寺庙一座,僧人十名,史称“武宗灭佛”,当年悯忠寺成为幽燕八州仅存的一座寺庙。公元882年,悯忠寺遭遇火灾,安禄山和史思明建造的那两座纪念塔据传也在这次火灾中焚毁。
8 U6 a$ L7 S$ X u& i10年后,驻守在幽州的节度使李匡威重建悯忠寺时,建造了一座面阔七间、上下三层的观音阁,观音阁高达30余米,矗立在城中十分宏伟,从此在幽州传下了“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民谣。 8 Z7 d. V& t+ ^$ ^7 U
二、 抗元名臣谢枋得在悯忠寺绝食而死 * F7 W- G- o& w/ W) S3 p. X
五代时期,幽州成为辽国五京之一的南京,悯忠寺曾为辽国皇帝举办法事的场所。北宋被金国灭亡后,金军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押解去东北的途中,曾在南京停留数月,那时宋钦宗就被囚禁在悯忠寺。金军经常到寺中掠夺妃嫔宫女去享乐,宋钦宗在这里受尽了凌辱。1153年,南京升格为金国的中都,金世宗曾将悯忠寺作为考场,举办过进士考试。 7 s+ I, {( w& _: s
到了元代,悯忠寺仍是大都城有名的大寺。元人著作《析津志》说,寺内的观音阁里有20多丈高的观音像,要登上第三层阁楼才能望见观音像的头部,还说“此佛此阁,自古无匹”。 8 ^) e0 n3 }! q- S2 P5 \
元朝灭亡了南宋之后,将抗元失败隐居乡间的南宋遗臣谢枋得劫持到大都。宁死不屈的谢枋得被关押在悯忠寺里,绝食身亡。明朝时在悯忠寺旁边的西砖胡同为谢枋得建立了祠堂。 7 N6 M8 ?0 a. ` n. Z* {# ]: Z
三、 明代太监修庙改称崇福寺
- b' _+ G& a3 {* Y: j/ ]3 c明代的太监受到皇帝重用,势力很大,他们在京城修建了许多寺庙,作为休假时享乐及年老后居住的场所。有个司礼监太监宋文毅,在替皇帝送佛经到悯忠寺时,听住持和尚讲述了寺庙悠久的历史及如今破败无力重修的难处之后,遂发动许多太监共同出资修庙,并以“仰祝皇图巩固,圣寿万年”为由,请皇帝御笔赐名为崇福寺,这样一来,悯忠寺名义上成了皇家寺庙,实际上变为宋文毅等太监的私产。
/ f2 O2 o. g3 G/ e宋文毅及他手下的阮、黎、陈、范等姓太监都是安南人,都是在明成祖征战安南时被俘获当了太监的。记载着宋文毅等太监修庙经过的石碑,至今仍立在寺中。在明代,悯忠寺还是外省举子进京赶考时的住地,寺中有块石碑的碑文说,有不少住在这里的举子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大官。 / Y! z D) c1 G$ `, |# ~; E
四、 顺治皇帝在悯忠寺染上天花病
& ]* U' }; z2 `7 U0 x7 }" d! L% G清朝定都北京后,顺治皇帝任用了不少明代遗留的太监,其中有个总管太监吴良辅极受宠幸。顺治十七年八月,顺治皇帝因最喜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死,陷入极度悲痛,曾剃掉头发,要去当和尚,被人劝阻未遂后,又派太监吴良辅作为替身,到悯忠寺去替自己出家为僧,并在悯忠寺设立了戒坛。次年正月初二日,顺治皇帝亲临悯忠寺,出席了吴良辅的剃度典礼。不料他回宫后次日即因天花病发作一病不起,在正月初七日病重死去。二月十五日,吴良辅被抓回治罪,判处斩首。
2 ], ?' ]% ` j) I; X清代的雍正皇帝也崇信佛教,他有个法号叫“圆明居士”,他建造的圆明园即因此而得名。1733年,雍正皇帝重修了悯忠寺,并赐新名为法源寺。1778年,乾隆皇帝再次重修了法源寺。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都为法源寺题写过匾额、对联、碑文多幅,现在的法源寺建筑格局,也保持着清代重修后的样式。
' @& N& U+ d- F7 H五、 元代渎山大玉海的复制品陈设在法源寺 - H0 ^: h" f- ^ A1 w0 D
法源寺的山门之内,沿中轴线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大悲坛、藏经阁。在毗卢殿前的庭院中,陈设着一尊雕有鱼龙海兽波涛纹饰的大石钵,形状酷似北海团城那尊元代的玉钵“渎山大玉海”,原来,这尊石钵正是北海团城元代玉钵的复制品。
8 }+ K( z9 L4 b/ V: e& e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皇宫建成之前,曾住在北海琼华岛山顶上的广寒殿里。1265年,宫廷玉匠用墨玉雕成一尊大玉钵,被命名为“渎山大玉海”,陈设在广寒殿里,供忽必烈举办宴会时装酒。明代万历七年,广寒殿年久失修倒塌,玉钵被移送到南长街的真武庙里存放。真武庙因此而有了别名叫玉钵庵,庵前的胡同也因此而得名叫玉钵胡同。后来,庙里的道士不识宝物,竟将玉钵当作了腌咸菜的坛子。 7 s7 \+ H7 u5 ^, q T$ u" H7 R; Y7 Z
乾隆时期,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和发现了玉钵,查清了来历,报告给乾隆皇帝,乾隆如获至宝,特意在北海团城上建了一座琉璃亭,将玉钵陈设在亭中。乾隆皇帝又让石匠仿制了一尊石钵,依旧陈设在真武庙里。有趣的是,团城上的玉钵,配的是乾隆时雕制的新石座,而真武庙里的复制石钵,配的却是元代原装的旧石座,上边有与玉钵一样的海兽波涛纹饰。
0 _" a. Y; Y( B3 f% a$ `2 Z [5 h+ J/ c南长街的真武庙早已不存,玉钵胡同也于2004年被拆除,那尊石钵,于1979年被移至法源寺內,存放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