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32|回复: 29

[原创]10.23安定门地区胡同考察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10-25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一曲京味儿浓郁的《钟鼓楼》,道出了北京生活的酸甜苦辣。几乎所有的关于北京胡同或者老北京题材的节目,都钟爱于用它来做背景音乐。看来钟鼓楼在北京人,或者说在试图了解北京的人内心里面,已经成为了老北京城的代表建筑。作为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终点,它墙瓦石碑,重檐歇山的辉煌建筑似乎并非游客们真正的兴趣所在,而是在钟鼓楼周围,一片片胡同中,市井人家的北京生活。

t* I, D3 I9 X* q( K

7 w$ _. y9 D9 \2 F

顺着北京城的龙脉,从永定门一路骑到地安门内大街,明显感受到耳边的动静变化。历史留给南城和东西城的差异,至今仍在延续,一直延续到了鼓楼脚下。到了馄饨侯门口,只看见“三爷”在左顾右盼。怀疑掌柜的在哪个饭馆小酌,便在姚记炒肝和馄饨侯里望了半天,不见其人,只见外地的老乡们有的辛勤工作,有的大块哚宜。角落里笑嘻嘻的人,估计就是他们的掌柜了。

9 b7 ^$ q; O& S* o& x$ l

+ `+ ?4 |' c# W/ X/ a- A

不久各位相继而来,几日里大家忙于各自的“任务”,似乎都有些倦容,不过兴致都很高,也许走胡同过程,本身也算是种休息吧。歌中说胡同里的人们,有着用不完的时间,可我们却是非如此,毕竟老天只把阳光借给我们到五点。

9 j1 |8 h' K. E2 R/ j6 H# m `9 b

# P( ]5 X3 T2 ]# Z# [' w' O2 M; f" \/ p

我们始终没有考证出,何勇到底住的钟鼓楼的哪边,只好妄下个定论,既然后海已经被现代商业烟雾所笼罩,而钟鼓楼也在忙着迎接探望它的朋友。还是不便打扰他们的雅兴,暂且把它留给前来的游客们。我们则悄然的绕到钟鼓楼的背后。

# a$ s6 r N+ [7 p+ m% ^% t; d! q

; W& K: I$ n3 K' ~

钟楼、鼓楼之间的小饭馆儿,早已变成了三轮儿的停车场,大家走到钟楼前,对钟楼的石碑鉴赏了一番,便走进了豆腐池胡同。

) P# z5 H0 B" k

$ ? n- q7 p& ]! o

豆腐池胡同西起旧鼓楼大街,东至宝钞胡同。明代旧称豆腐陈胡同,可能曾经有陈记的豆腐在此经营。清代将“陈”讹传为“池”。使用至今。文革中一度更名为“红潮胡同”。

( p* X1 K3 A* J( m# e

( i1 `' T2 n8 c/ }# T: a4 u9 `

一进豆腐池胡同,便是著名的宏恩观的山门了。宏恩观又称“娘娘庙”。山门五开间,建在在台基上,有九级台阶。若非有钟鼓楼的比较,一定会是高高在上的感觉,硬山顶,高高的一字屋脊,两侧的龙吻已经残破,垂脊也只剩下了一侧。中间的券门周围,精美的石刻雕花还很明显。

9 t. t- w! c' E* }* q

+ W0 X3 B% W& T' @7 y! p

a/ P8 w3 ?/ m* K6 \; D

% r- F7 K" P/ q& t# `+ k) @5 ^, y7 W

宏恩观修建于明代,清代光绪年间重修,清代曾经做为太监年老后的退养之地。清末著名的太监“小德张”年迈后就在此修养。

, h1 P4 E. }! v5 H1 o& ^( X. l. U

9 l6 Q, K R* y U }6 r

不断从里面出来的外国游客,以为这里在售票参观,不想一探才发现里面居然是菜市场。买菜的居民川流不息。不禁担心这座古庙能撑到几时。企图从庙的旁门儿,看看里面的情况,却未能如愿。不过看来旁门儿保存的显然比山门要好的多。

H6 O0 E+ l) O, u$ H3 F

* ~$ n2 ?! |# i d. _

我们选择了东行,在一座石台上,几个住户正在围座在树下闲聊。阳光,树荫,四合院,还有这里的人们,当这些胡同之美的组成元素,再次和谐的出现在眼前时,当真不由得你不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幕。

8 V5 \: L' w% \- \# ^- u

& ~) `) l* U# d5 o S

然而在这之后,却突出的认识到胡同里树木的重要性了。可豆腐池恰恰在这点上有些欠缺,因为胡同中正在修房,风带着沙子制造了一阵小型沙尘。赶忙保护好相机,再无暇顾其它,此时各位也都是灰头土脸的了。

" i; A- w9 A" j6 q& H9 a

$ a+ f7 \/ [/ W6 L$ r& L+ ]

北京是多风的城市,加之过去都是土道,胡同里的人家,难免再兴个土木,如果没有茂盛树木的庇护,恐怕老北京城早就长埋地下了。此刻,不禁又想起了照片中那座绿树森森的北京城。

( T1 k7 b# Y Z, W% |

' ~8 X# X' C- I0 Z$ F5 i

风沙似乎不在作乱,正好走到了19号,一座小号金柱门儿,马鞍脊剩下一半。四枚门簪,两侧雀替均完好无损,唯独两侧的书箱门墩,像两块没有雕刻的方石头,和邻居们不太搭调。

0 K" {" G" W& z3 Q1 ^3 H

8 o+ v" ?# m; M& R/ V$ u

院内被堆的很狭窄,但角落处,分明是一座一卷的莲蕾式垂花门。这是在胡同中,这是最愿意看到的建筑。垂花门的颜色还很鲜艳,在垂花罩两侧,各有一个雀替,底下却不见门墩,真是个不重视门墩儿的院子。想象着它曾经的美,同时也大概看出了这座院子的规模。

( `; B6 ~* a. E% A j. X

* g# U$ p' B" S. U# \, v; X

: [0 I6 J% y2 _# {& Z/ N! ^ R

3 h4 p" U- ~/ ^3 ^- v

在垂花罩正中,有一废弃的灯杆。更仿弗看到了月色当空的夜晚,古老的小院儿,空旷的院子,垂花门上一盏灯光,迎接归家的游子。

# g* k! H7 b$ a0 x+ K5 `

0 ^2 z) H3 a; f, N5 X. V) ?& j/ j+ K

光顾着幻想,差点儿座到身后的炉火上。赶紧走了出去。再往东走,就到了与豆腐池十字交叉的赵府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赵府街明代称为法通寺赵府胡同。

2 @0 y. e1 p" L: N! Y

: V9 S) u/ R) L5 E

豆腐池17号的门楼,是一座非常精美的如意门儿。清水脊、两枚门簪,两颗书箱形的门墩,雕刻虽已不清,但仍能看出所刻是“福在眼前”。戗檐上个刻有一兽,插上的兽头均在。在门框东侧的墙上,有一块儿砖大小的信孔。

. `0 R" N3 c. ^! { x( D* `

此门虽不像西内头条那座如意门大门那样华丽复杂的雕刻,却在简约中体现了一种清爽的美。门脸的简单,显现出内心的清静。如果曾经住的真是位读书人,一定学问不错。做学问本就不该有太多杂念的。

8 L2 b8 P0 r V2 j

, m$ R$ G! j, E! `) d) w

, \$ A6 m: k: Z4 r4 L

就在17号的隔壁,终于找到了刚才风沙的根源。原来是15号的毛泽东故居正在修缮。说是毛泽东故居,其实是毛泽东的老岳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的府邸。毛泽东在此居住时间并不长。

* Z; ], c: G% h8 k- ~* P+ }

4 u% b$ @9 I' Z& Q, H

此处得到了“高干”的待遇,不仅是在于房屋的修缮,更在于胡同里唯一没有被粉刷的院落。依然保持着古朴的灰色。如果当年主席有机会经常微服私访的话,可能今天北京城都依然会是这般景色。

A' T3 O0 ^* }% i7 B% d5 @+ t/ w

# [. T; z, h- L+ J' i- C

东行不远处有向南有一岔道,地图上都没有标明,也是豆腐池胡同的一部分。一座一殿一卷的联搭沟式的房子,为其撑着门面。

! P" \4 r* Z2 Z/ W! }( R \

6 a2 I1 d5 x; C' M

从东口出来,便是宝钞胡同。我们决定不再东行,而左拐。

1 ?& q$ ~. v8 }1 y; n

1 n3 Y/ P, S, m. h

宝钞胡同,北起东绦胡同,南至鼓楼东大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其为倒钞胡同。元代实行纸币,立有《倒钞法》,倒钞法就是回收旧币,尝以新币。相传,当时的负责此项工作的倒钞司,位于胡同的南口。顾而得名,在清代“倒”被讹传为“倒”,且沿用至今。

6 x" _4 ^" f" t! A; E+ ?/ z$ X9 k j

% u2 `' n1 y% R U1 i. e" @

如今倒钞胡同看起来更像一个小镇的街巷。各种门脸两旁排列。此时,苜蓿被华丰胡同西口儿的几盆红花吸引,询问住户此花的名称,却没有结果。倒是让那位住户把“我也不知倒它叫什么。”这句话,无奈的重复了若干遍。

) \1 c0 A' j$ @' M7 |

. G' f" o1 D% M3 `1 w. Z

北行几十米,再次到了岔口。西侧是王佐胡同,东侧是琉璃井胡同。为了胡同之间的关联性,还是决定,西折而行。实在来说,更希望往东走,因为那边相对更加的漂亮。

, ?6 p. Y# m+ D: N+ J

; `0 `) l8 t; J: }0 k: q- q+ `8 u- H4 I

不过王佐胡同之行,也是确有不小收获。王佐胡同又称王座儿胡同。

, {# h. U& q! x! R% I% u1 y' p

% P& ^' D9 H/ a* h

王佐胡同1号,规模应该是一座广亮大门。马鞍脊,垂脊端,各有一个精美的雕花箍头。戗檐和博缝板的雕刻都十分完好,只是大门被拆了,在檐柱上后按了两道铁门。但里面是禁止入内的。

0 w% ~" T8 n) n# Y1 b9 J: W7 m

& [6 g( e ?6 z2 [2 ^

走至5号,被门口种的植物和院儿内参天的大树留住了脚步。这时,一位老奶奶缓慢的走了出来,座在了门前,见我们拍照,突然向我感叹起了岁月的沧桑与无情。老人平时一定非常寂寞,终于有了听众,不停的说着,我们也借机到院内。原来那棵大树,从根部就分为两岔。一位大爷笑呵呵的抱着鱼缸出来,给金鱼换水。

) t' k+ @# k1 U0 w, n7 S

2 S5 Y$ Z, W0 P6 s) A, ^

5 c) D' B1 l& A0 T) I$ [7 L# B

此时,发现耽误的时间有些长了,这回速度居然落在正方形的后面,而老老北京和掌柜的正在前面和几位“侃爷”聊天。

/ N' P. z6 ] ~( Y$ o8 |% k

. m/ Y' ~$ y. \3 |2 N, G

赶上队伍,发现了一座山门式建筑,硬山顶,正脊上刻有雕花,两侧有排山滴水。侧面山墙上,带一荷花图案的透风。细看门额上清晰的刻着“永寿寺”并且有年号以及刻字人的名字。西侧竖刻“周又忱敬书”,东侧竖刻“丙子中秋”。门道呈长方形,被砖封住了。小小门楼,雕刻竟如此复杂。山门分开25号和27号,各开一门。两院儿都是永寿寺的范围。院内正殿三开间,配殿尚在。

3 a7 H0 @( E, T

: I$ n! S1 C' x% d

' h' i1 K) B" v; U( T' n

走出王佐,便是再次回到了,赵府街,此时在街角,发现一家老副食店,店内的广告图案,还有商品的摆放,特别是那股浓郁的酱香,已经很多年没有再见到了。老老北京说:“好像回到了用粮票的时代。”而售货员对我们这样的顾客,似乎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会意的问道:“您是买点儿东西,还是看看?”

# V* M( v' v+ K7 x! _" K: G$ T

4 a) o8 S/ S G& Z, ?1 U

; A( |3 m9 h% ~7 @. }1 x- A

在这街口,大家小停了一下,三爷拿出了他家乡特产的米花糖,给大家补充。

" f2 V4 u5 ` A) b

' P7 C7 x9 e1 O) V

大家不敢多呆,光线的变暗在催促我们要加快脚步了。继续西行,走进了张旺胡同。

6 p1 e) v$ T) g1 w o9 x

, Z- k. S6 w8 o% o

对大门楼的重视绝对是正确的,而对小门儿的忽视,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经常会是小门儿里有大故事。

0 H- Y) R5 g" E# z$ ~: L, e

. v& _+ S2 g J5 m/ w& W

张旺胡同2号,一座随墙的小门儿,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0 t' B) s' R, u5 t) y9 Y* |" f

- F" v P o* J6 o

刚进门,就看到两座高大的元宝脊的房屋。似乎一种敏感式的加快了脚步。走到尽头,大家相继发出了同一种感叹。

, T& h# O+ F( w5 r& q" l, R& i

$ z# @+ T7 D2 w; ?

一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的大殿。大殿座北朝南,所以我们是在它的东侧。正是如此,才会如此清楚的注意到山墙顶部的木刻雕花的精美大气。这就是豆腐池胡同宏恩观的正殿了。旁边所有的配殿,也均是元宝脊。形成一组建筑群。而我们所在的,应该就是他东侧院了。 由于角度问题,三爷找来架梯子,fenken趴到高出,惊险的留下了这次考察最为经典的照片。

' Y+ r% c6 T; u+ e

/ Y$ y8 h' ~- N* J

出于习惯,看一座院字的时候,总是喜欢从里往外看。所以此时才发现,此院而的建筑也相当漂亮。正房、厢房全绘有苏式彩画,且十分清晰。院内虽然搭满了小房儿,但却未对老房做过多改造,一些窗户,仍然是纸糊,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老房的风格。

; k2 _/ G* v& J: s. c

! Q/ e% D9 X/ ^: x; x

张旺胡同,可谓高潮迭起。从2号出来,西边十几米处,大家敲开一座大铁门。这里便是宏恩观的后门,刚才的大殿就在院内。里面正在施工,有消息说要改造成饭店,却不知真假。有一座石碑,立在大殿旁边。工作人员不怎么情愿的让我们拍了几张,便不再留我们了。

, N2 M4 W, Y: X5 P% E$ v

- N {. c# i1 A, d

在张旺胡同的西段19号,是一座广亮大门,四枚门簪,两颗大号抱鼓石,全不知为何如此气派的大门,却用马鞍脊。似乎这是这一带门楼的惯例。到座房的垂脊离门楼的山墙有着两陇瓦的距离,一位师傅告诉我们,这是为了突出正门的高大。据他描述,曾经博缝板和戗檐的位置均有雕刻,如今却已经荡然无存了。

% _5 R# i# G( i$ u" @) I; P

, S" T2 @+ \7 R& L+ L" `

6 F: K; D! r4 b% d0 c

院内的居民告诉我们,这个院子非常大,是个正经的四合院。后来前后分开了。后半部分归了后面的国旺胡同。据说这里曾经这是末代皇帝溥仪送给他老师的院子。

5 D8 h+ \1 S0 h! K- U2 Z

- H4 w* U* \* k* l5 Z, E

回来查资料,庄士敦从威海卫卸任进京,先在北京饭店里落脚,之后内务府选定吉日,搬进了张旺胡同的一所宽敞的宅院。应该就是此宅。

^1 x0 ^7 N0 b/ a

7 o7 J1 V" `0 h3 g2 f7 @) W8 U2 y

% ?% c1 j+ c6 A! i/ B

此时的光线,似乎已经不给我们留太多机会了,而后面的行程,更像是一次夕阳下的旅行。登车踏着落叶,望着夕阳无限。此时的胡同,昏黄中似乎更有意境。从国旺胡同,赵府街,丝绦胡同至旧鼓楼大街,充分感受了一番,黄昏时胡同的宁静。匆忙游客们恐怕是无福享受此刻的时间停滞般的安宁,此刻方才明白,感受北京的胡同,不只是“走进来”那样简单了。

8 [" ^6 x6 Z( o. z. x

虽不见炊烟,胡同里的人们,一定都正在忙着“生火做饭”。享受之余,我们也该盘算盘算,是吃“油条”还是“饼干”。

# l/ O! t5 w* Y

" `- Z3 P( r* Y1 i) u, {

+ Y8 y3 u. B1 r" l) S"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5:15:01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5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能参加这次活动,太遗憾了。
发表于 2005-10-25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那张副食店的照片突然有了种亲切感,小时侯买根冰葫小碗什么的都去那.又想起小时侯的情景了,

[em19]
发表于 2005-10-25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那个正在改造的娘娘庙 始终耿耿于怀。。。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她本来的面貌了
发表于 2005-10-25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那个正在改造的娘娘庙 始终耿耿于怀。。。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她本来的面貌了
发表于 2005-10-26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遗憾没有去,那是我的家,我的根啊!

准备吃午饭的时候被领导叫到单位加班了,其实就10分钟的事情,但是要在那里等,他们开会通过才能走

能再去一次吗

发表于 2005-10-26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再去一次,我也想去,当然,我们服从组织的安排。
发表于 2005-10-26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任务艰巨,还抽空写考察记,辛苦了。

但有两处的时间次序颠倒了。先去的娘娘庙东跨院,后到永寿寺。

在豆腐池街上我还调侃说:以后我要雇人给我扛着高梯子。没想到进娘娘庙东跨院大家兴奋地感叹宏恩观殿山墙顶部精美的木刻雕花时,我听见旁边屋里传来邓丽君的歌声,眼睛一扫,一架人字木梯立在门边。三爷帮我架稳当了,我爬到最顶层,拍摄了若干张整个大跨院的俯视图。可惜得冲洗完才能给大家看。由于梯子不够稳固,大家没能上去。我拍完后,三爷又把梯子放回原位,我很感谢。下次记住把你们的相机递给我,我替你们拍(哈,如果不怕摔机器)。

时间仓促,下次我准备上更高处。

在你们进宏恩观西侧,感叹为什么把文物建筑出租给新加坡人开餐馆儿的时候,我进路北的院落里找了位和蔼的先生,他把自己的院子和公共夹道绿化的非常美丽,并引以为自豪。我终于打听到小苜蓿很喜欢的那种大红花,叫做“西凤莲”,读音如西风莲,请记住。

关于毛泽东故居,寔为杨昌济故居。当年杨先生最得意的座上客也并不是毛,而是当时最年轻的大学问家梁漱冥先生。每次毛来串门儿,都是梁漱冥给毛开门。我想杨昌济及其女儿由于是湖南人吧,和毛有同乡之情。否则谁是杨昌济的女婿,还难说呢!梁漱冥大师后来人生的景况,也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

毛的故居还在,西海子边上梁漱冥的故居却毁了。

使我稍微释怀一点的,就是梁漱冥大师活得更久些。哼!

这是我这次心里想,而没跟大家说的几句话。

" G# C% D- o) H2 ~# N) a

发表于 2005-10-26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谨记Fengken老师问到的花名-西凤莲。我后来有一天在一个老住宅小区楼下的绿地里也见到了,真喜欢,看来是很适合在北京城里种的花。还有您采集的花种子也已经转交给我那位酷爱种花的姥爷了^ ^

发表于 2005-10-26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忘了说:虫子的摄影技巧大有进步,倒数第二张的夕阳逆光照,最美了。
发表于 2005-10-26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小苜蓿在2005-10-26 23:00:40的发言:, K5 G4 J8 x( Y; s! i ( P. e$ q: l4 I9 d* v

谨记Fengken老师问到的花名-西凤莲。我后来有一天在一个老住宅小区楼下的绿地里也见到了,真喜欢,看来是很适合在北京城里种的花。还有您采集的花种子也已经转交给我那位酷爱种花的姥爷了^ ^

, n; k+ d- t0 T* v9 ]

啊,太好了,那种子明年就会开出大朵的紫色牵牛花。而且是来自宝钞胡同和(净土胡同?)交角儿的地方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承担了太多的工作。过后我们要怎样谢他呢?虫子是我们的论坛中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一个人,过后我们要怎要回报他呢?当然还有更多的同志。
发表于 2005-10-27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见虫子,他已经熬了几个通宵,处理展板图片和几次采访的音,视频及文字的整理。23日考察的路线次序,还是虫子说的对。

Y4 P$ d. _; j$ V0 s

和老老北京,虫子我们三人,今天对察院的一位老人做了近四个小时的谈话访问。吃晚饭时,虫子困倦得很。今天应该睡个好觉,恢复一下精力。后面艰苦的事,还多着呢!

1 [8 i! J& I3 Y5 N1 y6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7 22:28:0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27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知该怎么感谢和慰问大家,向虫子同志致敬!向各位同志致敬!
发表于 2005-10-28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辛苦啦!谢谢,非常感谢!

我们这儿的年轻朋友们真让人感动。我常对我们那儿的大学生说:“保护纯真的心灵不被污染、不受伤害,比保护老建筑还要重要。”

还有那句话:“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

发表于 2005-10-28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Fengken在2005-10-27 22:24:35的发言: 8 S q8 L z8 p( b: f" `* K 9 ]) \* Y, a/ n/ I5 P x

今天看见虫子,他已经熬了几个通宵,处理展板图片和几次采访的音,视频及文字的整理。23日考察的路线次序,还是虫子说的对。

' |: {# z* d. Z' ~. b

和老老北京,虫子我们三人,今天对察院的一位老人做了近四个小时的谈话访问。吃晚饭时,虫子困倦得很。今天应该睡个好觉,恢复一下精力。后面艰苦的事,还多着呢!

; z2 I& T+ f% Z$ i k& ^" {3 ?
8 a5 ?4 o) f4 w$ y% `: n3 | 5 y: e4 B/ r1 H) `3 Y8 S1 f察院那位老人最好找一台好机器摄录下来,要快。
发表于 2005-10-28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番莲

西凤莲?应该是西番莲吧?

* F% L, x9 w% S- O 9 L0 |$ v7 B/ ]( j# D; K. ^

图片转自焦点装修家居网园艺论坛

1 M5 l5 D4 ~%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8 9:42:0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后细瓦厂在2005-10-28 9:32:44的发言:; z! q0 G* u7 o $ Q! X9 I3 ^9 N: G% j' o7 J7 Z* E! X& g4 r# d1 i 察院那位老人最好找一台好机器摄录下来,要快。
( r( h/ y: R4 e) H4 B1 F$ ~$ X

承蒙各位老师,朋友的鼓励,实在是不敢当。您放心!察院胡同的老人访谈,已经用DV拍摄下来,只是暂时对拍摄后的制作功能不太熟悉,先学习一下,然后会刻成VCD保存。

发表于 2005-10-28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次错过活动了,真是遗憾啊...
发表于 2005-10-29 0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后细瓦厂在2005-10-28 9:33:46的发言: + J( l+ Q2 e1 R4 W$ Z 9 ?, s7 B) V4 w, x) G0 V

西凤莲?应该是西番莲吧?

# q4 |8 x9 S' I" \7 R / b) G8 e1 E5 t+ u! d8 @+ R) I, f& M p* }5 T+ N( _ V/ e6 P6 L

图片转自焦点装修家居网园艺论坛

5 @8 w# e2 }* E& R3 K
0 Y3 @$ O2 f$ t j. B& m% M* ~" t

3 D0 u% _7 [ c" \5 u0 Q! [* w

+ @% }# ?5 V7 z0 T' i

曾老师,我们见的花是大朵的鲜红的花,不是这个。其实我也想是不是西番莲,看见您的图片,觉得不一样。

! O2 ^& e( h7 N8 `8 n

因为我几岁的时候,我们院子种很多花儿,树,和野生植物,我总问我姥姥:这叫什么树,这是什么花儿,连野草和蒿藤也都有名字的。

1 E5 z: R) i9 B9 H. D

偏是这花儿,我怎么都记不起来叫什么了,所以我专门找有这花的宅院,进去打听,人家详细告诉我,这花的根,是块壮的,象白薯,土豆或鬼子姜一样,要是想种,春天来他们家挖一块根就行了。说就叫“西凤莲”,“凤”字轻读,要是西番莲,则“番”字重读。

, H3 |3 ^, O1 M8 s. V5 t4 j

我现在记性不太好,想追上大家时可别忘了,就想个法子,一路磨叨着“凤姐的金莲”,不是有“捉迷屏后,莲瓣无声,豆草庭前...”云云,表示女子的脚么,呵,曾姐可别笑话我说得不堪...

9 P9 s9 G/ F1 J( s0 t

等追上他们后,赶紧告诉苜蓿,其时她正从大铁门里出来,一叠连声高喊:凭~什~么~呀?!

1 ?) L2 ^) m- j1 i4 Z

关于 “凭~什~么~呀?!” ,使我大为感慨,我将另撰一文,真让人呕心吐胆啊。

& \, ^1 s( F7 @# ?/ n# S( X; w; R9 z

话说回来,关于西番莲,我还真没见过,很特别的。

发表于 2005-10-30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英百科全书线上繁体中文版. 西番莲科. Passifloraceae. 堇菜目(Violales)的一科, ' J g5 m) W- ^0 A0 o1 a5 S约含20属,600种,草质或木质藤本,灌木或乔木,多分布于温暖地区。

既然她有这么多种,也许我们说的就是西番莲的不同品种吧——因为这个名字太熟了,不知什么时候就储存在记忆里,我还喝过西番莲的果汁。而西凤莲这名字则是第一次听说。

发表于 2005-10-31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您还真查去了,我也要查我的几本植物书。

要是您有时间,查一下苜蓿,看有没有我们常见的种类。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1 0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苜蓿又名草头、金花菜、黄花菜等,有紫苜蓿和南苜蓿两种,紫苜蓿生于旷野和田间,是 动物的主要饲料,被称为“牧草之王”。南苜蓿生长于我国南方,北方也的种,我小时候见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1 0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细的资料,这么多的苜蓿!!!还是牧草之王,要另眼相看了!呵呵![em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1 0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周大家将写好的游记交冯先生。(文与图)
发表于 2005-10-31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周大家将写好的游记交冯先生。(文与图)”

哈哈,我越来越觉得这里好玩了~~~

像……一个班的学生!

发表于 2006-3-29 0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真的很感动......

当看到小铺照片的时候我竟然不知不觉地落泪了,想起了以前能仁胡同把角儿已经不存在的盒子社,老候爷开的小铺,每天上学都要走的太平桥大街...

我是80年代中90年代初胡同里长大的年轻一代,现暂留学国外,但对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却越来越想念。多么希望老天能给一天时间,让我能搬把小马扎儿坐在在树荫下一边儿听着老人们拉着家常,同时期盼着那来自谜一样远方的鸽哨声越飘越近,直到那一个个空灵而又轻巧的身影映到了身上,映到了地上,映到了香椿树那紫色的叶上,映到了斑驳的老墙上,最后在那历经风风雨雨却依旧倔强地挺立于长空之中的屋脊上消失了......  

发表于 2006-3-29 0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幼年的回忆又被燃起。真是感谢虫子了!

不知大家看没看过刘心武的《钟鼓楼》,写的真是不错,就写了钟楼东边儿的一个人家结婚当天的里里外外,写了几百页呢,这本书还是当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呢。

发表于 2006-7-7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的拍记写的很好啊
发表于 2006-12-10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好拍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3 03:57 , Processed in 1.23466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