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67|回复: 4

[求助]玉泉不知道(一)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13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萧默编著的《巍巍帝都》第九章宗教建筑讲到大钟寺他自己提了一个问题,引述如下:
9 \  W) R) g( }* m  u2 \( @8 x9 c: j
  m8 J/ g4 J) L“大钟楼似乎存在某些不妥:一是位置不当,退隐在藏经楼之后,很不突出,若转放到全寺的中心或前部更好;二是体量较小,与巨大的大钟不相匹配,也减弱了它的重要性。同时,一般钟楼都是两层,钟悬于上层,以下层为共鸣腔,此楼虽然也是两层,因体量较小,巨钟只能悬挂在底层,影响了共鸣效果。”9 W4 e) h' Y# h1 X; Q4 p
在参观大钟寺时,我也产生过类似作者的第二个疑问的困惑,感觉有点“养在深闺”的意思。# r' L- W5 G! B
8 A9 g1 ?* q3 N% x# t
对于书中的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大钟寺移置永乐大钟应为雍正十一年》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http://oldbeijing.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941
1 B$ S( S  v3 u& Z8 B% ^/ Q
' P1 }6 b& _" @' H8 t0 c4 n: Q第二个问题,没找到合适的解释,大家讨论一下吧。网上说永乐大钟声音不够宏亮,所以从钟楼移到万寿寺,会不会是同样的原因没有把建大钟楼建的太大(貌似用途已经改变,不再是报时,而成了礼器。)。0 K& {( V- g; m! E7 J0 t
还有几个疑问,永乐大钟在万寿寺时放在什么地方,那个建筑又是怎样的呢?可能这个问题的解答有助于上面的问题吧。(汗!有点拗口。)
' \# S3 @, A0 M& n
$ w; S6 h+ D& i/ i新人一直潜水,提的问题可能不是很到位,还请各位指点。非常想知道答案。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说永乐大钟声音不够宏亮,所以从钟楼移到万寿寺”是我自己搞混了,太不认真了。
2 `$ p+ ~, Q/ ~/ W3 V. Y, o9 y  e! q; C; f' T9 J
   “西边建有鼓楼,东边建有钟楼,钟楼里悬挂着现存于北京大钟寺的著名的永乐大钟。”钟楼的体量应该比一般寺庙的大很多了吧,如果是这样作为对称的建筑,钟楼应该差不多大。同样的为了与钟声相和,鼓是一组呢还是一面巨大的?又是一个有点意思的问题了。' l" S# d2 ^8 b! B
1 s# @5 v9 V2 H
   斋主的第一条多虑了,相信来咱们网的网友都是热爱北京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谁能指导一下怎么分段?明明是分好的啊。
发表于 2008-12-13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钟寺的钟声当年“声闻数十里”

1,萧默的书没有看过,他的观点尚不知道。就我肤浅所知,试做答复,也许不准确,欢迎发表不同意见,但是敬请最好不要使用攻击谩骂语言,谢谢。 

6 p& E1 G% e! H" F' l0 k

2,关于格局问题。大钟寺是俗称,原来叫觉生寺。在觉生寺,是先有寺庙,后来移去的大钟,所以钟楼位置布局受到限制,不是从头规划的。

& T$ {0 o5 W1 V3 W( L$ T1 g

3,关于钟楼体量较小,大钟没有挂在第二层楼上。大钟太大,不易上楼。据说是先造好立柱和横梁,然后下边堆土坡,大钟沿着土坡上去就位挂好,再除去土坡,建造其余部分。挂大钟的立柱、横梁很粗壮,若是要建造体量很大的钟楼,就需要又粗又长的大木,寻找大木也不容易。虽然没有楼下的空间作为共鸣腔,但是前人也有办法,在大钟下面开挖了音池,向地下要空间。

- W; T5 `8 ?" O5 Z# ]; J0 y4 S

3,这个大钟当年的声音还是很大的,读了正文就会知道。至于声音“时远时近”,我想,每撞一声,钟声持续很长,前头声音大,传得远,后尾声音渐弱,传得近,而且大钟的声音不是“当当”的清脆,而是“轰轰”的低沉,所以说“其声轰轰”。您看乐队里的铜管乐器和提琴的声音,小的清脆,大的低沉。还有寺庙大钟主要不是向民间报时用的,而是配合寺庙法事活动用的。

% L+ v2 E9 m# S

4,至于说“网上说永乐大钟声音不够宏亮,所以从钟楼移到万寿寺”,费解。鼓楼后边的钟楼,明代当年先是挂的大铁钟,因为声音不好,换了铜钟。淘汰的大铁钟,一直废弃在鼓楼后边,有很多网友小时候都见过,我也见过。后来移至大钟寺博物馆,和万寿寺没有关系。

5 A/ G+ g3 i) K" U! F% C




v6 H! E( n/ \, J+ j- J2 V1 p

 

/ U( ]7 r) d, o: ]7 W5 f

北京万寿寺与明清三太后(第一个太后的故事)

, e. T! p+ i! r# y+ N4 ^

陆元

, L' g p4 c. e4 ]0 {) i

北京西北郊外的长河,起点在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绣漪桥,终点在西直门外的高梁桥。长河沿岸有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紫竹禅院(今紫竹院公园)、真觉寺(今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又名五塔寺)、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等一系列明、清皇家寺庙和园林。其中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乾隆和光绪年间又经两次重修,是万历朝慈圣皇太后、乾隆朝崇庆皇太后和光绪朝慈禧皇太后用于贺寿祈福的皇家寺庙。


+ z$ U+ J `' _( m

充菩萨,慈圣建寺盼万寿

2 ~0 P8 E: R3 t

慈圣皇太后李氏,是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李氏的父亲李伟是个瓦匠,家住京郊漷县永乐店(今属通州)。李氏自幼家贫,被父亲李伟卖给在通州右卫当百户官的陈家,做了陈小姐的丫环。不久陈小姐被皇子裕王娶为王妃,14岁的李氏也跟着进了王府,并相继为裕王生了两儿两女。裕王后来做了隆庆皇帝,陈小姐被封为皇后,23岁的李氏被封为贵妃。

0 C; V; d, [7 \

李氏28岁那年,隆庆皇帝死去,因陈小姐无子,由李氏10岁的儿子继承皇位,成为万历皇帝。按宫廷惯例,陈小姐作为正宫皇后,应升格为皇太后,李氏作为小皇帝生母,虽也能升格为皇太后,但二人的称号、地位要有差别。当时,刚当上内廷总管的太监冯保和很想当上内阁首辅的大学士张居正,为了讨好小皇帝的生母,就给了二人同等的待遇,尊封陈小姐为仁圣皇太后,尊封李氏为慈圣皇太后。陈小姐当皇后时,父亲曾被封为伯爵,李氏当上了皇太后,也封父亲李伟为伯爵,后来又晋级为武清侯。

8 Z& M# W3 ~, Z1 A

虽然李氏与陈小姐并称皇太后,但做过丫环的李氏总有自卑感,总觉着自己比当过正宫皇后的陈小姐低一头,她就宣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下凡,并广建寺庙,想借着佛教的光环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明史?后妃传》说,李太后“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巨万,(万历)帝亦助施无算”。位于广安门内长椿街的长椿寺、位于阜成门外西八里庄永安万寿砖塔下的慈寿寺,都是由李太后发起建造的。

; a$ b9 P& e! I4 s- \0 [

万历五年(1577年),李太后相中了距西直门外七里的长河北岸一处古庙遗址,命太监冯保任工程总指挥,在那里兴建了规模宏大的万寿寺,以祝福自己“万寿无疆”。为了赢得李太后欢心,冯保率先献银一万两,王爷、公主和大小太监头目们也争相捐资。费时不足一年半,寺庙建成,“丹楼绀宇,几与大内等”,其华丽程度赶上了皇宫,难怪至今北京还有“万寿寺是西郊小皇宫”之说。

% m& d5 D3 I7 S* i: J9 [

明末文人所著《帝京景物略》描述说,万寿寺的正殿是面阔五间的大延寿殿,两旁是面阔各九间的罗汉殿,供奉有十八罗汉,后面的藏经阁,收藏着从城里的汉经厂和番经厂移来的佛教经书。阁后开挖有三个水池,还用挖出的泥土堆筑太湖石营造了假山,以象征佛教的四大名山。假山上有三座殿堂,分别供奉着南海普陀山观音、四川峨眉山普贤、山西五台山文殊三位菩萨,山下的地洞里供奉着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后院还有百亩园圃,栽植着花草果菜。

) f1 n1 q- G! T4 Z, f

万寿寺的前院,西边建有鼓楼,东边建有钟楼,钟楼里悬挂着现存于北京大钟寺的著名的永乐大钟。永乐大钟,自明初永乐年间铸成之后,原本悬挂在位于今北京东城区北河沿大街钟鼓胡同一带的汉经厂里。汉经厂,及紧邻的番经厂,都是明代刻印经典书籍的皇家印刷厂。汉经,指汉文佛经,番经,指梵文佛经。当时,这两处经厂的房屋已年久失修,李太后就将经厂保存的经书移至新建成的万寿寺藏经阁收藏,并将永乐大钟也移至万寿寺的钟楼悬挂。

: o& e) \/ h8 e8 D4 B

永乐大钟周身铸有佛经22万7千余字,相传每撞钟一次,就相当于将全部经文念诵一遍,万寿寺派了6名僧人专职撞钟。明末文人所著《长安客话》说,当时“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其声轰轰,时远时近,有异他钟”。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时期,因有迷信说法,说是城西不宜鸣钟,大钟被卸下钟楼,弃置于地,生了许多绿锈。直到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大钟才由乾隆皇帝下令移至京城西北郊的觉生寺,觉生寺也因此被俗称为“大钟寺”。

$ |+ g q2 R( ~0 z% p0 U

李太后臆造的“九莲菩萨”形象,是一只凤凰驮着九朵莲花,因此在万寿寺山门两侧“八字墙”镶嵌的砖雕上,雕刻有九朵莲花。《明史》说,当上了内阁首辅的大学士张居正,对李太后劳民伤财大建寺庙曾经试图劝阻,李太后拒不采纳,反而让张居正为万寿寺撰写纪念碑文,张居正只好违心地写道:“惟君建极,敛福赐民,民有疾苦,如在其身……祗奉慈命,复轸民瘼。”

% o, w- d3 T- N0 R

 

发表于 2008-12-28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寿寺估计是北京地区保存得最好而又对外开放的寺庙了,真的很好的,只是在这没有他的照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3 14:47 , Processed in 1.11696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