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1|回复: 8

摘录三篇新闻来看古建保护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3-28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林匹亚遗址何以没有复建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李忠志

3月24日,北京奥运会点火仪式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亿万中国人通过电视转播收看了这一盛况。相信人们在关注点火仪式之余,一定也对点火地点古奥林匹亚遗址留下深刻印象——千年前的辉煌建筑,如今只剩下大块大块的残石静默伫立。放眼望去,残石断瓦点缀在青草间,唯有古奥林匹亚运动竞技场那扇用大块石头垒砌起来的拱门还算完整。
    世界瞩目的奥运会点火仪式就在这断壁残垣间举行。多少年过去,希腊人却没有为举办点火仪式,在这遗址上复原或添加一座新的建筑物,他们更没有跑到别的地方按照1∶1的比例再造一座新的奥林匹亚运动场。他们在刻意维护奥林匹亚遗址断壁残垣的状态。奥林匹亚遗址断壁残垣的状态丝毫没有影响仪式的神圣性。残石断瓦上本来就写着历史曾经的辉煌,在那里,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留下的沧桑,能够体会到历史的崇高与壮美。

    古奥林匹亚遗址是奥运会的源头,历届奥运会的点火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它称得上这个世界上最神圣的地方之一。在常人眼中,这么神圣的地方,无论怎样整修它都不为过,即便重金重建恢复它千年前的荣光也值得。幸好希腊人不这样认为。他们为世界守卫好了这块遗址。在断壁残垣中,我们看到了希腊人的历史审美观和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正因如此,我由衷地敬佩希腊人,由衷地赞美希腊,它无愧于一个文明古国的称号。

    希腊是西方文明古国,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古代中国人同古希腊人一样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也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址。但是,今天的中国人在如何保护这些遗产上倒很有必要借鉴一下希腊人的做法。在这个方面,国人与希腊人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圆明园遗址上。近年来,是否重修圆明园的争论不断。就在最近,圆明园遗址又因为两个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一,继湖底铺设防渗膜被曝光之后,前不久,圆明园遗址开始复建部分建筑。其二,浙江横店宣布欲按1∶1比例修建圆明新园。其实,全国类似圆明园这样的大兴土木并不少见。重修、重建不能说全错,但是,全国范围的大兴土木,特别是一些不尊重历史、庸俗的修建,也说明我们的历史审美出现了偏差。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肤浅与虚荣的审美崇拜中。大规模的重修、复建,一则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另一方面,也有一种文化心理在起作用。不少人觉得,花费巨资重建历史上的伟大建筑,再现历史的辉煌,可以激发出当代人的自豪感和神圣感。那些气势恢弘的建筑曾是盛世的象征和见证,今天,有能力和财力重建也说明我们当前正处盛世。这的确令人自豪和骄傲,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想在历史中寻找崇高和骄傲。但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神圣感只能在高大的建筑中获得,只能在有形的物质中获得,只能说是一种肤浅的历史审美观。

    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和内心的强大,复建再多恢弘的建筑,也如同废墟;即便是废墟,有了文化的支撑和内心的强大,它仍将散发神圣之光。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让我们一起保卫那些将被拆毁的城市人文!

我们还可以以民间的力量在每一处被拆迁的历史故地上竖立一块镌刻在金属版上的图文告示牌,标示着事件、人物,为那些终于如愿以偿的官员和商人立一块“记功碑”。反正,如果捍卫是无效的,起码我们也要自娱自乐吧。

恩宁路骑楼、猎德古村等地拆迁的尘埃未落,天字码头的狼烟又起,广州网友和部分专家呼吁保护的声音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回想一次次的呼吁、抗争,似乎是一次次地重演着从愤怒到无奈的心路历程,这种西绪弗斯式的悲剧命运应该有所改变了。
在20世纪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环境的斗争以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和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为取得国际共识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都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视作当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价值标准。在具体运作上,一方面是由政府列为保护对象的历史建筑与文化环境处所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是在法规制度上对拆迁、重建、修葺等工程作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如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有专门的法律保护老建筑的外立面,连门窗的更改都有细致的条文。

  总的看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一是靠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信仰,二是靠世俗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和捍卫。

  反观我们这里,价值观念的认同更多是在网民、在书生,有权者可能更多相信的是政绩,有钱人信仰的恐怕更多是利润;而法律的疏漏和形同虚设的现象更是多有发生。

  面对着日复一日地永远消逝的历史容颜,我们揪心自问:广州人,该如何捍卫我们的历史和感情?!天字码头在广州城市史和广州人的生活感情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拷问的是在社会管理者、决策者的心目中,这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广州人民的这份感情究竟有多深。

  或许应该重新反思过去单凭专家呼吁、民众质疑乃至被拆迁者抗争的单一做法,我们应该寻找更多富有建设性、更直指人的内在灵魂的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向官员们讲述发生在雅典、罗马、巴黎等历史名城中那些有良知与文明教养的管理者是如何珍爱他们民族的历史的动人故事;我们应该把拜伦的、里尔克的思古怀今的优美诗歌抄送给我们的官员和他们的太太、女儿;我们应该在公共传媒上更多地传播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是如何动情地怀念他们的家园、珍惜历史传统的杰出诗篇。

  总之应该尽一切可能培养我们社会的管理者和所有公民具有更多对于历史的人文温情与敬意。

  我们还可以反思那种喋喋不休的正面陈说、严肃古板的痛心疾首的迂腐模样。面对由权力和资本铸成的冷漠与一意孤行,我们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幽他们一默,可以反讽,可以“恶搞”;我们应该发挥广大网民的聪明才智,以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一幕幕含着泪光的笑剧。

  如果是在古典时代,民间的盲人歌手会把一件件令人痛心的自毁历史文化遗产的往事编成歌谣,在广场和大街小巷传唱;如果是在“狂飙为我从天落”的先锋文艺中,科层制网络中的冷酷、冥顽的官员会在各种“城堡”前、在各种“军规”中被剥落画皮;如果是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媚上欺下的县官总是那一副鼻梁上贴着白色膏药的可笑模样……

  今天,我们不是有各种好看的“馒头”网剧吗?我们还可以以民间的力量在每一处被拆迁的历史故地上竖立一块镌刻在金属版上的图文告示牌,标示着事件、人物,为那些终于如愿以偿的官员和商人立一块“记功碑”。反正,如果捍卫是无效的,起码我们也要自娱自乐吧。

  (作者系广州市美术学院教授,来源:新快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奥林匹亚遗址在中国

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24日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通过电视、网络和报纸聚焦古奥林匹亚遗址,笔者被古奥林匹亚遗址的“原汁原味”震撼了——那个遗址太土了、太简陋了,土得让人无法相信那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发祥地。

  古奥林匹亚遗址周围的山,青草稀落,土石裸露;古奥林匹亚遗址的栅栏式锈迹斑斑的铁杆;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取火的火种罐置放于一块不大的石板上,点燃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第一名火炬手亚历山大,竟是单膝跪地在凸凹不平的草地上;我所看到的古奥林匹亚遗址都是残垣断壁,沙地土路,杂草丛生,几乎没有任何现代痕迹的刻意雕琢和装饰。

  笔者又突发奇想,假如这个奥林匹亚遗址不是在希腊,而是在中国,我们今天将会看到什么景观呢?

请允许我大胆设想一下:遗址内会安装上各种灯光设施,移植一些名贵树种,种植外国进口的名贵草皮,修整出条条柏油马路,台阶铺设上大理石,建造一个气势恢弘的、高大的祭祀台。有可能,还要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

  总之,这个遗址要是放在我国,现在恐怕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奥林匹亚遗址,而是经过数届领导拍板演绎设计、人工造就的现代化“古遗址”。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其他庞杂的现实可以佐证假设。

  多年来,对于遗址和文物,往往是三种做法:一是简单拆除,北京的城墙、济南的老火车站、南京的慰安妇等遗址被拆除就很典型。

  二是打着保护文物旗号的简单改造。西安欲花1400亿元改造大明宫遗址就很典型,圆明园修复至今争论得热火朝天。倘若在网上随便搜搜,遗址搞改造的铺天盖地。当然,这些所谓的文物改造,不是一般的修缮,而是大破大立,按照现在人的思维毁坏“古物”,建造假冒的“仿古物”。

  三是劳民伤财,打着复兴文化的幌子搞“复古”。河南永城耗资3000万元建刘邦塑像;浙江省中部的横店镇花费200亿元按1∶1比例仿建一座圆明园就很典型。当今社会,全国各地几乎是“复古声”一片,到处寻祖问宗,叫喊保护所谓的“地方文化”、“历史文化”。遍地流行祭祖,给先人树碑立传,大兴土木搞复古建设,有的为争祖宗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争当孙悟空的祖籍。

  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的“原汁原味”和古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保护遗址,振兴文化,要的是遗址“原汁原味”的本来面目,而非现代的过度雕饰和“人造”;振兴文化,不是内心深处的信仰与敬仰,而非大兴土木的复古建筑。(惠铭生)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要靠全社会阿,所有国民都要全面教育一番。希望奥运会后老外们一起向中国反映

北京古建的破坏情况,这样就使我们清醒过来。

发表于 2008-3-28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知道奥运会下来,北京得被糟蹋成什么样儿啊
发表于 2008-3-28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和内心的强大,复建再多恢弘的建筑,也如同废墟;即便是废墟,有了文化的支撑和内心的强大,它仍将散发神圣之光.”

没有这方面的正确的教育很难很难,很难支撑很难强大

发表于 2008-3-28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加精。
发表于 2008-3-29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庖丁在2008-3-28 21:42:30的发言:

这要靠全社会阿,所有国民都要全面教育一番。希望奥运会后老外们一起向中国反映

北京古建的破坏情况,这样就使我们清醒过来。

[em17]
发表于 2008-7-18 1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赞同楼主的观点。对历史遗迹的态度是与每个国家的文化观念和历史发展相联系的,不能生搬硬套。首先,希腊在城邦时期造出了宏伟的奥林匹亚,但之后不久就被罗马帝国消灭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被改写,此后就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筑群。其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希腊是个小国,其民族崇尚的是小国寡民的治国方式,没有开疆拓土,彰显天朝大国的雄心壮志。这种心态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规模宏大的能够彰显国家实力的建筑构造缺乏兴趣;第三,希腊之所以不再建造奥林匹亚,还因为他们没有重建历史的传统。他们的审美情趣中,残缺也是一种美,比如维纳斯的雕像。第四,奥林匹亚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因素造成的。罗马帝国建立之后,罗马大帝曾下令禁止异教徒举行祭典,奥林匹亚竞技会也被迫停办。在公元6世纪的大地震加上克拉的乌河泛滥成灾使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林匹亚城变成了废墟。因此,他们的遗址是自然而然的消亡,没有政治强权的色彩。

   但是我们与他们不同。第一,我们的历史有天然的延续性,而且一统天下的治国意识深深的刻在我们民族的头脑中。这种文化心里特点反映在建筑上,就是追求完整、恢宏、庄严、和谐。我们不是一个喜欢废墟的民族,只要是国家强盛,政治开明的时候,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宏伟建筑。秦汉时期的长城,大唐时期的长安,宋代的石刻,更不用说明清时期庞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今天,虽然在建筑美上值得商榷,但就规模上来说,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鸟巢,都一样反映了这种“大国必以大器配之”的建筑心理。第二,我们的遗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族的入侵和破坏,典型的如圆明园,这给这些废墟增添了很大程度的耻辱色彩,成为我们民族巨大的心理包袱。“雪耻”就变成后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而对于被毁灭的建筑来说,最好的“雪耻”方式,莫过于重建,而不是继续给后人一片耻辱的废墟。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人们对圆明园的态度与对阿房宫的态度会迥然不同---主张重修圆明园,人们或许还会讨论一番,但要是有人主张重修阿房宫,肯定会被骂成是疯子,因为它不具有政治的含义。第三,西方建筑多为石料堆砌而成,像奥林匹亚尽管经历千年,却仍然能够大致留存,而我国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特点不适合任其自然般的保护方式。举个例子,南京明孝陵的明楼修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将近600年的历史,因为一直以来有上部明楼正殿的保护,下部的石条砌成的基座历经数百年完好无损。但由于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其上部的木构建筑正殿因太平天国战火被毁,雨水直接渗透在下部的石墙上,冲刷了其中的黏合物质,导致明楼近些年损坏严重,因此才有明孝陵重修明楼的保护计划。而且,西方建筑多以个体的形式单独成立,就算是倒下了,也只是单个的损失,不会影响人们对其美的理解;但中国建筑则不同,讲究的是一种整体的美,它由多种建筑元素构成,如山,水,桥,宫,殿,廊,阁等,损失其中的一部分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体的美感。所以,如果圆明园再不加以重建保护,再过几十年,那些山林水系的构造就会彻底的从地球上消失。

    所以,不要轻易地以外国的方式来强加在中国的身上,套用邓公的话来说: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就比中国的圆。最后,想问一句:每年用于公款吃喝的资金多达数千亿,为何就不能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复建祖宗们留下的精美建筑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8 09:06 , Processed in 1.14312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