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93|回复: 93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含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4-19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 h+ t) H5 o: _3 F2 }: m

 

! W! J! _/ _8 H* L2 W

第一站:大同

1 P7 d; P" o6 V' @) b$ D5 ]

考察项目:云冈石窟、善化寺、上下华严寺

1 G* i! @' Z. O1 \! U

 

' P. Q) _9 F" ^# W2 K

      4月11日的午夜,我们一行12人登上了前往山西大同的列车,列车是从满洲里途径北京最终到达呼和浩特的。我们在北京北站登车。经过7个小时的颠簸到达本次之行的第一站大同。

& Q/ S$ v. D- e* Y9 _1 m

     

0 w1 k) _3 X7 S/ p% ?$ C

      大家兴奋的跳下列车,寒气扑面而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塞北,温度相比北京要低的多。我们嘚嘚瑟瑟的整队集合,接站的吴导也早早到了车站,回酒店,放行李,吃早饭,正式开始第一站的考察之旅。

% q7 q4 t# k2 z

     

. h6 |0 Y* c5 {3 u# Q# g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对于正在学习佛教考古的我们,这个时候来云冈非常应景,很多同学嘴里都念叨着佛教考古里的专有名词。当然我们知道除此四大石窟外,中国还分布着很多经典的石窟,尤以中原一带石窟为最。

, l, O; M: W" m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第十六窟到二十窟合称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 Y9 \8 O1 ]# _8 ]: q6 a

     

) {. P5 r5 r1 M1 ?8 s5 d

      本次来到大同,正值新任市长大兴土木之时,很多古建筑都在不同程度的进行修缮,因为市长姓耿,因此大同人戏称这位市长为“耿拆拆”。我们都觉得好笑,可来到云冈发现,第一至四窟果然正在维修,没能临场观摩实乃遗憾。

4 B) u( J) ], ?4 \3 Z

     

s9 l* F1 P( H

对于云冈石窟的介绍网上有很多,今天就摘抄一些来做介绍,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回忆和加深记忆。

5 o% f1 A, e9 J' l0 w: l: v

     

* L" i v$ q: U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 n, j3 Y8 D# r2 ^) y
1 ?, L, F4 a! ~' N( G% k! P9 w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2 I* P: g1 ^8 F* I f$ H
6 t( w4 W4 _5 p }" o# p- s- p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1 y- K$ C! Q2 e3 M2 X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 w( I& ~" u! g$ w

     修缮中的1-4窟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 z, L* v% F' Z% e, Z+ m& x3 ^. n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第五窟的佛像,窟内不让拍照,看管很严,我又没遵守纪律偷偷拍照了,不过绝对没用闪光灯。

- T" _0 ^6 E) n

 

+ p8 X" o& A$ _6 f5 l: O. {% N
& v1 O5 T& B# \ y) q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 G' `7 t" w) T* D7 e
6 S( A* |) O' w7 ]' g6 ^% U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 `1 g! x- U& ?* X8 k. ]. O
: Z; {: U( o, T) L5 C; w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5 A4 |) z2 L+ ~5 q4 g3 W# H4 O
" h$ {/ M8 [! I- R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 W% }% M: m( r/ Z' a/ f2 Z
+ g4 Y/ n( O4 @- @ L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 n4 l( D: f& I) N9 O) m
7 z. v* K" Q3 [, F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 L( t+ ?: ?4 }$ @( f: M
4 h Z( L- W) r" |/ w+ F: J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1 [# D& @% F, P* U3 ^+ Y
: z) l/ D7 E( Q# h* l; P/ E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 a/ _# F9 L* z
9 a+ G( w! f0 v' M$ u% x" ]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3 Q9 H! t8 A+ r' K4 t/ V# [0 R
2 f! l1 Z! m& i8 c1 \8 q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8 @. s3 I9 f+ ^ y0 O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 r' f3 p' z) O# ?

      万佛

. O! \2 j# X$ {
; [9 U8 C% Q1 x6 h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0 z2 z8 E: t: j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 r% s% w+ M3 D3 E+ y* O/ C1 ]

      昙曜五窟 / G! H: K# R) _

& e1 P( x& z) I3 Q8 y; K- g7 S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 b" J( a& v- c, X- F

" o. a7 p- n A, s
2 i8 g0 [! h# ^; a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 A; O8 }7 C! r9 l! K
' a/ Q0 i; G! Z6 r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j+ z& R0 }1 ]
% u6 c, Q2 Q, |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3 A; {% n9 [; V# _# Y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v1 c6 b/ U: s3 u6 [8 ^# v

      第二十窟佛像身上北魏时期流行的连珠纹和忍冬纹。。非常漂亮

* y3 N. b- e' `# m+ c2 {: ?: X

 

9 X) L: `, g0 ~) {6 ?6 S1 E

      云冈随拍

/ ~% F' b% ]. F* L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贴图][原创]毕业前的山西古建筑之旅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过的真块。大本都毕业了。拍的图宏大。讲的很祥细。欣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逍遥游天下在2010-4-19 15:36:00的发言:
时间过的真块。大本都毕业了。拍的图宏大。讲的很祥细。欣赏了
' s, f4 P; t% Q$ G E/ d3 ~' s: M

转眼三年了,真的很快。。。

发表于 2010-4-19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我在大同二十年呢.为什么坐那次车?北京始发的,到大同的车次好几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左慈戏曹在2010-4-19 17:05:00的发言:
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我在大同二十年呢.为什么坐那次车?北京始发的,到大同的车次好几个.
1 E6 Z9 Z+ C0 S' F6 L" _ H

学校统一安排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站:善化寺

9 U1 n* D8 g1 m$ S+ E

 

9 |/ g- V- x; k& I4 |4 a$ s

      在2009年的第一天,我第一次来到善化寺,眼前的三圣殿让我震惊。《诗经》中“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正是对此最精准的诠释。那高高翘起的飞檐,好像鸟儿即将展翅飞翔的翅膀,出檐深远,屋脊举折漂亮且平缓,这样的建筑让我感叹良久。

# Z3 F# Y9 ]8 j

      2010年的今次,那漂亮的建筑又一次的出现在眼前。熟悉而又亲切,我又一次的来到了这里。善化寺,大气磅礴的屹立在此。

) s: u! @0 ~- H* y* M8 U% ?

      善化寺位于大同城南,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称为开元寺,五代时期改名为大普恩寺,俗称“南寺”。据寺内的碑文记载,“按寺建于唐,明皇时于道观皆赐开元之号。”可见开元寺之来历确凿可靠。

5 I3 X' s& h! B/ j: d5 ^

      山门为金代建筑,补间铺作有两朵硕大的斗栱,殿内天王栩栩如生,梁架清晰透彻。三圣殿、普贤阁、文殊阁屹立在中,均为金时所建。大雄宝殿建在高高的月台之上,为辽代遗构。

( d( u5 q, W' c. {, m

      善化寺不同于上下华严寺的坐西朝东,因辽人崇尚东方所致。善化寺为坐北朝南,承袭了中原的建筑风格。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

6 b0 {" | ^* S: n& p

 

$ {9 T$ r, D, Z0 D5 ], C: [

 

6 [" u2 Y A3 p& S2 x9 M0 D0 l

! x8 |8 b: q( k& x: t# ]# _) F6 N# j

善化寺三圣殿

l6 S ?6 @1 Y# A) T* ?; i


2 M0 Q9 \4 L; i/ e5 E

从天王殿向外拍普贤阁

, g: e8 m& _, @


+ {8 I* U2 U* D- Y

山门补间的两朵斗栱

( p* v6 Z. g. N


# S9 ~" h+ F+ K C7 D

我亲爱的同学们

发表于 2010-4-23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我初进华严寺,随意参观和拍照,也没有什么人.上寺大殿的壁画也是一绝.耿拆拆因为乱改云岗石窟前的水道,违反国家文物法而遭严厉批评.听说他又恢复古城墙,还强行拆迁,弄得百姓抗议.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左慈戏曹在2010-4-23 12:23:00的发言:
1971年我初进华严寺,随意参观和拍照,也没有什么人.上寺大殿的壁画也是一绝.耿拆拆因为乱改云岗石窟前的水道,违反国家文物法而遭严厉批评.听说他又恢复古城墙,还强行拆迁,弄得百姓抗议.
* X8 s; w; d8 g4 c$ @2 z! Z

是的,而且还去文物局哭诉,道歉,认错。。回来之后就又拆拆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站:华严寺 

" h& U$ P, O1 n) f; x( l; \

        早在出发之前,老师就给我们做了思想工作。由于大同市长耿拆拆同志的大规模文化建设,大同境内很多古建筑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修缮过程,而上下华严寺就在此之列。

. r) S0 ~& H4 I3 Q+ }

        09年我第一次到大同的时候,上下华严寺就在大兴土木,那时候还特意看工人是如何安装斗栱的,工地也还没有封闭,游人可以参观两座建筑。而今却完全封闭了大门,任何人不得进入。曾经让我震撼的九间大殿也掩映在其他新建筑之间,失去了往日的壮丽恢弘。

: o! l; ~# p. g- E& e- @

       翻了翻老师推荐的柴泽俊先生的《简论五十年来山西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及其成就》,让我着实的又扫了一次盲。以前我一直认为所有的修缮都是“落架大修”概念等同拆了重新建,只不过是用原有的建筑构件。其实我的想法很偏激,甚至是个外行人的看法。因为任何建筑的修缮都是要经过缜密的调查分析之后才进行的,尤以山西为最。

5 O5 F2 H; _/ R# y9 v0 [

       山西在以往进行过的诸多文物建筑修缮项目中, 依其修缮规模、修缮性质和修缮方法,除了迁移保护工程和少许特殊保护项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揭瓦修缮、重点揭瓦修缮(即揭顶修缮、梁架拨正)、局部落架修缮和全部落架大修四种类型。而山西经历过落架大修的古代建筑(除了迁移保护者),尚未超过十座。其中就包括我们此次考察的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崇福寺弥陀殿、南禅寺大殿和晋祠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除此之外还有高平崇明寺中殿、五台显通寺无梁殿等。

* t& {% U7 e5 V$ R" s; O1 v A) ^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辽建金修,面阔九间,单檐四阿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辽金建筑。大殿周壁上满绘笔画,近900平方米,内容复杂,色彩艳丽,如此巨大的壁画面积,是全国仅存的孤立。

# m, {! ?% Y9 x4 D% `

         其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几经修缮,成今日之规模。但犹豫修缮工程,我们没能深入进行考察和学习实为遗憾。而让人更加遗憾和生气的是,现如今修缮中的两寺真的被圈在一个大院子之中,周匝被成群的新建筑所包围,很难再现当年的气宇轩昂和宏伟壮观。。

% l# U0 R6 E) |2 ^

      

3 V. {: z( _# T! q! ~; h0 s

  09年进入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时候偷偷拍的,雕塑全部是辽代原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应县木塔的一些其他信息(根据老师录音整理)

+ `! c+ j u, Y B& G0 x. l; }

 

; N) |# @3 [2 @4 D

1、平面八角形的塔自五代以来广泛流行,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但是保存下来的很少。因此我们认为平面八角形的塔在五代开始广泛流行。

6 k6 i1 W. j1 G! f4 T4 K8 Q8 a

2、1933年8月,梁先生到应县木塔进行测绘和调查,此前接受到日本人的照片资料。

3 }/ \4 G, ]; z2 R1 Y3 G

3、应县木塔外观看起来是五层塔,一层有复阶周匝的走廊,实际上为9层。明层中加暗层作为上一层的基座。

& o3 }/ u4 \% d9 [; K6 R* N. Z$ A' |: x

4、应县木塔有五十余种斗栱类型,要解决不同的问题。

1 I7 r' {# e4 E! o5 v

5、木塔柱网为金箱斗底槽布局,外槽为一圈回廊,内层供佛。供奉密教的五方佛。

/ G% l6 t9 [* K: q3 d

6、木塔第一层供奉释迦摩尼,因此称为释迦塔。

2 F: `, n# V/ ^7 k& W- Y1 | p

7、广泛使用斜栱。

! ?* ^; Y' v: A$ I

8、拆斜撑墙体改窗后,木塔整体结构收到影响。

9 n6 a' T4 G8 B6 X

 

发表于 2010-4-29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个人中有四个个是女的,是我很早以前就认识的姐们,全是上海人,真不错!多年来一直在坚持,终于做出成绩了!替她们高兴,夏天去参观世博的时候一定要和她们在黄浦江畔聚聚。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4-29 0:05:00的发言:
六个人中有四个个是女的,是我很早以前就认识的姐们,全是上海人,真不错!多年来一直在坚持,终于做出成绩了!替她们高兴,夏天去参观世博的时候一定要和她们在黄浦江畔聚聚。
/ N+ c( [/ r" B

老师对他们保留意见。。

发表于 2010-4-29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毕竟是业余的,不过精神可嘉,她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甚至连三十都是在上海到山西的火车上度过的,我当年也凑热闹一起去过晋东南看中国最古老的戏台和另一座唐代建筑,但去了才知道,那些地方实在太不发达了,道路也窄,也没车,四个人又都是来自上海的女孩子,确实不容易。很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4-29 0:11:00的发言:
毕竟是业余的,不过精神可嘉,她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甚至连三十都是在上海到山西的火车上度过的,我当年也凑热闹一起去过晋东南看中国最古老的戏台和另一座唐代建筑,但去了才知道,那些地方实在太不发达了,道路也窄,也没车,四个人又都是来自上海的女孩子,确实不容易。很佩服!
& |" V/ @! F9 x3 H6 N! J

呵呵。。

发表于 2010-4-28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塔体扭曲是因为地震和战火(炮击)?大佛肚子里的经卷等是作为文物取出的,其中还有证明檀州街是现在的三庙街的经卷印刷标注.1972年我第一次去还可以上到五层.听我的应县大学同学说,他再早还上到最高层,在塔尖处有一个洞,可以钻出去拉着铁链站在塔顶了望,称"南天门".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左慈戏曹在2010-4-28 14:13:00的发言:
我记得塔体扭曲是因为地震和战火(炮击)?大佛肚子里的经卷等是作为文物取出的,其中还有证明檀州街是现在的三庙街的经卷印刷标注.1972年我第一次去还可以上到五层.听我的应县大学同学说,他再早还上到最高层,在塔尖处有一个洞,可以钻出去拉着铁链站在塔顶了望,称"南天门".
3 `* X3 f1 o# @) ]9 b5 j6 i( a

不是的。。。

0 G }6 {9 t) B% J8 w

1930年代,民国政府对塔进行了改造,之前从第二层往上的部分,只有当心间是开门的,其他地方都是承重分散力量的墙体,但是,民国政府官员觉得开了窗户能看到更好的风景,所以把二层以上的四面墙体加以改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时梁先生到应县木塔考察的时候还没有开窗子,有照片资料可以参考。。。

8 p% I; d% q* [7 H& @2 b1 t. Q6 g* \

 

& y# a# C0 }5 N: N

有经卷出土,但绝对没有舍利子

3 O u$ E$ n3 N; c' x& X

 

- f* C8 o7 z% T, l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古建筑之旅——第四站应县木塔

0 S' F7 P) f% C

 

# K/ |4 X& B' v' N, k9 h# v* W

      到山西的第二天,我们驱车近两个小时到达应县木塔。对于应县木塔,我们曾在《中国古代建筑史》课上学习过很多,今次老师实地讲解,更是受益匪浅。此前我也来过一次,还兴奋的去登塔,这次被老师严肃的教育了一次。登塔对于应县木塔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不是人身危险,而是会对塔造成严重的挫伤。在上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对塔的改造(在二层以上四面开窗),几乎是瓦解了塔墙面的受力,现在二层已经严重的扭曲和倾斜。对于曾经上塔的经历,我内疚了很久。

+ f. }8 {. b6 V% R7 N

      应县木塔的名字实际是佛宫寺释迦塔,因为塔一层供奉释迦摩尼因此称为佛宫寺释迦塔。释迦摩尼的造像还保留着辽代少数民族的风韵,佛祖塑有耳洞。可不知道为什么山西导游却一直说应县木塔之所以叫佛宫寺释迦塔是因为塔中出土了舍利子,殊不知那舍利子其实是西安一位收藏家捐赠的。导游还说佛像在文革中如何如何受损,话刚说出,就被老师否定了。其实在文革中佛宫寺释迦塔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不像当地所传,佛像被掏空等等。

4 h# P3 {# {8 m. e7 H* s( z/ t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辽代最后兴建的一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更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 V. M0 R( k0 }5 l! L5 u

       除此之外,院内的北魏柱础也是一大亮点。我一直在感叹,如此硕大的柱础要承载多大的殿宇,不禁感叹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

0 |+ F9 z) G$ }7 d& g! W" l


09年拍的牌楼,现在已经围上了栏杆

! F) U5 }- P3 K1 x0 \" M2 g( O

0 d1 j1 F+ H! _) S$ W e

10年来啦,天气真好

" n3 v% ?; j6 c' ]

红圈圈住的地方,明显可以看出塔体的扭曲

/ m" z. E, e/ Q

北魏时期超大的柱础

发表于 2010-4-28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舍利子肯定没有!您发的另一组照片,有一个是佛光寺吗?另,<华夏地理>国宝山西特辑您看过吧.那里介绍的宝藏还多着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左慈戏曹在2010-4-28 21:04:00的发言:
, W* n o2 Y4 P: F5 W& P% q* m8 K

受益!舍利子肯定没有!您发的另一组照片,有一个是佛光寺吗?另,<华夏地理>国宝山西特辑您看过吧.那里介绍的宝藏还多着呢!

' S+ {/ q% o6 N s

不是,那是南禅寺。。回头我陆续发。。在整理老师的录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左慈戏曹在2010-4-28 21:04:00的发言:
6 e# B0 H. C O) \" ^7 G- \( @

受益!舍利子肯定没有!您发的另一组照片,有一个是佛光寺吗?另,<华夏地理>国宝山西特辑您看过吧.那里介绍的宝藏还多着呢!

( i9 G4 [; ?! j: v% t2 |

说到这里有很多故事,你知道做那期杂志的那几个人,居然认识我的老师,他们想直接和宿白先生联系,殊不知我的老师是宿白先生的学生,所有的信件都由我的老师来处理。。

& u7 ^' `7 Q* D0 d5 }; V% ^( \

他们很强大,非专业做到这个地步很强大。。但是,也有很多问题,那些人现在开始玩石窟寺了。。

发表于 2010-5-6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这插几幅画

% ` ]% n, P. X% D+ s

《盘山十六景》,清·董邦达。

/ r$ S# J% E. O: z+ K9 O

反正我看有的人是去不成了,那就看看画吧。一样的..一样的....

1 K. I9 M5 E' C N# \6 K0 q6 Y( i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古建筑之旅——第六站 朔州北齐古城墙      

" w* Y9 M, l& i& F+ }

 

) |% T; R4 i0 L9 {- ^- v, X- o0 s

 

G* F" \& r. F8 |! p0 E. X, |+ K

         我们从北京到朔州的路线本应是北京-大同-云冈-善化寺-华严寺-应县木塔-净土寺-崇福寺,但是到达朔州的时候,一道道夯土城墙赫然的进入我们的视野。甚至比大同的城墙更让我兴奋不已,简直是太震撼了,完好程度让人震惊。在大家强烈要求之下,司机终于停车了。

# o1 S; k, q8 A; V- o5 O/ a

         我们兴奋的跳下车,而停车的地方,刚好是一段瓮城遗迹。瞬间,我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摸着厚重的夯土,我又开始了想入非非,以致没有好好的听老师的讲解。回来后自己翻了翻资料,原来我们看到的这段城墙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北齐,“承恩门”匾额上清晰的印刻着“洪武七年四月吉日立”的字样。

+ }& d- |% ]8 {; E

       

5 i& I9 p9 N* d! ~8 V0 H) v

         北齐朔州古城与元末明初朔州城,位于现朔州市朔城区,是山西省现存较早、残垣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北连内蒙,南控雁门、偏关、宁武三关,有通达忻、代、原平诸县之道,古为边陲之要塞,既可应援大同,又能拒防全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A e1 w- q# R
6 ?/ ` l4 ^0 F7 i+ j: x# Y

  古城城垣的确切建筑年代,据《朔州志》记载,创建于北齐天保八年( 557),其周长九里十三米,为土城夯筑城垣。隋、唐、辽、金各代沿用,距今已有1439年的历史。它是在秦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而成的。元末明初,省去西北城垣之半,并利用东南隅北齐城墙重建朔州城,明洪武三年(1370)包砖。

, f; N* b4 J5 }! @% H

       北齐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1600米,周长6800米,总占地 288万平方米。现存城墙残高约 8米,底宽约15米,顶宽约10米,城墙上部建筑构造现已不明。

2 a6 B' c8 s# T

 

9 ]8 f: D& ?, R8 Y4 i


 






发表于 2010-5-7 0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呦&nbsp; 这篇专业了,原来在这儿还有呢。 得慢慢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0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olin在2010-5-7 0:58:00的发言:
哎呦  这篇专业了,原来在这儿还有呢。 得慢慢看了
8 _3 U5 N, ?( r3 h' Y! \

其他的会陆续发上来的,如果您对古建筑感兴趣,可以看着玩玩。。。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0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10-5-6 16:36:00的发言:
9 q2 C4 n/ F9 ]

我在这插几幅画

0 V& l* k( x# F; V( y) h1 ?6 f

《盘山十六景》,清·董邦达。

9 z$ }- r, X8 n) h

反正我看有的人是去不成了,那就看看画吧。一样的..一样的....

# z* Z; s7 M6 L9 l! H9 M5 g6 {. d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e3 s: U' i. {3 \6 b

 

1 z! R6 ?* @# ?: @' p" @8 |7 M7 Y

我还没去过呢。。忽悠我很长时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古建筑之旅——第五站 净土寺

( {4 E h5 [& K2 L! }& k$ D: W

 

K# ]1 ~! l- @" H6 o5 m

       净土寺坐落在应县木塔东侧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巷子里。这通往净土寺的路上,你能看到这里的民居古朴而宁静,房屋多是用土夯成墙。所有的人都显得那么安逸,平和,友善。我们一路前行,很顺利的就到达了这座看似不太起眼的小寺。

R2 _2 |6 s- z5 R! }" O6 S


让我来称呼这样的巷子为胡同吧,它们错落有致的分布在这里,应县木塔就在这样的掩映之中,壮丽的伫立着。
这个样的一座幼儿园,是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淳朴的建筑。

" k6 ^) e& ^( g; _& g# @/ s* P


当拐入这条小胡同,那像帽子一样的屋顶一下凝固了我所有的思绪。

, w- _' [, [6 n' N1 b* Y& m

 

7 _# d6 j+ w' d# j8 i

        据史料记载,净土寺(人称北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原是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家庙,(李嗣源是应县人),原址在距现在的净土寺城北大约一里远的北坛。金天会二年僧人善祥奉敕改建为净土寺。清代《应州志》记载,“净土寺金代天会二年僧善祥奉敕创建”,显然这座寺庙至少已有880余年的历史。

T# q, r2 q5 x/ [$ H

        寺内建筑分布在东、西轴线上。西轴线自南向北先有山门,其后正中为金代舍利塔。塔高约10米,五层八角串珠顶,塔身正中刻莲花盆,塔的下身刻陀罗尼经文,并有“(重)熙九年岁次庚辰八月”字样。遗憾的是塔被毁于1969年。原本塔北有天王殿,塔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同配殿相对称,北端为大雄宝殿。

: U) {+ T2 I1 L' c9 H. z

         东轴线南端是禅室,正中为佛堂,东西有配房,后有藏经楼。净土寺在金代曾经达到鼎盛,但日后历经磨难较多,由盛转衰,到文化大革命,寺院遭到彻底破坏,东轴线建筑片瓦无存,西轴线上也仅存大雄宝殿和西配殿。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建筑。

+ Q& {, d" r0 Y( Z/ z( Y3 }/ w

$ J9 r* b: l: H4 ~

大雄宝殿

9 a3 a& C. s4 r4 M% J9 w# O$ ~
      
* A$ n2 x2 C+ F8 V' x
       大雄宝殿深、广各3间,平面略呈方形,尚存原貌。大殿长15米,宽12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筒、板瓦,檐头镶绿色琉璃瓦,坡度平缓舒展,檐上斗拱铺作,四角抛檐升起,如凤凰展翅。明间装隔扇门,次间下砌槛墙,上覆槛窗,其余三面柱子均包在墙内。整个殿宇外观给人以朴素、稳重的感觉。
1 |' m8 g8 k2 E" }, R% F) m% L
        更值得一提的是殿内的藻井,殿内的金代藻井极为珍贵。大殿藻井布满三间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线,气势磅礴。两次间配菱形和斗四藻井。殿内三周和藻井平齐的墙头,都装有天宫楼阁。这些楼阁与藻井相呼应。当人仰观殿宇的顶部时,感到亭台有序,楼阁重重,金碧辉煌,如入仙境。其建筑模型比例适当,结构紧凑,无疑是金代建筑实物的缩影。这种形制规模、制作精致的金代藻井是迄今所发现的孤例。
4 r: G" i% h8 X' u0 r# v7 B) U2 ?

1 t, d6 v' m; y7 V

 

4 }" ], }( o2 {* U0 N0 i

         幸运的是,看寺的老僧看我们远到而来找到这里,相信是缘分,允许我们不开闪光灯拍照。遗憾的是,光线实在昏暗,不开闪光灯等于没拍照,所有的片子几乎都是虚的。不过还是充满感激,有影总比没有强些。

* X' N4 G( W- g, M) H
             
- v0 g, P# w+ G1 S1 m) F k5 g
        大雄宝殿内还保存有清代壁画,记述了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殿的正面是三尊二米多高的佛像。佛像端坐在莲花台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西边是南无阿弥陀佛,东边是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靠东西墙边分布有18罗汉,殿右后角还卧着一尊睡佛。殿内后槽用了金柱两根,柱间砌有一扇面墙。墙上绘着佛、天王、金刚、天女散花等,内容和构图十分规范,表现了法相的慈祥和庄严。
3 U' M8 L+ F: k




大殿两侧的罗汉和壁画。

6 l. ~) f1 {& S: t, J* u
 
! g" I2 F; j A6 M+ U/ F
            除此之外,殿前的经幢保存也非常完好。而且年代甚至要早于金天会二年,也许是始建时五代时期的遗物也说不定。
: G6 N9 _7 H. }. f' F4 A
 
; V+ \. N9 S+ w% b9 }& ]
[
F$ |7 J7 ^, J8 y" C( z
经幢上的文字毅然清晰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左慈戏曹在2010-5-4 7:41:00的发言:
还有这样好地方,从未听说过.感谢介绍.您注意没有,雁北地区平房中脊在正中,中高两面低的少,许多房子是前低后高的"一面坡",俗称"一出水".
5 b! K" A* ^# k0 O: \0 M

是的,雁北地区的房屋有这样的共性。。

- l5 ~. ~! V. k1 l3 ?: W/ Z9 d

我和斑大人推测,这是因为冬天积雪厚重,一面坡的话,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能迅速让雪流下来,便于清扫。。。

1 ^3 B$ }* E4 H/ @3 u, ?

不过不知道哦,也没来得及和老师探讨这个问题。。。

发表于 2010-5-4 0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样好地方,从未听说过.感谢介绍.您注意没有,雁北地区平房中脊在正中,中高两面低的少,许多房子是前低后高的"一面坡",俗称"一出水".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古建筑之旅——第七站 朔州崇福寺

- M. o0 r. v+ c- n! W! q. [7 B! L

 

. O7 e# o3 e6 `: r: d2 S" @* `

  崇福寺位于朔州古城内东街北侧,离第六站的城墙很近。略西的地方,还有一座天主教堂也是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去天主堂,而是直接去了崇福寺。

0 z& Q }9 H) y/ T

 

2 L \7 Q+ C) i' `. |

远望天主堂

1 s6 R g6 o, b& T# m3 `) Q, V! B

 

6 S$ ?2 e/ ]. Z$ \" D3 f" b

     崇福寺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j# K% T( ^: ?3 Z( e! R


) L% |3 w0 t6 C. p$ Q- K
2 V& r2 l, w( q7 H! d& C8 z3 g

  崇福寺的主殿是弥陀殿,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为可贵。殿身面阔七间,通阔40.96米,进深四间八椽,22.31米。殿为单檐歇山顶,总高约21米。殿身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基高2.4米,基前又有宽敞的月台,衬托得殿宇高大雄伟,瑰丽壮观。殿正面檐下,悬有“弥陀殿”华带牌,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题记清晰可辨。而漂亮的门窗小木作雕花也是目前的孤本了,很难看到如此精致的金代原物。除了弥陀殿和观音堂,其余建筑断代为明代。弥陀殿也于近年落架大修,为山西古建筑专家柴泽俊亲为,和晋祠一样是修旧如旧的经典范例,成功的恢复了建筑原貌,一钉一牟都为原物,只有檐下的铜铃是仿照应县木塔而制。屋顶的鸱吻和脊上的琉璃力士均为金代原物。

9 X$ Q4 o5 ?3 E

3 T0 p- O) |0 z2 w

弥陀殿华带牌

. i8 Q" R. f7 W/ w/ q, @

 

, Q9 g: {* y# m1 A J

5 F" e0 h. f4 W/ G

雕刻精美的小木作部分
 

1 e, p7 k ?! F# r) g6 _4 d

      殿前当中五间为隔扇门,后檐明间和两梢间各装大板门两页,供游人进入殿堂之便。为了扩大内部空间面积,当心五间,中柱减去,前槽四根金柱仅留两根,并移至次间中线上,增大了佛坛位置与礼佛部位的空间,这种减柱与移柱的做法,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新。

) _/ S/ r! ~# r- {" a# h
( W# |; M# S8 Z

  

8 {" E, I/ H- E1 |2 t

弥陀殿内的塑像,分布在长跨四间的大佛坛上,主像结跏跌坐,中为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佛教称为“西方三圣”。主像两侧塑胁侍菩萨4尊,身式微曲;台前两角有两金刚侍立,威严雄健,怒目圆睁。好像在履行各自的护法职守。这些彩塑都是建殿时作品,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衣饰、面容没有大的变化,仍不失为我国金代塑像中的珍品。

+ d: G) ], Y1 ?% o

& J: B1 ?5 w% W3 i. J6 M7 n& |1 k

躲在角落里拍了弥陀殿中的佛像,宽大的佛坛和高大的佛像让人肃然起敬。。

K, J5 J3 I6 c. k u4 L( U: m# @

 

: }% b* [: c. u: p
/ G1 v7 d! U5 p" ?" D& x. n) c" {

  弥陀殿内四周满绘壁画,共计345.75平方米,也是金代作品。画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在一座殿堂之中,建筑、塑像、壁画、琉璃以及门窗隔扇,檐下匾额、墨书题记等多种金代文物,荟萃一处,历经800多个寒暑,完好无损,实在难得。

. H8 V% E: F% X& q: K; v* e; \
( b0 f, E- ~2 `

  

; @# ` _" b7 C M% D

     崇福寺除了辉煌的殿阁建筑外,还保存了木雕楼阁形佛龛,唐、辽、宋几代石雕造像和不少出土文物。其中北魏石塔塔刹非常出众,但目前存于台北故宫,希望日后有机会能亲自去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古建筑之旅——第八站 南禅寺

2 A* W0 x4 X/ F: G! i- z

        南禅寺带给我们很多莫名的情节,在抵达山西的第三天早上我们准时从朔州出发,翻山越岭跨过雁门关,颠簸迂回几个小时终于到达了这个远在僻静之处的小小厅堂。

M3 R) A( w2 N+ m" j

       目前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内。其中包括南禅寺、佛光寺、天台庵和广仁王庙。 但后面两座建筑多有改动,已很难再见唐代原物的风貌。

' g4 _" o. z8 ]1 d8 u3 }8 t/ b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厅堂式建筑,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佛坛上的唐代雕塑技艺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遗憾的是莲花座上的供养童子双双被盗。大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还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这正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

/ }8 R) S2 S! Y7 V( \! t! c

       南禅寺最值得看的除了佛坛上的唐代原塑,它清晰的梁架更是亮点。梁思成先生著《营造法式注释》中就绘出了南禅寺的梁架图,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清晰可见。此外墙体“露龈造”的做法也很罕见,而且使用了方形柱,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绝对是孤品。另外在1974年至1976年,政府拨款二十多万元,对南禅寺进行了落地大修。恢复了唐代建筑特有的“波子棂窗”。

- a3 U3 r) m2 ?2 h$ ~. @* Z. Y+ m

       我们一行十几人在寺中迟迟不舍离去,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恍如隔世。我们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古寺,古松,萦绕眼前,让我们回味无穷。

% v- N* u/ R, @/ C


南禅寺

- r6 J1 r: U5 s3 w5 W. B2 p0 M

4 e1 ?* O& w N. j) S# \9 D

柱头铺作

! r$ F7 i- K+ ~+ \' q9 ~4 J# I* J) ?

露龈造的做法

; {3 \$ O% Z; M. T% X- d4 J; E# z0 Z

使用方形柱,仅此一例

全面恢复后的波子棂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19:03 , Processed in 1.22631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