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14|回复: 26

[原创]9.11丰盛地区胡同考察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9-13 0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11日,昨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度过了教师节,便立刻收拾起装备,走在去往集合地点的途中。这一路走过隆福寺,故宫,景山,北海,中南海,西安门大街,真可谓一条标准的旅游路线。路过西安门大街时,特意探出车窗,张望了一下惜薪胡同,和上次去的时候,变化不大,不知里面是否无恙,还是已然是面目全非了。

0 Z% [" {# S, U$ N) ]# l! u5 W. ^

到达时,掌柜的,小苜蓿,李大哥已经到了。和大家见了面,十分兴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还有两位新朋友。这才感到两周时间如此之长,以至于后来见到熟悉老老北京,居然像初见似的上去握手,之后自己都觉得奇怪。后来了胡胡,fenken老师,老老北京。好像是单骑赶来的鲨鱼,提了一句9.11,方才想起来,今天也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不过,实在顾不上回忆当年拉登为美国动的大号的“拆迁”工程。大家便拿好“家伙”,钻进了眼前还剩下一半的砖塔胡同。

, x+ w _' I4 ?7 N% H5 M

砖塔胡同元代既有,因东口立有万松老人塔而闻名京城。万松老人是金代著名的万松行秀禅师,出家于荆州,是金代著名的弗教大师。他于81岁圆寂后,被葬于此地。此塔景明清两代修缮加高,乾隆十八年,把其由一座七级塔增高至九级。它是老北京民间流传的西城五塔之一,也是北京城区内现存的唯一一座砖塔。

3 h5 W& n0 g" P5 ]& K0 S% i

大家可能是对这座万松老人塔太熟悉了,亦可能是想尽快一探砖塔胡同的现状。仅仅象征性的和它“打了个招呼”,便匆匆而过,向胡同深处走去。

* `+ D' I1 Y: j" Z, o: d

砖塔胡同如今已经是由平房和楼房共同组成的胡同,并且已被化了“浓墨重彩”,如果不是胡同两侧大树的遮挡,阳光照在墙上必定相当刺眼。在一堵白墙后面,三个硬山的卷棚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 ^. x7 o' O0 N* \

三座房屋均为座北朝南。顶部用的是筒瓦,山墙上排列着排山滴水,有两个顶是连在一起的。这里曾经应该是一座寺庙。但却看不出其规模了。由于地基下沉,和胡同地面逐年升高,房子的台积部分已经低于地面,但并未全部埋在地下。可以看出台积是普通的石台。院内很杂乱,是个彻彻底底的大杂院儿了。

% [2 i" {# h/ C" s1 U, W; g

正方形为拍摄院内的情况,翻墙而上,骑墙拍摄。不想被大家戏称为“骑墙派”了。

. \3 t( w5 Q9 ?! r7 U6 P f

中午的胡同,非常安静。有些住户在树下乘凉,时有儿童穿梭嬉戏。一派安逸,祥和的气氛。我们的拍摄勾起了一位正在乘凉住户的兴趣,攀谈之中,他指着一家驻京办事处跟我们说:“这里原来是个正经的大四合院儿,特漂亮,还带垂花儿门呢!都拆了。”言语之中不禁流露出深深的惋惜。

! v0 x$ C" o+ h. _8 [# v' Y

在这家办事处的西边一院是49号,一个普通的如意门,门板上安装着一个写着“LETTERS”的金属信孔。书箱的门墩儿只剩下一个根儿。进去之后,发现地面铺的花砖,不像现代的,据分析可能是民国时期的老砖,栖身在门楼内,到现在居然色彩依然,不禁感叹当时的制造工艺。院儿内比较杂乱,曾经的游廊都被搭出小房儿,但是格局非常清楚。这是一座一进的四合院儿,正房两侧各带一耳房。院儿内的地面上,依然如旧,呈十字甬道。道边的土地上种着一些花草植物。如能收拾一下,一定会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小四合院儿。

I5 r9 U X0 ]5 U8 z# Q" S

再往前走,看到的情形很讽刺,如意门儿、如意门儿、还是如意门儿。看来这是这一带最为普遍的街门形式,可见住的基本都是一些普通人。但是这些如意门儿都被刷成了白墙红门,门楼相对,好像是门楼在照镜子,亦像两个双胞胎在对视。不过细看来,每座门楼的造型各有千秋,从走马板栏杆的造型,到门墩儿、门簪、辅首,皆是各有特点。即使被油彩和铁栅栏覆盖,显然门楼们仍不甘因现代的光鲜的拘束,失了百年的历史赋予自己的个性。

* M5 E6 _' v4 v

联想到曾经的一幅漫画,讽刺死板的教育,束缚了学生们的发展,入学时各种性格的孩子们,从学校毕业时,已经都是一般模样。到现在不是又开始追求所谓个性化发展。并说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吗?却为何偏要固执的逼迫本就为数不多胡同,再走一遍这条弯路?

; D1 d% W: F5 j# i

我们在欣赏每一座门楼的时候,往往会注意它的形式,它的大小,以及上面的雕花,它们纪录了曾经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文化品位。其实在门楼的内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建筑的骨架结构,构件的作用,只有在里面才能看清楚。门楼可以说是四合院建筑艺术的一个浓缩。而里面堆放的一些杂物,陈设,比如顶上挂着的竹子童车,木制纺车等等.....都在真实地讲述着院子里的日常生活。甚至在门楼内的边边角角儿,还可能会有一些雕刻,文字。纪录着院子的历史。

9 H% Z! @" H8 C. g7 c1 \# E

书归正传,正在思考之际,一座寺庙的山门映入眼帘。这是砖塔胡同68号,寺庙座南朝北,硬山卷棚的顶,左右各有一只垂兽(右边的只有半只了),排山滴水,黄绿色的筒瓦。券门形门洞,寺名的地方已经被刷去。

) R ?% L C( {/ S& M& ^

掌柜的带领第一小队,先“摸”了进去。些许寂静过后,突然听见恶犬的一阵叫声,大家便“很有秩序的”喊着“有狗”的口号逃了出来。想起了中学课文《口技》里描述的失火后动静。有了几位先潜的经验,我们再进去便格外小心。找了半天,也没看见狗,倒是看见了额枋上的彩画儿展现在眼前。

1 T0 f/ ~) J# b* v

院子虽然被临时建筑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但格局还是比较明显。两进的院子。东配殿显然新近经过翻修。正殿的额枋上的双龙璇子彩画还比较清晰。这时狗叫声突然出现,一位住户出来,问明来由后,给我们讲,这里曾经是一座关帝庙。这时担心起了米市胡同115号,这里虽然等级比它高,但是形式规模要略低于它。希望可以在这次拆迁中保留住。(说远了......)

& n( j' {! |8 t3 Q+ N1 Q

走到后殿,屋顶以及彩画形式与正殿基本相同,廊柱已经露了麻,犹如一张沧桑的面孔。却依然支撑,和我们一样,它的使命也没有完。

( s0 V9 b/ X7 C- W; @, L7 r6 S, n

离开关帝庙,开了个小岔儿。我们到核桃巷小看了一下。

0 U7 }! m1 V' L c0 [, z+ s- }

这是连接羊肉胡同和砖塔胡同的一条南北向小胡同儿。为什么称为核桃巷,暂时无从考证。不过在《京师坊巷志稿》里,这条胡同被称作“核桃瓤胡同”。

. Y ?( c2 t. y2 F* f1 S

核桃巷7号,是一个座旁门儿,进门右手是一座靠山影壁墙,显然是原有的街门被封上当了屋子。一进的院子看着挺宽敞,而且并没有什么乱搭的建筑。正房三间,台积,台阶,廊柱都还很完整。从院儿里挂的衣服和停放的自行车来看,这里至多有三四户,也可能是一大家子。fenken老师看到这个小院儿,也挺兴奋,不过还是别多打扰这里宁静的生活,随便拍了两张,就出去了。

* m6 z. V* {" H! r* `

刚出院门,老老北京就对我们说,快到8号去看看木影壁。这时我被几个玩儿沙土的京城嘎小子吸引,想给他们拍张照片,没想到嘎小子们真配合,立即站成一排,哥儿四个构件搭背摆了个姿势,京城的小爷们儿真不认生啊!

% O( `5 a9 e+ w9 w) q$ P" {

拍过照,他们继续玩儿着沙土,我也要看看那座木影壁。

! U5 s i3 F& c) B

木影壁的作用和屏门儿差不多,都是为了遮挡视线,而在有特殊事情的时候方便挪开。以打通门到院子里的路。那座影壁红绿相间,上面的顶子已经没有了,和上次在甘井胡同5号见过的形式差不多,不过这个比它漂亮。影壁的年头应该不短了,木板和下面的石座用两根铁丝加固着。

/ V/ p. S, H6 P# N* L) g

这个院子也不小,是一进的院子,带一个跨院儿。工人正在给前院儿的房子刷红漆。跨院儿摆着很多一位大爷种的花儿,显得有点儿挤。一位住户开玩笑道,我们这个老院子,没准儿地底下还藏着宝呢!您可知道,您就是住在宝里面啊!

/ \ o) n1 A7 A- [% B; i. U

从8号出来,没有再往北走,便又回到了砖塔。

9 Q9 o& Z( N# M8 E6 j) O, I

再回到砖塔,仿佛进入了另一条胡同,一条可以用废墟基本概括的胡同。走到这里我们才看到了一座广亮大门,但是在它的背后,已经是一片的荒芜。

4 K5 l6 l' Q9 k& I7 `+ M

废墟一直延续到了鲜明胡同的南口。

* o0 c" k3 t. ~: C9 @

鲜明胡同,在明代称为显灵宫。永乐年间造,初名天将庙,在宣德年间重修改名显灵宫。之后显灵宫的规模一路飙升。后来毁于大火。清代乾隆十二年重修显灵宫。在鲜明胡同南边有一条山门胡同,其南口就是显灵宫山门所在的位置。

, [9 x. O4 y- _. M" z

现在的鲜明胡同除了一个牌子以外,基本上可以说已经消失了。在它的南口位置,还有半座精美的大四合院儿,回忆着它的从前。这座院子座东朝西,据估计有三进。带左右跨院儿。有一道月亮门通右跨院儿。左边只有一道小门儿。它的前院儿,正院儿已经消失。据地上的花砖看,好像民国的建筑。

( p4 X$ D2 O. G/ ^8 P p6 S' f

出口左转,便是三道栅栏胡同。胡同的名称,恐怕像大栅栏一样,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这是一条虽然普通的小胡同,但里在现在来讲,却可谓暗藏着玄机。

, T7 z: |0 G0 ]' J

17号是一个用木板做成的像车库一样的门,砖是红色的新砖。谁也不会去注意它。但这个院子在三道栅栏北巷有个旁门儿。走到门口儿的时候,耳边隐约听到了“垂花门”三个字。顿时觉得此院儿内有玄机。快步进去,果然眼前一亮。一道完整的垂花门。

# v4 K' Z% e0 N1 p: F1 {

这道垂花门是单独式的。上面是清水脊,悬山顶,莲蕾式的垂珠。从院子的格局上看,这很可能是一道后院儿的垂花门。

3 o; ~2 I# N2 z" e$ P% A, O

其实垂花门在四合院儿里本是个平常的组成部分,可现在想在胡同里找到垂花门,可是不容易。所以大家的“眼睛”都不停的眨向它。最后我们已经走出了胡同,鲨鱼和正方形才从里面出来。这时,谁也没有想到,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s6 U! ?. g9 w8 m/ m i

出三道栅栏东口是大院儿胡同。大家在大院儿胡同小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圆锥台样的是构件,较细的一端有个孔。大概有二百多斤。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

8 }$ t0 X4 v3 I3 P$ R

这时,飞哥从一道普通的随墙门楼里发现了真正的惊喜。如果说刚才的垂花门是眼前一亮,那么这回可是光芒四射了。

) p' B5 `& S# d1 z/ C

这里是大院儿胡同的31号,坐北朝南,穿过门楼.......这是一座“一殿一卷式垂花门”,额枋上有苏式彩绘的栖鸟图案。方形的悬柱,以及华板,四个门簪都有精美的雕刻,下方还有两座书箱形的门墩。再下有三层台阶。

9 `2 x0 I0 J$ l# i; h7 F1 z9 X) X

垂花门的里面有四块儿板组成的屏门。上面有四个斗方的痕迹,靠北面的四个金属插销和两个木头卡子固定在框上。

7 M6 L* s! @. n9 ^( i8 F2 _8 z

正院儿里面,几乎没有临时建筑。廊柱的柁头上绘着鼎。院儿里种着石榴树,西厢房顶上爬着南瓜。这么规矩的四合院儿,真是不多见了。大家拿着相机,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好。决定这个院子一定要再来。

: [% L: E N' W5 I |# C

我们和座在门楼中的一位大爷聊了一会儿。居然问出了,刚才那个奇怪的石构件的作用,原来那是建房时候,打地基整槽底用的夯石。

$ p9 {0 A% R4 d1 d

大院儿胡同走到一半,我们就顺小院儿胡同,小院儿西巷,南玉带胡同,到了兵马司胡同。这一路就实在是有些乏味和伤感了。千篇一律的颜色,在已经有些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没什么生气。随便挑了小院儿西巷12号,顺着一条很细门缝,看到里面已经拆的一片狼籍。而兵马司也已经只剩下半条胡同了。

; [; Y8 o5 M# n8 x- Q

兵马司胡同因驻守西城兵马司而得名,其位置就在大院儿胡同到丰盛胡同之间。

$ W% _5 [! b, \4 v( U5 I

从兵马司的中间串到丰盛胡同,这里已经俨然一条小马路的样子了,到处是“拆”字,可能这里将会变成下一个辟才胡同吧。

2 n0 q( r/ [8 d! W

这趟走下来,心情好像翻山一样,一起一伏,还好没有被垂花门冲混头脑,依然认识到情况的眼严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边凡是没有拆的院子,院内的私搭乱建情况比较好,尤其是很少有在院子的中间搭起小房儿,这样,就从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院子的格局。这一点很值得南城效仿。

; h# A$ o2 ~$ _4 M5 s6 \* q/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5:17:39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0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写的太好了。我都不想再写了,因为虫子连我的感觉都写出了。虫子的文章已成熟,还很有文彩。哪 天没事请与我联系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0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几句:

* F I$ Q, w) g9 b

“这座院子座东朝西,据估计有三进。带左右跨院儿。有一道月亮门通右跨院儿。”它实际上是北朝南,它的正门开在由它自身形成的一条小巷中,这就是4号,早年间,在现在的小巷口还有一个大门,但是后来门没了。在4号门口的东面还的一个小院,分为内外两个院,内院东西房各两间,北房三间,保存完好,完好的就像当年的主人刚刚走开。其体温尚在。

7 K! C$ O# ?5 |, O! A9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3 4:17:06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13 0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呢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0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只发一到两图就可以了
发表于 2005-9-13 0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非常好,也很全面,希望虫子补几张图。
发表于 2005-9-13 1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时候,想说什么来着

来了几个人,接了一个电话,我忘记要说什么了

说什么来着?

发表于 2005-9-13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想起来了吗油油。
发表于 2005-9-13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的古建知识我真佩服,功课做得也最好。

昨天最美的的垂花门,是双卷棚的,不是一殿一卷。还得去。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个文章像是个范文,有头,也有尾儿,有知识也有感情,有理性也有文彩。虫子,这样下去不得了的。会控制不住的。下次应该飞哥写了。再下次是不是Fengken先生写一次。我实在写不出来了,要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5-9-13 1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来了!!!

谢谢大家鼓励!昨天写完太困了,今天补图上来。

& O7 T- k8 l$ l

5 W( t% w$ d; p: k- U. S

砖塔胡同33号,从门框上方的横框看,这里曾经可能是座小庙。

0 \" J* B! K7 P5 d& {8 i1 R

) u9 ~* V9 n' @8 ~& b7 f; t

# [' H- _! P& M O. |# l* h

砖塔胡同68号的关帝庙。

4 y. Q- P5 T1 [ K4 U e

( g+ }* U" _) w0 Z! D- M" ~, l% q2 R

1 @0 u: y2 J! @) ?

砖塔胡同59号,被刷了油彩后又带上铁面具的小门楼儿。门上走马板上刻着“泛洋”二字。

) R, t# N$ {; e5 ^

( K3 Z5 k! l( h' {

7 |, ^0 _0 Q/ P( ^8 G9 G- [

核桃巷里的快乐的嘎小子们!

/ E, x+ C2 Z) b( M

& j3 A; t3 o9 s8 o5 Y* {& u

" V/ w3 ~8 X7 I& E- ^- z

核桃巷8号里的木制影壁

- q, h+ w/ d+ p7 N

! r) }5 t1 y1 Q- F& n. o5 C

' w! X$ u, T0 }/ M7 U# C$ [6 P: b$ h

鲜明胡同4号,还剩下半座院子。

/ d, g3 g v$ _

# O1 k$ X' q8 ?

' F# R4 z* I$ \3 B* z2 _: F. d

三道栅栏胡同17号旁门。莲蕾式清水脊垂花门。

7 J0 L9 y1 T: |

: j( C4 G7 V. {( F% P0 u+ T$ C0 F

$ z/ c i$ H4 e1 _6 C

大院胡同31号,双卷棚顶垂花门。

# D8 Y5 c& F) @: [0 t

/ I$ D. m/ v3 X1 |

0 k3 X( g( A! E7 \# K8 @

丰盛胡同42号,现在是拆迁办。

- p. f' n" a7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3 19:50: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13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为有虫子这样的院友(一个医院出生的,时差50年)、校友(一个小学的,时差也是50年)骄傲!

老北京的朋友们各具风采,下笔如有神,每次都好像在跟你们一起游北京。特别是两次在千里之外接到北京的电话,你们在帮我找我的姥姥家、大姨家。说:“都到了这条胡同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一下拉得那么近。我怔怔地站在哈尔滨的街头,好半天回不过神。谢谢!谢谢你们!7 @9 U- T* t& P; O8 ?! n2 [: J 这些日子,我们这座城市到处在拆,我整天东奔西跑,心力交瘁。但每天晚上都会来看看你们,只是我的IE有问题,看不了多一会儿就要关闭,几次跟帖都跟不上。这回是先在写字板上写好了再粘过来的。

发表于 2005-9-14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细瓦厂老师和虫子兄弟是(出生医院)院友和(小学)校友,是能够的,可是我怎么也推算不出50年的时间差,也就三十多年吧?

; J! |& D. F' H$ V3 T& Y" x; ^

5 A: e. M* v3 W7 r) h%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4 0:37:5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14 0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30年。我糊涂了,因为我今年51岁,所以经常会信口说出50年。老了!

发表于 2005-9-14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想不起来了吧

噢,想起来了

那个砖塔胡同口,那个塔下面是不是卖胶卷洗相片的现在?!

发表于 2005-9-14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土堆,小时侯就爱在这里玩

小哥们够有个性的啊

发表于 2005-9-14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的文章一定会成为重要的学术资料~~!

一定注意版权的保护,掌柜是不是可以考虑在特定的网页上添加加密代码?

发表于 2005-9-14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不出虫子这么详细的笔记来 就补充几点罢 k' Y. v, O: j& _6 m 8 U- ^* N# Q2 L9 M3 M5 L# ]6 f ( X- L$ b9 ]9 e2 \7 j- O. S" k! B* }7 P, H 鲜明4号(见虫子的照片)的对面还有一条也许已经不能称之为胡同的胡同——南四眼井 m) T1 {/ m7 i 9 D6 N$ B' q+ k' D R+ Z9 m9 A除了照片上临时的小木牌儿和那段残墙外 还有一个院子一户人家苦苦支撑着 门口停着一辆银灰色的夏利 由衷敬佩热爱生活的人 死守家园的人 坚持信仰的人, t: F" G/ S2 ~ 2 i1 L- o4 i) P# B : f8 ~6 L$ T2 T; w 5 p$ m' { p: e' _' D ! ^8 O; h- I) z' F+ [% s% @+ ~/ C' |" t/ H, Y8 `2 o; g' y4 a - B8 W P: K7 }* i5 O; n4 t; h @8 _' l3 m/ J% b3 } 又是娃娃 还是在鲜明4号(见虫子的照片)当我看到这只“舍身堵窗口”的布娃娃时 无数影像在脑海中闪过( W9 t; p5 s* h$ Y 小女孩抱着娃娃在曾经绿树遮天的院子当间儿玩过家家 镐锹挥舞 推土机撵过 漫天的灰尘 撕心裂肺的哭喊 低声的啜泣 依依不舍的绝望的眼神 直到最后 ( [6 a: w6 s$ c/ @只有这只仍旧孤单的娃娃 守着曾经的家园。。。8 P* w/ r) c" z: v7 D 7 A* X! g( P; y+ S$ c' P. {" I ' n1 }% t. p5 E3 h / O7 z, _4 y- J3 C6 h, O8 ]这一天 有两次“倒吸一口凉气“的经历 因为有“趴门缝”的习惯 所以见到紧闭的大门 也禁不住想凑上去一窥院内的情况 期望可以有所发现 5 `2 Y' [. Z8 v# s8 G: C4 a) r4 y然而在堂堂的北城 却总有人干出一些不甚光明磊落的勾当来 我满怀希望的想从门缝中发现一座美丽的院落 然而) x9 t4 T* r! g 当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早已不复存在的 荒草丛生的 只剩下残垣断壁的院子时 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那一瞬间 我被自己的口水呛到了 我想叫喊% Z8 O) O: ?$ Y6 W7 B% E" U. N! } 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就像这座院子 我以为这只是个意外 然而在另外一条胡同 再一次出现时 我明白了 完好的院墙和院门是留给外人看的2 O# G2 u' h+ `( X- c! X+ s 他们真正要的是那些四合院的尸体!这分明是干着xx的勾当还想让别人给他们立贞节牌坊啊!( @# H' M* Y6 o* p+ R!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4 23:20: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15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i, u+ @ X4 \. x" Y1 W& g

小苜蓿提到的那个院子,是小院西巷12号,一个外表看着与其它院落无二的小院儿。而在一墙之隔的里面,却是满地的碎砖头,和砍倒的树杈。

4 `* p3 o$ Q r! u3 v' j

记得上次和苜蓿在中兵马司胡同时候,接到华老师的消息,说7号正在拆。可到门口,门楼依然完好的紧闭着,只是门口停着一辆卡车。再次询问,华老师说可能关着门,里面在拆。我们想尽办法,也没能看到里面。只是听说东厢房的窗户已经拆下来了。现在想来,也许现在院子里面也已经是这般模样。

/ O4 ]0 k( \" e

掌柜的说老北京城的城墙是北京的皮肤,皮肤破了,肉也会跟着烂掉。如果说这个小院儿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它的内部已经溃烂,只是依然被画了妆,掩饰好了,摆放在那里。但它并不是无药可就,从照片看,他还有的救。只是不知是否还有人来救它。

发表于 2005-9-15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砖缝里的虫子在2005-9-15 0:18:34的发言: 0 Q& X- f b! Q, C/ w ; {" |' G: Q6 E: L- }8 g# J

: I4 N( _' g2 U/ X! z. e

小苜蓿提到的那个院子,是小院西巷12号,一个外表看着与其它院落无二的小院儿。而在一墙之隔的里面,却是满地的碎砖头,和砍倒的树杈。

* y% }/ t* L5 O! R4 i

记得上次和苜蓿在中兵马司胡同时候,接到华老师的消息,说7号正在拆。可到门口,门楼依然完好的紧闭着,只是门口停着一辆卡车。再次询问,华老师说可能关着门,里面在拆。我们想尽办法,也没能看到里面。只是听说东厢房的窗户已经拆下来了。现在想来,也许现在院子里面也已经是这般模样。

& F: a* _& s# @8 R

掌柜的说老北京城的城墙是北京的皮肤,皮肤破了,肉也会跟着烂掉。如果说这个小院儿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它的内部已经溃烂,只是依然被画了妆,掩饰好了,摆放在那里。但它并不是无药可就,从照片看,他还有的救。只是不知是否还有人来救它。

. V- C# W( G H+ T. M7 `
$ d8 d9 `2 A% b( N2 W4 p* j S3 b

3 F. A; o9 q, \1 L

这样的情景我真是不忍心多看一眼...心如刀绞.

发表于 2005-9-15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砖塔胡同内还藏着个王府,值得一看,不知道大家去了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05-9-16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5-9-15 23:49:03的发言: # V# G& @& J- m8 O6 ~3 F" f砖塔胡同内还藏着个王府,值得一看,不知道大家去了没有?
1 z. ~9 \0 j( G8 F% L

斑马说的是不是砖塔胡同的42号,贝勒永恩府遗址。在一个单位楼的西边。是后来了解到的,当时真不知道,没有太注意。各位谁拍42号了?

发表于 2005-9-16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砖缝里的虫子在2005-9-16 0:41:37的发言: ( [# y8 W4 ?8 {- R, q; y. y% A% c$ A8 Y% M1 P ) G. ^, Q% L* Y1 u( n( s

斑马说的是不是砖塔胡同的42号,贝勒永恩府遗址。在一个单位楼的西边。是后来了解到的,当时真不知道,没有太注意。各位谁拍42号了?

+ n( i8 E( r2 h2 P

不是正方行“骑墙派”那个地吧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5-9-16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figolyf在2005-9-16 8:25:08的发言: ; P6 j ]" T0 S0 Z! b' g , O" | Z3 R: v$ P* p M9 O' g) V3 k# {! G2 V% y; U( `% q 3 B" x) e- v3 Q A0 E

不是正方行“骑墙派”那个地吧哈哈。

8 \6 F% k' [7 H. C

呵呵,不是那个地方,是在一个白色办公楼的西边。那个楼是40号

0 X- P3 g( M. C- o) F3 D) a$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6 17:27:46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17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永恩府内的隔扇还在,雕刻的不错,值得一看。
 楼主| 发表于 2005-9-18 0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正方行照的就是42号的西侧,靠2 v* K% l, B. [/ s: f5 f 左侧的是北房,去年我来拍过,奉上 , I1 E7 R8 w' p. N( w( s北房与大门处的片子。
发表于 2005-9-21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精彩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9 09:45 , Processed in 1.20884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