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56|回复: 34

[公告]7月14日(周六)拍记队队活动预告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7-11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次活动负责人: 那么回事儿    电话:81811380

集合时间:7月14日 周六  中午 1点30分

集合地点:东单十字路口东北角(地铁站)

查询坐车线路请到:www.bjbus.com

请各位新朋友加入请先仔细阅读一下:http://bbs.oldbeijing.net/dispbbs.asp?boardID=30&ID=4428&page=1

参加请跟贴,然后直接到集合地点

活动相关问题咨询,和其他相关事宜等,请联系虫子:13522460315

第一、鼓励大家在活动中,按拍摄习惯和行进速度自由分组。尽量避免大队行进。我会在开始之前,告诉大家大致路线,当然大家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自选其他路线。

第二、鼓励大家以论坛为平台,自己相约去拍,可在平时,当然也可在周末。每位网友都可以发拍记公告,大家跟贴报名。我会给公告在“记录-文化研究版(文字为主的拍记,提倡图文并茂)”中置顶,在活动当天解除。这样将我们的胡同影像记录活动化整为零,以增加我们的效率。

第三、老北京网以及胡同拍记组并非任何实体组织,而是网友借助网络平台,自发组成的胡同影像记录活动。旨在弘扬老北京传统文化,宣传和普及文物保护意识,并真实记录老北京的胡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迁。

- j& ^' ]4 V R- X
[此贴子已经被砖缝里的虫子于2007-7-11 17:22:27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7-11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怕去不了

发表于 2007-7-11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极阁那边不错!!

6 h$ } J0 t! f4 X8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1 17:31:1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1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可能下午过去
发表于 2007-7-11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取参加
发表于 2007-7-11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加

发表于 2007-7-11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参加!
发表于 2007-7-11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到协和医院扩建的通告,协和医院北到煤渣胡同,西到校尉胡同全部拆迁为协和新门诊楼,建议这次活动也去煤渣那边拍拍!

发表于 2007-7-11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协和医院,好好一王府,没了.

发表于 2007-7-12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极阁胡同
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北起新开路胡同,南至栖风楼胡同,东与北极阁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相通,西邻东单北大街,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因胡同内有一小庙北极阁得名。

北极阁胡同东与北极阁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相通,昔日这一地区庙宇较多,附近有大土地庙、小土地庙、火神庙、娘娘庙,另有象鼻子前坑、中坑、后坑,统称“三坑四庙”。北极阁胡同得名和附近的怡王府有关。清道光年问,位于东单牌楼迤东的怡王府,因防范不慎而失火,当时火势较大,将两座院落全部烧毁。火灾后在王府的东南建了一座小佛楼,取名“北极阁”。我国古代以“天干”和“五行”相配表示方位,北方用壬癸水表示,认为北极可以生水,水能灭火,似乎建一座北极阁就可以避免火灾。由于北极阁小佛楼建得非常精巧,人们便以小佛楼所在的小巷取名北极阁胡同。当然,迷信是不能防止火灾的。小佛楼后来也毁于火灾。但北极阁的地名却流传下来。
发表于 2007-7-12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极阁三条
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北极阁四条,西至东单北大街,南有支巷通北极阁二条,中与北极阁胡同相交,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北极阁三条,明朝属明时坊,称黄兽医胡同,据传因胡同内有一位黄姓兽医得名。清朝属镶白旗,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小头条、小二条并人,改称北极阁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四条。胡同西端为清宁郡王府所在地。宁郡王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允祥的儿子弘胶,雍正八年(1730)封为宁郡王,他的哥哥时为怡亲王,互为声势,宁郡王府曾红极一时。乾隆二十九年(1764)弘胶去世,谥曰良,史称宁良郡王。乾隆八年(1743)清宁宫祭祖,弘晓因“失礼”,被痛斥后解除都统等职,宁郡王府的势力也随之下降。按照清朝的规定,郡王爵位世降一等。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弘胶曾孙奕格袭贝子,奕格去世,其子载敦袭镇国公。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后,怡亲王的后代载垣因反对垂帘听政,被赐死,朝廷把怡亲王的爵位赏给了载敦。此时,位于朝阳门内的怡亲王府已经赏给了道光第九子,就将原宁郡王府改称怡亲王府。因郡王府比起原来的怡王府规模小,人又称“小怡王府”。辛亥革命后,王府生活失去来源,怡亲王又追求生活享受,把铺面房陆续拆卖,府内主要建筑也押给了西什库教堂。后还不起债务,府前影壁等都被拆除。日伪统治时后面的寝殿改作舞厅。日本投降后又成为汽车公司修理厂。解放后成为青年艺术剧院宿舍和排练场地。
发表于 2007-7-12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目前是否还是这样,开车的网友要注意了:
关于对东城区北极阁三条等道路实施机动车单向行驶措施的通告
www.bjgaj.gov.cn  2005年6月13日 北京市公安局网站

    为保证东城区北极阁地区的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05年6月20日起,北极阁三条(东单北大街至北极阁胡同)7时至22时只准机动车由西向东行驶;北极阁胡同西一巷(北极阁三条至新开路胡同)7时至22时只准机动车由南向北行驶;北极阁胡同西二巷(新开路胡同至北极阁三条)7时至22时只准机动车由北向南行驶。
    特此通告。
发表于 2007-7-12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开路胡同

  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南与春雨胡同、北极阁胡同相通,并有二支巷通北极阁三条,北邻西总布胡同,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新开路胡同,明朝属明时坊,清朝属镶白旗。提起新开路,有人可能认为这条路的历史不长,是“新”开的路。其实,远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这条路就存在。明朝,称新开口,在街的东端路南,是文思院。文思院,为官府手工作坊之一。远在宋朝就有文思院。《宋史·职官志》:“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明时,文思院隶属工部,据《明史》记载,文思院设大使一人,官职正九品;副使二人,官职从九品。清朝,乾隆年间称新开路胡同,宣统时称新开路。胡同西端路南是宁郡王府。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小新开路并入,改称新开路胡同。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六条。

发表于 2007-7-12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地图---



5 b+ n- _" [7 ~8 \&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2 14:01:5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2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7-12 1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带“春”字的地名并不多,有阳春门、春雨胡同、春风胡同、春松胡同、知春路等。此外还有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地名,比如甘雨胡同、百花深处。

  阳春门:第一个带“春”字的地方

  阳春门是元朝时北京的一个城门。这是北京第一个带“春”字的地名。阳春门在北京东部,现在的朝阳门一带。元朝时期,阳春门外柳树成荫,到了春天这里郁郁葱葱,所以被称为阳春门。阳春门在明朝的时候就被拆了,它在现在的朝阳门往东一点。这个好听的地名现在只有些老人还知道。解放以前,一到春天,孩子们就都互相约着到阳春门游玩。

  甘雨胡同:国宾馆、交易所、租车行———当年的CBD

  甘雨胡同在东四南大街。这里以前叫作“干鱼胡同”。明万历三十二年,这里出现了一座著名的道观。这座道观在民国时期被改作一个公寓。宣统年间,“干鱼胡同”改名为甘雨胡同。

  雍正四年,胡同设立了一座会馆———当时清朝政府用它来接待外国使节,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国宾馆。民国时候,这条胡同里有北平证券交易所。1918年夏天成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民国的时候这里还有一个协成车行,附近一些富商要想叫车,打个电话给车行,黄包车就会停到家门口。

  春雨胡同:一条胡同两个传说

  东单的春雨胡同,在清代叫火神庙。老北京的火神庙非常多,有名的火神庙,这里得算一个。后来火神庙着了一场火,住在这里的百姓为了压一压“火气”,把地名改作春雨胡同。

  “春雨胡同”名字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这里的地势较低,一到下雨的时候这里就涝了。但是北京人都有一种特有的幽默,虽然涝了,他们会说:“你别看这么大的雨,要是春天下,这雨可金贵着呢。”再加上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所以将火神庙改叫春雨胡同。

  春雨胡同现在已经是一片破败的景象,推土机已经将旁边的胡同变成了一片瓦砾,估计这里也将要拆迁。胡同里行人很少,只有一块大白牌子上面有红笔写的“春雨旅馆”,让人想起这条小胡同。
 
  百花深处:最有春意和诗意5 |, y$ }& n: m: R3 a( K

  百花深处胡同在新街口南,胡同不长。相传有一对张姓夫妇,勤勤恳恳,先购地二十亩用来种蔬菜,后改种牡丹花、荷花及芍药,一到春夏两季,清风徐来,不少骚人墨客慕名而至,称此地为“百花深处”。张姓夫妇去世后,此园便逐渐荒废,形成街巷,遂称百花深处胡同,后简称百花深处,留下这充满诗意的美名。

  春风胡同:春风已成追忆

  在牛街附近还有一个春风胡同。这条胡同以前一直叫王老师傅胡同,文革的时候改名为东风胡同,后来又被改作春风胡同。现在,这条胡同叫什么都无所谓了,因为它已经消失在楼群中,只留下一个春风小区,还在向人们证明这里曾经有过“春风”。

  北京:4月6日真正进入春天

  气象部门理论划定,当平均气温达到10-22摄氏度时,就是春天来临了。但是由于北京各地区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各地各个季节开始的早晚也不相同,“马后桃花马前霜,长城内外两重天”。

  按北京地区的气温来说,无论是立春还是春分,都达不到标准的春天平均气温。谚语云:“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立春过后的第18天,北京大部分结了冰的河流、湖泊才开始融化。

  按北京气候标准来说,每天平均气温稳定在0摄氏度以上的持续期,可称为温暖期。积雪融解,土壤解冻,春播作物和早蔬菜即可开始播种或萌芽生长。北京地区每年真正入春的标准时间应当是4月6日。

(来源:腾讯论坛 作者:二00七

发表于 2007-7-12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拍记用了爱屋及乌的资料,拍起来的确很方便。这次又是如此,真的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07-7-12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视点:东总部胡同60号 拆了真可惜
这是2006年6月12日画下的北京原东总部胡同46号后院(今顶银胡同47号)的赵树理旧居速写。当月27日再去时,赵树理旧居已不复存在。

    文化视点:东总部胡同60号 要拆了真可惜(下)

    位于北京火车站口北面、南小街东侧的东总部胡同60号院连同周围的一些老民居不日就要拆了。然而,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儿的院落,自1953年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前后有赵树理、严文井、刘白羽、萧乾、张光年、陈白尘、罗烽、白朗、金近、艾芜、秦兆阳、舒群、康濯、菡子、草明等一二十位作家在此生活和写作过;这期间,一场接一场的政治风暴也频频降临这个院落,牵系着这些寓客的命运兴衰,文坛乃至国家的一段历史同时也就在这个院落里留下了深刻印迹。所以,当已故作家严文井的老伴儿康志强数天前回到她住过多年的旧居时不无感慨道:"这儿要拆了真可惜!" 

    这里要建"桥苑艺舍"

    6月27日,上午9时许,记者再次来到东总部胡同,见从胡同西口向东约50米北侧老民居的院墙上,都已刷上白色的"拆"字,再走进60号院,就看见一间老房子的屋顶已经掀掉,只剩下暗红色的立柱和门窗。从上世纪50年代就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也是60号院老住户的王洪谟老师和老伴儿正在屋里收拾东西,记者从桌上放着的两张拆迁的通知书上得知拆迁项目是"中国桥牌协会会馆",简称"桥苑艺舍"。"咳,说白了,就是打桥牌的地方。"王洪谟老师又说:"开发商说6月18日迁出的住户,可奖励5万。现在这个院儿里二十来户人家,只有两户搬走了。"随后,王洪谟老师带我来到紧邻东总部胡同的顶银胡同47号院,这条胡同两边的老民居临街的墙上也都刷上了一溜"拆"字,几个民工骑着平板车正在胡同里转悠,一辆搬家公司的大汽车停在一户院门前。王洪谟老师告诉我,顶银胡同的这个院子原来是东总部胡同60号的后院,赵树理、艾芜、陈白尘、张僖等当年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当我们走进这个院子时,里面有六七个民工正在烈日下的北房位置使用动镐和铁锨或在刨墙基或在清理碎砖烂瓦。当一个年轻民工得知这是赵树理的旧居时,便说他刚刚看过电视剧《赵树理》,知道他写过《小二黑结婚》。南屋陈白尘的旧居早已成了一家叫"阿斗香"的肉馆。现在因拆迁业已停业。王洪谟老师指着赵树理住过的靠东的两间已经没了房顶的旧居残垣断壁说:"当年,我在作协创委会工作期间,就来过赵树理家好几次,那时好像就他一人住这儿,屋里有沙发,木床就放在里屋,挺简单的,他人挺好,平时爱穿一身黑呢子中山装,样子像个老农民……"

    大酱园变成作家的家

    东总部胡同60号(原为46号)早年间是个山西人开的大酱园,门脸儿是店铺,里面是作坊。院子很深,北起东总部胡同,南至顶银胡同,足有三进。

    1953年春天,中国作家协会出资买下这座大酱园,作为部分作协领导和驻会作家以及工作人员的宿舍。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后任副主席、党组书记的刘白羽(1916—2005)是最早住进大酱园的作家之一,他住的是第二进院一排正房,那曾是酱园老板的住宅,也是这个院落里比较气派的房子。严文井(1915—2005)是1953年从中宣部调到中国作协的,同年他和家人从中南海的庆云堂搬到大酱园,他们一家开始住在第一进院的四间南房,几年后又搬到了对面的北房。严文井1986年才搬出大酱园,他是在大酱园住的最久的作家。罗烽(1909—1991)是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作家,他1935年参加左联,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建国后任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他是小说《粮食》和剧本《台儿庄》的作者,他和也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写过在当年很有影响的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的妻子白朗(1912—1994)于1953年住进大酱园第一进院的北房,1957年因罗烽被打成右派,他们夫妻遂离开这个院落去了东北。从晋东南的山沟里走出来的赵树理(1906—1970),1953年奉调中国作协担任驻会作家,同年,他在大酱园的第三进院靠东边的两间北房安了家。《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张光年(1913—2002)(即光未然)1957年他调中国作协任书记处书记,《文艺报》主编时,也住进了大酱园,他家是第二进院中间加盖的几间坐北面南的砖房,他在这里一直住到1980年。萧乾(1910—1999)是1954年4月30日和文洁若结婚的那天住进大酱园的,他住第二进院的三间小西屋,他那时正在中国作协主办的《译文》刊物工作。剧作家陈白尘(1909—1998),电影文学剧本《宋景诗》(合作)、《乌鸦与麻雀》的作者,他建国初来到北京,曾任中国作协秘书长、《人民文学》副主编,他和爱人住的是东总部胡同的第三进院的一排南房,1966年,陈白尘离开这里回到南京。据说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从南京揪回来时,还在这里挨过批斗。《南行记》的作者艾芜(1904—1992)也是中国作协的驻会作家,他和赵树理相邻而居。写过《没有祖国的孩子》、《这一代人》等作品的东北作家舒群(1913—1989)曾经住在第三进院的东屋。《前方》、《乡村集》的作者菡子(1921—2003)后来住进了赵树理住过的地方。秦兆阳(1916—1994)也住过第二进院的西屋,他当过《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副社长,写有小说《大地》和论文集《文学探路集》等。

    ……

大酱园第二进院的刘白羽旧居。2005年2月4日摄
这里先后住过罗烽、白朗夫妇和严文井一家。2006年6月12日画
这幅大酱园门脸儿速写作于2001年12月的一天。当时偶尔有路人停下来看我画画,他们还奇怪我为什么要画这个破房子,他们怎么会想到,就是这个破房子里,曾经住过那么多中国的大作家。
从东总部胡同西口向东约50米北侧老民居的院墙上,都已刷上白色的"拆"字,再走进60号院,就看见一间老房子的屋顶已经掀掉,只剩下暗红色的立柱和门窗。而该拆迁项目是要建"中国桥牌协会会馆",简称"桥苑艺舍"。
大酱园的门脸儿,2006年5月31日摄。  “我住后院的三间小西屋,同文洁若的共同生活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我们一道去领了结婚证,却没有举行婚礼。五四年四月三十日下午,一辆三轮车就把她从东四八条拉了来,她脚下放了只旧皮箱,我提着皮箱在前面领路,她跟在后边。”——萧乾《在大酱园里》
这幅东总部胡同60号示意图是根据王洪谟老师的描述绘制的。
1997年6月20日,在炎黄艺术馆罗工柳艺术回顾展开幕式上见到张光年同志,他在我画的大酱园写生旁题了字。
2002年5月15日在301医院,刘白羽同志题字:我怀念我的旧居。在大酱园里,我听一位住户讲,2003年夏末的一天,刘白羽回到旧居。那天,87岁的老作家在旧居里看了很久。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责任编辑:文松辉)
发表于 2007-7-12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布胡同

  从总捕衙署到名士沙龙

  一提到总布胡同,人们总是先想到东总布和西总布两条胡同,其实还有一条北总部胡同。离东总布胡同东口不远原来有条南北走向的城隍庙胡同,1947年改叫北总布胡同。总布胡同最早叫总捕胡同,是一条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胡同。明朝时,因总捕衙署设在这条胡同而得名。后因总捕这个名称不吉利,改叫总铺胡同。

  乾隆时整顿地名,改叫总部胡同,清末宣统年间,改叫总布胡同,并且以朝阳门内南小街为界,将总布胡同一分为二,南小街以西叫西总布胡同,以东叫东总布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忠厚里、小丁香胡同并入东总布胡同,胡同名一直沿革至今。

  近代史上的一些名人在这条胡同留下了历史足迹。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院,1930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此居住。那所房子成了有名的“太太的客厅”,这座“太太的客厅”正像有人说的:“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孕育出了无数思想、作品和人才。梁思成夫妇毗邻而居的是金岳霖。由于志趣相投,交情甚深,此间常在其寓所举办周末沙龙,在京城也小有名气。

发表于 2007-7-12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在北京东单北大街附近,协和医院大楼的东面有一条不起眼的胡同,像许多胡同那样不了解的人平时根本不往里走,怕是碰了壁子,进了死胡同。其实则不然,这条胡同原先在清朝时是一条很长的胡同,它东起东单北大街,西至建国门一带是一条标准的东西走向又少有弯曲的宽亮胡同,只不过如今整条胡同被朝阳门南小街给划分成了两半,街的西面叫做东总部胡同,而街的东面也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介绍的,它的名字叫做西总布胡同,而这“哥俩”在过去没分家之前统称总铺胡同。

如今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文物古建的保护力度,很多历经风霜、战乱的胡同在新世纪更迭的时候都得到了保护。虽然西总布胡同并不在北京市政府规划的保护区之内,但是仍有不少昔日保存尚好的四合院被保存了下来,并进行了粉刷、修缮,所以今儿您要是有空不妨去走走瞧瞧,沿街您一定能看到不少透着那盛世时期豪门贵户气息的四和院。广亮大门,雕工细致的抱鼓石,要是俺有个照相机,早就照出来与大家一块分享了,而且如果是那样的话大家可别怪我利用照片来刷屏呦,哈哈。

在西总布胡同发生的历史故事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请官员恩海射杀德国公使克林德的事件了。话说19006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西总布胡同西口,不服清军盘查并开枪挑衅被清军巡逻兵领队恩海击毙,这件事也就成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导火索之一,后来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慑于侵略者的武力压力向德国道歉,杀害了恩海,并花费120万两在西总布胡同西口大街上立起来一座汉白玉牌楼,牌额题为“克林德碑”几字,并由光绪皇帝撰写了碑文,从此这块碑就像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一道抹不去的疤痕一样烙在了西总布胡同。后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素,作为协约国的中国已战胜国的身份拆毁了“克林德碑”,磨掉碑名和光绪的碑文,取而代之的是“公理战胜”四个大字。时移世迁,现在这块碑已经作为协约国的战胜纪念碑在现在的中山公园落了脚,从此那块屈辱的历史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西总布胡同的27号是曾任清朝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李鸿章的祠堂。其祠堂之大以至后墙一直延到了外交部街,现在祠堂里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这仍然无法改变它在北京古建中的地位,因为正是这如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建筑,却是清朝皇帝批准在京建造的唯一一座汉人官吏的公祠,其地位看来可与智化寺这些老资深相媲美了,谁让咱这是独一分呢。

西总布胡同东部,东近朝阳门南小街,此处原为一平房院落。该建筑为一栋丁字型砖泥结构三层红砖搂,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共计41余房间,设有宴会厅,会议厅等设施,别处还有夹带一个小花园,194812月,李济深先生进京,在此一直住到了1959年去世。

踏过如今的平坦道路,回忆着往事的沧桑,那种激励的心情又一次膨胀,或许是在为恩海的冤而叫不公,又或许是在愤恨这块土地上曾经上演的那段耻辱的历史。总之,现在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未来,作为一个普通的团员我要以团的号召为力量,努力学习,积极奋进,将来为北京,为祖国添砖加瓦。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一起为北京的明天而加油,也坚信胜利的那一天终会到来。

Making your outlook brighter

Making Beijing’s outlook brighter

发表于 2007-7-12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的记忆之“东总布胡同”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7-04-02 11:12    网络编辑:- u. |" m, V" Y4 S 康琪雪   字体显示: 6 a+ O% a/ E Y& { ) D/ W, D, {7 I. A: g. \+ [ . Q: G" o5 o& v* v4 ~ [我要评论] ! N5 \. X$ P4 g+ O  

 
 作者:沙虹 
   “你是北京人吗?”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常常茫然,虽然我在北京前后生活了30年,却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北京人”。因为我是小时候随父母从外地迁来的,多数时间住在北京城墙外的地界,接触的大部分是外来人口,体会不出北京文化的特性。所以我很长时间不能把自己融入北京的文化氛围。
  所谓的北京人应该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而且居住在北京城里,从衣着打扮、饮食习惯到思想观念全都浸染了胡同文化的人们。
  我在东城区东总布胡同贡院二条2号居住的4年,是我经历北京文化的难得时光。可惜当时小,体会不深,直到我的年龄进入了易于怀旧的阶段,才重新拣起记忆深处的印象,发现自己和胡同文化确曾有过某种联系,产生出了研究的兴趣。
  比如说,我家明明住在东城区的贡院二条2号,却非要在贡院前头加上一个没有隶属关系的东总布胡同,这是为什么呢?想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总布胡同比贡院更为北京人熟知。
  虽然贡院是北京很重要的地方,但毕竟只有参加科考的文人才关心。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状元及第、才子佳人一类的传奇故事。何况贡院二条是民国时代才形成的,人们便更不熟悉了。而胡同是百姓居住的地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住在胡同中的人又不断上演各种悲喜剧,被百姓口口相传,尤其那些与朝廷相关的故事,更使老北京平添出生活在天子脚下的自豪感来。所以说起胡同,老北京人如数家珍。
  总布胡同作为元代建城时就存在的老胡同,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而且颇有些故事可讲。元代时这里因设有总捕衙署而被称为总捕胡同,时间长了,百姓以音相传,叫成了总铺胡同、总部胡同,现在写作总布胡同。清朝末年,以南小街为界,把总布胡同分为东总布胡同和西总布胡同,民国时期又把紧邻的一条胡同改称北总布胡同。大名鼎鼎的李鸿章作为清朝的功臣,死后成为惟一特准建立祠堂的汉人官吏,李鸿章公祠就设在西总布胡同。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西总布胡同西口因向巡逻的清军士兵开枪挑衅被击毙,由此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借口。“五·四”运动时,在北总布胡同里发生过爱国学生火烧卖国贼曹汝霖住宅“赵家楼”的事件,永远被人们纪念。
  这样出名的地方,当然被老北京人熟知,一提总布胡同,就知道在东城,建国门内。所以,作为绝佳的地理参照物,东总布胡同被写在我家地址上。
  对于我来说,总布胡同不仅是地址,也留下我生活的足迹。小时候,跟大人去东单大华电影院看电影,去儿童医院看病,都要穿行东西总布胡同。东总布胡同里的小铺是我帮保姆打酱油买醋常去的地方。扩展东长安街时,我读书的东观音寺小学暂时并到西总布胡同小学,更要天天走过东总布胡同去西总布胡同上学。
  我经常望着胡同两边的房子发出无数的幻想。有一个封闭极严的狭窄小楼,像西式城堡,上下两个小窗户还装有一根根铁条。我把它幻想做巫婆的家。现在推测,那可能是北京第一家啤酒汽水厂的遗址。还有那片古色古香、发出森严之气的李鸿章祠堂,我把它看成神秘的大庙,总想进去看看里面有没有和尚。
  终于有一天,我进去了。那天,保姆带着她的女儿和我们姐弟四个一起去东城区文化馆,也就是这个李鸿章祠堂,去看“小电影”。祠堂里没有和尚念经,所谓的小电影也一点不好看,黑黑的方匣子上有一块闪亮的屏幕,一道道横线在屏幕上跳跃,把黑白色的图像干扰得让人眼花缭乱。我没兴趣看,弟弟们小,更没兴趣,一个个闹起来,保姆只好带我们回家了。
  可就这一眼,让我经历了一个值得记录的历史进程。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电视节目,每周两次。当时接收机只有20台,全是进口的。我看到的就是第一次试播的电视节目。总布胡同添了一个新故事。
  后来,文化馆搬迁了,李鸿章祠堂也只剩下一段红墙了。
发表于 2007-7-12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城居民在2007-7-12 13:56:57的发言:
上次拍记用了爱屋及乌的资料,拍起来的确很方便。这次又是如此,真的非常感谢!

呵呵,南城哥哥,谢字先不要提了哈。有一条我倒要提醒大家,网上的资料错误多少会有,得了资料去拍,正好是验证真伪的好机会,要是能找出不同,那可比在大街上看见一个超级美女高兴呢!!!俺还没有时间验证,你们加油哈。俺随后就到!!

发表于 2007-7-12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sb76在2007-7-11 23:11:15的发言:

刚看到协和医院扩建的通告,协和医院北到煤渣胡同,西到校尉胡同全部拆迁为协和新门诊楼,建议这次活动也去煤渣那边拍拍!

建议拍一拍老协和!作一次专题。据我了解,需要得到协和医务处的同意,谁有此神通?老协和已经拆掉不少了,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北京猿人头盖骨就是从这里失踪的。拆掉可惜了!

现在的人也是发疯,疯拆疯建,可能有人等着用钱吧!

发表于 2007-7-12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总布60号,我少年时曾经到过,那时这里聚居着一群文奎星,星光灿烂。这样的故居,要为“桥协”让路?

今天接连看到两条不愉快的消息,晦气!

发表于 2007-7-12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拆不了呢,我妹妹办公室还在呢
匿名  发表于 2007-7-12 15:30:00

爱屋:严重向你学习!画儿加上文字材料,单整理一个专贴,当然是在我版块里。

然后,我们再图文跟进,名字叫东总布专题或 .......

现在虽然不见得经典,但是会有时空让他经典。

发表于 2007-7-12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强烈想去~~ 可惜相机不在我手里了55555555555 去了干瞪眼看着别人拍太痛苦了啊
发表于 2007-7-12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219.142.*.*)在2007-7-12 15:30:22的发言:

爱屋:严重向你学习!画儿加上文字材料,单整理一个专贴,当然是在我版块里。

然后,我们再图文跟进,名字叫东总布专题或 .......

现在虽然不见得经典,但是会有时空让他经典。

笑问你是谁?

发表于 2007-7-12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来不了,在上海回不来

发表于 2007-7-13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取参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6 19:01 , Processed in 1.21453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