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13|回复: 30

明故宫遗址[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8-7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故宫遗物

明故宫遗物

明故宫遗物

明故宫遗物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故宫老图

1 t8 a3 u" k2 |; q( e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H t! C/ ^* A


南京宫殿的布局有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 n. {: f# H2 c. ?


  1、在选址上顺应自然,权衡各种利弊作出最佳选择宫城卜地于城东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放弃了对平坦的中心地带--原六朝及南唐宫殿旧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究其原因,除了“六朝烟祚不永”的忌讳外,不外是“(旧内)因元南台为宫,稍庳隘”,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而且旧城居民密集,又有诸多功臣府第,大量拆迁有关人心向背;加之南京属丘陵地带,平地难寻,而因地就势依山而建,能创造出气象宏伟的效果。这种选址,在金陵有历史先例可循,六朝宫城便是选择在鸡笼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上,东濒青溪,西达五台,鸡笼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风拱卫于宫城之后。明代南京宫城以富贵山作为依托,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而宫城偏于城之东,则可减缓居中布局常带来的交通阻塞问题。因此南京宫殿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社会心理因素而进行决策的结果。

8 Y5 B0 W# w' x


  2、在宫殿形制上,朱元璋力图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的政治主张,集中表现为遵循礼制。即建筑形式的内容极力寻找礼制的依据:例如采用三朝五门,即《礼记》郑玄注所称,周天子及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但实际上,自战国以后,都城宫室制度中,循此制者无几,直到唐长安始有其意。这就是唐西内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至于后妃六宫,按周礼,“天子后立六宫,……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夫人虽不分六宫,变分主六宫之事,或二宫则一人也。”南京宫殿在历史上两次建立后妃六宫以交序列的形制,以趋合礼制的要求。关于门阙,《礼记》有“以高为贵”的规定。早在秦汉时期,高台建阙(观)就作为一种礼仪性的设置,标表入口以壮观瞻。唐代宫殿门阙已作冂形平面,并直接影响到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南京宫殿午门采用冂形高大门阙便是吸收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建成的。通过门阙的体量和所组成的空间,体现皇帝所需的崇高与威严。
  此外,朱元璋还刻意借“天道”来加强礼制在宫殿建筑上的作用。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帮天秉阳,垂日星,也秉阴,穷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以月为量”。讲究天人感应和礼制秩序的朱元璋,在南京宫殿中极力利用这些原则来强化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礼制的权威。如在正殿之后建立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帝后犹如天地;在乾清宫之左右立“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陪衬于帝后之左右;在东安门外者曰青龙桥,在西华门外者曰白虎桥,取自星宿二十八宿,以象征天津之横贯。在建筑的称谓上也采用一些拟天的象征手法,如前朝正殿名为“奉天”,意为奉天命而统治天下,明人的解释是“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于民上,无往非奉天也”,以此强调新王朝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华盖”本是星名,古称天皇大帝座上的九星叫“华盖”,象征明太祖统一天下是应帝星之瑞。“谨身”是说皇帝加强自身修养。

: k' @& d+ I: j


  3、开创了明清两代宫殿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南京宫殿和衙署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从《洪武京城图志》载京城图中可见,以南端外城的正阳门为起点,经洪武门至皇城的承天门,为一条宽广的御道,御道两边为千步廊,御道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皇城以北太平门外),西面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心头承天门前是长安左、右门形成的东西横街--长安街(广场)和外五龙桥,向北引延,经端门、午门、内五胧桥至奉天门,进入宫城。经三大殿两大宫抵宫城北门玄武门,至皇城北门北安门出皇城,正对钟山“龙头”富贵山,而以者城的太平门为结束。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为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亦很突出地表达出封建集权统治唯我独尊的精神。成为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改建北京城和设计宫城的蓝本。
  洪武年间,明朝还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对于都城建设朱元璋多次强调节俭朴实的方针,洪武八年改建南京宫殿时曾对廷臣说:“但求安固,不事华饰……使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至于台榭苑囿朋役,也证实了此话不虚。明初建筑风格也较为朴质,注重实用。臣下及地方建筑受制度约束甚严,无敢轻慢逾制者。南京宫殿是隆崇封建集权统治和严格的礼制秩序的典范。又是结合自然、顺应地势布置城、宫的杰出例子。但它的选址也存缺陷,如当时填湖建宫,虽然在工程做法上为避免地基下沉,采取了在基础下铺垫巨石和打桩以及用石灰、三合土分层夯实等方法,但到洪武末年已显出宫城南高北低宫中积涝不易排除的问题。又如由于这城距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所以后来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就没有用明宫殿来做天王府。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宫城仍存旧制,并委派皇族、内臣驻守。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一度在这里即位,历史上称南明王朝。经清代及太平天国兵炎毁坏,现仅存午门、东华门、西华门以及内外五龙桥、柱础、碑刻等遗迹。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h5 }' z+ Q1 [) @

 

& S' W M) E& K

       明南京宫殿最终定位于南京城东侧钟山西趾之阳(今中山门内御道街一带),坐北向南,前朝后寝,后妃六宫以次序列。南京宫殿的规制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x6 ^% D; v9 _+ @: O


  第一个阶段: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元年(1367年),解决了选址问题并奠定了明代宫殿基本模式,形成三朝二宫制度,“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当时仅建一重宫墙,这里所说的皇城实为宫城(洪武六年于宫城外修建的皇城,当时称为“内城”)。此为南京宫殿创建初期,朱元璋“敦崇俭朴,犹恐习于奢华”,所以宫殿建筑较为简朴,摒去了雕琢奇丽的装饰。宫城的规模也较小,正殿之前仅有奉天门及午门二重门阙。

3 B' A2 y; z* I8 T% h2 [


  第二个阶段: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十年(1377年)十月。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停止中都宫殿建设后不到半年就开始了大规模改作南京宫殿的工程。这次改造,首先加强了门的建设,午门翼以两观,形成阙门,中有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奉天门左右建东西角门,奉天殿左曰中左门,右曰中右门,奉天门外两庑之间也有门,左曰左顺门,右曰右顺门,左顺门之外为东华门,右顺门之外为西华门。同时增建一些殿宇,如东华门内建文华殿,为东宫视事之所,西华门内建武英殿,为斋戒时居住之地等。

, U+ P7 o$ O! M5 L


  第三个阶段: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扩建大内,增加宫前建筑。改建金水桥,又建端门、承天门、长安东西二门,向南直抵洪武六年建成的洪武门,遂成完整的明南京宫殿布局。

; }( t1 b1 t" F5 l( |


  南京宫城至今遗有东、北、西三面城濠,南面城濠仅剩东西两侧一段。现存城濠所包含的面积,东西宽850米,南北深807米,如果除去城濠与城墙之间的隙地,则推算出宫城面积约为790米*750米。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j9 s6 i" l8 C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V } ^7 }8 M( E$ H+ |

       东华门是明南京城仅存的一座宫城城门。当年朱元璋在修建南京宫殿时,要求“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唯朴素坚壮,可传永久。”东华门建筑风格简朴,须弥座为素面,没有卷叶纹的雕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朱元璋朴素建宫殿的思想。东华门长期以来被南京冶金器材厂圈占,形成一个垃圾推,一般无人知晓。东华门城楼顶上的仪凤楼已无存,但残留着一些巨大的石柱础,维修过程中显露出的城墙粘合剂雪白而柔软。

发表于 2009-8-8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南京时路过过,没有仔细看,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祖陵天马马鞍也对得起“精品”二字了吧!

( z: p! e% G& A8 J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8-8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9-8-8 8:47:00的发言:
4 O4 I4 i' U0 ~/ i, r

我觉得比起清朝的时刻不算精美,雕刻风格和石料不同,所以怎么看了。我觉得明故宫甚至是明孝陵的石刻的雕工都不是特别细致,可能是因为个大的原因。

" h' I. r: o; {# i0 n7 W9 _

从语气里能看出,您经常围绕清代东西转,真正“大明朝”的精髓,您还没有领略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9-8-8 8:47:00的发言:
. _: v8 ~/ Z6 x2 g- s! [

我觉得比起清朝的时刻不算精美,雕刻风格和石料不同,所以怎么看了。我觉得明故宫甚至是明孝陵的石刻的雕工都不是特别细致,可能是因为个大的原因。

( i% @/ O6 o. q+ q

      明代和清代的雕刻风格不同,就像明清家具一样。明代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说是各有千秋。

* G+ |! g* F7 k) b

 

8 L: V- n, r) v0 b. V9 ]: I$ z

      另外南京故宫的简朴是由于当年朱元璋在修建南京宫殿时,要求“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唯朴素坚壮,可传永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朱元璋朴素建宫殿的思想。

4 @( B) N- C( r8 e/ N

 

+ I$ y8 a" q( m2 i( v

      明代早期特别精致的石刻保准至今的非常多,明祖陵明皇陵就保存了不少。不知油油同志去过凤阳没有,如果你在中都城殿址上看到那7块蟠龙石础,我想你一定会收回上面的话。

! w" Y3 h% |% y! V+ ^6 V% H

 

& i/ c/ ?/ k8 a- ^5 X

      中都的蟠龙石础每块2.7米见方,础面半浮雕蟠龙一圈,蟠龙圈高凸出平面15厘米,宽32.5厘米,外圈直径1.9米。圈外础面上雕有翔凤。"据介绍,北京故宫太和殿石础直径仅为1.6米,且是素面,没有像中都宫殿石础那样"双龙五凤杂云气,巧匠一一穷雕镌"。

' O8 _# _" I* D. e; J+ o1 M



图片来源百度

发表于 2009-8-8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的照片都是午朝门遗址的照片。我以前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就在午朝门旁边,学校里还有很多柱础。明故宫有红色围墙围着,里面全是荒草和柱础,号称明故宫遗址公园,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还收5元门票。我进去过一次,是在里面搞微型汽车展览的时候,这样就不收门票了。现在这里成了国保,不知道如何保护?涨价是一定的了。
发表于 2009-8-8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午门的两侧被拆了可惜

发表于 2009-8-8 0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然已经斑驳了,但当年的做工实在是精美。
发表于 2009-8-8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至善在2009-8-8 7:17:00的发言:
最然已经斑驳了,但当年的做工实在是精美。
* W# _! p2 O. L- U u/ b: x, |/ h

我觉得比起清朝的时刻不算精美,雕刻风格和石料不同,所以怎么看了。我觉得明故宫甚至是明孝陵的石刻的雕工都不是特别细致,可能是因为个大的原因。

发表于 2009-8-10 0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好文,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发表于 2009-8-10 0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啊
发表于 2009-8-10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淮水安澜在2009-8-8 14:25:00的发言:
# d0 r8 @5 E: Y9 d" o- L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明故宫 (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d/ e: H# m I' z

上次去没看见这个。。。

7 f% I; d# D; }; r! H

而且是雪后的景色。。。

发表于 2009-8-10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淮水安澜在2009-8-8 14:02:00的发言:
( }& L' p0 o8 |! w

      明代和清代的雕刻风格不同,就像明清家具一样。明代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说是各有千秋。

# J+ N4 x7 w' H1 i5 k' ]

 

: p# u; |6 Z1 b5 F

      另外南京故宫的简朴是由于当年朱元璋在修建南京宫殿时,要求“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唯朴素坚壮,可传永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朱元璋朴素建宫殿的思想。

3 G9 F2 ?+ b' g* F

 

1 K% w$ N3 Z) }3 W z

      明代早期特别精致的石刻保准至今的非常多,明祖陵明皇陵就保存了不少。不知油油同志去过凤阳没有,如果你在中都城殿址上看到那7块蟠龙石础,我想你一定会收回上面的话。

9 I0 U" z' T- a! u

 

0 a3 Q8 |% ~) D5 x7 {, \: H% o' k

      中都的蟠龙石础每块2.7米见方,础面半浮雕蟠龙一圈,蟠龙圈高凸出平面15厘米,宽32.5厘米,外圈直径1.9米。圈外础面上雕有翔凤。"据介绍,北京故宫太和殿石础直径仅为1.6米,且是素面,没有像中都宫殿石础那样"双龙五凤杂云气,巧匠一一穷雕镌"。

2 M8 G4 O8 \ o$ D& v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中都石础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中都石础.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来源百度

2 i9 e: j( j6 A' R

您还真认真,没必要吧

. n% N( m1 \. n5 R5 l% E

我是不喜欢那种雕刻的手法,刻出的纹路我不喜欢,清代的也一样,关外的我一样不喜欢

X. } Y) `' K; Q3 \ J7 W0 m

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我喜欢细致的,不论是哪个朝代。个大的我也喜欢,不论朝代。

; A4 A% N* ]. {# t7 \, Y5 E8 \

本身这个东西,每个人的审美角度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话也不会收回。明故宫遗址上的石刻,雕刻我就是不喜欢,针对雕刻的纹路

发表于 2009-8-10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淮水安澜在2009-8-7 22:15:00的发言:
. O1 h; J+ Q0 w2 D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156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 O1 V1 P) U7 p. D$ J& F% D

明故宫的午门比永乐爷的午门规模终究逊色了些。

5 n% \7 u) @/ S: X

想起弘光和马阮在这地方荒淫度日,对这个建筑就没有太多好感。

发表于 2009-8-10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enovo在2009-8-8 12:56:00的发言:
/ s# M" T- g% B

从语气里能看出,您经常围绕清代东西转,真正“大明朝”的精髓,您还没有领略

7 I3 a) l* _- r

我是不喜欢那个做工。。。不是不领略,明代的东西我兴趣都不大

8 y, p# l+ h! A Q

我的兴趣点是汉唐宋。。清。。

发表于 2009-8-12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淮水安澜在2009-8-12 8:47:00的发言:
+ B7 D; V; ~ _- l1 C: [

这玩意被迁走了,迁到白马石刻公园去了,南京人就有这嗜好,好好的东西,不放原处,非要迁到一地,集中管理。

/ z" u- Y5 b+ J+ n# Z5 h( w

好像各地都是

发表于 2009-8-12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淮水安澜在2009-8-12 8:51:00的发言:
2 f7 k4 |: l2 v/ N

哈哈!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0 ^, x& {5 O% ~9 J

没错,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9-8-10 11:16:00的发言:
( m2 G/ t# P! T6 L6 J

上次去没看见这个。。。

5 b( g, D$ u: c) a

而且是雪后的景色。。。

8 ^% }. ~9 S, J( p' ^* c+ x

这玩意被迁走了,迁到白马石刻公园去了,南京人就有这嗜好,好好的东西,不放原处,非要迁到一地,集中管理。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9-8-10 11:19:00的发言:
" K0 Q& _8 ]' E7 F

您还真认真,没必要吧

9 Y7 ?% }# H/ O' s' |$ w

我是不喜欢那种雕刻的手法,刻出的纹路我不喜欢,清代的也一样,关外的我一样不喜欢

% t, L/ X# D# l u4 m- d: u

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我喜欢细致的,不论是哪个朝代。个大的我也喜欢,不论朝代。

% l3 X& Z, _! c2 L! N* u7 G) i

本身这个东西,每个人的审美角度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话也不会收回。明故宫遗址上的石刻,雕刻我就是不喜欢,针对雕刻的纹路

7 W6 A0 f$ E; j6 t+ _- h! b

哈哈!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发表于 2009-8-23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早承袭宋元之风,石刻等味道甚浓,喜欢唐宋风尚,恐怕明早神韵不该错过,中都遗址的一些石刻数量,面积,华美程度盖过白门,北京两地,虽洪武八年以劳费之由命其工罢,《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所见石刻纹样等均有宋元遗韵,特别是龙,走兽等凶悍之风皆可从元物中搜寻到影子,与明中后期至清之绵软颓态迥然有别。谢谢楼主的资料, 欣赏学习!

发表于 2010-9-14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山姆大叔[/I]在2010-8-27 22:17:00的发言:[BR]8 s' w. [: o! j5 b+ N/ g: O
[BR]开眼了,下次去南京还真的得去看看!不错
/ x9 G& u4 J/ ]+ W( Y8 J- s# |[BR]

4 z: ^) d4 g. b1 |6 p% v[BR] - B( i* d4 K1 i: Q6 {6 t# V
[BR] 
5 t8 ^! ?! M0 w2 \0 S/ S) _  U# r; i[BR]我也去看看1
发表于 2010-8-27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名的典雅大气确实不是满清可以比的
发表于 2010-8-27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 t1 P& \4 T; g5 ]

 

2 \5 M, l* [# L7 t; C

楼主对南京故宫选址的特点介绍很详细,读来受益。不过我认为,提到南京城和明故宫也不能回避它明显的疏失——南京故宫是匆匆填燕雀湖建成的,自从完工后一直潮湿、渗水,朱元璋对此极不满意。这也是他另在凤阳大兴土木营造中都城的原因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0 14:55 , Processed in 1.18719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