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63|回复: 8

[原创]北京地脉--文津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6-9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绿树成荫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建筑,目不暇接的风景,又一次经过这里,又一些沉醉其中。很难想象在北京的市中心,隐藏着这样一个幽静雅致的地方。街道上车流如织,但并不喧闹,在炎炎夏日,你可以感受到四周水域带来的清凉。放眼望去,北海的团城高高耸立在红墙之中,中南海上碧波荡漾,那站岗的卫兵正一丝不苟地守卫在街道旁。再往前就是景山和故宫了,护城河像一条飘带嵌在地上。北京重要的景致云集如此,如果不睁大眼睛,唯恐落掉什么风光。在这短短的一道小街上,竟有如此多的建筑,这里无愧是北京的心脏。如果你来北京,最好到这走一走,除了那鳞次接比的宏伟建筑,这里还有另一个瑰宝,走过布满林荫的街道,你会嗅到一丝书香,在这美景中轻轻荡漾。这时千万不要错过,因为你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宝库之旁。试问文津二字如何由来,答案就在你的身旁,在这条街的中段,一处古老的书房在向你招手,走进汉白玉的大门,你会看到三个字:文津楼。 

因为经常从这里经过,我对这里的景物格外注意,想进文津楼很久了,这次终于在车刚停的时候就匆匆下来,走入了这座殿堂。说起国家图书馆,可能大家不会陌生,很多人也知道它的主馆位于紫竹院-白石桥一带,我去学校的时候会路过这个地方。我的学校也离这里不远,同学还有老师经常会到此借阅图书。可是可能只有较少的人知道,文津楼也是国家图书馆一支,它是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分馆,中华历史上的珍藏古籍皆收录于此。除了书海的浩瀚以外,它更富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神秘感。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汇。 

文津楼前有一个宽大的广场,这里完全对外开放,正值下午时分,你可以看到有部分儿童在广场中嬉戏玩耍。大门旁是有石狮,铜鹤等装饰,更显示出一种古朴雅致。走进木质的大门,里面有很多了馆室。这里经常会有一些展览,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是隆冬时节,其中正在展览中国文字的历史,偌大的展厅中观者寥寥,可能是隐于闹市而不为人知,抑或是春节临近人们都忙于置备年货,总之,这里空落落的有些冷清,有种被都市忘却的感觉。不过,那个展览办得很好,显然是经过精心的准备与足够的重视,每一块展板都很吸引人,向人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汉字变迁的故事。虽然文字很多,但是因为安排得体,内容有趣,看着并不觉得累,我想这和古籍分馆丰厚的藏书不无关系。有如此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何愁办不好一个出色的展览呢?整个下午,我都徜徉在那里,细细地品味它所带给我的丰富内涵。 

出来的时候,天色已暗。除了文津楼以外,这里还有几座现代的建筑,并且不需借阅证,有一些还作为向社会开放的自习室。这样的环境,真的很有潜心钻研的氛围。真后悔没有带一本书,如果早知道,我会到自习室去阅读,在这古朴典雅的环境中,在浓浓书香的晕染里,肯定会别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感受与回味。 

在古籍馆闭馆的时候走出大门,略有些恋恋不舍,此时文津街已是华灯初上。正值交通繁忙时分,顺着路灯望过去,都能遥想到不远处的长安街会是怎样一幅景象。虽然还想停留,但是光阴不等人,如果再不走,恐怕连晚饭都吃不上了。 

坐在车上,又一次看向窗外,目光和淡淡的月光一同洒在这条文津街上。 

后记:我经常路过文津街,小时候我就经常从西安门府右街通过文津街到北海去玩。我小的时候很少注意这里,可能在小孩子的眼中,更多的是欢笑和玩闹,很少有静静沉思的时候。稍微长大一些,我才开始注意这里。我曾向大人提出很多关于这里问题,有的他们也解答不了,于是我开始自己看书。老舍说过,文津街是北京最美丽的街。这话放在现在也一样适用。随着北京的发展,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许多新的街道,它们各有特色。但是没有一条能够取代这条街。文津街所包含历史与文化内涵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我对我成长历程中到过的很多街道都怀有好感,但是对于文津街,更多了一份欣赏与崇敬。它蕴藏了太多的历史,太多的回忆,就像一本书,见证着北京古今的风云变化,浓缩着首都走过的日月春秋。

                                

              位于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

本文同时收录于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4ca889a8010008px ,欢迎阅读


8 X; W0 `6 E# W' \8 Y$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8:27:20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6-9 1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配张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已加
发表于 2007-6-9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战乱等原因,到清末时,七部《四库全书》只有承德文津阁的藏本保存完好。辛亥革命后的1915年,文津阁的《四库全书》运往北京图书馆。其前的大街也改称“文津街”,以作纪念。
        如果此书当年不是调到北京,恐怕后果也难说了。《四库全书》调走后,文津阁当年还有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至今所剩无几。


见证人的回忆:
          民国二年冬,蔡元培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他看到北京图书馆馆藏空虚,就写信给姜桂题协商,把文津阁《四库全书》运往北京,以充实馆藏。开始,姜慨然应允,并将此事交夏东晓、谭颂三办理。消息传出,一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四库全书》是珍宝文物,价值连城,卖掉可以充当军饷。有人认为姜桂题偏信夏、谭二人意见,而夏、谭与蔡元培均科举出身(蔡为晚清进士),声气相投。在众口纷纭的情况下,姜犹豫不决。于是夏、谭晋见姜桂题,分析情况,晓以大义。他们提出三点:一是蔡为教育总长,图书归他管辖。《四库全书》运京,既有利于保存,又便于治学参考,所以蔡的要求是名正言顺的。二是蔡不是借国务院之名,下令调运,而是以私人名义,进行协商,这就照顾到姜的面子。三是《四库全书》是国之重宝,如果卖掉,不仅是国家文物之损失,如流往国外,就可能成为民族之罪人。姜虽一介武夫,但大事不糊涂。他复信蔡元培,请他派人携调令前来运书。蔡在调令中言明,由姜派人护送,原保管员亦随同来京。姜即命人查点册数,分类装成三十二箱。为确保安全,又派一哨官,率四十名骑兵,沿途护送。书于民国三年(1914)旧历春节后抵京,原打算先交北京大学堂贮藏,因为内务部截留,交故宫文华殿存放。鲁迅先生在甲寅正月六日日记中曾记此事。

! y2 P5 b0 y5 r9 s R! G! k) M- D% a5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7:58:0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四库全书共有七本,由于兵荒马乱,最后到文津楼后只有三本半了。文津楼也是藏有四库全书而得名(因原存于承德的文津阁),它前面的一段街也改名为文津街。

呵呵,我很喜欢这里,非常幽静古朴又不失浓厚底蕴,与周围景物相得益彰。

我的一个祖先,我太老爷,2,30年代曾在北大(当时位于五四大街)上学,读的是教育系,是蔡元培先生的学生。

' \, r4 s9 V) o%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8:38: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6-9 1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库全书》是七部,每部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分藏七阁。由于乾隆皇帝在承德时常看,所以文津阁这部抄写的人比较认真,是七部中质量最好的一套。

做过蔡元培先生的学生,那可不简单哩。从保护了《四库全书》来说,蔡元培功不可没。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先生既坚持原则又开明,能够接受新事物,他做出的贡献很大。

0 f/ g( [# y' E) {: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9:30: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6-10 0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读起来流畅,文后的帖子也颇值一读。谢谢楼主和燕山深处。

献花

[em23]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力求把我心中的北京同大家一起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8 14:24 , Processed in 1.12432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