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21|回复: 4

九位"北京通"讲北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3-29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u% X# I- P' i+ e9 t7 X$ T

; ~/ h2 m/ Q5 V' _+ [2 G; A* ^9 Q 9 L+ ^( C# R7 ?3 m $ i- m0 u, s+ f, R$ O( a2 w

老舍、金受申、张中行、侯仁之等文化大家的亲历、亲闻,分别结集出版---0 \7 B2 N; x6 _

8 H1 x) w, C, \2 H

3 H$ p& S+ P) M- y. \& k

% E# o5 F- c3 Q! ^2 y/ X

. u- m: g3 b& z; M! P

九位"北京通"讲北京

* ^; G# \: @+ P# O* G: `( J i4 p4 F

. o* K# q8 ?2 f Y. g

2 M/ U/ C+ B0 M. O+ w: {1 n

) {% H8 G; W' h# `. W, u/ h

9 \6 A& u& u8 x0 ?. B, |( W, N) I

8 X+ w$ y1 G/ C8 }. `

9 G& o- K8 o- `5 \# g, N+ N

  3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有讲不完的故事,有写不尽的风情,有看不够的风光,有读不倦的文化......

& Z1 g7 v$ W- |0 s! g" X+ p4 U

  近日,北京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北京通"丛书》出现在京城各大书店。老舍、金受申、张中行、侯仁之、朱家氵晋、刘叶秋、邓云乡、赵洛、叶祖孚九位文化大家,或是老北京或是久居北京,对于北京的风光、风物、风情、风俗、风采、风味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可谓地道的"北京通"。

9 n3 P: F% e& A8 N6 j4 v

  图文并茂的这套丛书,就是通过他们的亲历、亲闻,原汁原味地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北京城。

( d* Z7 O! v# k4 `1 s& r4 X

"让大家都看看老北京"

& M+ Y/ M9 Y' w1 E F) G

  杨良志2002年开始策划这套丛书,那年1月24日下午,在板厂胡同朱家老宅,杨良志拜望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氵晋先生,杨谈起自己的想法,朱老欣然同意说:"我写的北京,也许别人没有写过,但许多人比我写得好。北京的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让大家都看看老北京,挺好!"

) E# Z5 U, F7 K: x' I `0 p4 | r

  朱老的一席话,让杨良志更坚定了出好这套丛书的想法。现代学者、文人写北京的很多,但是"这九位文化大家或是老北京或是久居北京,对北京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可谓地道的'北京通'。"杨良志说。

( I* v% z! v' Y& i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金受申在《立言画刊》写"北京通"专栏,北京风土人情、三教九流,尽收笔下。文史专家傅耕野在《"北京通"金受申》中转述过金受申这样的话:"我生在光绪年,经过民国三十年,对于近代史实总要多少注意点。尤以在北京住了多年,祖宗坟墓在北京也有几世,对于风土人情,更应当留意,以尽本地人的责任,这便是我谈近代史实和北京通的缘故。"

; Z) w2 _6 O0 |" b3 u6 R5 x- H

  他们了解北京:北京建城的历史和城市规划都记在侯仁之心中;故宫的大小掌故都刻在朱家氵晋脑中......

+ O4 V; g# [+ V4 |& l5 `

  他们更热爱北京:"我真的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么爱?我说不出......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这是老舍先生1936年的一段告白,是想起来就"要落泪了......"的刻骨铭心。

" u4 @8 n# k; I: V$ Y$ i0 S

  "父亲从小就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工作在北京,他对北京的街巷、店铺、人物,即或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感情。"《刘叶秋讲北京》的选编者、刘老的儿子刘闻先生说。

2 r0 z2 @/ _; a% Q

  著名藏书家谢其章选编《邓云乡讲北京》,在其后记中说:"二十几年来,写作老北京最多的人,已故邓云乡先生应算一位。......邓云乡在北京渡过了青少年时代,他说:'最爱写的,最感兴趣的,最有滋味的,还是写北京旧事。'......北京城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座四合院一条胡同,都会引发邓云乡无限的'乡愁'和'文思'。"

! B2 G ~7 l) E( Q# e9 v: Q

北京人应该了解北京

2 Y' a- U9 L# U0 _* j3 O

  记述北京的文字浩如烟海,仅是这九位学者叙写北京的文字就读之不尽。如何编选?杨良志说:"其实,每位大家写北京的字里行间都透着'爱不够的北京,看不完的北京,讲不尽的北京'的情愫,编选时实在难以割舍,只能选取其中极小的代表性部分让读者欣赏了。"

# @9 R/ A( }! J! H+ A& b

  编者自有编者的眼光,九本书的编选者或是这九位大家的后人,或是其下属,或是资深编辑,本身也都是学者专家。所以他们提供的这一小部分也足以让读者领略其神韵。

: v3 m4 b( U ?" _9 W9 L- d

  2003年11月,杨良志和藏书家陆昕拜谒年逾九十四岁的张中行,张老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北京渡过的。我写北京的东西,我自己也记不住有多少了。陆昕帮我选,我放心;选出来,我看看目录。"话语间,透着老人对读者极端负责的精神。

0 h" W/ l" @* h4 {. n5 G8 [. E1 s

  亲身经历的见闻,融合着丰富的掌故,用恬淡活泼的笔触娓娓道来,厚重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摸,如在目前。许是"北京文化"这个相同的主题所指,九位"北京通"几乎都是这样的文字风格,些微的差别又体现着各自研究领域的不同:金受申的文字更有市井味儿;张中行行文透着人文学者的睿智;侯仁之更多史地研究的色彩;老舍的文学语言中饱含着对北京的拳拳之情;朱家氵晋讲故宫就像摄影机一样再现......

% o- K# W7 i) q8 i) x3 H

  "每本书只选10万字左右,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每本约200幅,丛书近2000张。"杨良志特别强调了这样两句话:"生活在北京的百姓,应该了解北京;管理着北京的干部,应该深悉北京。"他以为,这套丛书,对北京文化的研究者,对北京工作的管理者,以及对那些关注北京昔日影像的人,都是有意义的。

) S+ D5 }9 G Q3 Z/ @9 G ]; _

链接

, T6 Y( D3 l8 p2 [

"北京通"讲了些什么

* |. s8 U" @; f; M) \

■《老舍讲北京》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七部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小说,以及散见各时期报刊的散文作品(含部分手稿),编选出的一个北京风土人情的集子。涉及北京的气候、节日、地方、习俗和玩艺儿五个方面。

k X+ a& t8 ~) g

■《金受申讲北京》分"流年似水"、"口福无边"、"雅俗杂述"三大类,选了20多篇文章。像过年祭灶、登高泛舟、溜冰......都是老北京市井上的风土民情。

9 F/ ]- g; L: p

■《张中行讲北京》数十位北大学者的音容笑貌;令人心驰神往的北京名胜;飘忽如梦、冲淡若云的市井风情......融会着学者智慧的看戏、逛市、观庙的感受。

3 g- T! Y/ c; J: P9 U8 `. y

■《侯仁之讲北京》北京建城史和城市规划都在这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心中。北京的建城建都、蓟燕的历史、卢沟桥与北京城......26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对于北京城来说,都具有窥探幽深、求索隐微的特点和价值。

3 i8 S! |9 U1 X

■《朱家氵晋讲北京》1925年,朱家氵晋还是个12岁的少年,故宫博物院开放第一天,随母亲、哥哥、姐姐去逛故宫。这也许是朱老终生与故宫结缘的最早动因。本书中主要篇幅是讲故宫的掌故。

$ r4 X3 O R* w7 v) S& o8 {* \+ q: ]3 R

■《刘叶秋讲北京》刘叶秋是《辞源》的三位编纂者之一,其子刘闻选的2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再现老北京社会生活与人文景观的多个方面,多是亲历亲闻。

/ T5 v+ @" s' U& z

■《邓云乡讲北京》近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真挚细腻地描绘老北京的写家,邓云乡算一位。他写北京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细作精工地从小处着笔。文化名人、文化场所构成了邓云乡的"文化北京"。

$ f- F9 T9 f. l

■《赵洛讲北京》"古都风貌""文化踪迹""胜地一览""园林游记"几乎把北京的"好"地儿都写遍了。

) r1 C) A" v3 X6 U

■《叶祖孚讲北京》叶祖孚是新旧交替时期的北京文史资料方面的一位权威,在北京掌故、风土人情、名人逸事方面,称得上是个活字典。本书其实是本很杂的北京风物志。

9 R* h R, P4 S8 H x& W

注:觉得对喜欢老北京文化的朋友会有帮助,非广告也!

0 w; d% ?9 Q& d' _) X

转贴自北京日报——今日关注

# b0 W6 O; k& t h4 r(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9 18:55:05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3-29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套书我肯定要买!不过看完了我再看看北京现在的德行,我肯定撮火,城记我已然看完了,高血压也得了,你说主席咋非跟北京过不去呢?

发表于 2005-3-29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受申绝对是老北京爷爷级别的,值得一看,不过这里的九位老师不全是各个水平多高,少了石继昌、金寄水、常人春三位老师的文章,永远是遗憾。金寄水老师八十年代末期去世,石继昌与金寄水二位老师是仅差于金受申的真正的北京通!而常人春老师则是活着的北京通!
发表于 2005-3-30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啊,这得买套

发表于 2011-6-9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有卖的?谁能借我偶看看 我是一爱北京的穷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8 15:53 , Processed in 1.13775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