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8|回复: 20

转贴:北京的第一支冰棍,是怎么来的?[含10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3-8-11 15: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第一支冰棍,是怎么来的?原创2023-08-11 14:57·北京纪事
. V2 d" o2 B/ g
/ z- \. M; G9 W. B. N; C8 q
& k6 q+ v0 h: I/ }. `4 h' M9 o( o5 M* Z

1 n' y* h3 ~, i
8月10日,正式进入末伏!民间称之为“秋老虎”。末伏暑未消 ,湿热如夏,消暑冰棍、冰淇淋依旧畅销,这也让人回忆起了童年,花三五分钱买一根小豆冰棍的岁月。
原标题:《北京冷饮史话》
中国是冰棍的故乡。
早在30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用冰解暑的记载。后来皇宫有用奶和糖混合制成的冰棍。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大约700多年前),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激凌的食品,叫作冰酪。那时,元朝统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来制作冰酪。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回国前,元世祖才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教给他。马可·波罗回去后,又把这种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把这种方法保密了约300年,到1533年,法国国王和意大利人结婚以后,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传入法国。1777年美国纽约大街上才有了冰激凌广告。
: w4 ?+ L7 {8 Q8 ~: Q9 G6 X# M

- _1 j' @! y% g* P2 S4 n
唐代冰食“酥山”丨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解暑食品是冰核。直到清代,每当盛夏到来之际,北京大街上还有人买冬天入窖保存下来的天然冰块、冰核。大约在1935年,北京有人想出了“绝招”:
先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适量的食盐,这样的木桶就成了一个“土冷冻室”。再准备许多圆柱形小铁筒,每个小铁筒里都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然后把一个个装满糖水的小铁筒放进“土冷冻室”大木桶里,封闭起来冷冻。经过半小时后,小铁筒里的糖水就冻结成了冰棍。
由于这种解暑食品很受顾客的欢迎,所以很快就在前门大街出现了专售冰棍的商店。
冰激凌
冰激凌正式引进中国是庚子年间的事儿,当时有不少“洋货”陆续传入北京,尤以冰激凌特别受到市民的喜爱。本来,机制奶油冰激凌只在大饭店里的中西餐馆有售,最早在室外的公共场所销售的应该是中山公园,食用者多是外交使节或摩登人士,但以其口味好、易制作,很快就流行开来。
20世纪30年代初,有人在前门大栅栏开设了北京早期冷食店之一叫二妙堂冷食店,开始自产自销“国产冰激凌”,但价格很贵,平民很少问津。北京夏天本身就有大量的藏冰,原料又只用鸡蛋、牛奶、淀粉、白糖。当时物价便宜,成本不高,利润相当可观,无论小商小贩,还是大、中字号的商家都有制作和销售。
机制冰激凌需要购入电机,成本太高,所以大部分北京的店面是用“手摇”法制作。找个大木桶,拾掇干净,桶里放上用于冷却的冰和食盐,中间再放一个马口铁桶,在桶盖上开个孔,一根插着叶片的轴通到下面,轴上有平齿轮,摇把上有竖齿轮,两轮相交,一摇手柄,轴即带动叶片旋转。然后把鸡蛋、白糖、牛奶、香料或果汁,还有淀粉(或藕粉)放进铁桶里,摇上半个小时左右,桶中的原料便已冻凝成浑然一体,成为可口的冰激凌了。
8 N! v( p1 ?5 ]/ x2 S3 t) N

  g2 I2 D- q/ e, k5 B
据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在《云乡话食》一书中回忆,20世纪30年代,北京东安市场的起士林、国强,米市大街的青年会餐室,西单的中华斋、半亩园、滨来香、亚北号等十几家字号,都有很好的手摇冰激凌出售,不但店中零售,还可以整桶送到顾客家中,“腻、滑、凉、甜,入口即化,其味道比电机制造的冰砖等不知道好多少倍。”
当时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专有叫卖冰激凌的,叫卖起来是这样喊的:“冰激凌,真叫凉,鸡蛋、牛奶加白糖!”还有的这样喊:“冰激凌,雪花酪,好吃凉的你就开口啵。”雪花酪也是老北京消夏凉食的一种,在制作方式上与冰激凌大同小异,区别主要在原料上,加鸡蛋、牛奶等摇出来的是冰激凌,单纯用开水冲淀粉汁摇出来的,没有黏性,则是雪花酪。比起冰激凌,北京制作雪花酪历史就久远了点,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就已经有雏形,当时颇受老北京市民的喜爱。民俗学家王永斌先生撰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夕,崇文门外的花市和隆福寺庙会上就有一个小贩,推着一辆独轮小车卖雪花酪,深受市民欢迎。再往后,朝阳门外路北“刨冰王”、京北清河镇北头路东的“孙记自行车行”,卖的雪花酪都是用料讲究,口感绝佳,闻名遐迩。
吃雪花酪或冰激凌的“标准餐具”都是用小玻璃杯装,然后用一个铜片勺慢慢舀着吃。有不少旧京的回忆录,谈起这幕景象。
西单卖梨汤的造了第一支冰棍
著名民俗学家石继昌先生在《春明旧事》一书中回忆,北京最早的机制冰棍儿,是西单北大街有光堂糕点铺所制的圆柱形冰棍,但土法制造冰棍的第一人,则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单临时商场摆摊卖温热梨汤的王宝山。
王宝山是河北河间人,他当时年约60岁,面黑身矮,留着八字胡,穿着整齐,摊旁悬一小玻璃镜框,内有白纸黑字的“河间王宝山”的字样。他卖的梨汤选料熬制非常考究,有清热润肺、止咳祛痰的功效,在京城十分有名。梨汤的销售旺季是在秋天和冬天,而在缺梨的夏天,王宝山就自制冰棍儿以维持生计。他把整块的天然冰砸成碎块,在大木盘里码放整齐,再把数十个用白铁做成的直径两厘米、长约15厘米的圆柱状冰糖模子插进碎冰块中间,再把预先做好的冰棍儿原料——糖水加香精,一个一个地灌入冰糖模子,每个模子中放一根小木棍或竹扦,借助四周冰块的寒冽,模子内的糖水很快就凝固成型,土法冰棍就这样做成了。
这种冰棍吃起来犹如嚼冰,口感远不如冰激凌和雪花酪,但一来食用方便,二来透着新鲜劲儿,所以颇受孩子们的喜爱,争相前来尝新。每天午后能卖出一二百根,当时北京人口稀少,这个数字也就颇为可观了。
3 N' ~0 i" W0 {2 h! f
' d2 `& j- j2 U0 j
不过在这之后,冰棍在北京依然少见。1949年以后,一到夏天,市面上多见的还是冰激凌,而制作冰激凌的主要方法依然是靠手摇,只是在“工艺”上有所改进。过去是摇手柄,现在是用一条皮带绕过中间轴,两只手一左一右地拉皮带以带动中间轴转动,使大木桶中间的铜制小桶在冰块中间飞速地来回旋转,小桶里的冰激凌原料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到桶壁上,快速凝结成冰霜。待冰霜越积越厚,就用木铲子刮出来,放进小碗里,供顾客食用。后来又有聪明的小贩开动脑筋,利用废旧自行车的大轮盘、链条和飞轮制成半机械化的手摇冰激凌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最有名的冷饮店在王府井大街百货大楼的对面.那里有一家音乐书店,邻旁的冷饮店,装修采用欧式风格,全部都是“火车座”,经营的品种有冰棍儿、冰激凌、冰砖和汽水。当时一份冰激凌人民币两角钱,一个冰砖4角钱,都是顾客点好单后,由营业员送到座位上。熟悉当时物价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消费水准,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负担得起的。所以在一般人家的童年回忆中,丝毫没有冰棍和冰激凌的踪影。吃冰棍儿、冰激凌那都是老北京殷实家庭的往事。
冰棍的普及
20世纪50年代末,花样、口味繁多的冰棍,从一般人不敢问津的东西,逐渐变成了北京劳动人民最普通的夏季饮食。(1959年6月28日《北京日报》2版,《暑天话冷食》)
那时,常见的大多数是一位穿着白色围裙的老奶奶,推着一辆嘎悠嘎悠乱响的四轮小车走街串巷,车上放着个白色的木头箱子,上面盖着厚厚一层棉被,箱体用红色油漆写着“冰棍”或“雪糕”两个字——“雪糕”还常常简化成“彐糕”,是真正的错别字。
. ]: z+ C5 z6 Y. q' P

8 e* g: m* N  n0 O" G/ d) p
这是1950年代生人童年的回忆。其中记忆最深的冰棍只有两种:小豆冰棍和大红果,都是5分钱一根。小豆冰棍是长方体的,很香很糯,咬一口,满嘴都是豆香。当时的大红果冰棍酸酸甜甜,特别有北京风味儿,有许多北京人爱吃。再后来出现了大雪糕,一毛钱一根,长方柱形,顶部有个圆圆的尖儿,奶味浓郁、香甜可口。再后来就出现了北冰洋双棒。迄今老北京在路上看到双胞胎,还会习惯地说“双棒”呢。北冰洋还有一种冰砖,没有可以拿捏的棍,就那么四四方方的一块,包装纸上有只北极熊,是那时的奢侈品,价格贵,也更好吃一些。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开始,随着冰箱的普及,各家各户开始自制冰棍,把兑好的果汁灌进模子里,放进冰箱冷冻,再拿出来嘎吱嘎吱嚼着吃,但味道怎么都不如街上卖的好。
) X$ d5 t( V& E! W' J

# f" r& ]; U; j/ v, y
* \9 e% h! y& ~) h9 g
6 i& g, Z% R( ~$ B7 E; `
* p6 v& S8 A- k6 T* t8 r9 V8 C! C9 [1 Y, v
20世纪90年代初有了“塔糕”和“雪人”了。塔糕的形状有点儿像没有尖顶的大雁塔,以小豆口味为主,流行了一两年就消失了;雪人现在还有的卖,下面是白色的牛奶味道,嘴巴眼睛和头发是巧克力味道,跟过去的冰棍比口感更柔软,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抢着买。这之后,北冰洋的袋装冰激凌、苦咖啡、新大陆香芋冰激凌、蛋卷、梦龙……都曾经在市场上红极一时,陪着我们度过了越来越热的北京夏天。
但也就从那时起,再也看不见那些推着四轮小车售卖冰棍的老奶奶们,街上的冷饮摊,便开始固定摆放和规范化,花花绿绿的、以各种知名冷饮商家冠名的冰柜,透过顶部可推拉的玻璃柜门,能看见冰柜里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冰棍,堆得满坑满谷的。而大部分老百姓的购买方式也从一次买一两根变成了“批发”:以便宜的价格一次买一大盒,拿回家放在冰箱里慢慢享用。不过我还是不时地怀念那些卖冰棍的老奶奶们;怀念她们的小推车;怀念车上雪白厚实的大棉被;怀念她们悠长的叫卖声“小豆—冰棍”;怀念她们手拿着装满钢镚儿的钱袋;怀念那些已经不在的平房和胡同。天气还是逢夏天照常的热,人们还是照常的吃着冰棍、冰激凌。但过去的冰棍、冰激凌却不会在记忆里融化。
作者丨李石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8月刊】

8 x' ~; K8 W) s# \9 G" m1 d& Q, k

) G$ ]1 Z" l5 l

/ n. [/ D, z+ P1 W$ i) t" N$ w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3-8-11 15: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作者李石基本上是在抄袭呼延云2019年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文章“老北京的冰棍最早在哪儿卖?土法制造冰棍的第一人来自这儿。”
. w, e* q6 m, u
发表于 2023-8-11 16: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50年代北京冰棍生产的有关报道:
  那时,在北京销售量最大的是五分钱一支的“北冰洋”牛奶冰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冰棍吃到嘴里有冰碴儿。为了改善冰棍的口感,厂里在1956年夏天把每1万支冰棍的奶粉用量由20公斤提高到35公斤,鸡蛋用量由35公斤提高到50公斤。改进后的冰棍味道香醇,没有冰碴儿了,深受人们喜爱。(1956719日《北京日报》2版,《冰棍更好吃了》)
  一种价格更为便宜的冰棍也在这时出现了——三分钱一支的水果冰棍。这种冰棍除了比五分钱一支的少些砂糖以外,大小、包装都和五分钱的一样。它分为杨梅、桔子、酸梅等几种,吃起来同样消暑解渴。(1957712日《北京日报》2版,《三分钱一支的冰棍》)
  五分钱一支的冰棍有小豆的、奶油的、红果的、伊拉克枣的;三分钱一支的冰棍有香蕉的、苹果的、桔子的;一角钱一支的冰棍有三色的、奶油的、咖啡的、巧克力的;此外,还有一种一角五一支的鸳鸯冰棍(双棒雪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花样、口味繁多的冰棍,从一般人不敢问津的东西变成了北京劳动人民最普通的夏季饮食。(1959628日《北京日报》2版,《暑天话冷食》)

, S8 a$ j: ~' ^0 z
 楼主| 发表于 2023-8-11 16: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8-11 16:06* @- T" x+ k% S, {
50年代北京冰棍生产的有关报道:  那时,在北京销售量最大的是五分钱一支的“北冰洋”牛奶冰棍。唯一美中 ...

) `- \: W: R) H/ p0 ^& Z0 H DSCN7930_副本.jpg # F8 I6 T% D' F/ t+ p. X* O
% w" t  r( T) g2 W4 }- i7 K1 t
3 P+ m0 i' _+ {- s( l, D9 Z
发表于 2023-8-11 16: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的歌谣“冰棍败火,拉稀别找我....”
 楼主| 发表于 2023-8-11 16: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了然客 发表于 2023-8-11 16:448 k( B  s* S5 a
小时候的歌谣“冰棍败火,拉稀别找我....”

6 s! a( W  `+ F7 Z: M4 j& {# p* z$ }* d7 c
snapshot20091216121612.jpg 9 n& j% W( |; f+ E( w5 \
$ r3 F5 X! j- e

* R) F: V9 U" f8 D  R) l( C! N1 `% j
% U, R4 L+ {! l4 O9 U  v/ h
发表于 2023-8-11 18: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冰棍儿诞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楼主| 发表于 2023-8-11 18: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8-11 18:01
7 U+ a: T$ ?: b第一次听说,冰棍儿诞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 K# p% m' B  Z  b. s5 Z% P  @不清楚
发表于 2023-8-11 19: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3-8-11 18:20* W# v- k1 H+ R- q/ w0 l
不清楚
7 r& A0 \) n0 }! ?$ n
您转贴的这篇文章里说的。
 楼主| 发表于 2023-8-11 20: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8-11 19:21+ N$ o3 R% o( T# ?# O
您转贴的这篇文章里说的。

( B# o- Q  e6 A4 q一说一听,无从考证!
发表于 2023-8-11 20: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00.PNG
7 ~% g9 }; O9 L& ~# T% p
 楼主| 发表于 2023-8-11 20: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1 Q5 X4 d" w+ z: Y' a5 V# u
" y0 \; D' h5 {6 l1 B您还留一个!; ^0 f$ J. h8 s* I/ i) A
4 m. p% R5 ?# n0 @% b$ h# ]3 x
, t# a& I/ }; [: R" n4 u
202358ez112t2nqso2jnjn.jpg 5 i& w* e: a# W* T) s+ V/ K

, p9 P4 N9 O7 V4 W5 \8 N7 p3 O: }; ~

" ^/ b( C/ A( X* p( z; t/ C* H6 }9 e( V$ D- L5 q% a
发表于 2023-8-11 21: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3-8-11 20:36
1 G( z/ a9 p0 R5 Z) G: i8 ~& ^  A您还留一个!
9 p1 I$ r* o' c4 G
保温瓶打开后里面散发出的味道至今还记忆犹新。
发表于 2023-8-11 21: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3-8-11 20:36. G1 i% L/ R/ T; v8 k+ _7 W
您还留一个!

8 `/ V! Y. \) _. j4 l) ~我可没这个,要有的话那冰棍可是吃够了。网上找的图片。
; P3 q7 A( }' u我用这个,放个冰棍、冷饮什么的能保一天。% E# @& k  P; \9 P! c6 E0 d) n
20.PNG
! P8 n; B7 h* \' ?( z
 楼主| 发表于 2023-8-12 08: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钩鱼 发表于 2023-8-11 21:32  v, D1 W: M+ Z! G1 ?
我可没这个,要有的话那冰棍可是吃够了。网上找的图片。
- @5 T: i3 a8 K我用这个,放个冰棍、冷饮什么的能保一天。* |- a- i6 ]1 F  @* V  o6 g* Z
...
; V0 i! p& u- {! T% S+ ~
保温箱?
 楼主| 发表于 2023-8-12 08: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8-11 21:24
6 Y7 W/ W' k8 }* @( a保温瓶打开后里面散发出的味道至今还记忆犹新。
: @# {) x5 Y1 o8 p) a* e, ]: B
小豆味
发表于 2023-8-12 1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分一根儿,六分一对儿……0 t7 W& ?2 X$ J/ h& {! [
你说当初人怎么命名的,冰棍。
 楼主| 发表于 2023-8-12 11: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QQ_9CB325 发表于 2023-8-12 10:59
0 T5 c4 [3 k. z6 A9 a- q三分一根儿,六分一对儿……
) D, G7 j9 V" S4 G' q. t你说当初人怎么命名的,冰棍。
2 P& i- A2 q- t, E2 P! v( _. U
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
发表于 2023-8-13 10: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QQ_9CB325 发表于 2023-8-12 10:59
# d2 G* q6 X  F2 s三分一根儿,六分一对儿……
4 S( @" F" \; _# Z你说当初人怎么命名的,冰棍。
/ ?  p1 y) @4 \+ N7 R
1926年上海引进美国机器生产“美女牌冰棒”,后来天津生产的叫做“冰棍儿”,可能是北方话“棒”比“棍儿”有点儿太大。其他地方也有叫“棒冰”“冰糕”的。
发表于 2023-8-13 11: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钩鱼 发表于 2023-8-13 10:47* v7 h( G+ @+ j9 r8 ]4 H: `
1926年上海引进美国机器生产“美女牌冰棒”,后来天津生产的叫做“冰棍儿”,可能是北方话“棒”比“棍儿 ...
6 Z0 C$ @0 h' C3 d! G: V6 a: c! D; s  d
北京最早的冰棍儿出自北平制冰厂(1936年),拿制冰厂生产的冰放木桶里自制冰棍儿没必要,糖水冰点要比清水低、这么做也不经济。
发表于 2023-8-13 11: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钩鱼 发表于 2023-8-13 11:19+ @7 _( K( g% m/ _+ c
北京最早的冰棍儿出自北平制冰厂(1936年),拿制冰厂生产的冰放木桶里自制冰棍儿没必要,糖水冰点要比清 ...
1 ]$ G7 b8 k9 _
再说,碎冰的保冷温度在0-3度,糖水在0度结不了冰。传说这东西就当故事听听得了,不能当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7 00:30 , Processed in 1.23814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