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门护城河边的养鸭小男孩找到了,长大后他竟然成了北大教授2022-07-05 15:14·不止于声. |5 h/ Z2 [: @9 ~( f: ]5 g2 z$ q
大家对永定门外的回忆有很多,养鸭户、护城河,永定门外的关厢商户,都洋溢着浓浓的百姓生活烟火气。 % d. G1 H: t' \6 K" {
7 J# i3 B$ X) m* }+ _7 ^3 k8 `
时光流逝,永定门外小鸭童的今昔对比照!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了永定门,就是护城河,有河,自然会有鸭子这一类的动物饲养。可您别小看这些鸭子,那可是专门为北京城里的诸多烤鸭店饲养的。 : o2 t( `$ [+ T" Q c7 a
/ P; @- ], i4 h下面这张老照片非常珍贵,照片上是一位五六岁的小男孩,梳着细细的小辫儿,手里捧着一只小鸭子,形象可爱乖巧。他就是当年在永定门护城河边养鸭人家的孩子。也许您想象不到,一位当年生活在永定门护城河边的养鸭小男孩,长大后竟然成了北大教授。那这位小鸭童是谁?他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9 }% L, {! q8 i0 D" B5 G5 j* T ?" ~# K& n# x3 G

2 x' b& w) `: Q: o( j
* p- W: o! V5 e这个小鸭童是谁?
5 Z$ M, L4 M# d( [4 p5 d+ `这件事,还得让我们从头说起。2009年,全聚德曾经在媒体上发启事寻找这位小鸭童。全聚德文史研究者李燕山先生,是北京史地民俗和老照片的收藏鉴赏专家,无意中,他发现了一组1947年,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马克 考夫曼在永定门下为养鸭户拍摄的珍贵照片。照片中的小男孩经过几十年成长之后,会什么样?这让他产生了想要寻找小鸭童的冲动。 
+ K0 K0 [- ~$ p
( l4 O; [8 U5 _1 `* y$ b; B! b# _ ; ~8 n8 w' K8 J i; o
. V/ m& h n. M s5 `- Q

$ L5 j; [9 h& [3 _$ h
* q& N/ ]+ e1 E. P原来,永定门外护城河,有很多为全聚德供鸭的养鸭户,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鸭子来"。“鸭子来”传承起码五代以上。 7 T- G- Y' C; @0 t7 x
9 E! F4 Q/ g( v7 }2 \( v

7 P- {* T$ ?5 J% ~3 h, g( t# I8 X
清道光年一位叫来景轩的养鸭人,经过多年实践,解决了孵化,也就是母鸡孵鸭、育肥,也就是填喂和种鸭御寒,也就是冬季集中于背风向阳的永定门城楼两侧等问题,培育出了优于其他鸭种的北京填鸭。 1 N% D' t) \9 v& @
z3 c9 c5 E- s) M
( _& m \: {" K; l8 w; v( ^1 o
% [: m# S1 J+ g! ^# A# D; ~3 x
" S1 L3 A7 W" u" y7 G m
+ O6 J8 l' E% B- {- b他养的鸭子,孵化率高、催肥与出栏快、并在京城率先成立了规模养鸭场。来景轩的后人大多10岁左右即随家人养鸭。即使幼儿,拿起一枚鸭卵对着灯光一照,就知能不能孵化。此后百年间,“鸭子来”的鸭子房遍布北京护城河水系,并带动起更多的养鸭人。城墙下、护城河边,白鸭成群曾是老北京的一道美丽风景。 
. b% y2 a. ` D# b& L% c
! r7 s0 A9 W% y- i2 u6 }: u
' \0 L4 H! I3 \& q7 \ C" a2 |; U1 M4 t' _! o; s
+ D% b: Y% y& N" V/ v
& X8 F9 r0 Z0 \- X
李燕山先生在网上发现这些照片后,帖主将永定门城楼误认为是正阳门城楼,他就跟帖予以更正。之后,他向公司领导报告了这一发现,并推测照片上的小男孩,有可能来自当年给全聚德供鸭子的老鸭户,于是就与公司领导商量,利用媒体做“事件营销”,登报寻找当年的“小鸭童”。没想到,还真找到了这位“小鸭童”!应该说,李燕山先生是全聚德发现和研究这批照片,并倡议寻找“小鸭童”的第一人。 v% C/ j' M) h' O' [! \; [
5 h8 G( S% u; _5 x+ |) M9 g1 y4 A经过媒体发出寻找小鸭童启事后,小鸭童很快就被找到了,此人,是来自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资深工程师来增禄教授,当时已经70多岁。 
& v- V- u o9 _* K
( v/ e6 Z' d+ J; I9 ?0 ?' C当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很多大楼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都出自来教授之手,被尊称为“来公”。来教授退休后,同癌症斗争了11年,依旧保持着阳光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平和的情绪。他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坚持给部队官兵讲解抗癌精神、奋斗精神,坚持给社会公众讲解考古文化、考古故事,坚持给中小学生讲解爱党爱国的情怀与感受。几十年后,能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他也非常激动,因为,他当时虽然被拍照,但自己并没有看到过这组照片,家里只有一张残破的小合影。 : [# C V2 P+ \& X8 [, ?, W4 p
' l. P/ C+ `/ v! {6 l- Y, r" s
7 K2 _0 V6 R3 G/ a( u& L1 Y
/ q z, o) [, @- k' N, f
来增禄教授当年只是一个儿童,他爷爷带着全家在永定门西墙根下养鸭。他家里也没有这张照片,只有一张残破的小合影。他还奇怪怎么全聚德会有这些照片。后来,他来到全聚德,李燕山先生给他讲了他在网上发现老照片的过程。来增禄先生也讲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原来,解放后,来增禄的父亲在北大养鸭场工作,他也就成了北大子弟,在北大校办工厂工作。后来,通过学习深造,在北大文博馆工作,成了工程师和副馆长。 ) \ z5 {* a: W2 W
据来增禄教授回忆:当年,北京城有许多鸭子房﹐而全聚德的鸭子全部来自宫廷御膳的东来记鸭子房。这家鸭子房在道光年间就开始养鸭,他们探索出一套最完善的养鸭方式,在当时是最适合用来烤鸭的北京填鸭。 
$ l/ H N" S# ?9 N
- T' H* |; Z4 `% y * \$ o/ o6 a; y, w
& L4 J% E% ^! R2 \% X& I1 g ) Q0 T* A$ }8 \' Y5 \3 H
! j/ F! l. P2 M0 E, h8 C; @ ; F+ Z. Y( Q- ]$ L0 ^- Y
# b# `8 R2 Q8 e+ ^/ a. ^- G摄影师马克·考夫曼在永定门东来记鸭子房,拍了一组照片。有几张是手捧小鸭的小男孩,就是幼年的来增禄先生。他回忆当时的情况:他不喜欢拍照,摄影师是拿一个带有皮套的美国计算尺诱惑他,因为实在喜欢这个东西,所以就配合他拍照。这把计算尺也成为了这位教授的珍藏。后来,连同自己珍藏的这个美国计算尺,还有百余年前的老家具、老用具,鸭子房专用的鸭食瓮、捣药臼等17件珍藏百年的家传藏品,来增禄先生一起捐赠给全聚德展览馆。为全聚德展览馆增添了一批具有很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展品。 : h _) E; y+ Z6 b1 R$ `
4 _% R, n; v8 q; E! X, Y% P

0 h, s6 N4 y( U' }* p; b" Q- \8 Z1 s' G
永定门当年什么样?
( r2 L& S J b# ] {5 F早在2009年,署名英格格的网友,就在老北京网论坛发文,写下了他当年在永定门外的生活故事。 ) U8 \0 Y, t; L6 l! Y9 Z# N
1 u7 w- i* V/ t: Y英格格家住在永定门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年龄还小,父亲办事带她进城里,经常坐有轨电车。有的时候回家很晚了,就赶上了末班车 ,借着电车司机师傅把电车开回电车厂的机会,司机师傅把她们父女俩送到永定门外,电车开过了护城河到了电车厂门口,她们也就下车了,要不然他们就得在永定门内下车,司机师傅心肠好,他们少走了二里多地。 7 |0 `, O. |* A* d& }+ O" Z0 A
永定门,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南大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永定门看上去又高又大,古香古色,城门两边的城墙蜿蜒数里,就像美丽的衣裳、腾飞的翅膀。一座木桥架在护城河上,驴车,马车,洋车,手推车来来往往。 
' G# v ~) h9 k. p# q7 d/ \% h0 j
" z, R! J3 R9 _/ ^# p* Q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永定门城楼的衬托下,永定门外大街车水马龙,风景怡人,人来人往,别具一格,非常热闹。令人回味的,是那时可称得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商铺。 ) z7 ]! Q6 d8 Q: @2 B
那时出城门外都叫关厢,马路很窄。 8 T. h1 Z! @9 O* W
3 F8 m7 L5 K/ U5 C" ]) U1930年代,永定门护城河景色 ( N, z- m5 D+ R# h
一出永定门,过了护城河,马路东侧地名叫桃园。临街有饭馆,商店,做衣服的,打铁的,还有一家棺材铺。
6 _. u% o* S" u% s- Z那家小饭馆叫“永外饭馆”,那时候有赶大马车的,赶脚的,大家为了省钱出门都自带干粮。客人走进了小饭馆,伙计们都热情招待,花上一分钱买一碗汤,也可以把自带的干粮,花上几分钱,加加工,热一热,服务周到的,小饭馆生意做得很红火。
. X3 [2 l: d, Y1 u那家做衣服的“服装门市部”,店里有一个老裁缝,不吝中式西式的服装,大人小孩的裤子褂子,有活就收,量体裁衣精工细作。 0 C8 e) W/ {% d5 X/ F
那家“棺材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那年代人过世只能装棺下葬,后来提倡火化了,就不那么兴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棺材铺彻底关张了。 " B* U" Q: p. j. F1 W5 L# K
当年,这里还有一家“龙泉百货商店”,卖农具和日常用的油盐酱醋百货用品,还有“粮店”和“修理门市部”。 
; ]' I5 V( s! W- P- [) O! s6 G
" K2 A7 T7 k1 l, ~, I永定门外马路西侧临街的地名叫三元宫,地势较高,大部分地方是平房,以居民住房为主。居民区之中,那里有一个小院是文化活动站,院门朝东,三间北房,两间东房和两间西房。一有空儿,附近的老居民就去那里读读书,看看报。英格格当年也经常到那里去看书借书,方便得很。她记得主管文化站的老师姓汪,一个人当站长。汪老师有文化,毛笔字写得特别棒,他待人文质彬彬和蔼热情。您别看文化活动站地方面积不大,人气儿特别旺盛。毛主席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毛主席的这句语录就是文化活动站的座右铭。当年,毛主席语录书写得工工整整,镶在镜框内,被高高挂在墙上,这是英格格第一次看到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语录。
1 u3 x5 o$ v" f5 ~上世纪五十年代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识,很有学习的气息,很有文化复兴的气势,令人精神振奋,场景难以忘怀。今天文化活动站的旧址由于永定门外的道路扩展已经荡然无存了。
3 Q& }# |. l: g! r8 G$ g6 } O* Q永定门位于京城南部,是外城的正门。城外住的都是贫穷老百姓,那时住户并不稠密,人烟稀少,很荒凉,很贫穷,很落后,到处分布着许多农田,道路也很狭窄。 
3 t$ a6 r! O- x
* L( Q7 e+ s) \! t9 `# q出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没有建立超前的文物保护条列和文物保护意识,也没有长远规划,就把永定门拆掉了。 5 G5 f' a8 x9 P. E5 R# p0 }0 X0 Q! ^
没想到,四十多年以后,为了恢复北京古都风貌,保持京城一条完整的中轴线,2004年复建了北京城的南大门——永定门。旧貌换新颜,永定门内露出了天坛和先农坛,彻底改变了周边的环境,美化了沉寂多年的永定门内外,开辟了一条新的现代化的宽阔、笔直的永定门外大街,为促进南城的经济腾飞,社会和谐发展谱写了历史新的篇章。 0 U7 g4 h* D* y& ^2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