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晚年时,曾邀请两位外国画家为其创作肖像油画,留下了共六幅作品.现分藏于颐和园、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博物馆等.作为慈禧的重要遗物,遗存油画即是对慈禧晚年的真实写照,油画本身所富含的背后故事和深远意义,更提升了油画的价值.结合部分史料,本人对六幅油画做一回综合阐述. ( E. S2 M# Y! _' l- C
! i+ Z1 D7 h' A9 `
【油画的两位作者】
. b2 ?7 P) V) b, E2 H, H. ~ 6 k3 p. v. w0 }" v& y) h0 ]
1903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夫人,向慈禧引荐了美国女画家Katharine Carl.1903年夏,Carl在颐和园内开始为慈禧现场作画,至次年6月结束.在宫中被称作"柯姑娘"的Carl共完成三幅慈禧肖像画和一幅模范小样.期间慈禧住于颐和园和西苑三海,柯姑娘也随同在颐和园和三海内作画.以画者回忆录中的画作顺序为考.
! w- \& u# r- |* _ % k* W- ^: s* H2 D5 {6 S) @" ~
 ( n2 }& }( E/ Q' j" D# X) c. [
! o( _$ ]% [3 g8 k
第一幅作品被送往美国,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展览.展览结束后,此画被赠送于美国政府.现收藏于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第二幅作品慈禧身着常服,画中还包括了她的两只爱犬.传慈禧十分喜欢这幅画像,把它装饰在自己的寝宫内,不供他人传观.慈禧死后,此画也随同陪葬于清东陵,后因慈禧陵被盗,此画下落不明. 第三幅作品慈禧着冬季朝服,缀以明珠.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四幅作品即模范小样,为第一幅绘前的小幅作品.1987年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图书馆整理照片时,于一卷高丽纸内意外发现此小样作品.经多方对照比较,确认此作即当年的小幅作品.现也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 l/ h- | v$ | O( F. ~+ ?0 X# w0 s
1905年,经清政府邀请,荷兰画家华士胡博(Hubert Vos)赴西苑为慈禧作画.经历前后四天的现场写实和后期两个月的背景临摹,这幅作品最终完成.即现收藏于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的慈禧太后油画像.此作历经文物南迁,1951年回到颐和园后,已经多有破损.2008年在荷兰和中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此画修复完成.现依然收藏于颐和园.
! u) l8 E; I& d Z0 b+ {
慈禧的六幅肖像油画考
7 Q; G0 Z/ Y9 p
在完成第一幅作后,华士胡博根据之前的画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了另一幅臻于写实风格的年迈慈禧画像.这幅画像于1906年首次参加法国巴黎画展,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8 c5 `6 H M6 Z/ ^9 O; `. Z( T& m0 { * d. t0 Z2 } ?" p$ m0 G
相比慈禧定东陵惨遭盗掘的悲惨命运来说,尽管慈禧的肖像油画历经坎坷,但能幸存至今,已属不易. ' W( N& z* C' y; Y0 N
) A3 A% _7 u Z/ W9 h; t8 i
【具有政治意义的第一幅慈禧画像】
2 K5 q; q$ Q* Z, N% T+ ~
3 E' W2 b# I8 n J' v) i' ?  6 U; h& d/ \+ S" g$ P. F
3 z" d1 y( e" O5 n; ?5 w
1900年的庚子事变,西方媒体将慈禧渲染成一位极其丑恶的老太婆形象.或出于此目的,也或出于改善当时的国际关系,慈禧善意的接收了康格夫人的引荐.允许来自美国的Carl为其作画.作画初衷即为参加美国的圣路易斯博览会展览所用. + B0 J; m+ ^1 r' m7 g( O l
慈禧对这幅作品的创作极其关注,专门择定黄道吉日开始作画.精心梳妆打扮,绘画当日身着绣有紫色牡丹的朝服,披挂一寿字嵌珠花巾,头上一边戴着玉蝴蝶,另一边戴着鲜花,手上戴着玉钏及长长的护指套.慈禧对油画的理解如同清代之前的帝王,对面部阴影仍认为不吉利,要求为同种颜色. 尽管慈禧太后对此画创作多有挑剔,但对Carl仍十分赏识,经常馈赠礼物给她.佳节大典,皇太后赏赐给后妃的礼物,都给她一份;送外宾的礼物,她也有一份.Carl身穿满装照片上的那顶帽子,就是慈禧赏赐之物.帽子正中缀有一大颗明珠,四面镶三圈小珍珠,十分珍贵.清档中多有相关赏赐记载. 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初五日 适据总管连英交出皇太后赏美国柯姑娘菜八品、点心四品、米二袋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适总管连英交出皇太后赏美国柯姑娘花四盆、普洱茶二圆、吃食四盒 光绪三十年四月十一日 昨承面交四月初十日皇太后赏柯姑娘宝星一分、尺头四匹、绉绸四匹、洋缎绦十一板、针一匣、洋胰皂、花露水一匣、纸花四匣、洋花一匣、红茶六瓶,并面交一万二千两之银票一纸
( z: }0 R3 T% R1 J# ^ 此肖像画完成后,慈禧亲自设计了安放此画的樟木像框.像框上部刻二龙戏珠纹,中间嵌寿字纹,两边刻龙凤及万寿纹.并将其安放于雕龙木箱中,外裹黄色绸缎.清廷特派溥伦护送此画赴美展览.
" ]' d# a* M$ ?( ^ 慈禧的画像在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展览后,英美各报刊纷纷加以评论,画像上慈禧,庄严温和,年轻貌美,根本不像一位六十九岁的老人.待展览会闭幕后,驻华盛顿的中国特使遵照慈禧的旨意,将画像赠于美国政府.时任美国总统的老罗斯福受宠若惊,于1905年1月15日,在白宫举行了此画的赠送仪式.总统老罗斯福亲自出席,接受了并致答词,清使大臣梁诚率参赞官等也前往致词.赠送美国的这幅慈禧画像,现收藏于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作为对慈禧太后的回报.当罗斯福第二次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特意派自己的爱女艾丽丝访问中国.慈禧亲自接见了艾丽丝.艾丽丝对慈禧太后印象深刻.后来1906年艾丽丝于白宫举行婚礼,慈禧太后特意准备了一大箱名贵的丝绸衣物和锦缎送给艾丽丝,艾丽丝对这份礼物非常喜欢,在当时各国领袖馈赠的珠宝、貂皮等礼品中,慈禧太后的礼物显得既贵重又别有特色.在1906年2月17日举行的豪华婚礼中,新娘艾丽斯穿着的长裙就拖着长达十八英尺的锦缎,手捧一束系着白飘带的白兰花,飘带波浪似的拖曳下来,配上长裙,显得极为妩媚动人.此后美国法律对总统女儿的婚礼有了一定的限制,艾丽斯的婚礼成为白宫历史上最豪华的一次婚礼.
3 l. [- M6 P- N/ |' F- \
慈禧的六幅肖像油画考
" Q! G* G9 I& t. ]
慈禧看似简单的外交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拉进了与美国的关系,也直接促进了后来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一事,算的上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5 d2 x6 l2 B e" g
$ {9 g4 S9 O, ?3 A, u
【慈禧的后二幅肖像画】 7 W" [& `$ ]7 @1 a) I1 T3 z
2 s4 X6 F4 v& {( g, ]" T 出于对第一幅作品的喜爱,慈禧允许Carl为其绘制第二幅肖像画,拟用来装饰寝宫之用.
8 l% T3 L% \3 B6 Y. P 第二幅肖像画中,慈禧身着朝服,而慈禧认为着朝服太复杂,令人不耐坐.遂绘第二幅肖像画时,改穿绣花蓝色常服,头戴茉莉花球,旁缀珠蝴蝶.不同于其他肖像画,在卡尔的请求下,慈禧同意将她的两只爱犬也一起作入画中.慈禧对她所画的维妙维肖的爱犬赞叹不已.后来慈禧将这幅油画陈设于寝宫内,不再供人传观.某些作品中记载此画在慈禧死后一同葬入清东陵.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史料记载及清东陵的慈禧陵被盗,现已查无可证.此画至今下落不明.Carl对狗的描绘或许真的很有味道,在Carl的一张住所照片中,其实就可见旁边有一只小狗.由于本身所爱,所以当作入画中时,也能更真实的表现出来. & @2 p$ Y. {+ ~$ t! O/ ~
2 O- s! H/ I0 ~! L1 X7 |
+ X8 O+ p# @: j' H% { 第三幅肖像画所绘慈禧身着冬季朝服,缀以明珠.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在现代生活中最为常见.前几年故宫举行的《慈禧垂帘听政展》的看板就用的是此幅作品.在此就不再多讲了.
7 P* W2 p. \* s: H, A
慈禧的六幅肖像油画考
; ]# M8 T" J4 M( W& g3 F
6 r4 v0 h* F# B
【"深藏故宫"的画像小样】
/ v& Y3 x8 q- Z A2 ^7 K
5 X- |* N! ?" @- r3 D
慈禧的六幅肖像油画考
" y; ?* q6 Q. o4 X/ I: U
8 B1 T+ w+ }) u( p8 V, f+ [3 i8 S/ Y; Y
在Carl回忆作中叙述,在绘制第一幅送美展览作品前,"先所着手,太后画像之模范一小幅".此称"模范小样".这幅小样作品是为了更好的绘制大幅画像所做.由于其不属于"正作".所以可能在Carl完成作品离开后,此小样作品一直未被看重,不为人知.
6 Y' A* r! O7 K& w9 D/ a$ b 直至1987年4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所藏旧照时,意外发现一个外裹高丽纸的纸卷,被杂置于一堆旧照片之中,满是灰尘,看似有年未有人动过.打开后发现其中是一幅被紧紧卷起的油彩肖像画,肖像画已经多处剥落. 画面所绘为慈禧端坐在宝座上,宝座两边各竖一面孔雀翎掌扇.从画像来看,此画位置可能是颐和园乐寿堂寝宫内的御座间.画面上慈禧所穿的朝服虽然着了色,但衣服上的花纹并不明显,看来仅是先作的一件参考小样. 以此幅小样对照当年送美展览的油画像来看,两幅画的背景处理、人物脸部表情、所着朝服几乎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美国藏油画像的上部有"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八字汉文横款,而小样上则未写此款,但留有该款的位置.两幅画对照研究,足以证实新发现的小样确为柯姑娘所提及的那幅"太后画像之模范小样".现此幅小样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z+ ]& D# ~4 c( n; y% W2 g B5 D D
+ t+ S; j- T3 S/ ~ 【Hubert Vos创作的慈禧肖像画】
% l# ^( o$ z6 a* \ J 7 N S/ I& v/ H* C
Katharine Carl回国后,将自己的北京经历整理出版了《With the Empress dowager》,后中文译本为《慈禧写照记》,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佳作.而荷兰画家Hubert Vos也曾为慈禧绘制过画像.Hubert Vos是专业绘画者,比Carl也更有名气,但并没有出回忆录之类,所以在西方媒体一直不被大家所熟知.对中国人来说,大家更多的是认得他所创作的慈禧肖像画.就收藏于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内. 9 Y$ q. y, u/ O1 a
慈禧的六幅肖像油画考
8 x8 L5 I: ^ j+ y* c 7 Z2 b, p9 ]$ |
Hubert Vos早先曾为庆亲王奕劻做过肖像画,慈禧太后见过后,十分认同,便通过荷兰使馆招他来为自己画像.1905年,华士胡博在中南海开始为慈禧作画,计划为四次现场写实. Hubert Vos的私人札记记述了第一次作画的背景:"大堂一端安放一宝座,地上铺了一张布鲁塞尔毛圈地毯.宝座背后是一道屏风,垂挂着绘有竹林图案的帘子.宝座是一件乌木做成的巨型扶手椅,雕工精美,堆满了黄缎垫子,前面另有黄缎脚凳.宝座两旁各有一个方形几,上放一平底果盆,盛满了苹果.宝座背后伸出一把长柄,上托金色孔雀,装有一柄孔雀羽扇.宝座前面两旁,放置美观的花盆,盛放着各种花卉". 第一天Hubert Vos仅完成了头像小样,而第二天就得知其实慈禧太后并不需要写实的作品.不要阴影,对五官的修改慈禧都提出了建议.于是第二天重新对头像小样进行修改.第三第四天后,慈禧对头像基本满意.剩下的背景陈设等在后期送至画室供以临摹.经过两个月的努力,Hubert Vos完成了此作.作此绘画时,慈禧已年至七十.油画最后所呈现的其实是一幅"年轻化"的慈禧太后肖像.Hubert Vos完成此作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创作了另一幅加上阴影、臻于写实风格的年迈慈禧画像.这幅画像高131厘米,宽91.4厘米.1906年首次参加法国巴黎画展,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 a' u5 ]( |3 l! u( \
慈禧的六幅肖像油画考
/ {& Z9 X8 o! d( U- O 1933年文物南迁,颐和园收藏的这幅慈禧肖像画也成为南迁文物中的一件.历经文物南迁西移北返后,这幅肖像画于1951年再次回到了颐和园.然而由于长时间的迁移,油画像及玻璃座上玻璃已无,画幅有霉破,全幅画布松弛已有折纹,镜座已坏.多年来由于国内缺乏对西方油画修复的技术和人才,对这幅油画一直没有进行妥善的修复工作.2008年,此画作者Hubert Vos的家乡荷兰专家无偿来华帮助修复此画,并于2008年最终修复完成,依然陈列于颐和园内. ) K! e9 I, P# p/ O7 m
慈禧的六幅肖像油画考
, _9 q( T, f5 F* i6 n
关于对此油画的创作过程及修复过程可具体参考《紫禁城》(2008.12期)《从华士·胡博到颐和园藏慈禧油画像修复》一文. ! s I" K3 I& _: H8 I6 ]) n' J2 I
! o6 I# _* A6 _9 T
除此之外的诸多慈禧肖像画多为西方作品中的自创绘画,并非现场实景临摹完成.如下面这幅作品 " ~8 \- j) M N
慈禧的六幅肖像油画考
P9 w6 b* W$ s b
3 d' \ o; t# I% X) s 慈禧的照片流传较多,但油画则较少.乾隆时期清宫中有郎士宁等传教士为乾隆及后妃作画,晚清慈禧太后也请来西方画家为其画像.二者类似的是在绘画过程中,对于写实风格的不满.要求人物面部都不可有阴影出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已明显有所区别.
. i$ Z' D- p6 g* b 清朝的衰败源于乾隆晚期.至慈禧所处时代,由于西方的介入,加剧了清朝的灭亡.对于这段历史的过错不应只埋怨到慈禧一人.尽管她的政治欲望及思想局限性成为人们所批评的矛头,但以其所处的时代及环境而言,苦苦支撑着中国的统治机构,中国没有彻底丧失主权,而至少在她活着的时候,她维持了曾带来她无限美好时光的清王朝.她重修颐和园是因为她对圆明园的异常怀念,她也想反抗列强,但是她错误的高估了义和团的实力.在她死后的几年,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国结束了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如果她有所谓的"灵魂",她也会明白,拥有一时的财富并不代表拥有一世的财富.于她长眠的珍宝也未能与她太久,而这些通通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成为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