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2|回复: 5

转:修改版纪录片《京剧》明晚22:00起重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6-14 17: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15日晚22点,修改版的8集纪录片《京剧》将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重播。昨晚,该片总导演蒋樾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片中犯了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有些我自己都不能原谅。”他透露,发现错误后找到中国戏曲学院的钮骠教授把关,对文稿重新修改。+ N1 }1 B" s9 @
    出纰漏观众挑错

- K# y8 z: m5 Q# Q6 e! }+ \4 ?" K5 i. B% x0 V+ |
    早在《京剧》播出前,观众就对这部纪录片满怀期待。在播出当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一条推荐微博被网友转发达2万多次,这种关注度对于以国粹京剧为题的纪录片来说,难能可贵。

. q) y1 A% n/ ~8 }
- d( u, d! O+ y/ c1 e* k: l    自6月3日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来,《京剧》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兴趣。节目中的一些小纰漏,也引起了专家、京剧爱好者和广大网友的关注,比如将朱自清与周作人的照片排错,称周信芳为四大须生之一等。
: h$ C) `" S& p/ L0 b
5 {( N8 I- \3 X8 X
    戏曲专家把关修改
/ q+ H/ A/ p" F1 T) Q4 x8 f$ Q/ y4 J

% L' t) [6 |0 R3 c+ k/ N    昨晚,记者拨通蒋樾电话后,提到观众对于纪录片《京剧》的一些争议点。蒋樾表示,自己有点被击垮了的感觉,他说:“片中犯了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比如将朱自清和周作人的照片放错,还有四大须生的说法,有些我自己都不能原谅。”
0 B5 X0 ^/ I, v: H& G9 [
# _: }7 g+ ~. D
    在意识到这些错误后,蒋樾自己也十分懊悔,没能在播出前发现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当播完一、二集时就决定要对文稿进行修改,播完第五集后,蒋樾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老师,希望他能够指出其中的错误,进行把关。
; u' R3 K7 _( i) N; o, y

7 Q! ^4 a6 T" O  L. F    蒋樾说:“我没想到钮骠老师能这么爽快地答应,昨天夜里两点多还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个小的地方怎么叫法更加准确。除了更正这些错误,我们也讨论了怎么让文稿更为严谨,比如富连成的叶春善先生,可以叫班主,也可以叫老板,在那种情境下叫老板更加内行一些。”
- l$ U) p; u5 }& {0 j+ @. t
- B8 V1 |. M( i) D
    重播版减为48分钟 0 Z4 d: ~+ _3 V% P+ J
3 E# O) c0 N" N. Q0 c
    谈到将于明晚22点在央视纪录片播出的修改版,蒋樾透露,具体主要是文稿的改动,修改了一些硬伤,比如错把周信芳归为“四大须生”等,每集的改动大概有五六处。他说:“原来首播版是50分钟,修改后为48分钟,节奏更加紧凑了一些。”

1 D2 p  `7 f$ u0 B
8 o; U/ Z+ H3 Y1 y! p8 f) W    对于纪录片的整体风格,蒋樾称不会再改动,“这样拍是我们的风格,找北师大的博士生也是想从文人边缘化的角度去诠释,我想每个人阐释京剧的角度都不一样,如果当初梅兰芳先生不进行创新,也不会成为伶界大王。”
* o$ i) P8 }; X
* d  j* h% w- p, h, f' V
    在采访最后,蒋樾表示,让自己没想到的是通过《京剧》成了一个公众人物,自己一时半会儿还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我原来就是拍纪录片的,没有什么人关注,尽管学习了4年的戏曲专业,但主要还是从事纪录片行业,回来拍京剧也是因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记者 田超)
* V( Q# A2 s8 ^+ I

$ J! L% S# v& Y2 B
(摘自 《京华时报》)
# k& T9 N5 l8 l$ h  y! I. V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6-14 21: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话说回来现在电视上的错误太多了,很多影片的字幕错字连篇,反映出电视媒体人急功近利亳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6: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纪录片《京剧》失范:缺少敬畏和尊重心态* z+ M' {. ]0 B" h2 A
) n' F  D0 n% c( Y3 Z

# P1 Y! w6 n) X8 P0 h' S1 g! ^, f+ v7 a$ s3 T5 K9 d
  纪录片《京剧》在电视台播出后,其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引来广泛关注,如将朱自清与周作人的照片排错,称周信芳为四大须生之一等。尽管应承认“对于《京剧》的争议本身就有积极意义,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原来京剧有这么多的关注者”,但争议声能否达到“对于编导思考和错误根源的探索,应该被更多的后来者所借鉴”的效果,恐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E2 t4 k; p  ~
; s0 p+ p8 X2 H! W4 ?2 Z
     新闻中的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纪录片《京剧》八集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自己一个人(这里指导演蒋樾)在编审”,二是“很多硬伤是出现在文本中的,而专家口述的部分基本没有问题”,不难看出,我们不是缺少京剧研究方面的专家,而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是不是说明导演们多少有点自大和不负责任呢?或者说,只要导演们多一道工序,多请专家审查,恐怕很多“常识性”错误就是可以避免的。( E5 E# h/ @' l; x2 E: O

6 W2 c. G! g! T' F* V! _  网友和戏迷对《京剧》的争议和诟病本是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一些常识性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这种错误出现在被称之为“国内范围内最严谨的纪录片导演”身上,在笔者看来,用“我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感觉一瞬间脑子被驴踢了”来作为回应,恐怕不能作为最后的答案。道理很简单,假如都用“忙”、“一时错误”成为理由,不仅是对责任的回避,而且也无法杜绝下一次的“常识性错误”。
- K: T; F9 u6 P$ x) o. {- h4 l
0 v* F/ k) G8 T" z8 @  笔者以为,《京剧》常识性错误的背后,是不是折射出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所缺少的敬畏感和尊重感?只知道“各取所需”,却忘记了维护京剧艺术的特有原貌和价值?是不是只为了突出纪录片的特征而忽视了京剧的特点?演绎京剧艺术,却游离于京剧艺术之外,这样的纪录片有几何价值?对此,笔者并不赞同停留在“网友、戏迷对于纪录片《京剧》的争议本身对京剧来说是件好事”的层次审视。
. z5 b8 ^" U+ c, ]+ V
, |" Z; I7 H- S4 T: f! V% R  在认可“要没有争论,就说明真的没人关注你了”的同时,应考量的是如何做到让更多的人来认同和传播京剧艺术。众所周知,京剧是一个艺术上比较成熟的全国性的大剧种,曾被称为国剧,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京剧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走向世界各地,使众多的人领略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可以说,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在当下社会中仍享有无上的荣光,如果仅仅满足于“争议是好事”或者满足于不出常识性错误,在笔者看来,都是对京剧艺术的怠慢和亵渎,也无法真正达到发扬京剧艺术的目的。
7 l: N) u2 u  ~' c; e" L
- ^) |$ E7 D2 n5 h+ u; A9 c2 \5 V  如果一个纪录片的功用仅仅是为了引起公众对京剧艺术的关注,或者是了解公众关于京剧艺术常识的“考察”,从本质上说,就已经是一种错位,也是在伤害公众对京剧艺术的感情,当然,也无法达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传播京剧艺术的目的。惟有用真心和虔诚的姿态对待京剧艺术,才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传统京剧艺术上,才能让京剧艺术更好地感染观众,进而为京剧艺术赢得更大的地盘和空间、人群。
3 [$ @5 G! S6 u- G% k1 O1 O0 P+ G3 P$ R% z" c4 H( Z$ N: F0 e
  影视艺术是一个缺憾的艺术,但影视艺术不应成为常识性错误充斥的“物品”。希望对《京剧》纰漏的反思不停留于“争议是好事”的层面,而是用虔诚和敬畏的姿态来对待之,以唤醒更多的公众对京剧艺术的喜欢和传播。0 Y/ |( m: P* C" Q2 q& u! z  ^

, G; P( W; ?) \- O舒 锋" S3 H0 w+ u. ^1 D
) c( N8 r8 u6 V2 q5 Z/ S& _0 x# E
来源:深圳商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6: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批评的相当及时!
发表于 2013-9-9 18:4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改版也不怎地,花钱散德性
发表于 2013-9-20 21: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谢添那样懂戏的导演,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4 04:44 , Processed in 1.12294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