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6414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2-21
最后登录1970-1-1
|
昨日,“寻找正宗老北京·保护地道北京话”活动举行方言发音人面试,选手被要求用老北京话说出所给的语句。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已有400年历史的老北京“土话”将被重新唤醒。昨日,“寻找正宗老北京·保护地道北京话”活动启动,93名老北京人将尘封已久的北京方言一点一滴回忆起来。
7 ~9 w) j+ f: N' j 人大代表建议保护传承北京方言% \1 j" Z, e6 I1 T0 j) ?
据介绍,北京话并不等于北京土语,所谓的“北京土话”,是四合院里的一句闲侃、茶馆里的一场评书、马三立的一段相声。近30年间,北京土话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变迁正在逐渐消失。& [! ?1 }* B, L2 \, b
“如今说地道北京话的人并不好找。”据西城区语委专家丁怀正介绍,北京话和普通话在很多字词的读音上有很大差别。2 p' s+ O* |$ C, ~7 g- n
市语委副主任、市教委委员曹秀云指出,多年来,不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呼吁研究、整理、保护、传承北京话。今年5月起,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北京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通过对11个区县方言发音人进行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全面调查采集北京话原始数据,并进行科学整理、开发和展示。2 @$ p5 f) x) }& k
2015年前建成北京语言博物馆
0 C- e- ~- j5 V 昨日,一场特殊的“选秀”活动在西城区教委举行,93名老北京人报名参加“方言发音人面试”,最小的28岁,最大的已经76岁高龄。面试由自我介绍、语音测试(朗读规定文本)和即兴说话(主题为北京本地的民间故事、童谣、歌谣或俗语)三部分组成,最终将选出老年男女各一名、青年男女各一名。# v+ q4 t1 k/ G1 U% n; S8 q; D2 k
主考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张世方表示,将对选出的4人进行包括声韵调、词汇、短剧、短文等内容的方言音视频录制,录制内容将保存到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北京库”里,让后人看到、听到地道的老北京人是怎么说话的。% K! A7 S6 y; v
北京市语委还将联合文化、文物部门,在2015年之前建成“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
% n2 R v) D- e ■ 链接
7 S0 h' s" v% H 淋湿了,北京话读“轮湿了”;蝴蝶读“互铁儿”;出彩虹叫“出杠子”;隔壁叫“界壁儿”;从这儿往东,老北京说“解这儿往东”或“打这儿往东”。 @- U. h( o/ N1 M6 x; O' _) t
■ 现场
7 q6 d0 }4 |: J0 ^( E! g$ F 七旬翁京腔京韵讲故事1 [/ H2 ]' C! G( X# O/ s
76岁的李金海虽然声称自己不会说太多的北京土话,但面试时对一些土话还是很熟络的。 J0 V/ M0 \& @2 L8 L3 o
即兴说话环节,李金海给主考官讲了一段自己小时候看摔跤的故事。京腔京韵,加上丰富的表情,仿佛在说单口相声,主考官听的尽兴,频繁点头。三关面试下来后,老人意犹未尽,表示还准备了歌唱和诗朗诵。考官忙打住,表示已经足够了。$ y; Q. Y5 T" e. g7 K( U* ~8 O6 e
西城区语委专家丁怀正表示,全部面试下来,老年人的效果最好,“老人岁数比较大,经历了很多事,容易挖掘出他们的土话”。
9 I+ h) ^ j* x. b- E&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