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7489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9-3-19
最后登录1970-1-1
|
京城岔曲—盛世遗音如何传续
4 s! m1 l$ L! ^! P) J8 T2 C. w& D 8 E3 o4 V7 t" `: W+ } z
笔者从事曲艺工作30多年,并承担着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曲艺之家”票房的组织工作,在这里群众可以观赏到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岔曲、京韵大鼓、相声、快板等曲艺形式。自2008年岔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业内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笔者试着从岔曲的渊源、民间票房,以及“曲艺之家”展演活动的开展,探讨一下目前岔曲的发展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 @+ X$ }* E0 u1 l, M! l! F9 m
0 U: _% j1 l$ e# J |* X 当年京城岔曲票房众多
/ D8 c9 O& n- Y6 G
5 k0 K% `& v$ w& { 岔曲是北京曲艺的一种,是清代满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关于岔曲的由来说法不一,传说乾隆三十六年秋,乾隆帝派兵前往边疆平定叛乱。征战6年,军队 终于得胜还朝。八旗军士一路“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这些凯歌传说是由一名叫宝小槎的士兵根据当时盛行的高腔脆白编创而成,取小槎的谐音而称岔曲。后 来,岔曲渐渐传入宫中,得到乾隆帝的喜爱,他还鼓励八旗子弟编唱岔曲。由此岔曲逐渐盛行,随后传遍京城各处,内容也从简单的军旅凯歌,发展成为题材多样的 群众歌曲。至嘉庆道光年间,京城百姓几乎无人不识岔曲。' c1 v8 Y5 H" P% h
# p q' R( l2 A" Q' F
岔曲最初只是简单的六句,无故事情节,听久了自然会觉得单调乏味,后来不断从其他民间艺术中吸收养料,牌子曲便成了被采用的对象,和岔曲结合在 了一起。1875年至1910年,是岔曲发展的高峰期。当时,京城岔曲票房众多,为岔曲的演唱提供了舞台,其中恭亲王之子载澂组织的“赏心悦目”子弟八角 鼓票房规模最大、演出水平最高,堪称“九城第一票房”。清末民初,社会演变加剧,八旗子弟的经济地位滑落,一部分票友纷纷下海,成为卖艺的专业演员。自 1949年以来,岔曲日渐衰落,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w% ~% b+ T9 Q( J; S8 F
, r7 H3 D& [& ^' V4 m4 `
藏在胡同里的家庭票房+ B# K4 F; D9 G9 g D
6 t7 c4 A9 O* J% R1 Y& [8 [4 _ 近年来,虽然岔曲没落了,但一些老票友不甘寂寞,时常凑到一起唱岔曲、溜溜活,于是便出现了“家庭票房”这一曲聚模式,其中最有名的是集贤承韵票房。
' g* ^, Z h! _) o! S% M& J; E4 `0 [
1979年至2004年,集贤承韵票房“把儿头”是一位名叫钱亚东的老人,满族。活动地点在北京苇坑胡同,每周一晚上,钱老都会笑容可掬地站在 门口迎候宾客,并备三弦三把、琵琶一把、四胡一把等,另外还有茶水、糖果招待。每次活动都以唱岔曲开始,每人一段。一轮唱过之后,票友们随意演唱,曲种有 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京韵大鼓及北京琴书等。演唱结束后,大家相互探讨切磋。& i9 U0 A3 d0 W+ R- v; J5 Z
* b }( W& ]. B+ B
上世纪90年代,除集贤承韵票房外,在北京还有一些民间组织的票房,如“金秋曲艺沙龙”“团结大院”“霓裳续咏”“北京曲艺票友联谊会”等,都以自娱自乐为主,但真正意义上的岔曲票房已不存在。, W- s' {$ r" N5 ]7 U* Z5 N
6 d4 d" E/ M& B n% t* y. I% t- }! u
由西城区文化馆主办的“曲艺之家”票房成立于1996年9月,每周定点在馆内搞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参与的观众相对固定,多是退休老人。演员 的实力可不一般,固定弦师有北京曲艺团专业弦师马岐、马小祥、孙致诚,演员有西城区曲艺家协会主席崔琦,以及年轻演员王玥波、何云伟、英宁等轮流上阵。活 动一般都是以岔曲演唱开场,演唱者左手持八角鼓于胸前,右手随着三弦的音乐击出一串清脆的鼓点,字正腔圆。3个小时的活动,岔曲的节目占1/3左右,另外 还有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北京琴书等一起上阵。
' O# t; P' v* F1 L% Q E% g7 U& s6 t) t: _0 u7 y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岔曲,西城区文化馆还举办过岔曲专场演出。通过组织岔曲演出,笔者也观察到一些潜在的危机——演员越来越少,观众逐渐老年 化。以2011年8月《夏日清凉》岔曲专场演出为例,120位观众中55岁以上的占80%,35岁以下的占8%。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岔曲这门艺术要做好保 护和传承还面临着很多困难。7 [% P3 }' k1 r6 _+ h
' r3 f3 q+ C+ L$ V1 P: t
希望找到更多的知音4 _: f" p0 O( I* B% r
7 O# o# Z/ H! g* a1 m* c
岔曲作为一种独特的京城传统艺术,传承起来确实不易。首先,岔曲讲求京腔京韵,北京土语不时点缀其中。如岔曲《怕》的头一句“怕掏窟窿别借钱, 怕到三十别过年”,“掏窟窿”在北京话中是“借债”之意。岔曲在语言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随着会说北京话、北京土语的人日渐消失,想寻找到地 道的传人很难。另外,现在能口传心授的传承人也不多。据统计,今天具备这一能力的传承人仅有30多个,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传承人的弟子总计只有 十几个人。
6 m8 W! f8 o$ \% m$ Q/ ~; q5 X
% _/ v( p5 U' w0 y 其次,缺好票房缺宣传。目前,岔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较为封闭的。有些票房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宣传力度又不够,致使活动仅限于票友和曲 艺爱好者之间,再加上一些民间票房,如“金秋曲艺沙龙”“团结大院”“北京曲艺票友联谊会”等也陆续停办了,一些爱好者因此失去了活动的平台。另外,岔曲 虽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但相关的论著并不多,因此很多人不了解这一曲艺形式。其实,岔曲这门艺术不但具有文学性,还有音乐性和表演性,流传至今的岔曲曲 词相当丰富,值得相关部门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 V5 P4 C4 b: w+ }1 f
' B/ h8 D/ f& O. O {; D; C 基于以上原因,有些专家悲观地认为岔曲可能会在京城消失。可贵的是,面对这一态势,北京市有关单位和传承人采取了许多积极的策略,比如北京市西 城区文化馆经常组织召开岔曲研讨会,请专家来出谋划策,另外,也经常为传承人张蕴华和希婉英等举办专场演出,希望能为岔曲找到更多的知音。
; H6 }# i4 k z" l! t4 n/ [ \( O1 H9 M5 |. X
岔曲在北京这块土地上生存了200多年,是北京传统文化魅力的体现,笔者希望这一代表满族文化的盛世遗音还能在民间活态传承,而不是只能在博物馆里保存。(齐文华)6 ~# a' x1 R J
5 x. @: _3 H7 N. s9 y4 t. L来源:中国文化报
1 @" M5 P4 Y7 F$ P- Q" k7 |3 B" W5 p, J5 _1 X
注:作者为北京评书名家齐信英之女,长期从事曲艺工作.
; ?: v" y3 ^) E' i1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