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i5 E* v9 Y" V
中轴线为北京华贵项链 ( j' L5 [! f$ L8 f- l4 Q' Q
皇都篇是古城盛世颂歌
7 d, B2 g2 ]% M# `: Y( F) o由于明朝取代元朝之际没有将其军队彻底击溃,致使退守草原的蒙古部族后来频繁入侵內地,几次深入至昌平、通州、大兴,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进攻到北京安定门外,严重威胁着京城的安全。当年十二月,兵部建议次年春暖以后在北京南郊建造一道城墙,急于求成的嘉靖皇帝命令当月立即开工,因为准备不足工程难以为继,两个月以后被迫停工。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兵科给事中朱伯辰提议不要只在南郊建造城墙,而应环绕京城四面建造一圈外城。嘉靖皇帝也认为只在南郊筑城不成体统,应该环绕四面才算完美。随后兵部尚书聂豹等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筑城方案,计划利用郊外遗留的金中都城墙和元大都城墙,环绕京城建造一圈周长七十里的外城,并且估算用银六十万两。
# [# e! X: W0 l N. t9 [( C当年的闰三月十九日,外城工程开工,由于正阳门外商业繁华,居民密集,又有天坛和先农坛需要保护,也因为此前已经在南郊建造了一段城墙,所以外城施工先从南面开始,嘉靖皇帝为此还郑重其事地派遣官员到太庙举行了告庙仪式。 5 k0 o4 Y& K U/ d
不料开工一个月以后,嘉靖皇帝又改变了主意,他说“建城一事固好,但不可罔力伤财,枉作一番故事”,又说工程费用太大,不如仍然按照以前的计划先在南面筑城,另外三面待财力充裕以后再说。其实对比万历皇帝建造定陵用银八百万两的数目,外城用银六十万两并不算昂贵。大学士严嵩只好顺从皇帝,决定将原定边长十八里的南面城墙缩短为十三里,然后两端向北与原有的北京城墙连接。这就是北京外城不在内城外围,而在内城南面的由来,所以外城又称南城。当年十月,南城工程完工,嘉靖皇帝将外城城门命名为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宁门(清朝避讳道光皇帝名字旻宁改称为广安门)、西便门。由于建造外城是在防范敌军侵袭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城门名称多带有期盼安宁、安定的色彩。至于东、北、西三面外城的续建工程,直至明亡都未再提起。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
% ?/ B5 f6 P; j0 R$ e" ~4 _1957年以后为了改善交通,永定门桥和箭楼、城楼皆被拆除。2004年永定门城楼又被重建,城台上边镶嵌的石匾是仿照明朝永定门石匾雕刻的,原件现存首都博物馆。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
! I1 A' j+ k' ^4 _" u
永定门是中轴线南端终点,如果说排列在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古建筑犹如北京城一串华贵的项链,那么在永定门外大街路旁还有一颗璀璨的项坠,那就是燕墩。
$ j" q. Y' H8 h; w燕墩是一座用城砖砌筑的高台,《日下旧闻考》记述“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燕墩的正式名称叫“御碑台”,它的用处就是安放乾隆皇帝御制诗碑。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
, D# ]" {- Q" F" Z+ x1 X: \燕墩诗碑与原在天桥西北角的诗碑题刻内容一样,都是乾隆皇帝写作的《帝都篇》和《皇都篇》两首诗,只是天桥诗碑的下款为 “乾隆十有八年岁次癸酉孟夏月御笔”,而燕墩诗碑的下款是“乾隆十八年夏四月之吉御笔勒石永定门南皋”。“皋”字意为“水边的高地”,指永定门外护城河南岸的燕墩高台。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
( W& g9 `- K% A为什么内容相同的诗碑要制做两座呢?我想这是乾隆皇帝有意要在正阳门外和永定门外这两处显要的地段各立一座,因为《帝都篇》和《皇都篇》这两首诗的内容实际是一部北京颂歌。《帝都篇》写道在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四座古城之中,最适宜建都的地方非北京莫属。《皇都篇》写道北京人杰地灵品物繁盛,就像北斗星一样君临天下。这两首诗篇对于北京的历史传承和山川形胜充满着自豪的激情,大国盛世的雄阔气度溢于言表。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
( g! i" `! z5 C' \/ |
《帝都篇》北面 6 |+ g# t% Z; H% ^( N7 T
序言:帝都者,唐虞以前,都有地而名不著,夏商以後始各自有所稱,如夏邑周京之類是也。王幾乃四方之本,居重馭輕,當以形勢為要,則伊古以來,建都之地,無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險,則又鞏金甌之要道也。故序大凡于篇。
- c- {, b# j# Y3 H: i& n+ n% L* g+ Z天下宜帝都者四,其餘偏隘無足稱。
; L. N% T; k' l/ j6 r/ r0 ?軒轅以前率荒略,至今涿鹿傳遺城。 ( O5 ~& q# V8 Y
豐鎬頗得据扼勢,不均方貢洛乃營。 ; F: [- M- \, d! i `! s- ]/ _: h
天中八達非四塞,建康一塹何堪憑。
- k0 r" E( w2 @$ T* l: d) [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徵。 ; v/ i4 k0 f( v( C0 V7 Q k% |
右擁太行左滄海,南襟河濟北居庸。 + \4 T, Q# C/ P+ y- N! I5 T% C
會通帶內遼海外,雲帆可轉東吳粳。 - x9 a3 m& `5 x6 r' A0 `2 n
幅員本朝大無外,丕基式廓連兩京。 & j4 K9 e5 ~; f2 x# k* a4 b! O2 L
我有嘉賓歲來集,無煩控御聯歡情。 * V# `3 m' E6 b" U4 w, ^
金湯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勗其欽承。 ; k% l! |" x9 {8 x' @3 ~3 [+ F# i$ l
《皇都篇》南面
1 Y) \ I) m7 `序言:皇都者,據今都會而爲言,約形勢則若彼,詳沿革則若此,蓋不如研京十年,練都一紀,鴻篇巨作,纂組雕龍,若夫文皇傳十首之吟,賓王搆一篇之藻,節之中和,固所景仰,歸于睽遇,亦用興懷,俊逸清新,古人蔑以加矣。還淳返樸,斯篇三致意焉。
. n% N. {9 x# d& I( y惟彼陶唐此冀方,上應帝車曰開陽。 . g" h: g5 d: y
軒轅臺榭雖莫詳,職方有幽無徐梁。 - s2 l; s4 i% t f/ C8 A" y
要之幅員長且廣,山河襟帶具大綱。
3 d* R; Z0 t y/ r列國據此士馬強,可以雄視諸南邦。 - w' O; [" l. {; W
遼金以來始稱京,閱今千古峨天閶, $ n( I, _. H# _& j
地靈信比長安長。
8 D9 r' G: r) \! y6 @) [4 }8 R玉帛奔走來梯航,儲蓄紅朽余太倉。 0 {, J. c4 t) @; H" A5 \) f
天衢十二九軌容,八旗居處按界疆。
! a; r8 x0 \7 V1 K2 g6 n$ m8 j朱樓甲第多侯王,槐市陸海無不藏。
, F+ E& s' A6 i7 p7 o; ^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懼心彷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