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34|回复: 18

宣南文化博物馆开张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12-1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城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就在下斜街那个街心公园

1 F/ r: v! l; T3 K4 R$ d

! i) H1 t$ O- l

0 o( H9 v2 R1 e) Y8 V9 ~( a5 H0 v$ S$ N9 O% l9 K+ h1 F v8 g% `. \" s8 t; M2 j3 A. |0 k, Z, W$ ]2 Q8 d% A) L4 K- M6 d$ M$ N4 v. ~0 B' U# e" X7 ?# E4 w0 R+ F3 {4 \- B7 c3 ]
) R. }8 b7 r) l( r) m5 O
宣南文化博物馆落成
! X7 u" \7 \. h$ Y0 h& k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12月1日0:31· 来源:
1 }* W/ {; U: a6 c8 ]+ C3 t" P, q& ?1 A2 E% K; z! D3 ^8 C& E* d+ r8 q
, s. H: G9 ?/ W$ h8 ~; Q7 q2 a3 }! g2 k3 t! \& d+ }1 M2 L$ u- E9 s% b/ w& Q/ f: m. h% U0 ?+ W/ l `7 y5 x3 Q) B e) X. p0 t+ X5 s/ |
, b- C6 J4 p; v% b& E9 I

9 n; X5 Q4 {% }# H( N$ \) d, a

分六大系列展示宣南地区历史和文化积淀,前期免费开放

! w7 y2 X) F9 Q! {2 A0 U

# O% B; Z" L8 ^! F% z5 Q s

工作人员在用鸡毛掸子掸去一尊老北京民俗文化铜像上的灰尘。昨天,宣南文化博物馆落成开放。本报记者王申摄

9 G/ r: g% \; K1 I. w7 J! s

本报讯(记者王佳琳)在历时4年的整治修缮后,依托于明代“京师首刹”长椿寺而建的宣南文化博物馆,于昨天正式对外开放。镇馆之宝“礼佛多宝塔碑”也在埋藏地下多年后,重新向世人展示。

7 [1 A3 L) Y3 `9 q7 i

  宣武区文化委副主任贾文静介绍,宣南文化博物馆分六大系列,展示了宣南地区的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分别介绍了宣南地区作为北京建城肇始之地以来的历史延革;文人、试子云集的士乡特点;作为京剧发源地的历史;以厂甸和天桥为标志的民俗民间文化;商业老字号;少数民族文化等。

, ~# X# S/ Y6 v& z+ ~

  说到宣南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参与了宣南文化馆的布展工作的宣武区文化委文物科的于慧欣说,若按年代计算,现在矗立在大雄宝殿前的“礼佛多宝塔碑”应该入选。这块碑曾经失踪了很多年,最后还是在这次长椿寺全面腾退整治中才被意外发现。

- z5 p# K% s% R- q+ v( R

  据史料记载,长椿寺的藏经阁内原来有一座珍贵的渗金多宝塔,现宝塔收藏在万寿寺艺术博物馆里,仅剩塔的底座仍然留在藏经阁内。“礼佛多宝塔碑”与渗金多宝塔几乎同龄,它记载了渗金多宝塔的很多详情,估计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 j3 I7 g+ ~: A

  宣南文化博物馆开馆前期,将采取赠票的方式向市民免费开放,每天200张赠票将在博物馆售票处发放,赠票时间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周末照常开放。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好啊
发表于 2005-12-5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发表于 2005-12-5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不明白,“宣南文化”到底该怎么解释?

西城、东城,都是老城,就没文化讲究吗?

发表于 2005-12-5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位置在长椿街长椿寺,宣武医院对面.

我们已经提前参观过了,做得还不错,挺细致的,就是展区还是小了些.

至于宣南文化其实是个很模糊的概念。简单的说,广义上包括士人文化、商业老字号文化、老天桥民俗文化、厂甸以及其他庙会民俗文化和牛街少数民族文化等。明代外城设有宣南坊,这一地带多会馆,多文人士子居住。所以狭义上,宣南就是指宣南坊一带,而宣南文化主要是指文人士子文化。

“文化”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当然无论是外城还是内城,东城还是西城都有文化,我想之所以“宣南文化”这个字眼总是出现,也许是因为它特指宣南文人士子文化吧。因为一般我们还是把高雅的东西称其为文化。(不知道我说明白没?)

发表于 2005-12-5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水乌他在2005-12-5 14:06:53的发言:5 x* x* \9 a. G7 ^/ U$ S& j ' W2 F, x3 e' ]- f

有点不明白,“宣南文化”到底该怎么解释?

; ~& d) Z* ]* y7 y

西城、东城,都是老城,就没文化讲究吗?

9 T3 {, P- y# J

宣南文化的概念每个人理解不一样。" ^9 }. }6 A" p! w/ u- l

大家知道北京城的建成史可向上追溯3000年,燕国旧址在房山琉璃河,西周末年,燕吞并了蓟,迁都到蓟城,并更名为燕京,而燕京的中心,就在宣武区广安门一带,金中都时期,广安门内大街是繁华的商业街区。到了明朝中叶,骡马市以南,潘家河沿儿与教子胡同之间,称为宣南坊,习惯上称宣武门以南的地区为“宣南”。到了清代,满汉分内外城居住,由于皇家的规定,内城禁止开办娱乐业项目,南城则成为了集娱乐,商业,文艺,等诸多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宝地,而出入宣南的人,也是高低均有。此时的宣南文化,则迅速的发展,并且人才辈出。由于处于外城,不似内城受诸多牵制,所以是个发挥创意的地方。所以说宣南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凝结,集散的地方。 ; \+ V' _' U. O5 V% f

从娱乐业上,上有书馆,茶园,下有红灯区,从建筑上,有先农坛这样的皇家建筑,也有一贫如洗的市井小院儿。从饮食上,宣南更是聚集了老北京的各种小吃大菜。从商业上,宣南云集了像琉璃厂,大栅栏之类的商业胜地。从文艺上,天桥曲艺文化则是老北京不朽的招牌(尽管现在已经....)由于南城聚集了北京市大部分的会馆,所以也是全国各界人士的交流,集结之所。并从中走出了许多位影响了中国发展命运的大人物。. D) ~: [8 z8 r% Y; b0 W B

而现在通常意义理解的宣南文化这个词,更多是从民俗旅游业的角度来看。 : G9 W$ c# V, m" ?" l% a

东西两城,各有其特点,由于其地处内城,所以体现更多的则是皇家文化与士人文化。

发表于 2005-12-6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宣武医院对面啊?哪天去搂搂
发表于 2005-12-6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南胡胡和虫子,谢了!

我一直很反感笼统地用“文化”这个大筐去装所有的东西。那样反而把很多有个性、有特色的东西给淹没了。

二位解释得很细致。我现在上班的地方就在宣武,天天骑车路过天坛南门、新永定门、先农坛和陶然亭。每每想起当初程老板他们在陶然亭的芦苇荒坡上吊嗓子,或是文人墨客在琉璃厂的旧书摊子上不期而遇,就觉得这里现代化的节奏比别处还慢半拍,还似乎残存着一丝老北平的气息。

胡胡觉得宣南文化狭义上,象征的是“文人士子文化”,这一点我很同意。不知道你看过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没?写的那些潦倒士子,“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异乡游子滋味写得真的很透彻。

发表于 2005-12-10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明外史》没看过,听你这么一说,真的很想看了.

张恨水曾经在描写陶然亭的文章中说到:

"我在北平将近二十年,在南城几乎勾留一半的时间,每当人事烦扰的时候,常是一个人跑去陶然亭,在芦苇丛中,找一个野水浅塘,徘徊一小时,若遇到一棵半落黄叶的柳树,那更好,可以手攀枯条,看水里的青天。这里没有人,没有一切市声,虽无长处,洗涤繁华场中的烦恼,却是可能的."

想那《春明外史》中异乡游子惆怅时,也在陶然亭处徘徊吧。

发表于 2005-12-10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真是让千万的人留恋啊.
发表于 2005-12-11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时间了一定去看
发表于 2005-12-13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椿寺好啊,停灵之地
发表于 2005-12-13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寺庙都停灵吧?
发表于 2005-12-13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快忙死了

这周我要去未来的婆婆家

发表于 2005-12-13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很好的地方,值得一去!
发表于 2005-12-15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停灵好啊,周围必有义地
发表于 2005-12-31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胡说了,“想那《春明外史》中异乡游子惆怅时,也在陶然亭处徘徊吧。”

不错。宣南聚集着这些非北京的游子,他们不仅在陶然亭的荒芜野趣中徘徊,也在琉璃厂的文墨书香中徘徊,还渐渐把身心归属在了朴素安静的胡同里。《春明外史》中写杨杏园看到喜欢的女子留的纸条,上面落款“邻居”,心里就觉得特别亲近和欢喜。相信住过胡同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无法形容出的意味。

宣南,如果抛开所谓的炒作,其实有很多滋味可以细品,您说,是吧?

发表于 2005-12-31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胡说得不错."想那《春明外史》中异乡游子惆怅时,也在陶然亭处徘徊吧。"

游子的徘徊,不仅是在野趣丛生的陶然亭,也在文墨书香的琉璃厂,记得鲁迅那时候就狂爱逛,从1912到1926年,他去了近400次!

而且他们思乡的情绪也会在小胡同里找到安详的心灵栖息地.春明外史》里写杨杏园从喧闹的会馆搬到小胡同里住下.喜欢的女子就住在不远处,送来一个纸条致以新居之喜.落款是邻居二字.这给了他莫大的欢喜.相信很多老北京会明白"邻居"这一称呼才有的亲切之感.我看到此处,真是觉得满纸的温馨.

抛开所谓的宣南文化的炒作,其实,这块土地上蕴涵了很多滋味,耐得住慢慢的细细的咀嚼.您说,是吗?

发表于 2011-3-20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前那段,每天放学便和同学来这儿,坐在长椅上,有时候聊会学校的事儿,有时候干脆就那么坐着,一待就半拉钟头的。这儿老有狗狗互相追着骑。毕业后又一次,又从这过,那些狗狗还在互相追着骑,要好的哥们姐们却全各奔东西了。。。所以我不爱来这地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15:38 , Processed in 1.16509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