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新作: http://guobaodangan.blog.163.com/blog/static/22814072009312732234/
: H# U. K7 \* R) L 0 A1 F7 I( e5 M8 |
(一) "昆明湖水军操练"册页 清中期 . t$ Q9 ?# d( Z ?' _% |
$ s* Y0 ^$ z! D- F+ |' z) \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w' `* t2 y- \2 L; X q- d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疏浚泉诸水,汇于西湖,并易名昆明湖.取自西汉时,汉武帝为征服云南滇池的昆明国,特于长安开凿了操练水军的"昆明池".昆明湖由此得名. 效仿汉武帝,乾隆帝初建清漪园时,于昆明湖操练水军,成立"健锐营八旗水师",后改名为"昆明湖八旗水师".初定赶缯船8只,第二年增加24只,共计32只.自乾隆十七年(1752年)起,每年在乾隆帝移住圆明园时(从农历三月初五日起至十月底止,计八个月),以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八、十八、二十八;初十、二十、三十在昆明湖演习水战.其中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为大操期.每期用赶缯船8只,每船水军25人,八只分八旗共200人,小船不定数目,均由翼长或翼领率所属操演,各船皆用本旗颜色的三角金龙旗. 为使兵丁们长期驻扎,乾隆帝还在清漪园南侧修建船营,位置即现在昆明湖南船营村.当时操练水军皆选自于南方的福建、广东、长江提督等,由于旧时多称南方人为"南蛮",故船营一度被人们称为"蛮子营".与香山脚下的"番子营"相呼应. 乾隆帝修建清漪园,挂的是疏浚水系和操练水军的目的,但更多的还是满足于他对园林的喜好.就当时的圆明园和畅春园来说,都是在平地起造,受到既定格局的限制,缺乏天然山水的意境.而万寿山(原名瓮山)与昆明湖(原名西湖)形成北山南湖的地貌结构,如加以适当的改造,可以成为建造天然山水园林的基址.乾隆帝终究修成了清漪园,并于瓮山圆静思废址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作为对其母皇太后钮钴禄氏六十大寿的贺礼. 之前作为修建此园目的的"水军操练",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便开始消减.至道光六年(1826年)仅剩下战舰2只,水手48人,水师营名存实亡.而且昆明湖的水深相对操练水军来说太浅,而更适于游玩.后来,昆明湖每逢盛夏,帝后们就常在湖上乘船纳凉,大小御舟. 5 `6 x6 e- x! h9 u/ T1 l3 `
0 ~" n# E3 ^' E2 c; j6 V6 l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b! Z0 E# Y9 s/ L* v5 {! T1 t
# p+ O, n7 }3 ]% F+ V$ ~+ K6 o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S- k% l% E5 k* C; ^( S: o* G; X$ @
, y6 k8 u* L- N2 L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Y5 H! T( x4 B5 H" I2 D, ~6 e; q& Q
/ C* A( |; R( N3 `$ I! d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P# Y# A7 s7 y( C/ D$ f" d
$ O7 b3 Z# s: k: T# z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b% ^4 D6 u9 k
# c: C& O& O; H# S# Z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0 M/ n# A( l% _
$ _ ~* n' U+ z; g. J% k& l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A, D+ R. x& z& l% l3 K ?
4 u5 g. D8 h5 g* n. @) |" B# q4 f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5 o, ^8 [8 t* m" g5 C7 v& k
8 G& d: C6 t( y0 C+ j. K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g8 Z; r- b7 y* ?8 d s- V
" Z9 r) ]0 S' w8 {, |) n% e7 v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6 w3 Z: U4 u+ m' t8 t3 H |
& g+ k+ X" q( g, g4 E9 F: ?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3 z4 H/ }; e3 e% c" Y9 J
5 Y& D8 N& O' z$ j( y; @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e, K- I& K4 P5 w8 s
( v+ t7 d2 h$ Q今天介绍的这本册页即描绘了乾隆时期,昆明湖上水军操练实景.由于缺少纪年及作者落款等,无法确定此图绘制的具体时间.但肯定早于清漪园被焚毁前.此册题为"威远健字枪炮队健锐营马队、威远利字枪炮队外火器营马队、水军炮船合操阵图".一册十二开,每开尺寸为39x22.2厘米.清代水陆军合操图颇为少见,而在昆明湖校阅水陆军更为罕见.此图绘制了昆明湖周围诸景,如万寿山、佛香阁、铜牛、十七孔桥、西堤六桥等,黄签标注了地名及马步队水军位置,具有一定的文物与史料价值.曾见于中国嘉德2001和2002年的春季拍卖会上,在2002年的春拍中以61600人民币拍出.现可能为Charles W. Wason收藏所有. 部分内容节选自《北京西山健锐营》 (常林 白鹤群著) . y" ?2 o) G9 m5 W% v8 e4 N
. k0 K: U1 e. v8 o( } `(二) 1886年慈禧重修颐和园全景设计图
0 h2 Y7 j* R. o+ g5 k) X ! ^& \/ S- `* L1 n* r9 u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漪园在内的西郊园林,由于清漪园山水景致尚存,所以在慈禧重新修建前.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这郊游,留下了清漪园被毁后的诸多照片.考虑到1860年后,西郊的皇家园林仍受清政府管理,想要到园林去游览尚需特权才可准许.所以能进入拍摄照片的人数还是有限.况且以当时中国的摄影技术而言,尚只有西方人可以拍摄.所以在现今留存的清漪园的黑白照片中,绝大多数都是外国者拍摄,而且估计存世照片绝大部分都已出现.当然以最近新公布的照片来考量,也存在还未正式露面照片的可能性.而国内基本很难再发现了. 9 k9 X0 N! Q$ M, T v
6 \: G0 V3 l; f+ o1 P; Z. b作为清末统治者的慈禧,对圆明园的重建似乎一直"耿耿于怀".据说慈禧早先曾居住于圆明园的"桐荫深处",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慈禧凭借婉转妩媚的歌声吸引了咸丰帝其实是戏剧化的杜撰.圆明园更多的是帝王帝后们消遣享乐的场所.奢华的宫殿、满室珍宝的美好生活自然给慈禧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怀念,在多次尝试重建圆明园未果的情况下,慈禧终究还是靠着自己的权利,以"恢复昆明湖水军操练"为借口,将用于海军的经费挪用重修了清漪园,并更名为"颐和园".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十七日,慈禧懿旨确认"恢复京师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在昆明湖西侧建立了水操内学堂和外学堂.学堂的成立,其实并未对当时海军建设起到功效.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海军衙门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裁撤,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也一并撤销.前后存在时间只有五六年.而慈禧则顺利的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完毕.重修的颐和园基本保持了原来清漪园的大体风格.原来"大报恩延寿寺"改为"佛香阁".此后的"颐和园"历经庚子之难、军阀混战、日军侵华等沧桑岁月,大部分主体建筑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尽管颐和园的修建经费来源于挪用的海军经费,导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漪园没有彻底沦为圆明园的现实状况,以颐和园存世下来,还是另人欣慰的.
% X+ H$ ^- O" a/ l8 M ; U2 ^) f$ U0 k. E$ E+ x1 |% d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K5 @6 e: H1 k
( `1 I, `8 ~& e5 P4 D
光绪时,为重修颐和园,宫廷画师庆宽奉旨设计并绘制"颐和园设计全景图",一幅总体建筑规划设计立体效果图.此图极可能为当时绘制的颐和园设计全景图. 此作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作品时间标记为1886年,为李鸿章呈给慈禧皇太后预览的颐和园设计画样.见过与很多民间自称为"颐和园全景图"的作品,一经对照,明显辨出此图的绘制更为精细.作为最初的设计图,与最终的完成并不可能是一致的.此前拍卖场上见过的几幅,由于画面内容主体建筑与实际相符,专家多判断为为清末民初的相关仿品.
/ u. r( m. e! U9 P* b- I, B
1 |0 K) d6 K: e, h) X$ ^附:之前拍卖出现过的一幅"颐和园全景设计图" 6 ^7 T5 E" ^% b( o9 g+ Q
$ d7 {: T8 p& V2 [6 i
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两幅画作
. H2 p2 F" c4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