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几个月前和妈妈通话,听说村里以后可能要建立一个聚居点,将村民集中到一个地方居住,县里已经在其他地方搞试点了,心下难免嘀咕:老家是丘陵地带,现在要进聚居点的话,干农活需要上坡下坎的不说,每家都离自己的责任田很远了,80年代包干到户的田地可都是就近分配的。南方的田地里面一年几茬的农作物收获,粮食收晒的场地怎么解决?若干的农具堆放在哪里?家禽家畜在农民心中的比重很大,改善全家生活、田地的肥料来源、有老弱病残的甚至能赖以换些零花钱,本来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作物成本居高不下,都搬进聚居点以后,猪、牛、羊、鸡、鸭、狗还能有地方呆?公共设施必然有高昂的费用产生!妈妈对此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哥哥说即便是搬迁,补偿的费用肯定不够买房的,何况绝大多数人家都修了很大很好的楼房,最后吃亏的一定是村民。
: \/ J2 m4 ~9 e8 K. o0 f 对于四合院的拆迁、胡同的毁灭,我深感惋惜,如今将要拆到自己的家了,才深切的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农村难道也要被形式化的大潮所淹没?如果真有搬迁的那一天,能否守住辛苦建立的家园?天子脚下还有很多的强拆事件,何况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还有那如狼似虎的乡吏、打手…… 9 {; A# I3 G# Q/ [/ B& E, i
. m! v, [" q% s$ ^* k
最近留意了相关的文章,做了一些整理,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 K0 `8 T, O" {: {: ~$ \
5 q- R- Y8 i4 Z: z5 v 在全国开展的拆村运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专家详细剖析深层根源认为,土地收益成为基层政府主要财政来源,所以就要以地生财,最后导致农民土地权益被剥夺,影响社会稳定。
) d- L" C' J* S. N 圈地运动 这样的运动热情,与一项政策密切相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谓“增减挂钩”,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如果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增加了耕地,城镇的建设用地可相应增加。也就是说,在农村减少了多少宅基地,就可以在城镇增加多少建设用地。 0 |( q. H: p4 B% L
根据规定,“增减挂钩”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但在一些地方,强拆民房、强迫农民“上楼”的事例,已有发生。毋庸置疑,各地之所以热衷于此项运动,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农民的宅基地。
" W. C! ?8 z! X1 n1 \ 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足额的土地可供出让,“增减挂钩”一经出台,立即成为各地破解土地瓶颈的“金钥匙” ! A4 K7 ]3 u1 ~1 {- }# |) V6 n8 i
新农村? 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概念认为:农民能够以较低成本离开老屋、住进楼房,改善居住条件,并且更方便享受公共服务。我要说愿景是美好的,过程是血腥的,结局是荒唐的。 1 U/ [4 J0 h$ v1 w0 ~
农民上楼的不便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喝口水也要花钱”,生活成本提高,农具无处堆放,家禽无处饲养,粮食蔬菜无处保存,下地干活不方便,人际交往变困难等等。特别是,新居的建筑质量在大城市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何况农村?难倒又要催生遍地的豆腐渣工程?
% g: t$ n% R; g1 h 各算各的账! 通常情况下,搬迁农户得到的补偿不足以购买新楼房,目前只有极少数农村可以1:1换房,可以购买超面积房屋的只限于发达地区的富裕之家,农民占便宜了吗?没有。农民置换出去的宅基地,每亩可以卖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可问题在于,农民大多以种地或者打工维持生计,一辈子能存上多少钱?辛辛苦苦存的那点儿血汗钱也许刚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卖地所得的款项怎么可能支付高额的房价,何况农村的养老和医疗还没有得到解决,存钱防老是硬道理,哪里还有余钱? 0 ]. F. [* B9 Z n" d* k3 d# A
如今赖以生存的土地被低廉的圈走,不仅没有公平可言,农村的将来怎么发展?
}4 u" j8 f2 f9 T: M& n# k 弱肉强食 然而由于行政权力过于强势,本该双方共赢的置换模式,沦为政府“圈地”的游戏、官员中饱私囊的新途径,他们何乐不为?
! K. c: k' p# D: ?2 L. Z! ^最近各地频繁出现的暴力拆迁问题很是值得深思,殴打农民的暴力事件、在自己居住几十年的家里自杀、光是抗拆自焚的就有数起,他们无非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仅有的家园,或者在力争政府的补贴能够买到起码的栖身之所,难倒这样的要求很过分吗?
, f, w, x" L+ o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是特殊年代造就的,它由农民私人所有制演化而来,赖以安身的地方被剥夺,农民的后代最终将会失去地权。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从来就不是一码事儿,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到几个这样的国家。 m7 \$ _2 k2 J/ U+ a/ R2 M7 k
今年两会期间,曾有专家指出,“这场让农民上楼的运动……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我说,你听……
|